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三长 均田
“元叹,请。”
刘邈用对待上宾的礼仪对待顾雍,又专门请来麾下将官与顾雍作陪。
陆康、程普、鲁肃等人都知道顾雍是见到刘邈求贤令而来,也是现在刘邈急缺的内务大才,不过他们都还是认为刘邈此举过于冒失,于是宴席上不断打量顾雍。
顾雍也能察觉到众人冒犯,却只是坐于席间,专注眼前餐食,颇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淡淡死感……
鲁肃最先校考顾雍:“元叹此来,可看见城外风光?”
“倘若子敬问的是百姓开垦田地一事,那我自然看见。”
“元叹以为,从江北来到江东的百姓,能够在此安居乐业吗?”
顾雍闭口不言。
刘邈看着顾雍,也是从手边的竹简中抽出一卷,里面写着的,正是对鲁肃这个问题的回答。
刘邈让侍者给鲁肃拿起,鲁肃这才发现竹简上密密麻麻已经写好的策文——
【刘扬州不忍百姓遭受兵祸而将他们带到江东,这是一件仁义的事情。但仅仅如此,难道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吗?我在来的路上看见有许多北方来的百姓,他们既不懂得照顾江东水田的办法,也吃不惯产自南方的稻米,更有一些人甚至不能分到田地。当一个人背井离乡,生活上不能养活自己,食物上不能满足自己,这样的人难道会感到幸福吗?】
【我对此的建议,是将这些北方的百姓集中在山里,虽然山地中的田地较为贫瘠,但是这里的土地和北方的农田十分相似,适合种植麦、粟这样的作物。要是这些百姓能够按照以往的经验养活自己,享用自己熟悉的食物,那他们大概就会感到满足了吧?】
安居、乐业。
首先要让百姓做的,就是让他们尽快熟悉这片土地,然后扎根在此处,有所依,有所靠,有所生,有所养,方才能够安居和乐业。
江东与北方环境迥然不同,很难让这些北方的百姓迅速接受。既然这样,就可以令其到山上开垦土地,种植麦、粟这样熟悉的作物,发挥其过往耕种的经验,令其凭借一技之长快速立足。
否则的话仅仅是将田地交给他们而不加以引导,这和将黄金交给一个快要饿死的乞丐又有什么区别呢?
鲁肃看完后顿觉惭愧,向顾雍拱手致歉:“元叹在治理百姓上的才能,不是我能够相比的!”
刘邈此时也说道:“元叹不愿意刚才驳斥子敬,估计是害怕得罪他,怕他记恨于你。”
“其实元叹大可不必!他们都是胸怀宽广之人,现在巴不得有一个能够精通内政之人帮他们把活给干了,所以又怎么会记恨于你呢?况且你如今既然成为我的长史,就应该拿出长史的样子来,不然的话他们又如何会服你呢?”
这话看似是在斥责顾雍,实则却是为顾雍撑腰。
顾雍略带感激的朝刘邈一笑,却将刘邈吓了个激灵!
我帮你撑腰,你朝我龇牙是几个意思?
不过当刘邈发现那并不是顾雍在龇牙,而是在露出那比哭还难看的笑后也就渐渐释怀……
此时当过孝廉,做过郡吏的朱治也开始询问顾雍。
而他的问题,显然是比鲁肃要尖锐不少——
“元叹乃是顾氏出身,应该知道江东的情况。”
“江东世家猖獗,兼并土地,隐匿人口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人家的田庄中还豢养庄客亲兵,动辄便是百人千人,若是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元叹会如何处置呢?”
朱治身为江东人,最为了解江东的情况。
而且顾雍倘若真为刘邈长史,那就会掌管军中钱粮,成为大家的财神爷。
朱治就是想要试探,试探顾雍为人如何,究竟会不会以权谋***事又能不能公正处置。
顾雍虽然依旧面无表情,但其实却微不可查的往刘邈那里看了一眼。
不过与上次不同,刘邈并没有为顾雍在这个问题上解围,反而饶有兴趣的看着顾雍,显然他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汉末世家猖獗,在江东这块地上更是猖獗中的猖獗!
