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这个学霸过于自律 > 第124章 科技奥运先进奖,验证成功【三合一

第124章 科技奥运先进奖,验证成功【三合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目前联合实验室那边,大家工作量减少很多,后续计划会发射更多颗卫星。”
    “争取在五年内实现全球组网。”
    “你有时间的话,可以抽空去实验室坐坐,大家经常念叨你呢。”
    前往鸟巢的商务车上,许崇兴满脸笑容,以长辈的口吻同徐铭闲聊,眼中神色只能说怎么看是怎么满意,心里不止一次为自己之前,主动跑去数学院挖人的这种做法感到无比的庆幸。
    否则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若缺少徐铭参与,那绝对会是巨大的损失。
    起码项目周期相比现在,要延长上很多。
    影响国际布局。
    徐铭坐在许崇兴身旁座位,时不时点点头应和。
    暑假结束进入新学期,他作为数院博士生,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课题,和相场模型研究上,自然没法再频繁去卫星联合技术实验室。
    主要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完成,且经过了四级验证。
    凭借超高定位精度,如今北斗已然进入国际,被IGS列入标准频段。
    后续更多是算法的维护优化工作。
    正如许崇兴所讲,联合技术实验室内,姚伟泽等成员都闲了下来。
    毕竟北斗导航系统想实现全球组网,还需持续发射定位北斗卫星才行,这中间是一个横跨数年的长期过程。
    另外车上许崇兴教授所讲内容,他这段时间也没少听姚伟泽师兄主动提起。
    除国际上的新闻之外,有不少国家已然发来订单。
    决定和北斗导航系统合作。
    “我会的。”
    这时徐铭话音刚落,许崇兴并未停顿,紧随其后又开口转到别的话题。
    询问徐铭眼下情况。
    “你最近在忙什么,参与新课题了吗?”
    “我向院里自主申请了博士课题,是关于数论领域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另外还有导师的相场模型。”徐铭想到这并无要保密的必要直接回答。
    许崇兴闻言则颇为遗憾,轻拍了下大腿叹口气。
    “可惜。”
    “原本我还想让你,负责一个算法项目。”
    “我来负责?”徐铭抓住重点语气流露出惊讶情绪。
    以往他都是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没成想许崇兴竟直接让他负责某个项目。
    要知道以许崇兴之前的作风,他口中的项目,绝不是什么小打小闹。正常情况下起码要教授,才能担任负责人主导整个项目的工作。
    许崇兴看到徐铭的表情,丝毫不觉得这有问题。
    下秒笑着往下接话。
    “以你的算法程序水平,从整个信院的博士生中,都找不出一个能比的。”
    “哪怕是高年级博士研究生。”
    “等你读完数院博士,信院这边同样会给相应学位。”
    “只是负责个信院的算法项目,我都还觉得有些大材小用了呢。”
    话讲到这里,许崇兴想到什么,又随即补充句。
    “不过既然你已经参与了两个课题,那信院这边的我还是另外找人吧。”
    他作为张鲁平的老友,自然也知道相场模型,对工业应用有着较高价值。
    这时候确实不应该让徐铭分心。
    何况徐铭自己,还自主申请了博士课题,且属于数论皇冠上的明珠问题。
    关系到理论数学的发展。
    其它座位上,安静当做听众的郭昊强,以及林伟王雯丽等人。
    他们并未参与讨论。
    直到得知徐铭自主申请的课题,竟和数论中的孪生素数猜想有关,不免心里按耐不住主动接了句话。
    “徐师弟前段时间搭建小型服务器,原来是要研究数论领域的重要猜想?”
