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60章 京师乱局,卢象升受命剿匪

第260章 京师乱局,卢象升受命剿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十月深秋,蜀王朱至澍的求援奏章,终于穿越千山万水,送抵了京师。
    可这封十万火急的奏报,却一头陷进了京师朝堂的泥潭里。
    崇祯七年,温体仁踩着周延儒的“尸骸”如愿登顶,成了大明帝国名义上的二把手。
    可这位首辅的心思,九成九都用在揣摩圣意和铲除异己上。
    温体仁不久前才借御史高捷等人之手扳倒了周延儒,此刻又想故技重施,扳倒另一位和他不对付的内阁同僚吴宗达。
    朝堂之上,党争的阴云密布,吵吵嚷嚷如同菜市口,哪有半分心思去管千里之外的烽火狼烟?
    就在这乌烟瘴气之中,户部尚书侯恂顶着巨大的压力,抛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方略:
    “启奏陛下!”
    “川省糜烂,贼酋江瀚已成燎原之势,非雷霆手段不可平息!”
    “臣请调五省总督洪承畴,率麾下秦军劲旅出汉中,兵发川北!”
    “再请勋阳巡抚卢象升,整合湖广、河南精锐,溯江而上,强攻夔门!”
    “两路大军共计十万,东西对进,必能犁庭扫穴,将江瀚贼众绞杀于蜀地!”
    可侯恂的奏折呈上去没多久,整个朝堂就炸开了锅,到处都是反对之声。
    十万大军?!
    侯恂这厮身为户部尚书,难道不知道国库早已难以为继?
    库房空得都能溜耗子了,哪来的钱粮凑够十万大军?!
    陕西、河南、湖广,哪一处不是嗷嗷待哺?
    大明财政早已千疮百孔,维持现有几处战场已是捉襟见肘,如果再开四川战场,无异于雪上加霜。
    洪亨九在陕西三边正与蒙古察哈尔部对峙,卢建斗在湖广弹压流寇,尚左支右绌。
    要是再抽走精兵入川,陕、豫、楚空虚,流寇蒙鞑势必复起,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再者,十万大军想要入川何其艰难?
    如今马政废弛,就连对付中原那帮贼骑都力有不逮,哪来多余畜力入川进剿
    现在的京师朝堂已经沦为了一个怪圈,每当问题出现时,没几个人能站出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可一旦真要有人提出方案的时候,质疑之声就从四面八方传了出来。
    还好侯恂正值壮年,要是换个年长点的官员,说不定能被气得一病不起。
    就在众人争执不下的时候,辽东的监军太监高起潜得知消息,给崇祯皇帝献上了一策。
    “朝堂诸公心系国事,老奴感佩。”
    “既然国库一时周转艰难,何不号召在京百官,捐出数月俸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用这捐来的俸银购买战马,以充军需,岂不是臣子为君父分忧的忠义之举?”
    高起潜的奏疏一出,整个京师朝堂瞬间安静了下来,生怕皇帝把算盘打到自己头上。
    就在这百马齐喑的时候,首辅温体仁却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政治妙用,率先站出来力挺此议。
    “为国分忧,正是臣子本分!”
    “臣温体仁,愿首捐俸禄三月,以为天下表率!”
    “恳请陛下恩准,号召在京文武,共襄义举!”
    金銮殿上,温体仁振臂一呼,把自己塑造成了忠君爱国的急先锋。
    此话一出,周围的同僚看着温体仁牙根儿直痒痒:
    “狗东西,就属你清高是吧?!”
    “你当上了首辅当然不缺俸禄,咱们其他人怎么办?”
    可这正是温体仁想要的结果。
    他率先响应号召,首先就是投皇帝所好。
    朱由检最恨大臣奢靡,时常以节俭自诩。
    温体仁这出捐俸大戏,简直是演到了皇帝心坎里,完美贴合了他心中“清廉忠臣”的模板。
    再者,温体仁也需要找个由头,把自己摘出来。
    眼下大明各地烽烟四起,民怨沸腾,他温首辅对此责无旁贷。
    现在抛出“捐俸”这个冠冕堂皇的议题,瞬间就把朝野的炮火从“为何剿匪不利”引向了“到底捐不捐,该捐多少”上,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无能与失职。
    而最后,他更是将捐俸一事与忠君爱国捆绑在了一起,借此打压异己。
    谁要是不捐,或是捐少了,就是不忠不义之辈,自然要剔除朝堂。
    比如工部右侍郎刘宗周,面对温体仁的无耻行径,实在看不过眼,愤然上疏痛斥:
    “首辅沽名钓誉,此议乃剜肉补疮,绝非治国安邦之道!”
