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部分
日本在中国内乱结束后不久,开始了明治维新而实施文明开化,但是不幸的是,由于受到各种传统势力的阻碍,并且由于中国过早的发展,使之不得不接受一种为中国的阴影所笼罩这样的一种命运。
在1869年决定虾夷共和国命运的箱馆海战中,明治政府企图以占压倒性优势的水兵迫使虾夷共和国瓦解,然而,中国则借口保护侨民,遣舰队干涉,仅“戚继光”号一舰就击毁明治政府军多艘舰艇,使虾夷岛最终分离日本而独立。
5年以后,中国又借琉球渔民遇难后漂泊九州被杀为由,派遣军舰到长崎港外示威,双方舰队紧张对峙,扮成琉球渔民的中国海军陆战队乘渔船“琉渔312”号直逼日舰队,日舰躲闪不及将其撞伤,故此中国前卫舰队司令吴海生下令开火,射击时吴本人以及舰长被气浪掀下舰桥受伤,但是在绝对优势之下,日本舰队损失惨重,遭到重创的旗舰,荷兰造巡洋舰“日进”号仅以身免,刚从陆军调来的舰队司令桦山资纪大佐阵亡,此为日本海军之奇耻大辱。 (编者按:此段历史请看中国历史学会编撰的《中国现代史稿》)至此,日本认为,为了使日本生存发展,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所以开始不惜代价地整军、造舰、训练。
在1880年中国购入“郑和”以及“继光”号以后,日本上至朝野,小到黎民皆大惊失色,无不认为这是日本的最大威胁,故而向法国定购了一种搭载一门巨炮的海防舰,目的只是为了击穿“郑和”的装甲。这样的军舰一共建了三艘,以日本三景的“松岛”、“严岛”和“桥立”命名,最后一舰的工程一直拖到了1891年才告完工,这种高额但是无用的白象被俗称为“三景舰”。
在法国顾问路易·埃米利·贝尔丹的方案中,日本还要自建一艘类似三景舰的巨炮舰,但是由于这期间日本自阿姆斯特朗订制的防护巡洋舰“浪速”号显示出的实用性,经过造船少监佐双左仲的强烈建议,日本人在1893年在横须贺造船部修改设计,建成了某种意义上日本最初的现代化巡洋舰“秋津洲”号,该舰的建造也可说是给日本今后的造船工业打下了基础。
1890年,激进的军人山县有朋就任日本首相,上任伊始便发表了任内复土雪耻的政论,次年由于刺杀虾夷共和国陆海军总奉行土方岁三将军的行为被暴露为日本当局所遣,于是世论哗然,世界各国纷纷谴责这种暴行,中国海军以代号“风卷三岛”的行动大举封锁日本诸岛,本来原材料就欠缺的日本国内一片混乱。山县此时从一个赌徒堕落为一个懦夫,他仅仅责令直接指挥者陆军少壮军人田中义一大尉切腹了事,但是中国的回答则是以最新型战列舰“成功”、“沪生”号仅仅由三艘防护巡洋舰簇拥下驶入东京湾示威,要求日本当局惩罚真凶,这样的威慑之下,山县再从一个懦夫变为一个可怜虫,他的选择竟然是前往法国大使馆请求庇护,遭到当然的拒绝后,在愤怒的国人纷纷切腹谢罪的呼声中,却只敢用手枪向胸口射击,身受重伤,四天以后在医院中被高呼“天诛”闯入病房的荒木贞夫少尉等军人乱刀捅死。
事件的结果是由代首相伊藤博文和中国进行了和谈,中国这次的条件出乎意料地宽容,仅仅让日本分期赔偿“公务费”、依法惩治凶手以及揭露黑幕、在长崎“建立允许资本自由进出的特区”,而且在军工生产和中国一体化的条件下,向日本提供军事培训和军事装备,此外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而伊藤也以极其务实的手法,让日本摆脱了一次浩劫。不久以后中日两国又与高丽和虾夷共和国一同签订了一份东亚和平保障条约,并计划建立共同市场。对于中国的宽容,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来自北方俄国的威胁,中国并不希望出现在背后的威胁。
也许是由于这一切,导致了中日两国能够在十多年以后共同向俄国宣战之故。早在1880年代日本开始筹划也购买前无畏舰,然而由于资金问题,又因为这次的政治风波,到了1895年才从英国购买了“富士”和“八岛”号战列舰,1897年又购入“三笠”号,这与同期购买的装甲巡洋舰“浅间”、“常磐”以及“八云”号一起被称为“三三舰队”而成为日本海军现代化的象征。
