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67章 伞兵和磺胺药

第67章 伞兵和磺胺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巴登大公快五十岁的人了,就因为发现了鲁路修这个奇才,最后愣是聊天聊到半夜两三点钟,才回去休息。
    好在卧铺车厢里除了鲁路修以外其他的乘客、也都是巴登大公的随员,所以倒也没有耽误无辜乘客休息。
    那些随员并没敢偷听谈话的内容,但所有人内心都很是惊诧。因为他们跟随大公多年,还从没见过大公谈事到那么晚的。
    “那个少校,肯定是个不世出的奇才吧,真是活久了什么人都有可能遇到。”众人心中无不这般默默想道。
    此后半夜无话,因为睡得太晚,鲁路修最后是在火车抵达终点后,才被列车员叫醒的。
    当他揉着惺忪的睡眼起身时,天色已经全亮。
    火车停在法兰克福站,一群工人甚至已经开始往火车上装货——这辆火车本就是运药专列,每次卸完货都拉着伤兵回国、再从法兰克福装好药送去前线,周而复始。
    看着站台上数以万计的药箱,鲁路修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也不由有些变化。
    这跟他前世作为电气工程师、出差来参加法兰克福工业展时见到的那座城市,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百年后的世界,法本化学早就被肢解、不存在了,法兰克福的城市气质,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而如今,这里还拥有一家地球排名第一的化工巨头。
    不过今天,他首先要处理的,还是降落伞的事儿,磺胺药和拜访法本公司,还是稍微往后排几天吧。
    鲁路修简单收拾了一下,走下火车,正准备找个地方弄匹马,然后就去造降落伞的工厂——因为战争管制,德玛尼亚的石油配给非常严格,如今路上几乎看不到汽车,市内交通只能回归到骑马、马车或是自行车。
    到了战争后期,实在被逼得没办法了,帝国才想办法把大部分汽车改装成背着煤气包的车。用木柴或煤炭通过“煤气发生器”初燃产生一氧化碳、然后再喷进内燃机燃烧提供动力。但这些东西在1915年初都还没出现。
    不过就在鲁路修想要找马车的时候,站台尽头一个军官小跑着过来跟他打招呼:
    “鲁路修少校吧?是大公殿下派我来接待您的,您在法兰克福的这段日子,一切行程起居方面的需求,尽管和我们说。”
    鲁路修微微一愣,很快接受了这个设定。看来昨晚跟巴登大公的那番侃侃而谈,已经让对方将自己视为顶级人才礼遇了。
    他也不想虚伪,就很干脆地接受了好意:“那你们就送我去达斯勒制衣厂好了,我有一笔订单交给他们……是有这么一家厂吧?我记不太清了,没有也可以换。”
    那位巴登公国的军官立刻请他上了旁边一辆梅赛德斯车,然后熟门熟路开去郊区的达斯勒制衣厂。
    鲁路修本来还想慢慢自己找的,反正造降落伞技术难度不高,很多纺织品企业都做得到。
    但有人这么殷勤接车、还问他去哪里,他不好不给面子,就随口报出了唯一一家他记得名字的制衣厂——
    好在看司机的反应,这家厂子1915年就已经存在了。
    汽车很快开到了达斯勒工厂,下车后鲁路修只是随便打量几眼,就发现这工厂规模并不是很大。
    但来都来了,他也不想白费时间,就随便问问,看看对方有没有这个技术和产能,质量是否过硬。
    厂门口停了一辆梅赛德斯轿车,这年头还能弄到汽油配给开豪车的,绝对都是大主顾。所以工厂老板赶忙带了几个人亲自到门口接待。
    “请问您是……”
    鲁路修:“我是代表第6集团军,有一笔特殊订单来的。你们看过之后,无论能不能做,都必须保密,具体图纸和细节,等确认你们能接单,我再透露给你们。”
    对方立刻肃然起敬,把他领进去详谈。
    鲁路修也不懂供应商考察,就现场随便谈,看看这家制衣厂的产品。发现他们还真生产过降落伞后,鲁路修就更放心了。
    稍微沟通了一番细节,达斯勒先生就表示,当天便立刻安排工人和原料,试产样品,并且签了保密协议。