    郭昊强对数论还是了解些的,尤其知道徐铭在国际数论界崭露头角后。之前他帮忙搭建小型服务器,并未向徐铭询问太多的情况,未曾想竟是和孪生素数猜想有关。
    他抛出这个问题,没等徐铭回应,又继续往下讲。
    “我听说自从今年国际数论会议结束,国内不少高校都成立了数论课题组。”
    “主要就是研究数论领域的经典猜想。”
    “像箐华大学和金陵大学,都是纯数教授带队主导。”
    “没想到师弟一个人就弄起来了。”
    “和徐师弟你的博士课题相比,我那些都能归纳进高中生作品。”
    “徐师兄就是我的榜样。”王雯丽满脸崇拜喊了句。
    记得当初刚见到徐铭时,她错认为学长,然现在是真正学弟变成了学长。
    并且见识到徐铭在学业上展现出的魅力,早就当成了自己心中的偶像,虽明知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追上徐铭前进的脚步,却也可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成长。
    商务车上几人中,对徐铭博士课题最了解的,无疑要属同门的林伟。
    在这种场合和氛围下,他怎么可能一直沉默。
    “眼下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成立的数论课题,基本都是基于徐师弟的多尺度解析筛法。”
    “在这个领域中,别人可没法和徐师弟相比。”
    “相反邀请其他人参与课题,说不定还会影响到原本的思路和想法。”
    嘴角微微上扬,为大家普及这个知识。
    几乎话音才刚落下,后排座位处的许崇兴,同样加入进去讲了句。
    “要是徐铭真能在孪生素数猜想上取得进展,那明年国际上的数学奖项就稳喽。”
    “这对国内数学界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影响。”
    徐铭把大家所讲的话悉数听完,脸上挂着淡淡微笑回应几句结束话题。
    “现在谈国际上的数学奖项还早,还是先看今天的数字奥运奖项吧,我觉得这个概率会比较大一些。”
    “放心吧。”
    “咱们的无线定位系统方案,最少也有集体奖。”许崇兴顺势补充笑着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而这句话也让郭昊强等人松了口气。
    他们不像徐铭,随便展露出天赋,便能够看出以后会达到什么样的成就。
    由科技部颁发给奥运技术团队的奖项,尽管奖金方面可能不会有特别高的数字,但这份荣誉却非常重要。
    相当于给自身经历镀了层金,今后无论留校评职称还是进入研究所私企,都会有着不小的好处,自然都想拿到奖项不至于白跑一趟。
    ……
    上午八点半。
    徐铭他一行人顺利到达鸟巢。
    当车子停稳,刚下来正要进去时,便瞧见几个比较熟悉的身影。
    走在最前面的,正是箐华大学教授佟永峰。
    许崇兴依旧上回参加答辩时一样,主动迈步迎上去打起招呼。
    “佟教授,你们也来了?”
    “是啊。”
    佟永峰握手道:“这不接到组委会通知了吗。”
    去年最终答辩现场,箐华团队不幸落败,放弃奥运场馆无线定位系统方案的竞标之后,便转去报名参加奥运村的能源监控项目。
    最终也是成功打败对手,方案脱颖而出。
    两位教授仅简短打了声招呼,接着佟永峰的注意力便落在了徐铭身上。
    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复杂。
    记得刚见到徐铭时,对方还是本科新生,虽刚开学便发表SCI论文,但对于箐华和燕大来讲倒也不算离谱。
    结果万万没想到,这么快便发生如此大变化。
    徐铭已经成了燕大博士不说,更是依靠多多尺度解析筛法推动数论界发展,被海外媒体称作东方数学新星。
    连带他们箐华数院,都成立了专项课题,研究多尺度解析筛法在数论其它问题上的应用。
    这使得燕大数院彻底把他们箐华甩在后面,连带今年暑假招生都不太顺利。
    因此他并没有把徐铭简单当做学生,而是用面对许崇兴的态度主动搭话,并发出邀请展示自身友好,毕竟箐华和燕大之间也是有合作项目的。
    “徐铭同学。”
    “咱们可有段时间没见了,都未来得及恭喜你在数论领域取得的成果。”
    “我们箐华数院的学生,可很期待和你交流。”
    “谢谢佟教授,有机会我也想感受箐华的氛围。”徐铭不紧不慢礼貌应声回答。
    倒是许崇兴全程紧盯着佟永峰,似乎生怕对方挖人。
    毕竟当初他从数院挖人,那始终在燕大,若跑去箐华就完全不一样了。
    两家高校合作归合作,但依旧改不了老对头的事实。
    没办法。
    有竞争才能进步嘛。
    好在佟永峰没有过多谈话,待徐铭回答后,便主动结束话题沉默起来。