这些舰队刚刚建立伊始,1904年中国和俄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日本在伊藤博文务实外交的指导下,加入了中国的阵营,日本的“三三舰队”与俄国舰队的战斗也可以说有声有色,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1904年7月的在炮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战斗,由于旗舰“八岛”号触雷严重受创,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少将移旗“浪速”号巡洋舰返航,归途中遭遇了俄国巡洋舰“留里克(Рюрик)”号和“瓦良格(Варяг)”号的袭击,东乡命令僚舰“秋津洲”号掩护拖曳“八岛”号的“松岛”号撤离而单舰迎敌,最终成功地用鱼雷击沉“留里克”号并逐退“瓦良格”号,虽然“八岛”号还是在途中沉没,但是东乡却由此一战成名。 战后日本也分得了俄国巡洋舰“智慧女神(Паллада)”号(改名为“津轻”号),并得到了千岛群岛内的几个小岛,算是尝到了点给地区霸主当小妾的甜头。
还在1890年代末,在英国的帮助下,日本已经开始尝试自建主力舰,考虑到价格问题,首先建成的是“筑波”和“生驹”号装甲巡洋舰,这是一种以后被称为“前无畏级战列巡洋舰”的过渡型舰艇。然后,1900年左右,设计师金田和三郎提出了一种采用单一主炮的方案,但是由于海军部认为此举奇异而加以否决。依然建造了装备12英吋和10英吋火炮混装的准无畏级的“萨摩”和“安艺”号。即使是日本人想赶上建造无畏舰的潮流,建造的“河内”以及“摄津”号全12英吋主炮战列舰,也仅仅由于“国民英雄”东乡平八郎的加强艏艉主炮的一句话,将这两艘军舰变成了艏艉炮50倍径,侧舷炮45倍径的怪异之舰。
两舰完工以后,日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光依靠自力是无法更生的,而且1908年受上海万博会的刺激,日本经济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景气。当时被称为“万博成金”的暴发户比比皆是,趁此良机,日本人向英国订购一艘最新的战列巡洋舰。原计划该舰将装备10门12英吋主炮,然而,在设计过程中,日本人看中了最新型的“雄狮”号,于是提出了修正要求,在瑟斯顿爵士(Sir George Thurston)卓越的设计下,他利用他为土耳其设计的战列舰“雷沙德五世”号基本框架将其战列巡洋舰化,主火力也改为14英吋主炮8门,本舰于1910年建成并命名为“金刚”号。次年,日本也尝试在国内自建,这艘姊妹舰内定的舰名似乎为“比叡”号。
在建造无畏舰的同时,日本人也开始建造自己的超无畏战列舰,不过看起来其设计思路比较平庸,只是在中心线上遍布6个两联14英吋炮塔,军舰全长的大约六成就要被那六个炮塔所占据!日本人对这两艘军舰却倍爱有加,将其国家的美称“扶桑”和“敷岛”来命名之。
[ 宝 书 网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 b a o S h u 6 .Com]
由于日本海军急于赶上世界先进行列,因此他们主要将力量花费在了主力舰艇上,远东战争以后他们痛感中小舰艇的不足,他们在自造以外,还开始了向意大利、奥匈帝国等相对开价比较低的国家订购轻巡洋舰或者驱逐舰。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意大利的“勇敢(Audace)”级和一种装备8英吋4门4900吨的奥匈大型轻巡洋舰。(译注:本舰由于大战爆发未能建成交货,奥匈帝国将其武装改为8-9门6英吋,命名为“亚得里亚(Adria)”号自用。)
***
1868年日本维新以后,旧幕府海军总裁榎本武扬,于江户率领“开阳”等八艘幕府残余军舰及仙台藩兵,带领4000余人从品川逃脱,驶向虾夷。并平定了虾夷南部。12月15日以陆海军士官以上投票,选出榎本武扬为虾夷共和国总裁。
然而,次年维新政府军开始大举讨伐这个新政权,由于虾夷军年前失去了旗舰“开阳”,海军根本无力和维新军一战,但是,中国提出中国将责无旁贷地支持虾夷共和国,遂遣海军远征,于箱馆海战大破敌军,击毙维新政府军将领黑田清隆。因此日本维新政府无力干涉,虽然宣称“坚决维护主权完整”,却也只能默认这一既成事实。
