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你管这叫毕业答辩【三合一】
晚上联合技术实验室内,还算安静的环境下尤为显得徐铭的动静很大。
瞬间吸引现场其他人的目光,纷纷投来好奇眼神。
能够坐在这里工作,其具有的编程算法水平,基本都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且参加过相关项目,可面对徐铭编写代码的速度却忍不住张大嘴巴。
心中不由浮现出一个问号。
这确定不是在乱打?
距离徐铭最近的郭昊强,因见识过类似操作,知道徐铭当初可是通宵完成曲率补偿模型。
于是相比其他人表情还算平静,扭过脑袋看向屏幕中快速写出的代码,略作迟疑后主动询问一句。
“徐师弟。”
“你这是要编写程序算法?”
“脑海里有些想法,就打算弄出来验证下试试。”徐铭双手动作不停嘴上开口回复一句。
他这话确实没乱说,虽圈定出几个可行方向,但能否起到作用还属于未知数。
眼下只能算是试错的阶段。
只不过在信息学科提升到3级之后,他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算法减少试错周期,避免浪费掉太多的时间。
“这样啊。”郭昊强闻言脱口回答。
但随即便涌现出一股失落感,整个人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主要他和徐铭共同被安排进来攻关算法,结果现在徐铭都有了相关思路,而他在多路径抑制问题上却依旧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建树。
正所谓凡事就怕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自己给自己压力。
好在他不是首次和徐铭合作,深知天赋这种东西单靠努力基本没啥用,倒很快调整好变化的心态,将自己的作用定位在学习和积累经验上面。
但作为第二小组名义上的组长姚伟泽来说,对此则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他可不认为,徐铭这种乱敲一通,快速编写出来的算法能有什么作用。
首先对于徐铭在数论领域取得的成就,他本人是非常佩服认可的,毕竟数学年刊的含金量可是学界公认。
获得燕大年度人物学术之星奖项,被数学科学院直博那都再正常不过。
不过理论纯数上的进展,和具体项目是两回事。
正常情况下,需很多年才能转化为应用。
尽管在奥运场馆无线定位模型上,按照许崇兴教授的说法做出了贡献,但其复杂程度和卫星定位的多路径抑制问题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要知道他们第二小组这大半年以来,面对算法端的问题都未能有大的突破。
更何况徐铭虽也算信院研究生,本质更偏向于纯数理论数学领域。
念头停留在这里,他最终还是主动站起身,迈步走到徐铭和郭昊强跟前关心了句。
“两位师弟,今天时间不早了,赶紧回去休息吧。”
“编写算法是个精细的活,有我们这些师兄在,你们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徐铭停下手上动作,尽管依旧精力充沛,再敲上几个小时代码都没问题。
垂眼瞥了下屏幕右下角时间,看到确实不早,这才决定等明天再继续搞。
“那姚师兄,我们就先回宿舍。”
嘴角浮现出淡淡笑容,说完便收拾起东西。
旁边郭昊强自然更没异议,随即和徐铭一起离开联合技术实验室。
……
就这样。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徐铭除泡在图书馆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发散思维,便是编写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
虽其中有几个方向,在调整参数时都被他废除。
却对剩下的更加有信心。
“基于多模态扰动扰动策略的集成学习算法,利用载波相位残差构建多路径地图库,或许能解决卫星信号反射导致定位偏移的问题。”
五月中旬。
数院203宿舍内,徐铭思索着新的研究方向。
待心中思路逐渐清晰之后,他又把目光放在面板上查看学科经验。
——
【信息:lv3(785/5000)】
“虽然废除了几个算法方向,好在收获不少经验。”
伴随上面的数字进入眼球,徐铭自顾自低喃,并没有因算法上的问题影响心态。
刚想到这里,耳旁突然响起倪明杰的声音。
“徐铭。”
“明天大四学长就要开始集中答辩了吧,你这种也还要参加吗?”