    紧接着碍于双方所在位置,为避免堵路影响,就一起进入到颁奖典礼会场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颁奖形式,和之前燕大年度人物学术之星相比流程类似,首先相关领导讲完话,便正式进入到名单公布环节。
    ……
    整个奥运会期间,为保证数字奥运成功,全国有着很多技术团队竞标成功。
    涉及到的技术更是包括多个领域。
    除很多高校外,还有中科院的下属研究所,可以说奖项争夺相对来说是比较激烈。
    至于评奖标准,则主要包括先进程度,潜在应用价值和影响力。
    而台下相比较其他技术团队成员,所表露出来的紧张和忐忑心情,徐铭等人却始终保持着平静淡然。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形容,那便是胸有成竹。
    先不说他们的WiFi无线定位方案,其中加权矩阵公式和曲率补偿模型,受到呜奥组委评审委员会认可,更得到负责人张乃同院士的称赞。
    加上相关论文在无线通信汇刊顶刊发表,无论怎么看都有资格拿到奖项。
    另外还有一点,在奥运会举行期间,他以工作人员身份前去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在张乃同院士口中得到一些关于今天颁奖典礼的情况。
    就这样。
    伴随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让大家最期待的事情,终于在台上发生。
    “下面要颁发的是,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奖,让我们有请来自燕京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部团队,上台领取你们所获得的这份荣誉。”
    当主持人的话音落下,顿时浮现出关于获奖技术方案的介绍。
    以及测试和奥运现场应用画面。
    许崇兴闻言也终于松了口气,脸上堆满笑容,起身向身旁几人交代句。
    “现在还可以整理形象,等跟我上台领奖,就不允许有其它动作了。”
    “到时可是要上报纸的。”
    说完下意识伸手稍微抚平下衣服,迈步朝台上走去。
    林伟和郭昊强王雯丽等人,则手脚略显慌乱,边跟上边互相确认发型。
    主要这又不是明星颁奖现场,每个人还做上造型。
    有些团队中的学生,看样子估计是睡醒就来了,丝毫没有特意去在意形象。
    但既然获得了奖项要上报纸,那肯定多少要注意下。
    “林伟我头发不乱吧?”
    “师兄快帮我看看我头发要不要扎起来。”
    “快跟上导师。”
    徐铭把大家的表现看在眼里,嘴角不由得上扬,但自己却没有任何动作。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他这每天锻炼的身材外加俊朗相貌,往那一站就是最佳拍摄镜头,为避免把大家风头不小心全抢光,只好尽可能让自己显得普通些。
    与此同时。
    路过佟永峰他们团队,只见对方站起身送上祝贺。
    “恭喜啊许教授。”
    台上主持人同样没有停下,播报燕大出WiFi无线定位系统在奥运中起到的作用。
    并在许崇兴和徐铭他们站到台上后,邀请张乃同院士作为颁奖嘉宾。
    “有请科学院无线通信研究所张乃同院士,为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奖项获奖人员颁奖。”
    张乃同和徐铭等人可以说非常熟悉,再从礼仪人员手中接过奖杯和荣誉证书颁发时,不忘勉励上两句,只有到了徐铭这里成了意外。
    “等下先别急着下台。”
    徐铭从张乃同手中接过证书,尽管对这句话感到有些诧异还是点了点头应声。
    “好的。”
    很快领完奖众人下台,只剩下徐铭时,主持人未作迟疑继续往下念稿。
    “接下来由张乃同院士,继续为燕京大学徐铭颁发科技奥运先进个人奖。”
    “徐铭在奥运核心场馆无线定位中……”
    把主持人的话听进耳中,徐铭颇感意外,没想到除集体奖外还额外给他颁发了个人奖项,这放在今天的所有奖项中都属于个例。
    念头正停留在这里,只见张乃同已经把新的荣誉证书和奖杯递过来。
    “祝贺你。”
    “谢谢张院士。”徐铭接过礼貌回应。
    张乃同再次开口道:
    “这是应得的荣誉,相信你以后会站得更高。”
    话落又主动站到侧面两人合影。
    随即当徐铭走下台时,脑海里还在想这事,明白或许是因为北斗导航项目才加了这个奖项。
    毕竟目前北斗尚未实现全球组网,核心参与人员的身份都是保密状态。
    暂时也就无法参与国家技术奖励大会评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当是借助奥运场馆技术,提前先补偿他。
    当然他并没去想太多,回到台下待环节结束,便又积极参与大家的话题。
    “晚上我们找个地方庆祝下吧?”