    反正生产工艺只是面料缝制为主,再加上一些表面处理,当场就能开工。
    这家工厂的原材料供给也很全面,需要用到的东西都有。还能帮鲁鲁修的设计意图进行专业验算、确保结构强度,做事很是专业严谨。
    鲁路修稍微看了一会儿,也就放心了。
    时间仓促,他也不可能有更精细的品控能力,只能是相信企业。
    好在他知道达斯勒这家工厂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就说现在,他看到老板达斯勒先生的两个儿子,19岁的鲁道夫和17岁的阿某夫,就在认认真真帮自己裁缝降落伞。
    而这俩小子,后来都自己分家创业,大哥开了PUMA,二弟开了阿迪达斯,把老爹留下的厂子给分了。
    这些人试制样品时,鲁路修也借机翻看了一下他们原先生产的老式降落伞样品。
    在检查的过程中,鲁路修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个时代的降落伞,哪怕是可折叠式的,其圆形顶部,并没有一个导流口,供气体稳定排出。
    这个设计其实很要命,因为没有排气口,降落伞内部兜满空气后,下降途中空气要流出去,就只能从伞衣边缘随便挑一个相对薄弱的位置,形成“卷边”,然后空气就从这个缺口流出去。
    而因为风向、气流等原因,这个临时缺口的出现位置是不一定的,随机的,气体排出时的反作用力,也很容易把降落伞推得东倒西歪。
    后世有些人觉得“翼伞”不如“圆形伞”安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翼伞”因为是长方形的,也天生不需要导流口,因为翼伞的空气都是从后侧排出的。如果翼伞垂直下降、前后缘完全没有高度差的话,也容易产生乱流。
    但这个时代,连圆形伞都没有中央顶部排气孔,也会形成乱流。所以无论如何,圆形伞都是必然比翼伞更差的,翼伞的缺点它也都有,而翼伞的优点它却没有。
    (注:如上图,一战结束后,1919年丑国人莱斯利才发明了带排气孔的圆形伞)
    不过,发现这些新问题后,鲁路修倒是觉得,他可以同时再下单一些带中央顶部排气孔的圆形伞,把这样两种样品都造了,拿去给跳伞塔上的训练士兵实训,对比哪个效果更好。
    如果训练时间实在仓促,大部分士兵就是掌握不好翼伞,那为了图快,到时候也只能上带气孔的圆形伞了,至于散布的问题,就指望飞艇飞得更低一点来解决了。
    多做一手准备,总归是有备无患的。
    降落伞的生意没多大利润,只要能满足军事行动的需求即可,所以鲁路修也没打算介入分润好处,就交给阿迪达斯父子兄弟慢慢搞吧。
    此后几天,阿迪达斯父子兄弟也果然给力,很快造出第一批样品,送到相对前线的亚琛。
    那里本来就有军方的一座飞行员跳伞训练基地,鲁普雷希特公爵已经提前打好招呼借用了。
    几个突击营的一部分精锐士兵,也已经提前调到了那里,参加一些突击训练。
    鲁路修并没有打算让所有突击营士兵都掌握空降技能,因为没必要——可以空降的兵种,本来就比地面突击营要少。突击营在地面作战时配置的火力支援组,本次空降任务中就用不到。
    因为鲁路修到时候希望他们突击敦刻尔克港南北两侧的两座面积相对紧凑的要塞炮台,作战距离很近,不需要轻机枪和掷弹筒,有冲锋枪射程就够用了。
    而且这个时代,能够跟随士兵一起空降的,也只有手枪或冲锋枪这样的轻便武器了,为了避免走火,空降时冲锋枪的枪体和弹匣还得分开装。
    而步枪、机枪这些长武器,地球上一直到二战时,都是跟人员分开空投的,长枪要专门装在单独的板条箱里——若非如此,也不用专门研发FG-42伞兵步枪了。
    如今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投作战,大家都是新人,鲁路修当然要本着奥卡姆剃刀原则,尽量极简主义,能减少环节就减少环节。环节越少意外也越少。
    最后只需要冲锋枪、手枪、手榴弹这么简单几种武器,随身空降。
    最多再加上少量的炸药包和喷火器,这些沉重的东西需要用减震箱装起来、另外弄个伞单独伞降。
