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医学院初设
自从弘毅塾重新开讲以来,最让陈凡担心的女子学院反而意外的有了不错的开始。
除了教授四书五经的弘毅塾与女子学院之外,其它预先策划的各学院,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别武学,现在南直因为苏时秀的支持,已经决定,武举考核就采用泰州团练的办法。
虽然泰州团练的办法也是围绕武力、战术和军事理论三个方面展开,但考核的内容在陈凡看来实在太过古老。
例如武力方面的考核一共有四项,一是基础体能,二是骑射、三是步射、四是刀枪器械。
其中器械里压根没有越来越流行的火器射击这个项目。
其它如军事理论考试。
所谓的军事理论考试,其实就是背书考试,考生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默写出《孙子兵法》等节选内容。
按照陈凡之前的设想,在这一个科考试中,考生应该结合案例,以策论的形式分析战略走势。
因为武举是考察武官的考试,如果一名武官对战略没有基础的研判,在战术上当然无从下手。
你都不能理解形势的错综复杂,那在战场上就只能死板、教条的执行上峰布置的战术任务,而不能临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如何在完成军事任务时,更好的贴合战略的需要。
这一科除了策论之外,在陈凡看来,不应该死板的默写兵书,而是根据兵书出题,解决战场实际问题。
这样一来,这一科既考察了武举考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又考察了考生的战术研判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你一个武举考什么战略思维,那都是高级军官应该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在大梁,没有所谓的“高级军官”,受限于体制制度和军官识字率的问题,领兵的大多都是苏时秀这种文官。
陈凡的设想,就是要通过武举,打破文官对军队决策层的垄断,要通过武举培养出职业军人,不然,以文御武,永远都是一个死循环。
在陈凡的构想中,武举中另外两个最重要的考点,一是负重奔袭,二是火器操作。
不管战争形势怎样发展,陈凡相信,军队的大范围机动能力,永远都是必考的项目。
而火器,则是代表了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
可惜,他的设想,暂时只能束之高阁。
武学的发展,还需要机遇的产生。
但在医学院上,陈凡已经有了想法,因为这些日子郑奕的病情,陈凡跟王照越来越熟,他跟王照讨论过医学院的事情。
王照是苏州人,国初时因为战乱,举家从苏州搬迁至海陵,他本就是医学世家,一辈子又无儿无女,早就想将自己一身的医术传以后人,但还是那个问题。
这年月,大部分人都不识字,就算识字,系统读过书的人也不多。
陈凡的想法是,由弘毅塾教授公共课程,这公共课程首先是学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学医也要学四书五经?
因为大梁的医者需要首先研读《内经》、《伤寒论》等古籍,文学功底首先便决定了其理论理解的深度。
王照家本就是“医儒传家”的家族,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要学习基础算学,药物配伍剂量的计算,比如“君臣佐使”比例问题等等,都需要基础算学的支撑。
还有自然科学与本草学。
药物识别需要植物学基础,针灸经络需要人体解刨的关联,当然这时代不可能提供大体老师,不过华夏先人已经给想了办法,医学生入学时,每日都会有木偶模型替代真正的人体。
其余文化基础课、伦理律法课、实践医疗实习、野外生存训练都是陈凡给医学院设计的基础课程。
王照听完陈凡的设想后,与陈凡一拍即合,不过他也提出了意见,自己的正德堂经营多年,多少患者都是冲着他和正德堂的名声而来,他不可能直接关了正德堂,甩下两个徒弟,就搬去弘毅塾只管教学。
陈凡听完后笑了,另一个时空中,医学院中知名教授、博导一边搞科研、一边坐诊、一边教学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有正德堂更好,这样学生还能多一个实践的基地。”
陈凡都已能预想到,未来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在王照给病人诊疗时,他们每人手里捧着个笔记本。
王照给病人切脉之后,抬头问道:“此脉沉弦而涩,如刀刮竹,尺部尤甚——尔等可知主何症?”
旁边一群年轻白大褂头脑风暴。
其中优等生某快速翻动《外科正宗》道:“先生!此乃湿热下注,蚀肛成漏之象。《医学入门》云‘脉涩而弦,肠风脏丨毒’,患者必是肛周肿痛流脓!”
憨厚学徒某:“学生觉得……像俺爹去年得的‘跨马痈’(古代对肛周脓肿的俗称)?”
女弟子某红着脸道:“《疮疡经验全书》载,‘漏疮脉沉,脓血走窜’,患者或已形成窦道……”
(王照:……我什么时候成了肛肠科主任了?)
事实上,从冬月初九开始,弘毅塾便已经在山门处罚贴出了告示。
刚开始时,陈凡以为,以王照的名气,要求入学的人应该很多。
但告示贴出去了十多天,竟然根本没人进学。
陈凡感到十分疑惑。
能学到名医王照的医术,将来可以说吃喝不愁了,有这么好的未来,为什么没人来报名呢?
后来陈凡觉得,可能是城里人各有生计,只要把告示贴到乡下,那些没有门路的农家子弟一定应者如云。
谁知到了今日,竟然也没有一个人上门。
陈轩见堂弟愁眉不展,于是便问出了什么事。
陈凡将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
陈轩莞尔一笑道:“不是没有人想跟王神医学医,而是王神医已经有了两个弟子了。”
陈凡皱眉道:“又怎的?”
陈轩笑道:“王神医的大徒弟、二徒弟将来都是要接掌正德堂的,海陵小县有一个正德堂就已经足够了!”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别的人就算学了王神医的医术,将来也是要在外地开设医馆的,这年月,谁愿意背井离乡去他乡行医?”
陈凡闻言,恍然大悟。
这时代的老百姓,对于外界,就感觉是笼罩了一层战争迷雾,出了村五十里,那便已经算是远地儿了,海陵县又小,正德堂有了两个学徒,这说明将来海陵县的医疗资源就已经饱和了。
谁也不愿意让孩子将来学成之后去外地行医。
就在陈凡一筹莫展之际,没想到医学院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学生。
“文瑞,我想让平安学医。”
看着眼前的秦氏,陈凡惊讶的合不拢嘴。
“可是……三……叔是想让平安将来考状元的。”
秦氏温婉道:“平安他父亲虽指望平安考个功名光耀门楣,可他父亲生平……(压低声音)欠了太多人命,这孽障太重。若平安能学得一手医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算替他父亲赎几分罪过。”
陈凡看着远处跟长寿疯跑的陈平安,最终点了点头道:“行!就试试看吧。”
【很久没有对弘毅塾现下的情况做个规划了,这两章做个规划和铺垫,不爽之处,多多包涵。】
(/bi/374602/36626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