闻言徐铭转过身望去,迎上对方好奇的视线。
是的。
按照数学科学院的传统,每年这个时候,大四学生都会分批参加院里的答辩。
正常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三位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
需要学生进行约二十分钟的PPT展示,清晰阐述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结论,以及最重要的创新点。
之后委员依次提问,由学生回答。
这也是毕业答辩的核心,旨在考察学生对研究内容的理解程度。
最终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质量报告表现评议。
当场宣布结果。
徐铭虽获得了数院直博的资格,但像这种重要的本科毕业答辩流程还是要走的。
反正对他而言又不存在啥难度。
何况连PPT他都抽时间早就做好了,不参加可就要浪费掉。
于是他也没啥迟疑的,直接点头如实回答。
“院里已经把答辩教室和时间安排完,我在明天上午理教楼参加答辩。”
“可惜我们没法去看,铭哥你的答辩肯定精彩。”朱志轩听完徐铭的回答率先开口接过话茬感慨。
这和先前的燕大年度人物颁奖不同,本科答辩现场只有答辩人员和教授导师。
正常情况下,导师不会允许低年级学生旁听。
毕竟作为关系到能否毕业的人生关键时刻,若下面坐着一群学弟学妹,势必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影响答辩发挥。
而随着朱志轩的话音落下,没等徐铭回应蒋旭的声音就已经在床铺下响起。
“徐铭的论文,我估摸着咱们去了也听不懂吧?”
“这话确实没有毛病。”倪明杰连连点头附和对蒋旭的言论深感同意。
毕竟当初徐铭在宿舍撰写毕业论文时,他有时候碰巧看到电脑屏幕。
虽对上面的数学符号认识,可组在一起就直接变得完全两眼一抹黑。
只剩下简单三个字形容。
看不懂。
倪明杰的话音并未停下,前脚才刚说完,紧随其后想到什么又补充句。
“我倒是开始有点同情明天和徐铭一起,参加毕业答辩的大四学长了。”
“论文内容质量和徐铭根本没法比啊。”
“整个学校肯定都没有,第二份能在数学年刊上发表的本科毕业论文。”
将室友倪明杰的话悉数听进耳中,徐铭倒觉得还好。
根据往年答辩规格,明天大概率是自己导师和郑以中教授以及冯长平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和他一起参加答辩的大概率是冯长平教授的学生。
刚好冯长平教授本就提高了论文要求,否则学习小组的严伟豪和高科,也不会跑来向他请教论文中的问题。
既然毕业论文都顺利完成,答辩便不是问题。
“应该没什么吧。”
随口参与话题回应一句,接着快到熄灯时间,便也不再耽搁选择上床休息。
翌日。
几人一起在学五食堂吃完早饭,倪明杰等人因要上必修课提前离开,分别时并没有再提及徐铭答辩的事。
没办法。
就凭徐铭的毕业论文水平,纵使全院学生答辩都不通过也不会包括他。
自然没甚好担心的。
徐铭轻车熟路独自来到理教楼,找到答辩教室后直接迈步走了进去。
抬眼向教室内看去,发现已经坐了几道身影,正埋头熟悉报告阐述文稿流程。
其中老熟人严伟豪和高科刚好在内。
并在注意到徐铭之后,下意识高兴的打起招呼。
“这边徐铭。”
闻言徐铭朝两人望过去,回以淡淡笑容,直接走到两人旁边的空位坐下。
不过他们的喊声,可把其他人惊的不轻。
纷纷抬起视线确认来人是徐铭,脸上大多是一种生无可恋的表情。
显然大家都知道徐铭本科毕业论文的含金量。
严伟豪和高科则截然相反,趁着答辩委员会进场的间隙同徐铭讲起话。
“还真是缘分啊徐铭,咱们居然分到同一场,中午答辩完去外面吃饭吧。”
“上回你给我们指点论文,还没来得及道谢呢。”
“冯教授对我们俩的论文很满意,还说让我和伟豪读他的研究生。”高科接过严伟豪的话特意补充句。
从两人脸上的笑容和自信看,确实没有乱说。
“恭喜。”
“我也就是简单给了些方向建议。”徐铭听完两人的话谦逊回应句。
可惜这份自信笑容并未在脸上停留太久,很快当此次的答辩委员会成员进场,表情瞬间僵硬在脸上以至于半句话都讲不出来。
就连徐铭都眼中流露出意外,实在没有想到。
