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政事繁忙,天佑大明
寅时中,大约早上四点,
夜色尚未散尽,应天皇城依旧蒙着一层幽沉薄纱,静谧中透着凝重。
太子朱标高大挺拔的身躯在皇宫御道上挪动,脚步急切又轻巧,生怕惊扰这破晓前的安宁,一路向着武英殿赶来。
踏入殿门,却见殿内灯火通明,光晕在幽暗中撑开一方天地。
头发已近全白的朱元璋早已稳稳端坐于主座之上,
仿若一座历经岁月雕琢、饱经风霜的古岩。
他身形略显清瘦,常服加身,
袍上金丝暗纹于光影交错间闪烁粼粼波光。
面庞皱纹纵横交错,高挺的鼻梁下唇角习惯性微微下垂,不怒自威。
眉头紧锁成川字,双眸深陷,目光如炬。
此刻,他正全神贯注于案前奏疏,手中朱笔划动,
笔尖在纸面摩挲游走,沙沙作响。
此等场景,朱标已是见怪不怪,
随即整理袍服,下摆轻扬间,恭谨参拜大礼,朗声道:
“儿臣拜见父皇。”
朱元璋手中笔锋不停,只微微抬眼,
目光在朱标身上一扫,淡淡道:
“标儿,起来吧,天还未亮,倒来得不迟。”
朱标起身,垂手立在一侧,轻声回应:
“儿臣知父皇每日操劳国事,不敢懈怠,没想到父皇要比儿臣早上许多。”
朱元璋搁下朱笔,靠向椅背,揉了揉眉心,倦意一闪而过:
“天下大事,桩桩件件皆如乱麻,朕这双眼都快被这些折子糊住。
你既来了,便同朕一道看看,这各地呈上的事儿,没几件省心。”
说着,随手将几本奏折扔至案前空位。
朱标轻轻一笑,上前两步:
“父皇,不如传膳吧,您先歇息,儿臣来替您操劳。”
朱元璋下垂的嘴角勾起,如鹰般的眼中露出笑意,
歪身看向身旁恭敬站立的大太监,
手指着朱标,来回点着:
“看看,看看,儿子长大了,知道为朕分忧了。”
大太监矮身,抿嘴一笑:
“太子殿下贤德,陛下您也能省些心。”
“哈哈哈。”朱元璋发出大笑。
太子朱标站在桌前,也笑了笑,
而后打开奏疏快速游览,眼中闪过惊喜。
会宁侯张温、北平都指挥使周兴奏修大宁等城,制:
大宁城门五,城周三千六十丈,濠长三千一百六十丈,深一丈九尺,
会州城门四,城周一千一百二十丈,濠长一千一百八十九丈二尺,深一丈八尺;
富峪城门四,城周九百丈,濠长九百八丈二尺,深一丈三尺;
宽河城门四,械周八百一十二丈,濠长八百五十九丈,深一丈五尺。
创盖仓廒四十七所,计五百五十间,营房计七千三百三十三间。
太子朱标又阅览了一遍,而后抬起头,声音郎朗:
“父皇,这城池居然修建得如此快?
若是儿臣没记错,折子是正月时才送下去,
现在才四月,居然已经修完了?”
