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313章 停职查办

第313章 停职查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昆明城外的官道上就响起了剧烈的马蹄声,
    一队人马自远方疾驰而来,身形在战马上来回起伏,
    脸上带着凝重肃杀,还有一些急切。
    这队人马很快便来到了紧闭的西城门,
    在经过一番交涉后,城门迅速打开,一行人火速冲了进去。
    等这些人赶到云南都都司衙门时,
    天空中已经出现了些许亮光,天边的白色云彩也被朝阳染成了橙红色,
    光芒洒下大地,让都指挥使司原本有些肃杀的氛围舒缓了些许。
    为首之人匆匆下马,来不及等待随从,便径直冲入衙门,
    守卫的吏员见他满脸煞气,也不敢阻拦,只得静静看着。
    晨曦初破,天边仅一抹淡蓝渗透夜色,都指挥使司正堂内却已是一片灯火通明。
    高大的烛台上,火焰跳跃,将其内映照得如同白昼,
    光影交错间,弥漫着一种不言而喻的紧张!
    堂内空间开阔,梁柱粗壮,
    人影绰绰,身着各式官服的官员们或站或坐,
    他们的身影在摇曳烛光下拉长,错落有致。
    一些人低头沉思,眉头紧锁,坐在椅子上面露愁容,
    还有一些大人步履匆匆在大堂内来回踱步,眼中透露出焦急与凝重。
    在下首,几人交头错耳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
    上首,中军徐司马与西平侯沐英,静静端坐,脸色平静,看不出丝毫端倪,
    只是不时端起茶杯轻轻微抿,给这正堂内增添了几抹凝重。
    不远处,几位吏员正伏在案几上,
    上面是几卷摊开的厚重文书,还带着一丝未干墨迹,
    这人正在那里疾笔书写,脸色沉凝。
    这时,淡淡的脚步声自正堂外响起,
    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都将眸子投了过去。
    只见一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走进正堂,
    身上的甲胄还带着未干的血迹,头甲被提在手中,
    那张充斥着凌乱以及疲惫的脸庞暴露无遗,
    但此刻,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眼中透露出的肃杀以及怒意,
    这让在场中人没来由地感受到一股心悸。
    原本歪七倒八的官员坐直身体,交头接耳的官员恢复原状,踱步的官员立在一旁,与诸多站起来的大人一同躬身一拜:
    “拜见曹国公。”
    来人正是在坪山坳龙虎卫军中的李景隆,
    在得到消息后匆匆赶回,一刻都不愿停留。
    他站在门口轻轻扫视四周,将在场几位大人的脸庞都收入眼底,
    尤其是在看到右侧上首位置时,他发出了一声冷哼,
    迈动步子,走至上首,
    对着徐司马以及沐英躬了躬身,
    没有说话就那么直直坐下,脸色始终阴沉。
    此等情形,让在场的诸多官员都投向右侧前方。
    右侧第二位的中年官员,
    他四十余岁的模样,身穿青色圆领袍服,腰间束带,头戴乌纱帽,
    长而挺直的胡须自然垂下,使其那方正脸上多了几分,刚正不阿。
    他为云南道监察御史马阳。
    都司的诸多官员不由得将目光挪动,挪到了他身旁的右侧上首位置。
    那里坐着一名六十余岁的老者,
    身穿常服,同样是国字脸,胡须以及两鬓斑白,脸上充斥着威严。
    此人原为山西右布政使韩宜可。
    见到是他前来,在场不知多少大人,暗暗叹息面露愁容。
    韩宜可曾任监察御史,弹劾不回避权贵,
    曾弹劾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
    指责他们“险恶似忠,奸佞似直”,请求今上将他们斩首。
    洪武十三年辞官回乡,洪武十九年应召入京,
    撰写祭祀钟山、大江的祭文,晓谕日本、征讨乌蛮檄文,授山西右布政使。
    在洪武二十年,弹劾宋国公冯胜骄纵部下,肆意枉法,
    陛下大怒,将其安置在云南授学。
    虽然此刻他身无官职,但在场所有人都知道,
    陛下此举虽为绛罪,实为保护。
    并且,陛下将他的弟子马阳安排在云南做监察御史,同样蕴含深意。
    至少在此时,纠察百官,监督军伍,维护纲纪的真正监察御史,是身无官职的韩宜可。
    这时,脸色平静的西平侯沐英扫视四周,
    在韩宜可与马阳身上停留片刻,轻声开口:
    “京军统帅曹国公已经赶回,两位大人有什么想说的,就开始吧。”
    话音落下,隶属于云南都司的诸位大人都不禁整理衣袍,坐直身体挺直腰杆,面露凝重。
    甚至还有一些人眼中露出不悦,率先直言:
    “打仗的时候不见你们,打完仗了倒出来嚷嚷,对自己人倒是脾气大得很。”
    说话之人是一名四十余岁的将领,身材魁梧,胡子拉碴,
    名为邹天荣,乃云南都指挥使司佥事,也是白沙卫的指挥使。
    脸色平静的马阳将眸子投了过来,淡淡开口:
    “监察御史纠察百官监督军伍,
    如今军中出了此等丑事,马某岂能辜负陛下信任,视之不理?”
