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06章 攻打剑门关

第206章 攻打剑门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听江瀚提到阴平道,在场的众将恍然大悟。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的疑虑与担忧。
    虽然《三国演义》里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灭蜀的故事,描绘得神乎其神,明初时,傅友德也曾效仿此法,偷渡阴平,灭了夏国。
    但故事归故事,这条道路的艰险,早已深入人心。
    阴平道,全长近五百里,确实是入蜀的第四条道路。
    但其实,阴平道又分成了正道和小道。
    阴平正道,亦称“白水道”,因其途经白水县而得名。
    这是一条水陆兼行的入蜀通道,路线沿着白龙江过白水关,经石门关、葭萌关,最终进入昭化。
    而江瀚所说的,邓艾伐蜀的阴平道,其实指的是另一条阴平小道。
    这条古道,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山间僻径,既艰险又狭窄,其间更有长达数百里的无人区。
    其路线从甘肃文县起始,沿白水江向西南,途中要翻过天险摩天岭,走落衣沟、阴平山、最后直达江油关。
    这就是一条专门用来军事奇袭的小道。
    一想到要率领大军走上这么一条路,在场的众将心里都有些打鼓。
    他们之前从关中进入汉中时,就已经亲身领教过蜀道的艰难了。
    要知道,陈仓故道就算再险峻,好歹也是一条官道,经历过历朝历代的多次修缮。
    可这阴平小道,说白了,就是一条野路!
    途中既无标识,也无人烟,一旦在茫茫群山中迷失了方向,那可就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李老歪、邵勇等人面面相觑,都不敢开口接下这个任务。
    让他们在平原之上,领兵冲阵,打一场堂堂正正的大仗,这群人个个都是好手。
    但要让他们去面对这片崇山峻岭,谁也没有把握能顺利走出来。
    身死事小,如果贻误了军机才是大事。
    江瀚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开口。
    他的心中,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
    江瀚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沉思不语的李自成身上。
    李自成当然也明白,放眼全军上下,恐怕没有比他更适合执行这个任务了。
    他当即站了出来,对着江瀚一抱拳,主动请缨:
    “大帅!偷渡阴平这事儿,就交给我吧!”
    他咧嘴一笑,带着几分自嘲说道,
    “咱们在秦岭里被官军追着跑了几个月,别的本事没学会,这爬山钻沟的本事,倒是被逼着练得炉火纯青。”
    “既然前人都能过去,我自然也能过去!”
    江瀚听罢点点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好!我也正有此意。”
    他快步走到舆图前,开始详细阐述入蜀的计划:
    “我打算兵分两路,第一路由我亲率七千主力大军,依旧走金牛道这条官道。”
    “广元、昭化等地,有利州卫的官兵驻扎,需要大军才能打下来。”
    “只要肃清了广元和昭化的明军,我就可以屯兵于剑门关下。”
    “届时,我会摆出一副强攻的姿态,将川北明军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剑门关一线。”
    “这样一来,闯将你率领奇兵,从阴平小道杀出时,就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江瀚看了看李自成,继续分析道:
    “你拿下江油关后,立刻挥师北上,沿着大剑山抵达剑门关南面,随后与我南北夹击剑门关。”
    李自成闻言,连连点头。
    这个计划,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剑门关对于从北面汉中来的敌人而言,确实是一道天险。
    汉中来的军队,要想攻破剑门关,那就必须仰攻,不仅坡度极大,而且道路十分狭窄,根本无法展开部队。
    但如果是从南面进攻剑门关,则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根本无需仰攻,也能摆开阵势。
    计划拟定后,江瀚和李自成便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偷渡阴平的事宜。
    粮草和辎重是一定要带的。
    但马车这种东西,是肯定不能带上路的。
    所有的物资,只能换成体型更小、更善于爬山的骡子来驮运。
    这些牲口,不仅可以用来运送粮草辎重,而且必要时,还可以变成将士们果腹的军粮。
    李自成估摸着,大概走到摩天岭一带,这些骡子应该就派不上用场了。
    到时候就地宰了吃肉,给士卒补充体力。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自成最近几天,一有空便在仔细研究邓艾破蜀的史料记录。
    为此,他不仅找来了《三国演义》,甚至还找来了《三国志》进行比对。
    《三国志》上的原文倒是不多,只有寥寥几句话: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当李自成把这段记录拿给江瀚看时,两人都敏锐的注意到了其中的关键,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
    再对比《三国演义》中的具体情节,两人这才明白,这一段剧情,应该就是邓艾率军翻越摩天岭那一段。
    摩天岭的地势肯定无比险峻,以至于邓艾作为主帅,都只能用毡毯裹住身体,从山上滚下去,以此来鼓舞士卒继续前进。
    看完这段,江瀚和李自成都愣住了。
    这得是多艰险的道路,才能逼得一军主将,用这种危险的方式来以身作则?