朱元璋笑了起来,干涩的声音在武英殿回荡:
“北平行都司设立,看来这二人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啊。”
“极好,极好若天下官员都如二人一般,
事事早有准备,那父皇可是能安稳许多了。”
朱标一边说,一边拿起了另一封奏疏,
陛下圣裁,命天下军丁习工艺,以强军体,富国用。
臣等闻命之下,无不欢欣鼓舞,誓必躬行实践,以不负陛下厚望。
遵陛下旨意,臣即行文五军都督府,
令其遣官分赴各都指挥使司,传达圣意,并监督执行。
各卫所积极响应,迅速设立工艺学习局所,
严格选拔军丁,每百户中选四人,并兼顾正军中体力稍弱者,
使之有机会学习一技之长,既增强体质,又为国家培养实用之才。
至于所需物料,如丝、铁、箸、角、皮革、颜料等,皆已遵旨由官府统一供给,未曾丝毫累及百姓,
确保民力不失,民心安定。
时至今日,四月已过,
天下各处,从京师至边疆,各卫所工艺学习局皆已布置妥当,
军丁们正按部就班,刻苦研习各项技艺,预计一年内即可初见成效。
朱标眼中闪过满意,轻轻点了点头:
“父皇,自舅舅得胜而归后,
都督府办事的章程倒是快了许多,没有以往那般拖沓。”
“哼,这些人,就是得有人压着才肯干活。”
朱元璋冷哼一声,右手放于长椅一侧,轻轻敲打,眼窝深邃。
他的眼神在宽大桌案上看了看,示意一旁的大太监拿过一本奏疏递了过去,
“标儿,看看吧,都察院送上来一些折子,
其上所言民间疾苦,朕听后都触目惊心,
如今国库有些结余,原本用于打仗的银子也省下不少,朕打算发些银钱赈灾。”
朱标听后抬起脑袋,若有所思,轻轻点了点头:
“父皇,工部昨日曾与儿臣禀告,
新式的马蹄铁经过测验,要比以往的马蹄铁少上两成损耗。
恰好北边与南边的战事都结束了,马蹄铁大多都要更换,
若是一同打造,能省下至少二十多万两银子。
这些钱.既然朝廷省下了,
就断然没有拿在手里的道理,发给百姓使其渡过难关也好。”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
“极好,金银财帛、邦国之赋税,不过是驭世之器具耳。
若不能以其善民生、壮国力,此等物事,与废纸无二。”
“儿臣记住了。”
朱标恭敬答应后,转而低头看向手中奏疏。
闻知九江、黄州、汉阳、武昌、岳州、荆州诸郡多贫民,
其遣人运钞前往赈济,每丁钞一锭,
沿河递运所水驿夫每人五锭,共九十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七锭。
赐居京师的山东流民每人钞二十锭。
赈山东莱州、兖州二府饥民钞共二十六万九千二百一十锭。
赈湖广常德、长沙、辰州、靖州、衡州、永州、宝庆、郴州、德安、沔阳、安陆、襄阳贫民钞共一百四十六万八千七百余锭。
看着上面的诸多银两,饶是朱标已经做好了准备,还是有些心惊肉跳。
“父皇,这一月共发银钱将近二百七十万,
户部虽有结余,但下月都督府就要开始制定西南一战的赏银,是否一并裁定?”
上首的朱元璋摆了摆手:
“赈灾是赈灾,军饷赏银是另一码。
告诉都督府,打仗的银钱要快些算,由麓川出,下旨让思伦法将银子送去云南。”
朱标脸色有些古怪,迟疑道:
“父皇,云南布政使司的折子直言,
此行思伦法匆匆出兵,有其国内遭灾的原因,他们恐怕没有这么多银钱。”
“银子不够,就用其他东西抵!
盐、糖、矿石、木材、瓜果,大明什么都要。
前线将士厮杀,打生打死,
若这钱还让咱们来出,那这仗岂不是白打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审视,缓声道:
“标儿啊,你性子仁厚,有时需刚硬些,莫要被人拿捏,
麓川人的死活,与咱们明人有什么干系?”
朱标还是面露迟疑,沉声道:
“父皇,儿臣还是觉得,要广济天下,
思伦法倒行逆施,正是我们拉拢麓川百姓的好时机,
工部和户部已经算过了,麓川国内的甘蔗不知多少,
深山老林里尽是木头,算是个好地方。”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来:
“标儿是个有志气的,麓川的确是个好地方,
但不是现在,云南还未彻底平定,等云南百姓与土人归心,再想着开疆拓土不迟。”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淡淡道:
“既然麓川国内的甘蔗、树木极好,
下折子,每年让麓川送一批过来,
如此,东西有了,也不用操持麓川那些烂事。”
朱标脸色一僵,猛然语塞,
最后
有些无奈地笑了笑,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朱元璋见儿子如此模样,心中涌现喜意,开口道:
“现在詹事院也建了,朕打算让唐铎去做詹事,
他做过兵部尚书,向来狠辣,你要与他多学一些。
为太子,行王道施仁政,亦不可缺了霸道。”
太子朱标躬身行礼:“多谢父皇!”