    “嘭!”
    邹天荣也极为直接,手掌用力向着桌案一拍,将上方的茶杯震的东倒西歪,茶水洒落。
    他目光直视马阳,魁梧的身体充满压迫感,声音中带着一丝阴寒:
    “战事还未结束,现在就要弹劾军中大将,
    国朝安危何在?军心士气何在?
    前线士气尽失,百姓辱骂,就是尔等所要看到的结果?”
    马阳脸色平静,目光直视邹天荣,毫不退步:
    “国法朝纲大过天理人情,骄纵枉法,才会真正损害士气,百姓谩骂!
    陆云逸身为前军斥候部主官,竟敢擅自杀俘,
    此举,岂不有违我朝仁德之旨,更令天下外邦寒心!
    军中将领若皆如此行事,
    何以安民心,稳战局?
    国朝律法严明,杀人者当受惩处,况乎滥杀无辜!
    吾等身为朝臣,岂可坐视不理,任由法纪崩坏?”
    邹天荣呼吸急促猛地站起身,拳头紧紧握住,似是要上前与之争斗,
    但被一旁一名将近五十岁的老者拉住,
    他是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周豪,
    原本也是军中人,麓川战事一开为了方便运粮,这才调任布政使司。
    他面容苍老,五官挤在一起,沉声开口:
    “马大人此言差矣。
    陆云逸杀俘之举,虽显严苛,
    然彼时战况紧急,敌情未明,俘虏之中或有细作,意图混淆视听,危害我军。
    陆将军此举,实乃为大局着想,不得已而为之。
    再者,兵法云‘慈不掌兵’,乱世之中,亦用重典,
    若一味讲求仁义,不顾战事之残酷,恐将误国误民。
    国法朝纲固然重要,但更应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方能保西南安危,扬我国威。”
    “周大人此言,岂不是要以战乱为借口,肆意践踏律法?
    国之所以为国,法之所以为法,
    正因其恒定不移,方能约束众人,维持纲礼。
    若因一时之需,便弃法不顾,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法将不法。
    且百姓视我等为楷模,我等之行,直接影响民心向背。
    今若纵容陆云逸之行,百姓何以信服?士气又何以提振?”
    周豪缓缓摇头:
    “邹大人过于执着于文字之法,而忽视了战场之变幻莫测。
    士气之提振,非仅在于律法之严明,
    更在于将领之决断,士兵之信念。
    陆将军此举,虽或有争议,
    但若能借此彰显我军之决心,令敌军胆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百姓之谩骂,不过是暂时之风浪,
    待战事平息,真相大白,自会还陆将军一个公道。
    吾辈身为臣子,当以国家大局为重,不可因小失大,因噎废食。”
    一旁的邹天荣瞪大眼睛,昆明城中明明是四处叫好,
    他刚想开口解释一二,却被周豪按住了手臂,轻轻拍了两下。
    他眼中旋即露出疑惑,皱眉深思,很快便心有明悟。
    事态反转变化才有价值,
    若百姓一直称赞,事态没有任何变化,
    那才是没有丝毫价值,监察御史以及按察使司也不会在意。
    马阳脸色依旧平静,淡淡开口:
    “简直是一派胡言,两国战事,亦需遵循人道。
    杀俘之举,不仅违背了仁义之道,
    更可能激起敌方士兵的仇恨与反抗,于我军不利。
    再者,百姓视我等为朝廷之表率,
    我等若纵容此等残暴行为,百姓何以安心?
    民心若失,士气又何以提振?”