    这些都是迫不得已的时候,定点爆破某些坚固要塞的内部大门、隔壁用的。
    所以从兵种来说,这次参与跳伞集训的,就是三个突击营的冲锋枪手、喷火兵、爆破工兵。
    机枪组和掷弹筒组都不用训练,也不参加作战。
    这种规划,还考虑到了士兵的武器使用熟练度问题——
    鲁路修当然也可以让更多的士兵临时改用冲锋枪、去投入战斗。但那样的话,他们还得再练一门冲锋枪的枪法,而他没那么多时间了。
    直接选冲锋枪手和工兵来训练,就可以确保他们日日夜夜只练一门跳伞,其他子技能都是现成的。
    很多人觉得伞兵训练慢,动辄一年半载,但那是建立在“需要全面训练伞兵的各项技能”前提下的。
    如果把其他科目统统砍掉、单练跳伞一科,没有任何花里胡哨,半个月突击练成也是做得到的。
    ……
    伞兵跳伞训练的事儿,鲁路修也没空亲自去全程盯着,何况练兵的事儿他也不专业。
    只能是先把伞造出来,再拟一个训练建议。具体练兵工作,自有其他专业的人帮忙。
    需要协调的人才,鲁路修就找殷麦曼少校搞定。殷麦曼如今是陆军航空队里的红人,作为第一个王牌飞行员,他手头可以调动的资源很充足,找一些跳伞教练绝无问题。
    安排好伞兵训练任务后,鲁路修在法兰克福剩下的这些日子,主要就花在了找法本化学谈磺胺药合作的事情。
    鲁路修目前无法找到原本历史上1932年发明出磺胺药的那位法本工程师,可能是因为提前了近20年、对方现在还太年轻太籍籍无名。
    不过没关系,鲁路修有巴登大公的协调,所以他可以直接走上层路线,直接找到了法本化学的股东之一、也是首席科学家弗里茨.哈伯。
    这位弗里茨.哈伯可不一般。就是他在1909年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并且赶在世界大战爆发前,在德玛尼亚造了一堆合成氨工厂,这才能支持德玛尼亚打一场持久的世界大战——
    战前世界各国都认为这场战争不会变得旷日持久,因为要么是德玛尼亚速胜法兰克,要么就是稍微拖几个月后、德玛尼亚因为经济被封锁,无法海贸购买硝石,导致没有原材料造炸药,不得不投降结束战争。
    但有了哈伯和他的法本化学人工合成氨,造炸药就再也不用受限于天然硝类矿物了,被切断了国际贸易照样能无限量造炸药,把战争打下去。
    当然哈伯发明合成氨技术的本意,并不是用来不受限地造炸药,他只是为了把氨用于造化肥。
    只是后来罗登道夫等极端的好战分子,不顾民生,把几乎所有的合成氨产能都挪用去造炸药了。德玛尼亚的化肥厂却不得不普遍停工,农民没化肥用,粮食减产,人民被迫忍受饥饿。
    有一说一,罗登道夫在这件事情上,确实是不做人事,这也是后来人民反对皇帝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不管怎么说,哈伯是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历史上他在战争结束的当年,就拿了诺贝尔化学奖。
    以鲁路修原本的地位和资源,他当然还不配直接求见这样一位诺奖级的德高望重之人。何况人家不仅有科学家身份,还是顶级的实业界富豪。
    好在有了巴登大公的关系,一切堵点都被打通了。
    在法本总部见到哈伯后,鲁路修也开门见山挑明:“我希望贵公司能就6年前制取成功的偶氮染料中间产物磺胺,专门开辟一条生产线,并且再建立一家公司,专门生产能够延缓药性释放速度的磺胺药物。
    而我,可以帮你们搞定军方的销售渠道、以及让你们的产品通过战时的加急临床试验、各个审批环节。所以,我希望谈谈具体的合作模式。我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钱,我更希望确保帝国的磺胺供应链能够稳定、可控,将来不至于让药物的销售渠道资敌——现在是战时,供应链受控很重要,相信哈伯先生也能够理解军方的顾虑。”
    ——
    PS:今天就这样吧,八千字。明天重新开打。
    (本章完)
    (/bi/285580/17237572.)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