如今太子麾下的詹事院与朝廷六部的官员大多都是“兼领”,
可预防廷臣与宫官相构,而生奸谋,“离间骨肉”。
如此一来,陛下与太子共用一些朝臣,
能够减少大部分的矛盾,也能让父子二人更加亲密无间。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
“标儿,唐铎去做了詹事,
一些朝廷军务有关之事大可问他,他素来干练。
朕以为,还要给标儿找一武将传授兵法。
朕是马上皇帝,一路打下了天下,
若是你也能学得一些军事,日后可以避免许多乱子。
至少一些乱臣贼子会顾忌你的军事,从而不敢犯上作乱。”
此言一出,太子朱标顿时面露苦笑:
“父皇,儿臣如今已经三十有四,整日操劳政务,
哪来的时间去研习兵法军事您就莫要为难儿臣了。
若是有机会,儿臣会与舅舅研习兵法,
这天下.还能有比舅舅更好的老师吗?”
朱元璋想了想,没有搭理朱标,自顾自说道:
“西南战场上,陆云逸又立大功,
他现在是太子宾客,入詹事院合情合理,如何?”
朱标满脸愕然,若是没记错,
那陆云逸不过弱冠,刚刚二十,
让他来当自己的老师?倒是有些荒唐。
他连忙说道:“父亲,陆云逸年少,入詹事院倒是有些突兀。”
詹事院所属大多是朝廷重臣,要么是京畿之地有学识的老先生,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进入其中,古怪万分。
更重要的是,朱标觉得,
军务一道他不必亲自操持,有都督府一众军候在即可,
更何况,舅舅弟弟等人兵事强盛,仗怎么也轮不到自己来打。
朱元璋将身体向后靠去,手指不停地敲打座椅扶手,面带笑容:
“文英这次找了一个好女婿,年纪轻轻已经立下汗马功劳,
但让朕有些难做,
朕是不知该如何封赏,才打算将其塞进詹事院,
如此再多赏他一些银钱,等到时文英来京,问起朕来,
朕也说得过去,也省得他老絮叨。”
大概是想起了义子即将进京,
明皇朱元璋身上的戾气舒缓了许多,转而带上了几分柔和。
他继续说道:“至于研习军事..京中武将众多,也用不着他,
还是让他去大宁吧,正好大宁的城建好了。
咱们大明重臣,光会打仗可不够,
要上马用兵,下马安民。
若是他再做得好,到时候再提拔也不晚。”
至此,朱标算是看懂了父亲的安排,知道这是要重点栽培。
如今朝廷,能打仗的将领不缺,
但缺的是能镇守地方,忠于朝廷的将领,
在朝廷看来,此等将领才值得培养,才能够登上高位,进入都督府!
深吸了一口气,朱标微微躬身:
“父皇明鉴,儿臣懂了。”
话音落下,武英殿外突兀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二人循声看去,只见身披甲胄,
手握长刀的武定侯郭英手拿一封文书,快步走了过来。
他在下首静静站立,拱手抱拳行礼,沉声道: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云南急报!”
上首的朱元璋目光顷刻间变得锐利,
与太子朱标对视一眼后,沉声开口:
“呈上来。”
一旁的红衣大太监,连忙走了下去,接过文书,而后快步递给陛下。
朱元璋拿过文书,快速打开查看阅览,
当看到一半时,他脸上的肃穆就已经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惊愕,以及一些不可置信。
一旁的朱标见状眼睛眯了起来,发生了什么?
他还从未见过父亲如此模样。
朱元璋已经看完了奏疏,只觉得嘴唇干涩,
定了定神,他又将眸子投了过去,快速阅览
慢慢地,他的嘴角勾起笑容,苍老的脸颊上多了几分红晕,
“好好!!!”
“天佑大明,天佑大明!!”