    可上疏的结果就是,温体仁指使其党羽,弹劾刘宗周“心怀怨望,诽谤朝政”。
    一番凌厉操作,这位清流转眼就被排挤出朝堂,彻底噤声。
    至此,明眼人也终于看出来了,皇帝在背后给温体仁撑腰呢,要不然他哪敢胆子这么大。
    而他们猜得也没错,当朱由检收到高起潜的奏折时,确实狠狠地心动了。
    在京的官员不下千余人,要是每人都能出点银子,想必军费就有着落了。
    可现实却狠狠地抽了朱由检一耳光。
    对于一些不入流的小官小吏来说,大明那点可怜的俸禄,就连养家糊口都勉强,哪里还有余粮捐出来?
    而对于位高权重的部堂级官员来说,真正有油水的差事,都是见不得光的。
    让这群习惯了中饱私囊的硕鼠,把自己贪赃枉法得来的财产捐出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要他们忠君爱国可以,但掏银子不行。
    于是,朝堂里的各级官员不约而同地开始哭起了穷。
    “启奏陛下,臣.臣家徒四壁,老母沉疴在床,汤药无继,实在有心无力”
    “微臣俸薄,一家五口嗷嗷待哺,实在是捉襟见肘.”
    当然了,其中也不乏一些“慷慨解囊”之辈,
    “为国分忧,臣万死不辞!”
    “这是臣节衣缩食省下的纹银二百两!虽然杯水车薪,亦是臣一片赤诚!”
    哭穷的,装病的,抹眼泪的,还有掏出点散碎银子糊弄事儿的.
    最终筹集到的银子,别说充作军需了,就连买几十头拉车的驽马都够呛!
    这场由高起潜点火、温体仁煽风的政治闹剧,虽然开场锣鼓敲得震天响,可最终却在满朝文武心照不宣的抵制和哭穷声中,灰溜溜地落幕,不了了之。
    可虽然钱没刮多少,但匪还是要剿的,决不能再让四川的贼寇坐大。
    朝会上,崇祯脸色又青又白,透着一股病态般的潮红。
    他看着大殿内的这帮忠臣良将,只觉得一股邪火直冲天灵盖,烧得他眼前发黑。
    “够了!捐俸一事就此作罢!”
    “还是老样子,加派!”
    “侯恂!”
    “即刻传旨北方诸省,今秋再加派白银二百三十万两!”
    “专款专用,平定蜀乱!敢有拖延者,以通贼论处,立斩不赦!”
    下方的侯恂听罢,还想开口再劝,可皇帝却没给他开口的机会。
    朱由检扭头看向一旁的兵部尚书张凤翼,一字一句地砸在殿中:
    “兵部!”
    “着令洪承畴,暂时移交陕西、山西防务,专心应对四川匪寇,设法从汉中方向入川进剿。”
    “命宣大总督,大同宣府巡抚严防蒙古、后金鞑虏趁隙犯边!”
    “另,擢升卢象升!”
    崇祯的目光锐利起来,他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最终还是决定明确权责归属,
    “免去卢象升郧阳巡抚之职!”
    “命其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赐尚方宝剑,准先斩后奏!”
    “即刻整合兵马,务必于明年开春,亲率主力由湖广入川,与汉中两地东西呼应。”
    “务必将贼酋江瀚及其党羽,悉数剿灭于四川境内!”
    “克期荡平,不得有误!”
    “期间所需粮秣军资,自行设法筹措,朝廷粮饷翌日便到!”
    可这还不算完。
    为了将洪承畴彻底从流寇和蒙鞑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为了追责此前后金大军破关南下,攻占宣府万全左卫一事。
    朱由检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调整。
    宣大总督张宗衡,丧师失地,夺官戍边;擢杨嗣昌接任宣大总督。
    宣府巡抚焦源清,守土无方,一并夺官流戍;由陈新甲接任宣府巡抚一职。
    大同巡抚胡沾恩同罪,夺官流戍;其职由焦源溥接任。(焦源溥是焦源清的堂弟)
    山西巡抚戴君恩,难辞其咎,夺官流戍;由吴牲接任山西巡抚。
    皇帝的圣旨,很快就下达到了洪承畴和卢象升两位前线主帅的手上。
    对于自行筹措粮草一事,两位前线指挥官都很发愁。
    洪承畴发愁的是,陕西这地方,天灾人祸轮番肆虐了十几年,早已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百姓都成穷鬼了,哪有什么油水可榨?
