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66章 秀才难考

第66章 秀才难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夫子,您讲得真好,可以再给我们讲两个故事吗?”台下的学生们兴奋起哄道。
    陈凡脸色一黑:“都给我看自己的书,周三近,我布置给你的经义题你写完了没有?”
    周三近:“……”
    一堂课结束了,陈凡让所有人都离开塾堂,自去外面活动,独独留下了周三近。
    周三近时而蹙眉,时而奋笔疾书。
    陈凡也不催他,自拿了本《中庸》在读。
    他其实也很好奇,这个时代的秀才到底是什么水平,呃,虽然这秀才是秀才中的乐色,但人家毕竟也是凭本事考上去的。
    通过周三近的水平,自己也能对院试的录取比例有个大概得了解。
    不一会儿,周三近搁笔,拿起卷子来到讲案旁。
    “微服而过宋!”一笔精美的小楷呈现在陈凡面前。
    周三近的小楷法度森严,一笔一划间气度从容优雅,
    所谓见字如见人,陈凡不能理解,写出这笔字的人为什么在岁考中只考了五等。
    再看破题。
    “圣人之过宋,圣人亦有道焉。”
    “嘶!”看到这个破题,陈凡坐直了身体,神情有些惊讶。
    “吾第少施神圣之变化,而已能挫折宵人之锋芒。”
    “吾且暂蹈凤德之羽仪,而已足远离奸雄之矰缴。”
    ……
    “圣人不过送,则圣人必屈。圣人不屈,礼也,义也。圣人微服过宋,圣人之秉礼守义也,造次于是,颠沛于是也。”
    ……
    《孟子》多论事之吻,作孟子题必须擒住主题,其余琐碎之事,能否自我斟酌去取,才是考察考生最重要的部分。
    本来孔子微服过宋在很多儒家学者看来,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但周三近却给出了,孔子立命修身、秉礼守义的变通之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周三近以此为主题,舍弃其余情节,展开阐发议论。
    这等识力眼光,超出一般士子不知多少了。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对方是怎么把孔子吓得易容逃跑写得如此大义凛然的。
    那是因为不了解孔子之前发生的事情。
    孔子五十六岁的时候。当时,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不到五年的孔子,受到了“三桓”的排挤疏远;而鲁定公被齐国送来的美色诱惑,也刻意冷落起来。种种迹象让孔子心灰意冷,于是便罢职离乡,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出国后的第一站,孔子先是去往齐国,后又辗转来到卫国,两国君主都给予了相当的礼遇。但或许是出于对“三桓”的忌惮,却并没有授予实实在在的官职,这就已经很让人沮丧了。
    更离谱的是,不久之后卫太子蒯聩刺杀夫人南子事发,卫灵公竟然将孔子视为重要嫌疑人,并采取了秘密监视等极端措施。这些举动让孔子感到万分恼火,一怒之下又带着弟子离开了卫国,打算到陈国去碰碰运气。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人一旦走了背字,真的是连喝水都会塞牙。孔子一行离开卫国不久,就在郑国境内的匡邑遭遇了一场危机。当地人不分青红皂白将其围困了起来,还口口声声地说要将其杀掉泄愤,这就很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后来经过孔门弟子的不断交涉,孔子才算是搞明白了原委。
    事情还要说回到八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04年,柏举之战的两年后。由于楚国在吴国铁蹄的践踏下一蹶不振,其对中原诸侯的威胁被彻底解除,以“尊王攘夷”旗号凝聚起来的中原霸业联盟也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当霸业秩序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饱受争霸战争蹂躏的郑国便第一个跳出来,背叛了他们过去的盟主晋国。时任鲁国掌权人的阳虎为了讨好晋国,就裹挟着鲁定公及三桓出兵伐郑,在此期间曾攻取匡邑并残害过当地的百姓。
    孔子与阳虎在政治观念上是天生的死对头,可上天似乎是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竟然给了他们几乎是孪生兄弟一般的样貌,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尴尬了。
    也正因为如此,当匡地百姓见到孔子的时候,就以为是残暴不仁的阳虎又回来了,于是不由分说就将其关押了起来。若不是后来卫灵公及时出手相救,孔子还真就没办法逃离苦海了。
    这是“匡之围”的故事。
    孔子一行人在离开匡城后,经过蒲邑(今河南长垣境内,位于匡城北十五里)。蒲邑是卫国的土地,这里有一位叫公叔戌的贵族,他是卫灵公的心腹,但被外放到了蒲邑。公叔戌正在招兵买马,准备发动叛乱。
    孔子师徒经过这里时,公叔戌怀疑孔子是卫灵公派来探听蒲邑虚实的,加上孔子德高望重,担心他会威胁到自身的利益,于是率兵将孔子一行人截住。
    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公良孺,他高大威猛,勇猛善战,带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
    在蒲邑被困时,公良孺对孔子说:“我以前跟着老师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上危难,这是命吧!我和老师一再地遭难,宁愿跟他们拼死算了!”
    于是他和蒲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他弟子如子路、冉求等也投入了战斗。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人,于是建议和谈,答应放行,条件是孔子不去卫国国都。
    这是“蒲之围”的故事。
    陈蔡之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遭遇的又一次重大困境。
    孔子为了推行仁政及儒家思想,带领弟子数十人周游春秋列国。在楚国受到冷落后,他们前往陈国和蔡国游说。
    当孔子一行走到陈蔡国之间的荒野时,因局势动荡和粮食短缺,被困在荒野中,弟子们饥饿疲惫,甚至无法行走。
    孔子在困境中仍然坚持讲习诵读,传授诗书礼乐,最终在楚昭王的帮助下得以解救。
    这是陈蔡之厄的故事。
    周三近的文中是这么解释这三件事的。
    “匡之围,疑阳虎耳,故曲三终而围解。蒲之围,阻入卫耳,故要盟成而围解。陈蔡之围,忌用楚耳,故昭王兵迎而围亦解。”
    “若桓魋则凶人也,非可以化也。且妄人也,不足与校也。”
    ……
    匡之围,是因为孔子与阳虎长得像,误会了,解释清楚也就是了;蒲之围,是阻拦孔子入卫,订立盟约不去也就没事了;陈蔡之围,是陈蔡两国害怕孔子入楚,对他们不利,因为自己让孔子出了事,楚王为了名声,定要要发兵来救,那也自然就没事了。
    但特么桓魋是个混账,是个愣头青,是个不能调教的凶人。
    那特么还不赶紧溜之大吉等着被宰呢?
    圣人,你见事之名,我周三近佩服。
    你遇事机变,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的呀。
    全文主旨如此,只能说,这给圣人马屁拍的,孔子要是重活,也要把这家伙收入门墙。
    陈凡郁闷了,周三近这等水平,竟然还被降为青衣?
    难道这秀才这么难考?
    (/bi/374602/37082600.)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