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暴风突击队战术真正的威力
靠着“只能发挥一次奇效”的催泪瓦斯反制战术,德玛尼亚军以微小的代价快速通过了阿尔芒蒂耶尔和巴约勒之间的最外围3公里防线。
被瓦斯熏得难以立足的布军将士,狼奔豕突一路遗尸,总计折损了超过三千人。
布军花了一个多月新构筑的坚固工事,就这样被抛在了身后。
至少有十几道壕沟被越过、二十道铁丝网被剪开破坏,还有三层夯土碉堡被占领或爆破,无数的土工作业都白干了。
博克少校的第1突击营只花了2个半小时,便通过了这片区域。伦德施泰特少校的第2突击营比他多花了半小时。
或许外行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但对比一下就容易理解了——地球上的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德军首日花了一整天才通过3.5公里的前沿地带,但光靠氯气就造成了五千人伤亡。
如今,推进同样的距离,耗时缩短到3小时,但杀伤效果也只有六成——这显然是由于催泪瓦斯只有驱赶效果、没有杀人效果。绝大多数伤亡都是炮击和手榴弹、冲锋枪造成的。
这个结果,也只有鲁路修预料到了,而博克和伦德施泰特则大感惊喜,甚至一度有点心理发飘。
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仅仅3小时就能推那么远。
看着营主官有点骄傲,鲁路修知道这时候应该稍微踩一踩刹车,所以他趁着一波攻击刚刚结束,对博克少校献策道:
“营长,情况有变,进展比我们预期地要好,不如稍微调整一下作战计划,让后续整个师都把防线前压三公里吧。
我们破例原地休整一小时,给后续部队的跟进提供掩护,顺便再趁机对前沿之敌的火力点分布进行补充侦察。”
博克稍微犹豫了几秒,就接受了这个建议。
按照突击队战术的原本操典,突击队在取得重点突破后,只能让少量友军填充到这些撕开的缺口里,为缺口的两翼提供防守,决不能把重点进攻转为全面进攻。
但现在情况显然和预期的大不一样,催泪瓦斯的逼走位效果太好了,前沿3公里纵深之内,敌人是全面溃退,那己方自然也该全面跟进,不占白不占。
“让电台发报吧。我军可以原地休整一小时,先把午餐吃了,12点整重新开始进攻。下午就不许中断攻势了,只允许各连轮替进攻。”博克少校下达了详细的命令。
鲁路修又顺势提醒:“我们绝不能因为上午推进得太顺利就轻敌,利用瓦斯攻敌不备的好处只能占一次。
‘喷烟者’的射程只有3公里,那东西的二次部署速度很慢,指望它前移并重新部署开火,至少要明天了。而法军是有防烟面具的,布军有了提防、借来面具后,明天肯定不怕烟雾了。
所以我们后续都得靠硬实力进攻。我看了地图,两个镇子的镇中心直线距离是13公里。
我们的出击阵地是阿尔芒蒂耶尔西侧2公里的涅普村,一上午又几乎兵不血刃推进了3公里,所以现在距离巴约勒镇中心还剩8公里。前面的6公里都是野战防线,最后2公里是巴约勒镇的城区,可能会打巷战……”
博克刚刚啃了一口黑面包,听到这儿立刻喝了口水打断道:“不要考虑巷战,今天先尽可能多地突破外围6公里野战防区。明天就绕过巴约勒镇,围而不攻即可。这种小镇没必要完全夺取,我们不用这条铁路,也就不需要夺取火车站,让敌人也用不了铁路就够了。”
鲁路修听了营长如此果决的命令,略一琢磨,也深感获益良多。
他们的目的是掐断敌人的铁路线,而不是自己用铁路线,作战目标不同,自然会导致攻击手段不同。
突击营人少而精锐,决不能投入到巷战中消耗。就算最终要巷战,也该后续跟进的大部队去打,突击营只管穿插就行。
突击营将士草草用过午饭,又稍作休息后,后续的友军大部队也全线补防了上来,突击营很快又投入新的进攻。
而得益于友军全面补防了上来,敌我战线的变化情况也就非常清晰了,德军可以很快统计前沿坐标的变化,重新制定炮火准备方案。
所以下午的进攻之前,德军又火力准备了半小时,炮击密度还挺高。
持续猛轰之后,突击营才真正投入进攻。
被再次轰烂的敌人第一线阵地,很快又被突击营用和上午类似的方式重点突破。
一条堑壕,两道铁丝网,被先后撕开了几个小点,然后突击营的后续部队就从缺口里迅捷而低调地涌入。
还是冲锋枪开道,还是大量手榴弹集中对付Z型壕拐角,硬生生撕开布军的防御。
……
与此同时,巴约勒城内的布第3军军部。
军长威廉.普特尼中将的电话,一整个上午就没停过。
因为布军被偷袭,一直在大片大片丢失阵地,各级军官都要不断上报后撤退却的情况。
普特尼中将的参谋,一边记录着来电信息,一边在地图和沙盘上挪动一个个插着小旗的棋子,然后重新用铅笔画上前沿线,忙得不可开交。
好在作为防御方,普特尼中将对战场局势变化的感知,还是要比对面的德军将领更清晰、更有时效性。
“我们在整个前线上,普遍后退了整整三公里!看样子敌人还是在用老办法全线进攻,我们得做好加大弹性防御纵深的准备了。
瓦斯的突袭,让敌人进展得太顺利了。我估计他们能把整个师前移、并且重新建立起完备的前沿侦测和通讯网络,下午敌人再进攻之前,可能还会有额外的全面火力准备!这仗不好打啊!”