因为除导师张鲁平教授和郑以中教授,以及冯长平教授几人之外,同行的还包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内的田纲院士和下面几位研究员。
甚至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专家。
里面有人曾担任高教社杯专家面试评审成员,相对来说倒称不上陌生。
而除此之外,更有几位叫不出名字的人员,基本可以确定是数学教授。
尤其连许崇兴教授都凑了热闹。
面对这乌泱泱一群身影,数量都超过答辩学生。
无形中瞬间弥漫出庞大的压力。
“这次答辩委员会的数量,是不是太多了点?”有人咽了口吐沫紧张程度爆表。
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使得答辩教室内,不受控制的传出些许杂乱声音。
“我还是头回见到这种规格的本科答辩,教授人数比答辩学都多啊?”
“这已经不是人多少的事了吧,光数学院士我都认出来两个。”
“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田纲院士,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郭院士。”
“那位好像是箐华的教授。”
“这还是本科生的毕业答辩吗,说成学术报告交流会我都信。”
……
“我收回刚才的话,真不应该和你一起答辩。”这时严伟豪颇为幽怨的看向徐铭回答。
高科则如小鸡叨米似的点头同意。
徐铭将这幕全部看在眼里,饶是平时面色平静,此刻也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他哪能不知道,此刻突然过来这么多教授,甚至院士都参加燕京大学数院本科生毕业答辩,大概率是因为他那篇关于多尺度解析筛法的论文。
对此他也颇为意外。
本想着论文已在数学年刊发表,像这种普通的本科生毕业答辩不会太重视。
估摸着就正常三位教授组成委员会。
结果这怕是都快有三十位。
妥妥打破了燕京大学,历年来的毕业答辩记录。
待众多教授和院士坐下后,或许注意到其他答辩学生流露出的忐忑情绪,只听学院主任张鲁平开口解释。
“大家不用过多紧张。”
“依旧按照正常流程参加答辩就行,除我和郑教授冯教授之外,其余人并不会对毕业论文进行提问。”
伴随张鲁平教授的话音落下,其他人虽稍微松口气。
但脸上依旧可见压力。
毕竟就算其他教授院士不参与提问,被这么多专家盯着心里压力也绝不会低。
待毕业答辩正式开始,冯长平教授率先念出上场进行报告的学生名字。
“严伟豪同学。”
本就眼神幽怨的严伟豪,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整个人顿时怔住。
约摸顿上数秒钟,这才叹口气站起身来,以一副慷慨赴死的样子朝讲台上走去。
高科握拳做了个握拳动作道:“支棱起来,别丢份。”
“加油。”徐铭则吐出两个字。
很快严伟豪站在台上,找出自己的PPT,正式开始毕业论文学生报告。
“我研究的课题是……”
事实证明张鲁平教授确实没说错,在后面的核心答辩流程环节,均是冯长平等三位教授依次主导提问。
因为严伟豪的论文在冯长平高要求下,完成度本来就比较高。
又加上徐铭的指点,足以称得上是篇优秀毕业论文。
整个表现属于可圈可点。
进展颇为顺利。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转眼教室内,就只剩下徐铭还未上台进行答辩。
“下一位徐铭同学。”
“答辩题目是一种全新的多尺度解析筛法,证明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
当大家熟悉的名字终于在教室响起,立刻便吸引现场所有人的目光。
包括那些没什么兴趣教授院士,都瞬间变得精神起来集中注意力看向台上。
说起来这还是徐铭头回,面对这么多教授院士,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不过相比较其他人,他要显得镇定的多。
站在台上说完开场白,刚要进入正题,又听导师张鲁平接过话茬解释两句。
“今天过来参加你毕业答辩的人中,基本都看过你那篇数学年刊论文,甚至不乏国内数论领域专家学者。”
“所以都想来听你对多尺度解析筛法的报告。”