他看向身旁站立的大太监,快速吩咐:
“吉祥,去,叫那几个老头子起来,大明要变天了!”
一旁的大太监身穿红袍,脸色微变,
知道陛下所说的是谁,腰肢弯到了极点:
“是,陛下。”
说完后,他飞速地跑了出去,
身形稳固,但速度飞快。
上首的朱元璋又看了一遍奏疏,
而后看向从身侧凑过来的朱标,哈哈一笑,将奏疏递了过去:
“看,高老头已经做出定论,甘薯真的成了.”
朱标迫不及待地接过文书,快速阅览,脸色也一点点变得古怪
奏请甘薯引种疏
臣云南农政院少卿高福生,谨拜表以闻陛下。
值此麓川征伐之际,诸事纷杂,
然军中忽现一物,似携扭转乾坤之能,
令臣等不敢小觑,急向陛下奏明。
前军斥候部将领陆云逸,素以机敏干练著称,
大破麓川军后,惊见奇异薯类,呼之为甘薯。
虽目下尚未及广种收获,然经多方细致勘查,旁征博引问询当地耆老,又结合臣院中精擅农事贤能之辈研判,
臣可断定,甘薯潜力无穷,产量惊人,远超稻麦诸般常粮数倍有余。
观其植株态势,蔓藤舒展矫健,叶色葱郁厚实,覆地即有蓬勃之象。
所生块根,即便于原生水田之地,未施精细农务,单窝已见数枚,形态饱满壮硕。
且甘薯适应性之强,超乎想象。
无论红壤赤土、沙砾薄地,抑或山坳湿洼、坡岭旱塬,皆能顽强扎根,生发新茎,毫无娇弱难养之态。
想我大明山河万里,不乏诸多往昔斥为贫瘠、难以垦种谷物之地。
若甘薯得以遍植其间,仿若旱苗逢霖,荒芜可变膏腴,饥馁之虞可解大半。
诚然,臣等亦留意到些许隐忧。
甘薯类有大蒜伤地之象,地力易竭,后续恐难持续丰饶。
然瑕不掩瑜,相较其望之可见的高产潜能、几无苛求的生长适性,此等难题绝非无解。
臣斗胆建言,望陛下敕令部司即刻重视此物。
其一,甘薯原种已在路上,莫使遗落受损,到京后妥善安置繁育,以为种源根基。
其二,速调农事精英,偕同军中干练士卒,组成研习队伍,
一则钻研甘薯最佳栽种之法,
二则探寻化解地力损耗之策,诸如搭配何种作物轮作、施加何种肥料培土,力求保其长久高产。
其三,待种源充裕、技法成熟,
便可颁诏京畿郡县,择适当时机推广植种,
先以闲田荒地小试,再渐扩至常耕之亩,循序渐进,广惠万民。
臣深知军国大事纷纭,然农事乃国本根基,
此甘薯若能善加利用,于民生保障、税赋充盈皆有大用。
伏乞陛下圣心垂注,允臣所请,臣当殚精竭虑,不负圣恩,促此事功成,保社稷昌盛、苍生饱暖。
臣不胜惶恐,恭呈圣览。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
云南农政院少卿高福生叩首。
太子朱标此刻与朱元璋一般无二,脸色涨红,
握住奏疏的手掌都有些轻轻晃动,
他只觉得嘴唇干涩,不停紧抿,
又将奏疏看了一遍,这才有些恍然地看向父皇。
“父皇.天佑大明啊!!!”
“今年已过四月,黄河治理其效甚微,已经有数城遭灾,百姓食不果腹,
官府也未有余粮,只得从旁地调拨
若此物真有如此神异,产量远超稻麦,又不挑地。
到时各地粮仓充裕,百姓又如何能挨饿遭灾.”
太子朱标只觉得心情畅快无比,
就连眉头一直紧锁的川字也慢慢舒缓,
他觉得自己轻飘飘的,此物的发现,
不仅能让大明百姓从此告别饥荒,
还能为迁都增添一大助力。
他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种到关中!!一定要种到关中!!
2f488e101.icu。m.2f488e101.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