    说不定滚着滚着,脑袋就撞上哪块突出的岩石,当场就暴毙了。
    为了尽可能减小士卒的伤亡,江瀚立刻下令,紧急召集军中所有的能工巧匠,一起商讨研究。
    看看能不能想出什么法子,打造一些辅助登山、下山的工具,用来帮助士卒们安全地越过摩天岭。
    这帮工匠们听了也很为难。
    大型的器械太重,要是没有马车,根本带不进山里。
    临时赶制,恐怕在山里也施展不开。
    而小型的工具,面对摩天岭这种险地,恐怕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思来想去,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最终提出了一个方案,搞了个名为“竹网弹簇”的东西出来。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原理却很简单。
    先取手腕粗细的坚韧竹竿,以猛火烘烤,使其变软弯曲成弓形,并用麻绳藤蔓捆扎固定。
    将数十个这样的弓竹,以纵横交错的方式,层层叠加,再往上面盖上厚实的松枝、皮革以及棉被等软物,防止弓竹刺穿。
    要用的时候,只需要先派几个士卒,用绳索坠下山崖,找一处相对平坦的落脚点。
    然后让士卒们把“竹网弹簇”用麻绳绑住,铺设成一个临时的“安全气垫”。
    坡上的士卒,便可以朝着这竹网阵,或滚或滑,安全落地。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邓艾“毡毯自裹”的升级版。
    其原理,就是利用弓竹强大的弹性和韧性,来缓冲人体下坠时受到的巨大冲击力。
    最关键的是,这东西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藤蔓。
    这两样材料,在山里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士兵们只需要携带一些关键的辅料,比如皮革、棉被等,然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就地取材打制器械。
    完全不用费力扛着,在山路里穿梭行军。
    江瀚估摸着这玩意儿应该能派上用场,随后便在汉中府境内,搜集了大量的骡马。
    并且又命令工匠们连夜赶制了数百床厚实的棉被以及皮革,一股脑地全都塞给了李自成。
    一切准备就绪。
    九月中旬,李自成便带着他的两千多兵马,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汉中,踏上了偷渡阴平的旅途。
    就在李自成率兵赶往甘肃后,江瀚也随之升帐点兵,亲率七千主力大军,拔营南下。
    他的任务同样艰巨。
    从汉中府的沔县,到川北重镇广元,是长达四百余里的漫漫征途。
    他必须尽快扫清沿途的所有障碍,囤兵于剑门关下,摆出强攻的姿态,将川北明军所有的注意力都牢牢吸引过来,为从阴平小道偷渡的李自成部,创造战机。
    这一次他只是幌子,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策应李自成。
    大军一路南下,江瀚惊讶地发现,明军在金牛道上的防御,竟然十分松懈。
    他很诧异,自己在汉中府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难道四川的文武官员们都是瞎子和聋子?
    江瀚的第一站,便是宁强县。
    他的先锋部队刚刚抵达城下,还没准备开始进攻,城头上的守军便不见了踪影,根本没人敢抵挡。
    宁强县的知县还在和新纳的小妾寻欢作乐呢,就被突然赶来的县丞撞了个满怀。
    听到贼人兵临城下的消息,知县大人二话不说,丢下身旁的美人,撒腿就跑。
    可他还没跑多远,便被有意投贼的百姓们团团围住,直接扭头送回了城门处,开城请降。
    这帮百姓们倒不是真心实意的想投奔江瀚,他们只不过是想拿个献城的功劳,免得被这伙不知名的贼人给屠了。
    江瀚倒是没太难为这帮百姓,他只是途经宁强县而已,正常人谁没事儿屠城啊?
