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小子有二千石之望
听到这,在场的山长们和学童们都已经知道陈凡这是在讲《大学》了。
《大学》里,很多篇章都是引用。
比如之前周炳先所问的《惟命不于常》,这是引用的《康诰》。
陈凡所说的“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引用的是《楚书》。
《大学》的原文是,《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翻译过来就是,“天道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陈凡笑道:“我知道,其实炳先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但是!”陈凡继续道,“接下来,曾子又引用了《秦誓》,来为这段话加以佐证。”
“在我看来,《秦誓》的引用,才真正说透【惟命不于常】这个观点”。
“下面我们不说《大学》,我们聊一聊史书上的故事,秦缪公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你们已经读史半年多,应该都听说过这位春秋时期的贤王,谁能来说一说秦缪公身上发生的故事?”
谢东阳第一个举手:“刚刚舅犯说那句话时,就是晋文公的父亲去世,秦缪公派遣使者,说要派兵护送晋文公回到晋国继位。”
众书院山长闻言,眼睛顿时一亮,纷纷朝谢东阳这个少年投来欣赏的目光。
这个故事是讲重耳在外面逃亡期间,这是为了避开国家的内乱。后来晋献公去世,秦国的秦缪公就派人去重耳那里吊丧,而且告诉他,现在晋国发生这个大丧事,这种时候很可能失去权位,也很可能得到权位。
虽然你在居丧当中,但是流亡不可以太久,得国的时机不可以错失掉,你要好好的去策划。
言下之意是提醒他,现在回到晋国夺回政权正是时候。
当然秦缪公派人去给他吊丧、说这番话,也是试探重耳。重耳就把这段话告诉他的舅父子犯。舅犯跟他讲,你还是去辞谢他的好意,你告诉他,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贵的事物(无以为宝),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是最宝贵的事物(仁亲以为宝)。
朱子这里讲,「仁,爱也」,就是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宝。舅犯就跟他讲,说父亲去世是何等悲伤的事情,怎么能够借着这种事情来图谋自己的利益?如果是这样做的话,我怎样向天下人解释?舅犯劝重耳还是去辞谢秦穆公的好意。
于是重耳就把这番话跟这个来的人讲了,讲完以后,就一直磕头,但是并没有拜谢。
来的这个人回到秦国,秦缪公就问,重耳怎么说的?
来的人就把重耳这番话转告给秦穆公,是说:感谢贵国国君好意来吊丧,来问候我这个流亡在外的臣子。现在父亲去世,我不能够亲身在灵前悲哀的哭泣,却让贵国国君为我的将来担忧。
父亲去世是何等悲伤的事,怎么可以还有其它的居心,那岂不是玷辱了贵国国君的恩义?秦缪公听了之后就点头,然后问,那他还有什么表现?来的人就说,他说完之后就在那里磕头,而没有像居丧的主人那样来拜谢,哭了之后就站起来,站起来后也不再跟我讲任何私话。
秦缪公听了之后就点头,很感叹,他说,公子重耳真是仁厚,他叩头而不拜谢,是他不以继承人来自居;他响应完了我们的话之后,哭着站起来,这是表示他对父亲的爱慕、怀念;站起来之后就不再跟客人说话,这说明他完全没有借此机会图谋私利的念头。
后来,重耳果然成为一位心怀大志的政治家,经过一段周折之后,他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而且是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就是晋文公。
那么为什么谢东阳说的这段秦缪公的故事会得到众人的赞赏呢?
因为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人只要有德行,便会得人心,大家就会对你产生仰慕、尊敬、拥戴。
“很好啊!”陈凡又问道:“还有谁能讲出秦缪公的故事吗?”
