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别人不敢签的字鲁路修敢签
后世二战时有一款800毫米口径的巨型列车炮,名叫“古斯塔夫”,以纪念那位同名的克虏伯前老板。
但现在才1914年,所以古斯塔夫.克虏伯还活着,而且是个40来岁正当盛年的实业家。
12月26日上午,鲁路修和博克少校,就在杜塞尔多夫的克虏伯公司总部,见到了这位精力旺盛的先生。
以古斯塔夫如今的江湖地位,他跟军方之间的往来,一向都只局限在最高层。
平时如果有低级军官来访,哪怕拿着鲁普雷希特公爵的帖子,他也就让负责具体业务的经理接待一下。
但今天一大早他就接到个电话,是帝国总参谋长打来的。
“我有个外甥,在前线一支试点部队服役。年轻人想法比较多,还经常打着我的旗号乱来,我事情多不一定管得住。他今天可能会来贵公司叨扰,古斯塔夫先生公事公办即可,不用顾忌我的面子。”
总参谋长阁下还是那么大公无私,但古斯塔夫仍然让仆人准备了一套熨得特别挺的礼服,还把小胡子精心修饰了一下,并且让自己的司机开车去火车站接。
上午十点,古斯塔夫的司机载着鲁路修和冯.博克抵达。
古斯塔夫相隔十余步,看着二人下车,这才迎上去,一边也趁机观察。
先下车的那个年轻人,看上去也就二十出头,就已经挂着上尉军衔了。后下车那位虽然是少校,但至少三十好几,显然还不如年轻的上尉更有前途。
而且那上尉挺拔峻朗,一米八八的个子,一头深棕黑色的头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红一蓝的双色瞳孔,就是肌肉瘦弱了些。
总而言之,就是给人一种非常自信、天生领袖、很有号召力的印象。
让古斯塔夫都不由自主笑脸相迎,同时内心又升起一股肃然。
鲁路修一看对方的表情和姿态,就意识到他肯定是认错人了,连忙不着形迹地往旁边微微一闪,顺势介绍:
“古斯塔夫先生,真是幸会,这位是冯.博克少校,第6集团军试点突击营营长。鄙人不过是副营长,鲁路修.亨特上尉。”
古斯塔夫微一恍惚,心中暗道惭愧,连忙与二人握了手。
寒暄过后,双方很快切入正题。
古斯塔夫一开始以为冯.博克少校肯定是主宾,军方想要提的新点子,应该都是出自博克的意思。
鲁路修虽然话多,但应该只是给长官当嘴替作报告的。
但聊着聊着,古斯塔夫就意识到:关于这个“列车炮”的议题,博克少校似乎并没有多少独到的见解……
倒是鲁路修上尉,全程侃侃而谈,遇到疑问都不用请示长官,直接就亲自解释了。
古斯塔夫这才回过味来:合着总参谋长的外甥,就是来混履历镀金的。真正的点子正是出自那个看起来就很有自信很有主见很有气场的年轻人……
而另一边,鲁路修已经把他的目标和需求陈述完了:“……所以,情况就是如此,前线正在鏖战的两个集团军的司令官,一致认为帝国现在急需一款能够通过列车快速机动、快速部署的重炮!用来充任‘灵活机动型岸防炮’的角色。
因为帝国的陆军再打下去,就要面对布吉利海峡、面对敌人的优势舰队了。如果不能提供一种对敌军战列舰形成‘区域拒止’威慑的灵活部署重炮,陆军就永远无法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站稳脚跟,也谈不上顶着炮击攻坚。
总参谋部也已经评估了第4和第6集团军的现实需求,这些需求都是用实战的血的教训换来的,绝不是空想。所以恳请克虏伯公司务必重视起来,按最高优先级加快研发和试产。”
鲁路修汇报的最后部分,提到了总参谋部的评估。
而博克少校也正是到了这时候,才惜字如金地开口、帮忙证明确有其事。
没错,这个评估正是他亲舅舅批复的。
听说总参已经批复了,古斯塔夫内心也忍不住腹诽了一下:法金汉将军也真是……明明都亲自签字批准了,刚才还说让自己“公事公办”、“年轻人想法多”
“原来如此,看来确实是非常迫切,我们克虏伯会竭尽全力、以最快速度响应的。事实上昨天接到电话后,我就开始让人整理资料了。”
古斯塔夫也连忙表态,以示对陆军需求的尊重。他一边说着,一边还招手吩咐秘书去取一些文件过来,随后就摊在办公桌上,当场为鲁路修和冯博克讲解。
“克虏伯公司,早些年就有研发生产过装甲车列,所以车厢的问题不大,稍微改改结构,加几根抵抗巨炮后坐力的支撑腿就行,这部分一两周内就可以完成。
真正花时间的,是如何为大炮配备专门定制的俯仰机构和扬弹机构。你们要图快,临时研发火炮本身肯定是不可能的。最快的办法就是把现有的战列舰主炮或岸防炮直接挪到装甲列车上。
但战列舰和岸防炮上的液压转动、俯仰机构太笨重了,无法用于列车炮。火车上肯定得液压改电动,电动机的出力小,炮管俯仰的速度就会比舰炮慢数倍。