刘邈若是想要将江东打造成一个稳定的根据地,那必然是要和这些世家豪族打交道的。
刘邈也想知道,顾雍这个出身吴郡顾氏的世家官吏,究竟会怎么应对朱治的这个问题!
顾雍思索片刻,终究还是缓缓说出自己的见解——
“世家朱门,人人羡之。”
“君理说世家猖獗,兼并土地,隐匿人口,组建部曲,却没有想到为何会如此吗?”
“江东自古以来便受山越侵扰,一到收获时节,往往会颗粒无收。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要听之任之,予取予求,将一年的收成拱手相让,然后自己饿死吗?”
“我承认江东世家多有兼并土地之举,但据我所知,有不少百姓,其实是主动前来依附,请求世家庇护,免受山越侵扰。”
“倘若当地官府能够驱逐山越,保护百姓,难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
顾雍说的似乎有理。
但刘邈心中还是有那么一丝失望。
可顾雍很快就说道:“百姓主动依附,这是事实。可另外一个事实,便是终究有世家不知节制,虽有朱门绣户,画栋连云;绮席琼筵,金炉吐麝。锦衣绣裳,曳六铢之雾縠;珠履玉珰,耀九华之宝钿,却仍旧想要收购田地,享连绵之福。”
“如此一来,世家手中掌握的私田会增多,而官府手中的公田会减少。并最终导致官府不能得到税收,百姓没有田地,长此以往,自是国将不国,无人幸免!”
顾雍身为世家出身,理所当然的会为世家说话。
他向众人辩解,世家一开始,并未倒行逆施,反而是有人主动投靠,寻求庇护,这才令其壮大。
但同时顾雍也承认,往后的事情则多源自人心中的贪婪,并且这种贪婪会令秩序崩塌,国将不国。
所以顾雍也给出最后的答案:“故此,想要解决这样的事情,就要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官府要保护好百姓,成为他们的依靠,不让他们觉得自己走投无路,不得不去依附那些豪门世家,而是要让他们能够自强不息,这样的话,就不用担心有人会因此而壮大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用严厉的刑法震慑人心,不让他们的贪婪表露出来,让有钱财的人不能随心所欲,这样的话,自然也就不用再苦恼这样的事情了。”
“子产曰: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我想他所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事情吧。”
只要保护好百姓,不让他们感觉自己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向强者庇护,那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这样的事情。
如果不能做这样的有德者,那也就只能用严苛的法律来约束那些富户,不让他们为所欲为。
顾雍的观点便是,世家在这方面虽然有错,但官府在这件事情上同样有错。
若是真要解决,也应该从两方面入手,而不能是只打一边!
一时间,整个厅堂鸦雀无声。
还是刘邈最先反应过来,遥举酒樽向着顾雍敬酒:“元叹之言,令人深省!”
本来质问顾雍的朱治听到顾雍这么回答,自然也是心悦诚服。
无论是顾雍强行为世家撑腰还是努力贬低世家,都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若是强行为世家撑腰,众人必然会以为顾雍心中没有大局,不适合担任长史。
若是努力贬低世家,那众人更会反感,认为顾雍是在为了讨好刘邈和众人才说这样的话。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出身都要贬低,那这样的人能够得到信赖吗?
所以顾雍各打五十大板的解答虽然有些取巧,但也确实能够让众人满意!
身为军中元勋的程普最先以身作则,朝刘邈称赞道:“主公能得元叹,从此以后应该不会有什么忧虑的事情了吧?”
诸将也纷纷起身,朝顾雍这个未来的长史敬酒祝贺。
周泰就坐在顾雍旁边,也是笑着上前:“我刚见你时觉得你呆头呆脑的,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大才!”
