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第237章 多愁善感的满桂
第237章 多愁善感的满桂
王安咽了咽唾沫,继续道:“如此情形之下,朝廷肯定是不愿意与林丹汗再起争执,在帝国北方又多一强敌。”
“所以大哥如果冲动行事,恐怕只会招来陛下责难。”
听完王安这番话,满桂颓唐的坐了下来,叹息道:“遥想二百年前,我朝太祖是何等英雄人物?”
“打的鞑靼余孽狼奔豕突,成祖即位之后更是令得万国来朝!”
“即便是神宗时,也打得倭寇俯首称臣,说起来那时候,努尔哈赤还是在李如松帐下卖菊花的!可如今……”
“唉……”
王安拍了拍满桂肩膀,又忍不住想起了心中的猜疑,说道:“我朝崇祯陛下也不差,正是风华正茂壮志凌云之年,更是立志振兴大明!”
“咱们要相信陛下、相信朝廷,相信再给朝廷一些时间,一定能够恢复我汉人的高光时刻!”
满桂看了看王安,张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又闭上不语。
王安也知道满桂心中所想,只要读过几本史书的,想必都能看出大明此时已经是风雨飘摇之时,说句难听的甚至都能够够得上气数已近四个字。
但作为大明的忠臣良将,这种话满桂不能说,即便是王安这个商贾,轻易说出也只会招惹灾祸。
于是二人都很明智的,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多聊,而是转为其他方向。
譬如王安聊了聊自己在北京城里开办的化工厂,谈到肥皂盒保湿甘油如今在京城上流圈子里掀起的潮流,以及老兵们如今在北京过的日子。
得知自家兄弟与以前的老兵都过得不错,满桂十分欣慰的点头道:“为兄当初真是没有看错你,如今果然创出了一番事业来!”
“直到那些老兵们如今能够吃得饱穿的暖,头顶又有片瓦遮头,文胸我即便是战死沙场也无憾了!”
王安赶忙劝慰道:“兄长正是年轻力壮之时,该当为国立功,如何要说这些丧气话?”
满桂苦笑一声,摇头道:“贤弟,你祖居京城,少来这边关之地,很多情况自然不清楚。”
“辽东的建奴和东南沿海的倭寇,以及腹地的流贼就不说了,可你难道以为这北方的鞑子就老实了吗?”
“不说林丹汗此人狼子野心,前不久还闹出了宣大之役,好在朝廷这一波防备得时处理得当,否则又是一场浩劫。”
“而除了林丹汗之外,其余蒙古各部也是蠢蠢欲动,经常打劫我编外屯田百姓就不说了,有时还会冲到我这大同城下打秋风,伱说这胆子大不大?”
“确定是蒙古各部而不是林丹汗?”王安惊讶到。
虽然他来自后世,也知道不少历史事件。
但是书上自然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便记录颇少。
只记得在这一历史时期,蒙古鞑子除了林丹汗之外,印象中其他部落都还相对老实。
土默特部,甚至还是大明册封的顺义王。
而永绍特部和鄂尔多斯部,甚至能够听从明廷的指挥,与土默特联手大战林丹汗。
建奴还未做大兼并科尔沁部之前,科尔沁就经常以附庸的名义,请求大明朝廷帮助其抵抗建奴的吞并。
且在万历和天启年间,大明针对建奴发动的战役中,提供武力支援。
在当时的明末舞台,堪称变异版的三国演义,大明、建奴和蒙古族部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不过随着时局的发展,松散的蒙古各部落逐渐被分化击溃,不是投靠了大明就是投靠了建奴。
当然,绝大部分都还是投靠了更能直接威胁他们生存,且文化相近的建奴。
而投靠大明的蒙古部落,大多只是一些小部落,或者干脆就是一些被击溃的残兵败将。
而这些人也在明奴战争中,逐渐的消耗殆尽。
不过王安也知道,此时明面上还对大明保持善意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只是因为过于弱小,而且还分不清大明和建奴之间究竟谁能力主沉浮,因而摇摆不定罢了。
但要是说,三方势力之中最弱的蒙古人,除开林丹汗以外居然敢对大明发动袭扰,甚至直接打到大同府境内的,王安就多少有些不信了。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同样受到小冰河时期影响的蒙古人,再加上崇祯断绝市赏的影响,比起大明也好不了多少。
为了吃饱肚子,弄到足够的生活所需物资,这些小部落经常伪装成建奴或者是林丹汗,或者干脆不打出旗号,匿名打劫大明百姓,劫掠一些小的城镇。
虽然对大明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放在满桂这个负责一地平安的总兵身上,就如同蟑螂啃大象,咬不死人但是恶心人啊!
地方报上来有鞑子侵扰百姓,升为总兵管还是不管?
如果要管,又得去分析究竟只是小股活不下去的鞑子跑来打秋风,还是真的紧急军情,由大股鞑子入寇?
派出去的军队如果多了,粮草消耗能吓死个人。
但派出去的少了,搞不好遇上实力较强的鞑子,人家直接给你当成送军需的好人怎么办?
要说不管的话,边城外那么多的百姓和屯田,难道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而且长此以往,周边的蒙古部落难道还能服气大明吗?
如果是换成别的将领也就罢了,不服就不服呗,反正自己捞够了银子就退休。
可是满桂才四十几岁,虽然并不年轻了,却也还算得上身强力壮,在仕途上的发展前景也算未来可期,自己这名声还要不要了?
自己这良心,还过不过得去?
而且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大明开始走下坡路的事情已经弄得人尽皆知,即便是最弱小的鞑子,也敢扑上来咬两口。
这让心怀家国的满桂,如何能够不忧心忡忡。
又谈论了一会儿局势,王安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叹息一声,却未满桂说道:“大哥莫要忧心,尽人事知天命,凡事问心无愧便好。”
“况且小弟也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
(本章完)
(/bi/284742/17237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