    而与洪承畴不同,卢象升愁的是他治下的勋阳府刚有了点起色;现在让他去筹措粮草,他实在开不了这个口。
    与洪承畴这种出身底层,却对底层百姓毫无怜悯之心的官员不同。
    卢象升虽然出身名门,同样是地主阶级,但他对于百姓还是有着传统读书人的怜悯之心。
    卢象升出身江南宜兴名门“茗岭卢氏”,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便是卢家先祖。
    卢家自南宋起定居宜兴,世代耕读传家,兼具文韬武略。
    而论起对付农民起义,卢象升也是家学渊源。
    其祖先东汉名臣卢植,对付起黄巾军来,也是一把好手。
    可显赫的出身并不是卢象升最令人畏惧的地方,更可怕的是他还自幼聪慧过人,努力刻苦。
    卢象升六岁就进入了私塾,二十二岁中举,二十三岁时就已经成了为进士。
    对于四书五经这些应试的书籍,卢象升并不喜欢。
    他更偏爱孙武兵法,三略六韬等兵书,时常感慨岳飞、于谦等人的遭遇,并以此自居。
    在江南士子们都在逛青楼喝花酒的时候,卢象升却钟情于举石锁,耍大刀。
    而且还是一丈长,重达一百三十斤的大刀。
    卢象升不仅能文能武,而且还是个极其重情之人。
    这一点不管是从他的个人婚姻,还是今后仕途中,都能窥见一二。
    天启初年,卢象升在父母之命下迎娶了大家闺秀的汪氏。
    成婚后,夫妇二人举案齐眉,恩爱非常,卢象升也从未纳妾。
    在这个江南人均一妻多妾的年代,这种行为无疑是其对汪氏宠爱的证明。
    甚至卢象升因公出差扬州时,有美姬被他吸引,自愿赎身想要倒贴他,都被卢象升一口回绝。
    “岂以精神销粉黛耶?”
    可好景不长,就在卢象升进士及第的消息传来时,家中却接二连三传来噩耗。
    他一向敬重的祖父去世,而妻子汪氏更是得了绝症,一病不起。
    卢象升得闻,立马赶回家中,一边料理祖父后世,一边照料妻子汪氏,寸步不离。
    在汪氏临终的乞求下,卢象升才不得不续娶了一位。
    可续娶归续娶,但卢象升的感情却一直在亡妻身上,还时常作诗缅怀:
    “匪石坚贞谁氏妻,芳魂已逐杜鹃西;千里时悬关塞目,百年空对远山眉。”
    祖父和妻子的相继离世,让卢象升悲痛欲绝,一个精壮的汉子在短短时间内就变得骨瘦嶙峋。
    此时的卢象升才二十三岁。
    按礼法,卢象升需要为祖父披麻戴孝,守丧两年。
    可就是在这两年中,卢象升脱离了高高在上的深宅大院,走向了田间地头。
    在这两年里,他见识了太多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
    卖炭翁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眼前,卖儿鬻女的惨剧不断上演,卢象升的心态也渐渐成熟了起来。
    底层的百姓和矛盾的现实深深地教育了他,这使得卢象升深刻体会到了为生民立命的真正含义。
    想当年太祖爷起义,奋战十几年,牺牲了百万人,终于推翻腐朽的元廷;
    但时至今日,老朱家又摇身一变,成为了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蛀虫。
    可怜无数英雄血,换来今朝旧乾坤。
    卢象升觉得自己不能再一蹶不振了,他必须做点什么,改变现状,改变大明。
    可屁股决定脑袋,卢象升的家庭出身和阶级,让他不可能选择重开大统。
    他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改革,学清流,学能臣。
    像海瑞一样直谏,像张居正一样改革。
    就这样,卢象升带着对底层百姓的怜悯,踏出了困守他两年的陵园。
    果不其然,在之后的主政生涯里,卢象升对于治下百姓都充满了恻隐之心。
    天启四年,为了躲开朝中党争,卢象升自请外放临清,治理当地的漕运和耕作。
    在临清三年,他谨守清、慎、勤,让当地百姓吃饱穿暖的原则,真正做到了以工代赈,官民两便。
    他主政时期,“积羡数千,清逋三万一千,有奇业”,连续在考课中获最上等,令木匠皇帝十分满意,甚至亲自下旨表彰。
    之后他因功升迁大名知府,更是把自己爱民的理念推行全府。
    当时的大名府,吏治腐败,豪强勾结官吏兼并土地、转嫁赋税,百姓无立锥之地,而赋役倍于往昔。
    卢象升上任后,亲自核查户籍与田册,将豪强隐瞒的土地重新登记,按“亩均赋役”原则分摊,同时严惩贪腐官吏。
    而他自己则“布衣素食,衙内无私财”,为下属树立标杆。
    整顿吏治后,他又兴修水利,赈灾救荒,崇祯四年大旱,他除了申请朝廷赈灾外,还带头捐出俸禄,设立粥厂。
    他规定“凡老弱妇孺,每日一粥,不得间断”,据《大名府志》记载,此举“活民数万”。
    除此之外,他又训练乡勇,兼顾防务,练出了一批可战之兵,挡住了当初后金入寇的劫掠。
    卢象升在大名府治行卓异,百姓称其“卢青天”。
    据《卢忠肃公年谱》记载,他离任时,“大名百姓沿街跪送,哭声数十里不绝,有老者捧麦饭送行,曰:‘公去,谁复念我等疾苦?’”