同理,扬弹机构也得用电动机的吊车,如果小口径的话,还可以靠人力加多组省力滑轮提升,那样更灵活,但装弹速度也更慢——这些技术优劣势取舍,昨天听说需求后,我们已经让工程师初步分析梳理过了。”
古斯塔夫不想走冤枉路,所以一上来就把技术路线问题直接抛出来。
这样只要军方代表点头、选了路线,后续按这个路线做出来的东西,性能上有短板,军方也不能说什么。
这是你们自己选的方案嘛。
冯.博克没经历过这种场合,也没参与过武器需求立项的工作,一时有些茫然,就看向鲁路修,希望鲁路修来表态。
这一微表情落在古斯塔夫眼中,愈发确信鲁路修才是真正懂行的。
很多时候,陆军高层提出的一些需求,真正的指标制定者,就是一些副处长甚至科长,上面的人是不懂具体技术路线的。
当然这也怪项目实在太紧急了,平时按正规流程肯定得反复开会论证,哪轮得到鲁路修直接拍板。
机会摆在面前,鲁路修也当仁不让了:“古斯塔夫先生真是经验丰富,不愧是行业翘楚。帝国需要的,正是纯电动俯仰和扬弹的列车炮。
电动布局还灵活一些,不用把所有东西塞一节车厢里。到时候发电机、电动吊车一节车皮,大炮一节车皮,再加一节火车头,三节供一门炮,展开的时候临时用电缆连接就是了。”
鲁路修作为资深军迷,前世又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工程素养很扎实,也知道技术史的大趋势。
电动比液压和机械传动最大的好处,就是分布灵活,没有太多非得刚性连接的、一体化设计的部件。
未来有时间了,要大规模量产,可以再想办法精益求精,磨合出一些整体效率更高的系统。但短时间内追求简单粗暴出样机,现在这样就是最好的。
至于古斯塔夫提到的“人力加多组省力滑轮扬弹”,则显然是一种“偷工减料”,为了图省事而不必要地牺牲性能。
鲁路修直接把这点否了,也是敲打古斯塔夫,让他知道自己是懂行的。
古斯塔夫见他这么懂行,果然不敢再留手,连忙道:
“既然如此,那就请在这些立项需求文件上签字。军方的需求明确了,我们才好动手。另外,既然选纯电动俯仰和扬弹方案,我们还需要西门子公司的配合。”
今天如果换了别人来,未必敢这么干脆地签字。
但鲁路修却不怕,他知道只要尽快把炮造出来,实战立功了,就不会有人介意决策过程。
他很有担当地抽出钢笔,刷刷刷签上名:
“西门子那边,你们先出个申请,我去弄协调函。我跟西门子也熟——上个月刚受公爵委托,找西门子立了个项目,搞便携式电台。
那项目还挺成功,现在前线的突击部队,已经可以精确呼叫后方炮火支援了,对伊普尔的胜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鲁路修不着行迹地展现了一下自己之前的“军工立项指导事迹”,让古斯塔夫也愈发肃然起敬。
居然还是个战绩可查的!难怪上面那么信任他。
话说到这份上,古斯塔夫也不再有丝毫藏着掖着的,他从桌上抽过一份图纸,往那儿一摊:
“其实,你们想要的纯电俯仰和扬弹方案,我们原先就做过类似的尝试。10月中旬的时候,当时安特卫普战役刚结束,总参就跟我们提过一次需求,原本是计划将来攻下敦刻尔克和加莱后,能够隔着海峡炮击到多佛,以便威慑布列颠尼亚人的本土,让他们恐惧、愿意和谈。
当时,我们手头就有4门原本计划给巴里亚号战列舰用的380毫米45倍径主炮,但是战列舰的建造延期了,暂时没用上,我们就临时挪用来做测试。
在战列舰上使用时,这门炮最大仰角只有20度,因为再大的话,炮塔会过高、被弹面积过大,也影响双层炮塔背负式布置。理论最大射程也被限制到了只剩27公里。
所以为了打到海峡对面,我们在移植到列车炮上时,彻底放开了最大仰角限制,在火车上,这门炮可以抬到45至50度角,最大射程可以达到46公里,已经可以从加莱港打到海峡对岸的多佛港了。
但代价是射速急剧降低——在战列舰上,1分钟可以开2炮,到了列车上,5分钟才能开1炮,慢了整整十倍。主要瓶颈其实还不在扬弹机,而是炮管俯仰机。
列车上主炮没法在大倾角下装填弹药,打完一炮必须重新放平,至少是基本放平。每次把炮管降下来再抬回原射角,就要3分半钟,再微调校准一下,就4~5分钟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才用了人力滑轮组的扬弹机,因为扬弹环节靠电动加速根本没有意义,瓶颈卡在俯仰环节了。”
(本章完)
(/bi/285580/17237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