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285章 五年县试,三年模拟

第285章 五年县试,三年模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华夏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参加会议的家长们高度肯定了在上一学年中,弘毅塾全体夫子学童们所付出的辛勤努力,特别是对弘毅塾"德润心田、文铸精魂"的育人理念给予了充分认可。家委会代表全体家长郑重提出"再接再厉、再创辉煌"的美好期愿,并倡议进一步深化家校联动,共筑育人长城。
    弘毅塾首席夫子陈凡同志代表全体夫子作表态发言时强调:“我们将始终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办学宗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锻造'四有'良师队伍;
    二是优化'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是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陈夫子尤其提到,要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在"双减"背景下探索"轻负高质"教学范式,通过建立"一对一"成长档案、开设"家长开放日"等十项务实举措,切实回应家长关切。
    会议在《同心筑梦》的激昂旋律中落下帷幕。
    与会家长纷纷表示,通过此次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更加坚定了与弘毅塾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的信心。
    值此弘毅塾科举奋进的攻坚之年,全体夫子必将以此次家长会为契机,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在培育时代新人的伟大征程中续写华章!
    家长们陆陆续续散去,学童们也各自回到塾堂,场中只剩下陈凡、海鲤和郑应昌。
    老郑一边摇头一边感叹道:“东家,我现在觉得,当一个社学夫子实在是委屈你了,官话、套话,你张嘴就来,真是好不要脸。”
    陈凡白了他一眼:“你懂什么?家长们花钱送孩子进弘毅塾是干嘛来了?科举!”
    “科举是为了什么?”
    “做官。”
    “《礼记·学记》有句话说得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我这是提前让学童们耳濡目染官样文章!”
    海鲤上下打量了一番陈凡:“你果然不要脸……”
    ……
    塾堂内,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授课,也是县试之前最重要的冲刺阶段。
    陈凡、海鲤和郑应昌将两个班的学童全都集中在一起。
    陈凡先是安慰了一下这次没能参加县试的学童,然后将薛甲秀等人召集到讲案下方。
    “距离这次县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文章这段时间你们也做了不少。多得我不想多说什么。这是我利用春节到元宵的这段时间编写的可能考点,分发下去。”
    等众人全都拿到手后,陈凡翻开第五页,指着那页抬头道:“这道【左右皆曰贤,未可】,出自哪里?”
    参加县试的几名学童想了想,贺邦泰首先回答道:“回禀夫子,出自《孟子》。”
    “《孟子》,必考题!海陵县十几年没考,今年肯定考!童生资格摆在这,爱背不背!”
    这时,郑应昌又拿着一叠纸,发到几人手中。
    众人拿起一看,只见第一章上面竟然是密密麻麻的目录。
    《五年县试·三年模拟》
    《小题大作》
    《县试刷题必备:精选截搭题推荐》
    《名师金点大小题》
    《中榜金考卷》
    《论语·题霸》
    《孟子章章击破》
    ……
    台下的周炳先等人眼睛都直了,只感觉头皮发麻。
    就连夫子们眼中的三好学生薛甲秀和贺邦泰此刻也脸色苍白,感觉这些题目全部做完,皮都要脱去三层。
    “大家不要觉得难,从现在开始,大家脑子里要始终秉持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是什么呢?”
    “坚持就是胜利,最后一里路决不能松懈!”
    “科举改变命运,今日多吃苦,明日少流泪!”
    “把模拟当成县试,把县试当成模拟!”
    “回归经义!夯实基础!”
    “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体夫子和同窗们与你们同在。”
    陈凡这番话说完,塾堂里气氛顿时火热起来,那些这次没被选中的学童们,眼睛都红了,一方面是嫉妒,一方面是被陈凡的语言调动了起来。
    而海鲤和郑应昌则面色古怪地相互对视了一眼。
    海鲤:“这陈文瑞今天怎么有种复仇的感觉?说话咬牙切齿的。”
    郑应昌:“海公,你也发现了?就感觉东家被他夫子这么凌虐过,现在他又反哺到这些孩子身上了。”
    海鲤点了点头感叹道:“难怪陈文瑞文章做得好,原来是当年有如此严厉的名师按着他头学啊!”
    小孩子到底好骗,随着陈凡的鼓动,贺邦泰他们眼睛都红了,好像不把这一大摞模拟考卷刷完就绝不休息似的。
    看着学童们的觉悟,陈凡满意地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谢东阳举手道:“报告!”
    “说!”
    “夫子,能不能在我们作文间隙给我们开开小灶,提升一下我们的诗文水平!”
    “谢东阳同学很不错嘛!《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谢东阳同学已经从被老师逼着学,转化成自己急迫的想学、要学。大家要努力向谢东阳同学学习。”
    “呱呱呱!”
    没选上参加县试的学童们,尤其是何凤池等贼户出生的小孩,两眼喷火,羡慕崇拜地手掌都鼓出火星子了。
    而谢东阳身边几人则一脸哀怨地看着他欲言又止。
    是个问题啊!
    陈凡很是苦恼。
    大家来弘毅塾就读的时间本来就短,练习写文章的时间都不够,要不然他也不会出此下策,针对几人搞什么题海战术了。
    作诗这玩意儿更麻烦。
    虽然眼前这几名学童都是从小接受平仄韵律教育的,一些简单的典故他们也知道。
    但众所周知,想要作诗,不是懂格式就行的。
    还要一点灵性。
    说白了,就是缺个人点拨一下,让他们豁然贯通,能将经义和杂书里看到的、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诗文当中来,并且形成自己的某种风格。
    想到这,陈凡忽然一拍脑袋。
    “对啊,我怎么把那玩意儿给忘了!”
    (/bi/374602/36875254.)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