周泰对于顾雍方才的那番话其实也是一知半解,但这并不妨碍周泰在看到顾雍侃侃而谈时流露出的大才之象!那是和周瑜、鲁肃一样的大才之象!
只不过相比于周瑜、鲁肃那种让人一眼看出就是天纵奇才的情况不同。顾雍表现的毫无疑问要沉稳的多,也要低调的多,颇有古时君子之风。
周泰朝顾雍敬酒:“来!顾长史!喝酒!”
顾雍本意是朝着周泰微笑以示和善,不过在笑完之后周泰立即面色大变,喝了酒后就匆匆离去,仿佛顾雍是什么洪水猛兽!
周泰后怕的坐回自己座位,心惊肉跳的问刘邈:“主公!顾长史是不是不喜欢我?我刚才朝他道喜,结果他却朝我龇牙!!!”
刘邈摆摆手,示意周泰朝顾雍看去,周泰这才发现顾雍几乎对每一个人都进行了龇牙……
“懂了?”
“懂了!”
周泰长吁短叹:“有才的人,果然都有些毛病。”
刘邈好奇:“那公瑾、子敬有什么毛病?”
“都督明明那么能打,长得却比娘们还娘们,这能不是问题?”
“主簿成天萎靡不振的,好像睡了好几个娘们一样,反正看着也不正常!”
“有没有可能……子敬那是累的?”
“哦~~~怪不得!”
……
等到敬酒结束,刘邈让周泰将自己案前另一卷竹简给顾雍拿去。
“元叹之前说尽快在流民之间划定秩序,确实是一条良策,我便写下此法,元叹以为如何?”
顾雍打开竹简,硕大的三个字写在开头——
三长制!
废除原本的基层三老制,改为取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显然,采用三长制度,可以快速建立起基层制度,稳固基层秩序,同时……
顾雍能从刘邈写的“三长制”中发现很多问题。
首先三长制中的三长享有免除官役的福利,并且是由官府直接任免,毫无疑问是一次对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的大胆尝试!
以往大汉以孝治国,三老为大汉政权的稳固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带来的后果就是大族世袭,使得官府逐渐丧失了凭借乡亭制度得到的基层权力。
现在刘邈的这份三长制度,显然就是要用官府之手强行改变以往的基层权力体系,让官府与基层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也能让官府更加方便快捷的调动基层百姓,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因为三长制的设立,也能够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让人口数字尽量透明,不存在明明在耕种官府的公田,结果却将赋税交到世家大族手上的情况。
顾雍细细看了一遍“三长制”,立即对刘邈的方法表示认同。
虽然由官府直接控制基层这一尝试确实极为胆大,风险也高,可一旦成功,必然能够遏制后汉两百年来的土地兼并之举,确实是惠国惠民的良策!
刘邈见到顾雍没有反驳,立即长舒一口气。
三长制度虽然已经被历史验证为成功的制度,但毕竟年代不对,刘邈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可现在既然连顾雍这种专业人士都不认为有什么问题,那刘邈完全可以为所欲为啦!
刘邈随即又让周泰将桌上最后一卷竹简给顾雍拿去,要他观看。
顾雍见刘邈还准备了东西,一时之间有些疑惑。
之前他总是以为,刘邈将秣陵搞成这个样子,必然是没有治国的才能。
但刚才的三长制度却推翻了顾雍的猜想。
刘邈这分明是肚中有货,可不知为何,之前却不开始实施呢?
而等到顾雍看完第二份竹简,那本来平淡的语调中竟然神奇的多了几分色彩——
“臣方才说: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可臣终究才能有限,所能依仗的,不过是如火一般猛烈的苛责律法……可今日主公之策,却是只有真正有德者才能使用的宽政啊!”
与《三长制》一样,这卷竹简开头,同样有三个大字点明主旨——
《均田法》!
(本章完)
(/bi/285252/17237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