    “没问题。”
    “今天太高兴了。”
    王雯丽主动提议这么句,接着又看向徐铭,比较好奇的询问一句。
    “徐师兄打算怎么去花奖金?”
    这次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奖有五十万奖金,按照徐铭对项目做出的贡献分配,自然能够得到不少的份额,再加上还有一个单独的个人先进奖。
    倒称得上是笔不小的数字。
    尤其对于在校生来讲。
    徐铭说实话压根没怎么关注过这块,毕竟他平时在学校里基本找不到花钱的地方,全部由学校的奖学金买单。
    外出参加会议或者科研项目,费用也均能报销。
    上回获得燕大年度人物学术之星的奖金,到现在都还搁银行账户上躺着。
    不过按照他原本打算,要在燕京买房子的话,眼下全加一都是不够的。
    毕竟像燕京大学周边的房子,哪怕老盘都早就每平米达到一万多,连郊外最便宜的也超过五千块,是其他城市以及县城无法相比的。
    特别随着这次奥运会圆满成功,整个燕京的房价还会迎来飞涨。
    思忖至此他也没卖关子,随口如实回答。
    “这些奖金可不够在燕京买房的。”
    几乎是话音落下的瞬间,王雯丽顿时怔住,实在找不到话往下接。
    徐铭既然决定以后也留在燕京,努力深耕学术和科研成为顶尖人物,那选择买房绝对是一件好事。
    “要是明年对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取得进展,拿到国际上的知名数学奖项……”
    “奖金应该就够买房了。”
    他正想到这里,只听耳旁突然传来郭昊强的话。
    “徐师弟不用太担心,以你的天赋和成绩,博士毕业若选择留校,大概率会直接聘为副教授,到时候想买房子的话肯定会有很大福利的。”
    “说不定直接送你都有可能。”
    “咱们学校周边小区可是被称作院士楼。”旁边林伟接过话茬附和句。
    徐铭自然知道像导师和许崇兴他们这些教授,基本都居住在学校周边小区。
    加上还有不少院士家属在,自然就被喊作院士楼。
    但这和他买房并不冲突,毕竟燕京的房子,肯定越早购买越好。
    之后的时间,徐铭他们这些获奖团队,又和张院士及奥组委科技部的领导交谈,待圆满结束后方乘车离开。
    至于提议的聚餐庆祝,自然也没有落下,整个饭局氛围非常和谐欢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晚上还特意往家里打了个电话。
    主动提起这件事。
    不然等父母看到报纸报道再询问,那解释起来则会麻烦上很多。
    ——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间流逝。
    进入到十二月份天气渐冷。
    数学科学院理教楼相场模型办公室内,却响起激动兴奋的欢呼声。
    “算法完成了。”
    佟景行站起身振奋不已,边说边鼓掌庆贺。
    待情绪稍微平静些,回过神连忙看向身旁徐铭,眼中满是佩服向其搭话。
    “师弟你真厉害。”
    “除了成功把深度学习概念,融入到我们的移动网格算法之外,还在那么短时间内编写出完整算法程序。”
    “甚至连求解器都给开发出来。”
    自从徐铭构建出相场模型,在算法上提出融入深度学习概念得到导师认可,便实际参与到佟景行他们负责的算法开发编写工作之中。
    正常情况下,这项工作需耗费不短的时间,才能让算法优化到可行的程度。
    结果在徐铭手中,却像是开了加速器似的。
    短短几个月便全部完成。
    特别亲眼见到徐铭敲击代码时的速度后,整个人吃惊的下巴都快要掉到地上。
    连带其他几位工程计算学院的人皆是如此。
    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数学科学院的博士生,竟在编程算法上有如此高的理解和水平。
    怎么看当初都不应该被安排去构建新的相场模型。
    “大家既然都是相场模型课题组员,互相帮助加快课题进度是应该的。”
    徐铭闻言嘴角浮现着淡笑回答。
    他虽参与了相场模型算法和求解器开发,信息学科所获得的经验值却也追赶上数学。
    同时对深度学习概念,又有不少新理解。
    张鲁平看到徐铭深度学习概念的潜在价值后,这段时间没少关注算法进度,今天自然是亲眼见证算法完成。
    饶是他快年过半百的年龄,依旧难掩此刻激动。
    当即便拍板做出决定。