当然,由于虾夷共和国统治者基本都是原幕府高官,仅仅由于日本政府称其为“反贼”而奉行对其决不宽容的政策,而使他们只能向中国寻求保护,而中国则正好利用这一良机一方面扶植这个不能称为稳固的政权,一方面还加紧采取各种政策来扶植当地的阿伊努族人,以招募大量的阿伊努青年到中国留学等方法对于虾夷共和国进行“本土化”影响。
1891年,由于日本方面刺杀了对日最强硬的土方岁三再次激化了日本和虾夷之间矛盾,虽然风波很快又以日本方面的失败而平息,对于虾夷而言,事后签订的条约则意味着,在中国的仲裁下,虾夷的主权也得到了日本的承认。
虾夷共和国在成立伊始,带走了相当部分的幕府舰队,但是这些舰队基本上已在战火中消耗去了大半,中国这时向其出租了福州造船厂在1865年和1866年造的“卫青”和“张骞”两艘1268吨级铁胁木壳舰,到了1875年,又将前“戚继光”号,已经改为宿舍舰的“建威”号重新修缮,折价售与虾夷,改名为“甲铁”号。
到了1891年的刺杀事件以后,中国将从菲律宾战役中归来不久的“广州”号和“福州”号装甲巡洋舰略施修缮后售与虾夷共和国,成为“开阳”以及“蟠龙”号。进入了本世纪,中国的葫芦岛海军工厂又接受了虾夷共和国建造两艘岸防战列舰的订单,这种战列舰仅仅8400吨,装备4门12英吋主炮,航速为14节。中俄战争中,虾夷共和国也加入了中国的阵营,战后得到了俄国的装甲巡洋舰“瓦良格”号,该国将其改名为“宗谷”号。
***
高丽是一个具有卓越海军传统的国家,在1592年到1598年对日本的战争中,名将李舜臣研制的铁甲龟船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击退日本的入侵舰队之战中,李舜臣如纳尔逊一般战死在辉煌胜利的前夕。
到了1867年为止,高丽是满清的藩属,这期间由于对中国新政府周边国家外交政策的狐疑,以及同期俄国开始对高丽进行的武装渗透,导致高丽上层分化。保守派开始倾向倒向俄国,其代表闵妃说:“挡住中国人,让俄国人进来,因为俄国人来了最多呆几十年,中国人一来就会呆几百年……”
而高丽贵族中的有识之士由于目睹了中国的变革和日本维新的成功力图实施改革,首先在中国的协助下,高丽开始训练起新军来了。到了1874年,他们推出国王李熙效法日本实施维新,史称甲戌维新。但是维新仅仅维持了一百天,被称为开化党的革新派被以闵妃为首的保守派之镇压,李熙也被监禁“自省”,年轻首领金玉均逃往日本不久也被保守派派遣的刺客刺杀。
这次维新虽然失败,但是李朝的根基被动摇。到1876年,终于发生了由新军发动的革命,这场革命还受到了以崔益铉为代表的曾被大院君李昰应迫害过的儒学者以及一部分以原开化党的支持,革命军宣布成立高丽共和国,推举德高望重的崔益铉成为共和国统领。
由于革命时期俄国不断曾遣军舰驶入高丽领海进行过干涉,高丽共和国成立时就希望有自己的海上力量,其海军统领由原新军总顾问姜烨担任。姜烨幼年随父母在中国经商,与双亲失散后卷入太平之乱,又参加了中国的内战,曾在杨军中担任过炮兵师长,后被被委派,率领一批在中国内战中参加过杨军的朝鲜族军人回国帮助高丽建立新军,从这些情况看来,这极有可能为中国为了彻底控制高丽的谋略,自然,新共和国立即被中国承认。
杨政府还将其海军起家之本,“独立”号和“自由”号(原名“吉普赛人(Gypsy)”和“玫瑰(Rose)”号)赠与高丽,高丽海军还是使用其中国舰名,作为其训练最早一批水手的至宝。当然,这些原来设计用于扬子江的铁制明轮汽船不能适用于海上,1881年“独立”号便在风浪中沉没。“独立”号的沉没倒也颇有些象征意义,高丽共和国名义上虽说独立,但是谁都可以看出其经济命脉都掌握在中国之手,只要一览进入二十世纪之时高丽舰队的主力,也许可以看出若干端倪。
高丽海军的主力“李舜臣”和“高仙芝”号装甲巡洋舰中,“李舜臣”的前身为中国向德国伏尔铿购买的铁甲“大沽”号,这是一种陈旧的装甲巡洋舰,在1882年完工,排水量2900吨,航速15.5节,装备两门8.2英吋克虏伯炮,该舰的铁甲堡设计的位置过低,正常排水量时,铁甲堡的上部也只不过和水线略平甚至偏低,很难保护水线以上的舰体,满载时则更可想而知。此外由3段装甲拼接而成的铁甲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