“另外田院士觉得,这对你是个锻炼,刚好为下月的国际数论会议特邀报告做准备,便同意了今天这场特殊的本科毕业答辩。”
“你不用有心里压力,按照原计划讲。”
把导师的话悉数听进耳中,徐铭点了点头,随即正式开始自己的报告。
他从多尺度解析筛法的函数公式,讲到把筛法问题转化为复积分问题,并通过学校的服务器验证数值。
最后借助多尺度解析筛法,实际应用巧妙证明斐波那契数中存在无穷多个素数。
虽然只有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内容,却让台下一众教授院士脸上频频惊讶之色。
对徐铭巧妙绝伦的思维,以及多尺度解析筛法的含金量价值更加认可。
单纯研究论文,更多是在自己的立场上理解。
和亲耳听作者讲解,感觉完全不同,有些先前不是很明白的地方更容易恍然大悟。
这也是为什么,想来听一场本科生毕业答辩的原因。
至于教室内已经完成答辩的学生,脸上表情则是一个比一个懵逼。
脑海中闪过大量问号。
我是谁?
我在哪?
尽管很努力的去听报告内容,依旧很难去理解其中多尺度解析筛法的精妙,以及对斐波那契数的无穷性证明。
心中不得不感慨,徐铭能有今天在数论的成就,确实是实至名归。
不过相比较其他答辩学生,台下众多教授院士可不会依旧保持沉默。
几乎不等张鲁平开口,来自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郭院士便率先提问。
“徐铭同学。”
“关于你方法的核心创新点尺度函数,能否具体解释在积分表达式中,Φ(s; x)如何精确抵消掉那些导致奇偶性偏差的震荡模式?”
对自己的多尺度解析筛法,徐铭只能说早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各项核心问题都牢牢掌握。
面对提问自然不会感到棘手,略作思考便从容不迫给出详细回答。
“谢谢郭院士,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传统筛法的奇偶性问题,可以理解为当我们试图通过围道积分捕捉素数信息,在临界线附近的零点分布及关联的级数震荡,会引入一种系统性的相位干扰。”
“这种干扰在组合求和时,会表现为破坏性的正负抵消或放大。”
“导致主项被污染甚至淹没。”
“Φ(s; x)的核心作用,就是作为一个相位调制器和振幅选择器。”
“具体在Re(s)=1/2的敏感区域……”
……
最终在多位教授提问和徐铭完美解答下,答辩环节相比其他学生足足延长了大半个小时。
并在教室内响起的热烈掌声中,徐铭从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处。
接下来的时间,经过张鲁平等几位教授决议,当场宣布今天参加毕业答辩的学生全部通过,顿时又传来不少人下意识的欢呼声。
而待众人退场的时候,张鲁平和田纲两人,都丝毫没有闲着。
为徐铭介绍今天来的数学教授。
但要说其中最为高兴的,那无疑是张鲁平。
他作为徐铭的导师,上午不知让多少老友羡慕,笑得脸颊不知多出几道褶子。
“恭喜啊老张,培养出这样一位天才学生,将来成就肯定不会低。”
“下次去我们学校交流,可要带上你这位学生。”
“年纪轻轻便推动数论领域的发展,这天赋我看丝毫不输陶哲轩。”
“果然数学的发展,还待要靠年轻人。”
面对大家的称赞交流,徐铭和导师依次回应,脸上保持着谦逊笑容。
不骄不躁。
热情自信。
田纲将这幕看在眼里,心中却并未有太多羡慕。
毕竟下个月,他就要带着徐铭去波恩大学,参加今年的国际数论会议。
到时候让众多海外数论学家惊叹,他这个某种意义上的导师自然会更加有面子。
直至仅剩下院里的自己人后,田纲先是不吝啬的对徐铭称赞一句。
“今天表现不错。”
伸手拍了拍徐铭的肩膀,接着又往下讲起正事。
“你参加国际数论会议的手续都审批完了,有我和学校给你担保。”
因为徐铭这段时间参与北斗项目,尽管只是和燕大合作的算法模型这块,不涉及工程实现细节和系统架构。
但要前往波恩大学的话,仍需按相应流程审批手续。
不过有燕京大学和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保,整个过程倒称得上非常顺利。
话音才刚落下,不等徐铭开口礼貌道谢,又抛出两个新的问题。
“对了。”
“关于会议上的特邀报告内容,你怎么打算的?”