    周豪淡淡开口:
    “邹大人此言差矣。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战场之上,情报讯息至关重要。
    俘虏之中,敌方细作意图混淆视听,破坏我军部署。
    陆将军杀俘虽显严苛,但旨在确保我军讯息之安全。
    至于民心士气,更需我等以实绩证明,只要将麓川击败,士气自然大振。”
    马阳道:“大人此言乃一厢情愿。
    民心士气之提振,非一日之功。
    若我军将领皆以严苛手段对待俘虏,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我军声誉受损,百姓心生疑虑。
    届时,即便我军再如何英勇善战,亦难以挽回民心之失。”
    周豪眉头微皱:
    “百姓之心,亦非一成不变,等过些日子可以看一看城中百姓如何。”
    就在这时,一直未说话的韩宜可终于有了动作,
    他抬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哒”
    茶杯放置,
    与木桌碰撞的声音在正堂内响起,显得尤为明显。
    场面气氛为之一静,几乎所有人都将眸子投了过去。
    场中的诸位大人都清楚,
    真正拿定主意的,还是这位身无官职的韩宜可。
    “不论结果如何,错了就是错了。”
    此话一出,在场的气氛陡然凝固起来,眉头紧皱。
    都司内虽然都指挥使不在,但在场诸多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
    就算是要打压陆云逸,也不会在此等事上含糊,
    这是立场之分,无关对错。
    一些人将眸子瞥向了最上首的西平侯沐英,
    昨日刚刚成婚,今日弹劾的文书就来了,此举无异于是在打西平侯的脸。
    但西平侯沐英还没有开口,
    坐在一旁的曹国公李景隆声音沙哑着开口,死死盯着韩宜可,
    “斩尽杀绝之事乃本公下令,有军令文书留存,
    韩大人莫非想要连本公一并弹劾?
    去年的教训,韩大人还想要再吃一次?”
    不少人面露莫名,那时正值战事,宋国公冯胜手下战兵将近二十万,
    此等不自量力之举自然引起了朝臣以及陛下不满,这才有了发配云南搁置的事。
    如今,西南之事依旧,
    曹国公李景隆为京军统帅,主持西路防线,
    弹劾他同样是自不量力,
    弹劾的奏疏甚至到不了陛下案头,在都察院就会被按下。
    至于西平侯就无需再提,每年弹劾的奏疏都能装满两个大箱,
    但这并不阻碍西平侯镇守滇南,我行我素。
    弹劾他的新女婿,同样自不量力。
    韩宜可面容平淡,浑身正气凛然:
    “老夫曾为监察御史,代天巡狩,行的便是纠错改正之责,
    如今在云南虽为教书匠,
    但心中亦有正气,胸中亦有朝纲,
    就算是曹国公出言下令,杀俘就是杀俘,改不了半分。”
    “不能有所缓和?”
    李景隆声音平静,眸光扫视着韩宜可,似是恢复了原本模样,
    但几乎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危险气息。
    韩宜可像是没有察觉到一般,轻轻摇了摇头:
    “国法不容人情。”
    嘭!
    桌案被李景隆拍得来回颤抖,
    他猛地站起身,双手叉腰来到韩宜可身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
    “本公也告诉你,你若不想再回到朝廷,本公可以帮你,让你在云南颐养天年。”
    “曹国公请自便。”
    场中不知多少人脸色微变,
    此等言语毫无疑问是威胁,但偏偏不能不当真,
    曹国公手中没有兵权,
    但在京城,越是位高权重的官员便越要给他情面,
    将韩宜可留在云南,还真不是难事。
    韩宜可看向位于上首的西平侯沐英:
    “沐侯爷,陆云逸所犯之事乃军伍大忌,
    您向来治军从严,老夫希望能予以严惩。”
    “至于弹劾的奏疏”
    韩宜可扫视四周,一旁的马阳连忙开口:
    “昨日便已送去京城。”
    哗——
    场面在刹那间变得嘈杂,众人议论纷纷交头接耳,
    此时,就算是坐在上首的徐司马都有些看不过去了,出言呵斥:
    “前线正在打仗,尔等在后方拆台,本将回京定要与詹大人说道说道。”
    詹大人就是已经担任左都御史多年的詹徽。
    “徐大人请自便。”
    韩宜可依旧保持着刚刚的清冷态度,浑然不惧。
    这让徐司马瞪大眼睛,此等无欲则刚的官员尤为棘手。
    就在这时,一直未出声的西平侯沐英轻咳一声,缓声开口:
    “韩大人想要如何惩处陆云逸?”
    “如何惩处陆云逸轮不到老夫这等乡野村夫来说,自然由陛下裁决。
    倒是沐侯爷,镇守滇南军政繁忙,
    不应留此害群之马为祸军中,应当即刻停止查办!”
    话音落下,在场诸位将领再也忍不住了,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都指挥使司衙门内,一时间犹如菜市场般喧闹。
    眼见争吵声越来越大,沐英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轻轻拍了拍桌子,
    “够了,不要再吵了!”
    如此,正堂才一点点安静下来,
    诸多大人将眸子投向上首,等待着西平侯沐英的决定。
    沐英呼吸急促了一些,随意摆了摆手,像是泄气了一般:
    “就这般吧。”
    “侯爷!”
    一声一声惊呼响起,
    李景隆有些震惊地转头看去,满脸茫然。
    沐英似乎心意已决,
    猛地站起身朝着正堂外走去,留下声音缓缓回荡:
    “就这般,陆云逸停职查办。”
    2f488e101.icu。m.2f488e101.icu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