接下来,王瑛几人又说了羊皮换相, 蹇叔哭师、失马赠酒等故事。
陈凡非常满意,在场的戴继等人听得十分认真,其实这些故事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若是一个成年人给他们讲这些故事,他们会听得很不耐烦。
但偏偏就是在场的这些半大孩子讲,让他们听得十分专注。
这个年代的大梁,官宦人家或者是饱学之士,他们当然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也十分重视子弟的史学教育。
可在以科举为目的的书院中,弘毅塾还能这么重视史学教育,一个个学童张口就是春秋典故,这对于这个年代的读书人而言就十分难得了。
这就好像另一个时空,所有人都在抢攻语数外,突然有个学校,除了语数外之外,还很重视体育,这就很让人感到意外。
陈凡听他们讲完后笑道:“还有补充吗?”
学生们不开口了。
其实关于秦缪公的故事,他们知道的还有很多,但在场的学童都已经明白,陈凡需要的秦缪公故事,是要围绕着“惟命不于常”这个主题来阐述的,他们想不到还有相关的故事,所以都主动不开口了。
陈凡笑道:“好,那我今天再讲一个故事。”
“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之奈何?”
陈凡说出这番话来,在场的所有人眼前一亮。
这一段说的是秦缪公和西戎的贤臣由余对话之后,回到内宫,就对他亲信重臣廖说:“我知道古人说过,邻国境内有了圣贤之人,那才是敌国真正值得忧虑的事情。现在看来,由余是西戎的大才,对我们秦国的危害颇大,是我们秦国的隐忧啊,你怎么看?”
内史廖于是便给秦缪公出了个主意。
他的办法是,先给西戎王派遣一帮擅长文艺工作的女青年,一定要能歌善舞,使得西戎王沉浸在酒色之中。
然后再特别推荐由余这个人,要西戎王提升他的权位,这样,西戎王就对由余产生了戒心。
最后再多挽留由余待在秦国的事件,不要让他马上回国,拖延了他原来规定的出使时间。
这样一来,西戎王一定会责怪由余,怀疑他又二心。
秦缪公听了内史廖的建议,立刻照搬。
于是秦缪公留下由余,坐在一起的时候,便和他相隔不远,有时候还故意靠近由余,同坐一排,吃饭的时候,还把自己好吃的菜送到由余的面前,请由余吃。
顺便还问了问他西戎的地理形势和军事布置的情形。
这段时间里,内史廖已经送了一帮文艺工作者去了西戎。
等由余回去的时候,看到了西戎王如此堕落,便几次劝谏,可西戎王怎么也听不见劝谏。
这时,秦缪公的使者又去了西戎慰问由余,邀请他到秦国来。
由余衡量局势后,知道西戎必然会失败,不可久居,于是便投降了秦国,秦缪公始终用上宾之礼待他,问他征伐西戎的战略,不超过一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陈凡讲完这段故事后,笑着对众人道:“现在大家是不是觉得曾子所说的【唯任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以及【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便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他的目光转向周炳先:“炳先,【惟命不于常】你现在懂了吗?”
周炳先连连点头:“回夫子,炳先懂了。炳先觉得魏武帝不如秦缪公。”
本以为这个话题就要结束了,听到这话,戴继和一众山长的好奇心又被勾动了起来。
杨来贤忍不住问道:“魏武雄才大略,为什么在你眼中却不如秦缪公?”
周炳先道:“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上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杨来贤听到这话,惊讶非常:“小子有二千石之望。”
【秦缪公就是秦穆公,在古代汉语中,“穆”和“缪”(读作mù时)可互为通假字,均含“庄严”“美好”之意。先秦文献中常见此类用字差异,如《史记·秦本纪》称其为“秦穆公”,而《左传》等典籍偶作“缪公”。】
【《史记》明确使用“秦穆公”,使得这一写法成为主流。但汉代以前文献因传抄或方言差异,多存在“缪”的写法。】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指出,“缪”为“穆”之假借,实无区别。现代史学界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因为陈凡引用的部分经典中使用了【秦缪公】,故而本文用【缪】字。】
(/bi/374602/36612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