    “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我们的相场模型是骡子是马总要牵出去溜溜。”
    “接下来都做好准备。”
    “我立刻联系航发方面尽快展开工业验证。”
    不管引入应力能耦合项构建出新的相场模型,还是融合深度学习概念开发的算法求解器,都需要经过工业验证才能知道最终效果。
    成则皆大欢喜正式结题,失败则前期心血付诸东流。
    所以这称得上非常大的考验。
    但反观吕昂和杜翰文甚至林伟他们,则是信心满满对此事非常期待。
    不过与其说是对课题有把握,准确讲单纯信任徐铭。
    谁让徐铭同时参与了模型构建和算法开发。
    “放心吧导师,咱们肯定能验证成功。”
    “我相信徐师弟的判断。”
    “终于等到这一天,不知道能不能打破学校的记录。”
    最终趁着斗志昂扬的劲头,大家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做最后的优化,迎接即将到来的工业验证审判。
    12月18日,周四,航发集团涡轮叶片实验室。
    上午许崇兴带着课题组成员,顺利来到这里,并和工程师杨启航进行对接。
    “张教授。”
    “你的相场模型确定能预测涡轮叶片微裂纹,大幅度提升叶片的寿命?”
    “这好像还没过去多长时间吧?”
    杨启航约摸四十岁左右,作为高级工程师,已然在集团待了近十年,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研发,因涡轮叶片长期依赖海外进口不利于国产化,在上面牵线下联合燕京大学数学系工程计算院组建课题。
    他对于张鲁平的相场模型理论自然研究过,相比传统方法能精准预测高温合金微裂纹。
    能大幅度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科研经费。
    然刚过去短短数月的时间,现在告诉他课题已进入到工业验证阶段。
    着实太过令人吃惊。
    别说在国内,哪怕他海外留学的时候,都没有见过哪个课题项目进展能如此迅速。
    以至于他不得不表示怀疑。
    “放心吧杨工,没有一定的把握,我们可不会专门花时间来开展工业级验证。”张鲁平接过杨启航的话宽慰。
    而在这种情况下,杨启航只得进行配合。
    “那好吧。”
    叹口气丢出这几个字,随即领着众人,来到实验室的系统控制室。
    张鲁平这时也不再耽搁时间,当即着手吩咐起来。
    “徐铭。”
    “你先和小佟把我们的算法求解器代码,嵌入到航发设计平台。”
    “好的导师。”徐铭闻言点点头到电脑旁坐下。
    待所有工作准备就绪,便开始进行涡轮叶片高温合金的微裂纹预测。
    其中预测的两项重要指标,包括裂纹萌生时间,以及裂纹长度。
    航发集团的传统方法预测,基本上和实际数值相差百分之五十以上,显然没有办法将其具体应用,目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相场模型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往往裂纹萌生时间,基本上都超过两百个小时。
    因此整个验证周期要长达十天左右。
    杨启航虽对张鲁平团队,仅用几个月完成的相场模型持有怀疑态度,不认为会有什么令人惊喜的表现。
    但在验证阶段内,却几乎每天都待在实验室,对最终的结果仍感好奇。
    转眼来到月底,当实验值出炉,杨启航更是第一个和早就解出的相场模型预测数值进行对比。
    然看到报告文件上的几组数据后,表情瞬间便僵硬在脸上完全怔住。
    瞳孔骤缩。
    约摸愣上十多秒,才算是回过神来。
    嘴中忍不住低喃的同时,脸庞随之被欣喜取代。
    “相场模型预测裂纹萌生时间207个小时,最终实验值为203个小时。”
    “预测裂纹长度58μm,实验值60μm。”
    “这……”
    站在旁边的张鲁平和徐铭等课题组成员,尽管还没有看到实验值报告文件,却也能从杨启航的表现中清楚相场模型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功。
    ……
    (本章完)
    (/bi/285558/17237515.)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