“和今天的毕业答辩内容相同吗?”
“仍旧聚焦多尺度解析筛法,但会有新的东西。”徐铭摇摇头暂时卖了个关子。
既然是在国际数论会议上进行报告,面对台下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数论学家,单纯去讲论文中的内容,难免会让人觉得重复失去惊喜。
为此他特意在多尺度解析筛法上,融入一些新思路。
相信会给数论界带来新轰动。
田纲听到徐铭这句话,顿时眼前一亮,对这个所谓新东西充满好奇。
连带旁边的郑以中教授皆是如此。
两人正交谈到这里,只见信院的许崇兴教授走过来。
名义上徐铭也是他的学生,信院硕士研究生,面对这种毕业答辩重要时刻,肯定要来亲眼见证,就是心里面情绪多少显得有些复杂。
当初看到徐铭在编程算法领域的天赋,这才不惜去挖数院的墙角。
最终达成两个学院共同培养目标。
让其参与燕大北斗算法模型这块的项目,除是张乃同院士亲自向总孙稼栋院士推荐外,他也想丰富积累徐铭的经验和阅历。
毕竟这种机会,别说是硕士研究生,哪怕博士后都可遇而不可求。
并且也没指望徐铭,能像在奥运场馆无线定位项目中那样做出贡献。
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嘛。
结果万万没想到,徐铭在理论数学领域,竟会进展的如此迅速。
凭借一篇论文引起数论界狂欢不说,还被国际数论会议组委会特邀进行报告。
这种资格很多数学教授都拿不到。
如此看来倒应该放手,让徐铭专注于理论数学研究。
奈何想到徐铭在奥运场馆定位项目的表现,就又觉得这样实在太过浪费天赋。
心情五味杂陈下,他暂时把念头抛在脑后,向徐铭传达北斗总工程设计师孙稼栋院士的话。
“徐铭。”
“孙院士让你在国际数论会议上好好表现,为咱们国内数学界争光。”
“告诉海外数学专家,来自东方学者的实力。”
把许崇兴教授的话悉数听进耳中,徐铭顿时神色一正斩钉截铁回答。
“我会的。”
接下来的时间,田纲院士和导师张鲁平,又针对这次数论会议向徐铭告知必要的注意事项。
中午更是一起在学校食堂里吃饭。
与此同时。
燕大未名社区论坛上,两个新发布的帖子,很快成为讨论热度最高的存在。
“燕大数院史上最高规格毕业答辩,你见过答辩委员会比答辩学生还多吗,沾徐师兄的光有惊无险通过。”
“今天刚得到的最新消息,徐师兄将出席下个月的国际数论会议。”
尤其跟帖数量,尽管处于吃饭时间段,增长速度都丝毫没有减少。
甚至连其他学院的学生,都很感兴趣参与讨论。
“刚听学长说今天的毕业答辩,好家伙几个院士一大群数学教授,感觉单是想想估计都腿肚子发软。”
“这种毕业答辩阵容,确实打破学校记录了,感谢徐神创造新历史。”
“要是搁我指定延毕。”
“那么多教授来听徐师兄的答辩,真是太有排面。”
“恭喜徐师兄顺利本科毕业。”
“必须要指正一下,徐师兄不单出席数论会议,还受邀进行报告呢。”
“以学生的身份受邀参加国际数论会议,这才是真正的排面好不好。”
“为什么箐华数院就没这种数学天才,果然箐华终究比不过咱们燕大。”
……
徐铭对于未名社区论坛上发生的事,并未特意去关注甚至说主动发帖。
晚上还是倪明杰提起,说他在社区又火了。
对此自然是早已习以为常。
见怪不怪。
何况眼下对于他来讲,手上还有很多事需要去做。