看完地图变化后,普特尼中将忧心忡忡地自言自语。
而就在此时,城东五公里外的第3军第3师师部里,师长亨利.罗林森少将,已经把又一个求援诉苦的电话打到了城内的军部。
“军长!敌人又发起新的攻势了!而且从11点半开始,他们又进行了密集的炮火准备!我们在这轮火力准备中,又遭受了相当的伤亡,快顶不住敌人的强攻了。
我请求稍微后撤!这种情况原先从来没见过!敌人怎么会如此之快又组织了新的大规模炮击,而且配合的步兵也跟进得非常快……”
普特尼中将到底比下属见多识广,闻言后立刻快速思索了一番,随后果断出言安抚道:
“顶住!不要怕!今天这是特殊情况!敌人能那么快重新组织起全面火力覆盖,肯定是因为他们上午推进得太顺利,所以重新建立起了一条新的稳固前线、还把观察哨和通讯部队前移了!
我允许你再预留一到两公里的额外纵深,顶不住就局部后撤,但决不允许像上午那样全线后撤了!要争取让敌我双方的阵地变得犬牙交错起来、让敌人的炮兵摸不清他们的进攻部队最远摸到哪里了!
到时候他们的炮兵威胁就仍然能废掉一大半!他们就会因为害怕误伤自己人而投鼠忌器!到时候就轮到我们的大炮单方面发威了!至于援军和预备队,我暂时没有预备队可以派给你,今天就靠你们自己了!”
军长把其中的战术原理掰开揉碎了说清楚,总算让罗林森少将稍稍镇定了些,遇到突发情况也没一开始那么慌乱了。
他们的这番战术讨论,外行人或许看不懂,但只要真正指挥过一战阵地战的将领,就都能听懂。
当时防守方的炮兵优势为什么比进攻方大得多?就是因为当时的通讯条件差!
防守方守不住开始后退时,因为原本阵地上通讯条件良好,可能拉了电报线电话线这些,所以每丢一块阵地,上级几分钟之内就能知道——
后世看过电影《辽沈战役》的都知道,为什么某些元帅在听说下面的部队丢了阵地没报告时会那么生气,会撂下“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的狠话。
因为防守方丢了阵地不立刻上报,上面的军级、集团军级炮兵部队,就不知道那块地方颜色从我军变成敌军的了,各种后方支援的配合,就会出现脱节。
你阵地上明明有电话线,丢阵地前夕为什么不打个电话呢?一战的时候,战地电话虽然不普及,但还有别的通讯手段,总之通讯方面,肯定是有序后撤的防守方更占便宜的。
相比之下,一战时的进攻方打进去之后,后方的炮兵是完全不知道前线步兵冲到哪里的。
防守方撤退时肯定会破坏通讯线路,进攻方具体冲到哪里了,根本没法通过电讯的方式后传,只能通过骑兵或者自行车顶着炮火把进展情况往后报。
而骑兵肉身报信的时效性就很差了,说不定信息传回后方时,前线实际控制线又发生了变化。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组队打吃鸡游戏的时候,一方队友能够语音报点,而另一方被拆了麦不许报点。那么能报点的一方将获得多大的战术和情报优势?
而“前沿部队没有无线电”,就相当于打吃鸡被拆了麦禁止报点。
所以一战时的进攻炮火准备,就只能在开冲之前密集轰一阵,轰完后开始冲,进攻方的炮兵基本就是半闲置状态。
前线越是打得犬牙交错、敌我难分,进攻方的炮兵就越不敢开火,就怕误伤到了自己人。这种情况历史上一直要到二战时期、无线电台充分下放到最前沿部队,然后才能改善。
所以普特尼中将以原本的军事常识度之,觉得“德军至少要团部一级才会有无线电,而团部不可能冲在最前面,所以我军只要稍稍弹性防御放弃一些阵地,让前沿重新变得犬牙交错、把水搅浑,德军的炮兵就会因为不知道前沿精确对峙线而废掉”,这也不能算错。
到时候,就轮到布军的炮兵单方面屠杀进攻中的德军了!
至少普特尼中将的如意算盘就是这么打的,他也借此鼓励了一线的罗林森少将。
但是很可惜,他遇到的是首次把便携式无线电配到排级的德军突击营。
所以此时此刻,德军后方师部、军部对前沿接触线变化情报的掌握精度和速度,完全不比普特尼这个防守方将领差。
哪怕普特尼再弹性防御,把前沿搞得再犬牙交错,后方的德军炮兵也能精确知道哪块地还在敌人手上、哪块地已经在我军手上了。
——
PS:新书求评论,求追更,求收藏,求票。感谢~
(本章完)
(/bi/285580/17237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