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529章 参观书院

第529章 参观书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有一说一,虽然陈凡为了家乡,跟宁波府的“教学天团”据理力争。
    但在历史上,淮州府还真没有什么跟宁波府好比的地方。
    宁波府在儒学上,宋以前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地方,但是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这地方好像开了挂一样。
    在另一个时空中,不仅出现了杨简、袁燮这样的心学先驱,也出现过王应麟这样的经史大家。
    就连心学圣人王阳明,他虽然出生在绍兴余姚,但也是长期在宁波讲学的,其人不仅开创了“阳明心学”,而且还围绕着天一阁周边搞出个“月湖心学圈”,出现了不少心学名家。
    宁波府后来也出现了不少名人,比如浙东史学的创始人黄宗羲,地方史学的开创者全祖望。
    跟宁波一比,淮州府还真是“星光黯淡”。
    “就是因为这些书院的山长,总是趴在老黄历上不肯抬头看!所以老夫才强行将他们拉来淮州府。”戴继叹了口气,对陈凡道:“老夫与四绝先生乃同门至交,听闻过不少陈山长的事,加上与太仆寺车公书信往来,也多闻弘毅塾之名,故而腆颜请张先生代为引荐,唐突之处,伏请见谅。”
    戴继在陈凡看来,是个十分奇怪的人,他对世家子弟如韩辑者,不卑不亢,正色以待;但却对自己这个别省的读书人十分客气谦逊,说话甚至有些谦卑。
    戴继显然看出了陈凡眼中的疑惑,莞尔笑道:“陈山长一定很好奇,老夫为什么会对山长如此客气?”
    陈凡笑了笑没有说话。
    “《论语》有云'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宁波乡试登科者,从天监朝每科三十余人,可与杭州府比肩,可到了如今,登科者一年不如一年。老夫每阅《登科录》,见浙东学子姓名渐稀,如观月湖书院古柏凋零,枝干虽存而新叶不生…”
    这时,戴继突然忽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名册,指尖抚过密密麻麻的小字:“这上面三百七十六人,是近十年宁波落第秀才的名录。他们中有像慈溪杨氏子这般,三代不第而投海;有余姚沈氏女,鬻田供夫读书反被休弃…”
    《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戴某无能,竟使英才沦为朽株!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戴某是为了九年大计考满升官,但老夫年过半百,仕宦之心渐熄,为今所想,不过是在任时……
    戴继的声音忽然低了下来,指节叩在那卷名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雪后的阳光将他的影子投在青砖地上,像一株被风雪压弯的老竹。
    “……不过是让那些年轻人不会因为宁波官府、书院的颟顸无能而落榜。”
    听到这话,在座的陈凡、海鲤、张邦奇、韩辑等人全都沉默了。
    陈凡也终于明白,一向眼高于顶的韩辑为什么会这么尊重戴继。
    ……
    书院中,马九畴带着一众宁波书院的山长走在刚刚扫完雪的青砖小路上。
    “诸位先生,这是四书堂!对面是五经斋,但我弘毅塾,不以四书五经分斋!”
    “哦?那是以什么分斋?”杨来贤好奇看向马九畴。
    马九畴笑道:“自然是以学童的学习进度分斋,不过昨夜大雪,学童们都在游息所扫雪。”
    王镐哂笑道:“你们书院难道请不起杂役?怎好叫读书人扫雪?”
    马九畴恭敬道:“回宗周先生,这是山长的意思,山长说,少年体魄,当如青松傲雪。扫雪非为劳役,乃是练其筋骨,砺其心志。!”
    王镐闻言不说话了,一旁的杨来贤笑道:“陈山长还真是有办法。”
    周围一众宁波书院的山长全都笑了,也不知道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认同的笑,还是对陈凡所言不屑一顾的笑。
    就在这时,杨来贤指着前方一处大屋道:“那是什么地方?”
    马九畴道:“那是天工坊。”
    “天工坊?做什么用的?”有个山长好奇道。
    马九畴道:“那是书院专请的黄作头教授学童机械之学的地方。”
    “机械之学?”众人更好奇了。
    众人好奇的走到近前,却见一个有着粗粝皮肤的中年匠人,正一边说着什么,一边让旁边的小童记录。
    下面一群穿着朴素的少年正专心致志的听着。
    那匠人对众人道:“现在咱们用的水车,都是木头做的齿轮。按照陈山长的办法,将其改成铸铁的齿轮和曲柄的结构,借鉴那个……那个……”
    旁边的小童道:“黄作头,山长说的是借鉴王祯《农书》中的水转翻车原理!”
    匠人喜道:“对对对,还是祖胤你脑子灵光,一说就能记得。”
    说罢,他转身在黑板上三两笔将翻车画了出来,然后用丨线将翻车分为三个部分。
    “今天我就教大家怎么把长达丈余的车身分为三段。”
    有个少年道:“作头,好端端的分为三段作甚?”
    黄成道:“山长说了,咱们淮州府一马平川,到了河边就能把这东西装上,但若是将来用在别处有山的地方,给梯田翻水,那这么大怎么运上山?所以啊,要制出能拆开组装的翻车来。”
    听到那匠人说的话,一众山长听完后都没了兴趣,他们倒没有觉得弘毅塾不务正业,这年月,官员士大夫阶层搞农具发明的大有其人。
    只不过他们对这东西不感兴趣罢了。
    但一旁的杨来贤却对王镐道:“这弘毅塾有点意思啊。”
    王镐依旧一幅谁欠了他钱的样子,歪着头不屑道:“有什么意思?”
    “你是鄞县人,有没有看过《鄞县水利志》?”
    王镐摇了摇头。
    “他说的这东西跟《鄞县水利志》里面的翻车很像啊,不过咱们鄞县的那种翻车因为提水繁琐,不易用在宁波府的山区梯田之上,最后失传了。”
    王镐闻言,伸头又看了看,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德本财末,好好的书院,却教这些奇技淫巧,岂非舍本逐末?”
    杨来贤笑道:“宗周兄,你这话我就不敢认同了,”
    “朱圣人《学校贡举私议》云【礼乐射御书数,皆实用之学】,水利关乎民瘼,这也是圣贤之道啊!”
    “要说怎么讲三段连接起来,我的想法是,用榫卯!今日咱们就试做个小的,看看可不可行。祖胤,你要负责把今日各人的成果全都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我课后查验所得。”
    “是,黄作头。”
    【可能还有,但请兄弟姐妹们不要等了,有也很晚,因为作者也要学习充电。】
    (/bi/374602/36614243.)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