距离国际数论会议在波恩大学召开,满打满算仅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他除撰写特邀报告内容外,仍要编写基于多模态扰动扰动策略的集成学习算法。
利用载波相位残差构建多路径地图库。
这是他结合先前的经验,以及查阅各种资料,在参数直觉能力下确定的研究方向。
最有可能解决城市峡谷环境中,卫星信号折射导致的定位漂移问题。
反正他依靠算法内化和代码通感,编写起程序算法效率非常高,甚至要比得上几个人的团队合作,倒也不会花费太长的时间。
否则先前那几个算法方向,不可能那么快便确定存在错误地方。
时间进入到六月份。
作为毕业季,每个人的心情都不太一样。
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数院203宿舍内,则充斥着分别的伤感氛围。
“徐铭。”
“我们就先走了,咱等开学见。”
寝室里倪明杰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箱,主动同坐在床铺下面书桌旁的徐铭搭话。
因过几天徐铭就要出席国际数论会议,自然要暂时留在学校。
若只是这种情况大家肯定还是有说有笑,关键暑假过后徐铭便是数院在读博士,届时会搬去博士单人宿舍。
虽大家都在数学科学院内,但以后见面的机会肯定会少上很多。
蒋旭这时也没沉默,当即接过倪明杰的话茬跟在后面沉声附和句。
“祝你此次报告圆满成功,在数学领域越走越高。”
“谢谢。”徐铭回以微笑点头道谢。
“铭哥加油。”
“徐铭去参加国际数论会议是好事,以后咱们和别人讲起来脸上都有面子。”倪明杰在朱志轩后面补充。
眼见氛围变得越发伤感,徐铭只好主动开口,微笑着打趣一句。
“你们干嘛都这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以后又不是说再也见不到了。”
“等开学照样可以一起吃饭,去图书馆讨论问题嘛。”
话音落下其余人也都脸上现出笑容,拉着行李出去时还不忘特意补充句。
“那咱们可说好喽。”
待朱志轩他们几人离开,宿舍内瞬间变得安静下来。
徐铭倒未觉得孤独,反而面向电脑,双手放在键盘上继续编写算法。
在这将近一个月时间内,新的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进度已然完成大半,同时信息学科经验值也突破一千,就等后面在例会上向黄运良和许崇兴两位教授报告。
然后根据燕大建立的四级验证机制,确认卫星定位精度的表现。
另外值得一提,陈璐那边他提到奥运会开幕式,后者听到无疑是欣喜万分满脸幸福。
尽管暑假再次返回了东坪县,两人却约好八月份一起观看奥运开幕式。
而正当徐铭沉浸在算法代码海洋中时,放在桌子上的手机突然响起来。
暂时停下手上动作拿起接通。
“田院士。”
听到对方的话语后他当即应声回道:“那我这就去镜春园见您。”
接着挂断电话,快速处理完手上的事情,出门前往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所在的镜春园。
……
感谢大家的月票,每满五百加更一万字,求订阅求月票。
(本章完)
(/bi/285558/17237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