    当地士民后来为他立“生祠”,碑文中写道:
    “公来则田不荒、赋不重、夜不闭户;公去则民思之,如饥渴待饮”。
    再之后,卢象升接替了倒霉蛋蒋允仪,上任勋阳巡抚。
    卢象升接手时的郧阳可谓是残破无比。
    由于当时五省总督陈奇瑜组织的大会剿,各路流寇和官军在郧阳府共襄盛举,来来回回刮了不知道多少层地皮。
    因战乱和灾荒,各地流民不下百万,而且多依附起义军求生。
    面对如此情形,卢象升提出抚先于剿的政策,他划定荒田为屯垦区,给流民发放种子、耕牛,并规定垦荒三年不征税。
    而且他还亲自带人到流民聚集的山谷,劝告各路百姓重归朝廷治下,仅半年便招抚流民十余万。
    在卢象升的种种举措下,郧阳府终于重新焕发出了一点生机。
    他离任时,郧阳一带百姓自发建祠,香火不绝。
    有民谣传唱:“卢公来,流民归;卢公去,谁护衣?”
    甚至连曾参与起义的流民也感叹:“若早有卢公,我辈何至于此!”
    当然了,卢象升不光下马能理政,上马他还能冲锋。
    面对高迎祥和张献忠等人的数十万农民起义军,卢象升没有丝毫的畏惧。
    不久前,他亲率麾下不足万人的明军,日夜兼程,在河南汝州一带,成功截住了高迎祥的数万主力。
    卢象升亲自披甲执锐,冲锋在全军的最前方。
    据史料记载,他作战时,常常“自被二矢,麾下士卒,无不一以当百”。
    卢象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让那些早已习惯了与明军将领作战的流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有人试图上前阻拦,合力将卢象升打落下马。
    可下马后的卢象升依旧死战不退,硬生生地顶着数百人的围攻,挥舞着手中关刀,大开杀戒。
    眼见拿不下他,其余的流寇只能狼狈逃窜。
    此战,卢象升大获全胜。
    他不仅成功击溃了高迎祥的主力,更是斩首三千余级,俘获贼首十余人,缴获了大量的骡马和物资。
    经此一役,卢象升威名大震,流寇军中,开始流传着一个对他又敬又怕的绰号,“卢阎王”。
    之后,卢象升并未给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任何喘息之机。
    他率领麾下各路明军,对仓皇逃窜的流寇,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千里大追击。
    他从河南,一路追入湖广境内,先后在光州、信阳州、德安府等地,与流寇,爆发了十余次大规模的战斗。
    其中,在蕲州、黄州一带,他再次大破张献忠所部,斩首数千,溺死于长江者,不计其数。
    在追击的过程中,卢象升大军一度深入湖广西部的山区,粮草不济。
    当时军中断粮三日,卢象升便也跟着三日不食,只是每日喝水,与麾下的士兵同甘共苦。
    全军上下,无一人有怨言,更无一人逃亡。
    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是当时任何一支明军,都无法比拟的。
    经过他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高迎祥和张献忠已经从中原腹地被驱赶到了西边的崇山峻岭之中。
    眼看就能全歼这股贼寇,可偏偏皇帝的圣旨又送到了他的手上。
    卢象升对于此次入川进剿,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
    他曾多次上书据理力争,言明最好先剿灭外围流寇,然后再围剿四川匪寇。
    反正这帮匪寇已经生了根,就算跑也跑不出四川盆地。
    可崇祯是个不听劝的,只要他认定的事情,哪怕八匹大马也拉不回来。
    几次上书都被驳回后,卢象升也认清现实,开始全力准备入川剿匪一事。
    经过长达数天的思索,他最终制定了水路并进的剿匪计划。
    首先是水路,眼下夔州还未失陷,卢象升打算从溯长江三峡而上,进入四川。
    湖广明军主力应在荆州完成集结,此地是长江中游重要枢纽,水陆畅通,便于调动湖广各地兵力及物资。
    随后水师舰队从荆州启航,逆流西进。
    此战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贼兵反应过来之前,提前占据三峡天险。
    所以,卢象升特意找了一支精干的小队,准备从施州卫陆路,悄悄潜入四川。
    施州卫地处武陵山区,其西向陆路在明初由傅友德开辟,专为军事行动设计。
    该路线从施州卫经建始、巴东,翻越齐岳山进入重庆石柱,再沿龙河河谷直抵忠州,能成功够避开三峡天险。
    如果汉中的洪督师能牵扯住部分贼兵的精力,那卢象升就多几分把握能提前占据夔州。
    感冒是真难受啊,淦
    
    
    (本章完)
    (/bi/285610/17237379.)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