    过了宁强,便是入川的第一个重要关隘,七盘关。
    此关虽也建在险要之处,但因为其深处腹地,年久失修,关墙更是多有垮塌。
    七盘关的守军们只有区区百人,而且几乎都是些老弱病残,根本不堪一战。
    这帮守军们只是象征性的放了几箭,随后便被李老歪带队打了下来。
    这般顺利的进军,让江瀚心中稍安。
    同时,他也对明廷在川北地区的统治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自己只要能在两到三年内成功拿下云、贵、川三省之地,说不定就能提前几年,把崇祯送上那颗歪脖子树上去。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终于,到了广元县时,才遇到了一点像样的抵抗。
    广元是川北重镇,也金牛道的枢纽所在。
    驻守此地的,是利州卫,卫指挥使叫李昌铭。
    当卫指挥使李昌铭颤巍巍地走上城楼,看见城外那连营十里、旌旗蔽空景象时,只觉得两眼一黑,双腿发软。
    他这利州卫,虽然不是那种承平已久的内地卫所,但由于安奢之乱和沙普之乱,卫所里的可战之兵都被调去了贵州和云南等地。
    如今能拉上城头打仗的,也不过就两千多人。
    而城外的贼兵,根据他粗略估计,至少不下六千人,而且个个兵强马壮,装备精良。
    就他这点兵力,怎么可能挡得住城外这支贼兵?
    但身为一卫指挥,他也不可能不战而逃。
    李昌铭鼓起勇气,一面下令全军登城戒备,另一面火速找到广元县令,让他立刻发动城中青壮,并召集了所有在册的生员们,一同上城协助守备。
    就这样,广元城头之上,出现了一副颇为滑稽的景象。
    一边是瑟瑟发抖的卫所官兵,另一边,则是一群弯弓搭箭的,奋力御敌的书生。
    江瀚在城外看得直摇头,直接命令麾下将士开始强攻。
    伴随着鼓声和炮声,李老歪和邵勇等人带着数千精锐,扛着云梯,如同黑色的潮水,朝着广元县城发起了冲击。
    城头上,临时召集起来的生员们倒是个个奋勇当先,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
    可他们人数终究太少,而本应该出力御敌的卫所兵们,却个个畏敌如虎,不敢搏命。
    李昌铭麾下的卫所兵们,在第一轮冲击下,便已士气崩溃,转头就往城下跑。
    不到两个时辰,江瀚的部队便攻上了城头。
    李昌铭眼见大势已去,也顾不上什么镇守之责了,当机立断,带着生员和亲兵们,从城南仓皇出逃,直奔剑门关而去。
    他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希望那座天下雄关,能挡住这帮贼兵的脚步。
    成功拿下广元县后,江瀚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挥师杀向剑门关。
    他先是下令,将城中负隅顽抗的明廷官员尽数肃清,并且花了几天时间,掌控了广元县全城。
    等到这个时候,他才分出三千人马,负责驻守广元。
    广元县的位置很重要,江瀚必须在此地站稳脚跟,以防备西南方向的昭化守军,避免被人抄了后路。
    将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江瀚这才率领着剩下的四千余人,继续一路南下,终于抵达了那座闻名千古的剑门关。
    尽管一直都听说剑门关险峻无比,可当江瀚见到它时,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只见大剑山和小剑山两面绝壁之间,如同被斧子劈开了一道小口,对峙而立,直插云霄。
    绝壁之间,仅有一条狭窄的石道和小溪蜿蜒向上。
    最顶上,有一座小小的关楼,像一枚钉子,死死地锲在了这条唯一的通道上,彻底断绝了通往蜀中的道路。
    那开凿在崖壁和小溪之间的石道,最窄处仅能通过一人一马,坡度甚至有将近六十度左右。
    关楼之上,利州卫指挥使李昌铭正带着麾下士卒和生员镇守关隘,冷冷地俯视着江瀚这群不速之客。
    这等天险,怪不得十万大军也拿不下来。
    但江瀚此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必须要给足守军压力,从而策应李自成的行动。
    邵勇还是老样子,带着麾下的精锐选锋,顶起长盾试图沿着石道,一点一点的逼近剑门关。
    可这注定是一场徒劳,他的士兵们,甚至连关楼百步之内都无法靠近。
    从坡顶倾泻而下的滚石檑木,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狠狠地砸向了邵勇的选锋。
    即便是头上顶着长盾,士卒们也根本挡不住这么大的冲击力,一个个被砸得头破血流,纷纷从石道上滚落,伤亡不轻。
    见此情形,江瀚也没办法,只能下令鸣金收兵。
    现在要想破关,就只能等李自成的部队了。
    今天回来的有点晚,sorry
    
    
    (本章完)
    (/bi/285610/17237433.)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