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第142章 攘外安内
第142章 攘外安内
现如今的崇祯虽然有了钱但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拨出去一百万两银子,最终也只有十几二十万两能落到百姓手上。
而如今大明处处受灾,灾民何止百万!
十几二十万两够干点啥?
想要根除这种情况除非海晏河清,彻底整顿吏治不可!
然而大明已经走过两百六十个年头,各方利益阶层都早已固化,用一句老话讲就是官官相护,想要整顿吏治
谈何容易。
非破釜沉舟之决心,不可为也!
然而崇祯要是真敢这么做,到时候反他的可就不止流寇和鞑子,还要再加上文武百官。
如今的大明本就步履维艰,再加上底下人又不听话,即便是朱元璋在世也未必收拾得了这个烂摊子。
说到这里,王安长叹一声道:“哎……大明难呐!”
这句话深得崇祯同感,端起酒杯又是一饮而尽,道:“难道连兄长也没有办法吗……”
王安叹息一声,皱眉道:“要说一点办法也没有倒也不是,只是一定要有大毅力与耐心不可!”
崇祯眼前一亮,与王安结识的这数月来让他颇为了解王安为人,绝非夸夸其谈之辈,只要他说有办法那就一定有。
于是崇祯急忙追问道:“不知是何办法,请兄长教我!”
王安皱眉沉思片刻,说道:“总结起来八个字:攘外安内、合纵连横!”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如果连大明内部都不安定,又如何能够上下一心抵御外辱?”
“依我所见,如今大明最大的敌人并不是黄台吉,而是流寇!”
崇祯闻言眉头轻皱,如今的大明虽然流寇四起,但大部分都是几千几百人的规模,就连上万的都很少。
其中闹得最凶最出名的便是陕西二王,但即便是他们两个加起来也不过数千人而已,如何能够与关外的鞑靼相提并论?
然而等崇祯问出心中疑惑,王安却是道:“小老弟,你一定没听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吧?”
“天启年间山东白莲教作乱,匪首徐鸿儒自立为帝,号中兴福烈帝,天下信徒近二百万!”
“流寇所过之处响应者无数,仅山东藤县一地便有十分之九的人加入白莲教,短短时间人数便达到数万,若不是官兵扑灭及时,白莲教之乱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不敢想象!”
“天下二百万信徒不说全部为流寇所用,即便只有十分之一,那也是二十万之众!”
王安说到此处,嘴角带笑看向崇祯道:“建奴女真的八旗本部人马都没有二十万,小老弟你还觉得跟鞑子比起来,流寇不算什么吗?”
崇祯闻言,顿时陷入沉思之中。
事实上,虽然建奴取代了大明入主中原,但大明实亡于流寇之手,而非满清。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殉国,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国祚宣布就此终结。
而且正是从崇祯元年开始,后来鼎鼎大名的流寇头子高迎祥、李自成等开始举事。
再次听到自己的死期,崇祯已没有刚认识王安那会儿那么激动了,心中反而有一种极其古怪的感觉。
不过这种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便立刻被一股惊悚所取代。
一直以来,不论是崇祯还是大明朝野上下一直都将关外的鞑子视作心腹大患,而对于那些食不果腹的农民军,只是当做流寇看待,跟山贼土匪没有区别。
然而恰恰是这些被朝廷所轻视的流寇,做到了努尔哈赤与黄台吉都做不到的事。
而黄台吉显然也看出了所谓的流寇大军将亲手杀死年迈的大明,甚至在多尔衮带领的建奴第四次入关劫掠行动中,黄台吉下令给多尔衮,所遇大明人畜官军皆杀之,唯独遇到李自成的起义部队不可与之交战。
即便是俘虏了李自成的士卒,也要将其放走。
可见,黄台吉即便没有想到大明将会死在李自成的手上,也已经充分认识到李自成对于灭亡大明所能起到的作用。
而且大明历史上,几次要将流寇斩尽杀绝的重要关头,建奴都会恰到时机的发动入侵,导致大明不得不抽调兵力,应对建奴入关。
从而给了流寇喘息之机,某种程度上讲,流寇与建奴几乎形成了某种默契。
曹文诏、孙传庭等明末著名将领,便都是死在了流寇手上。
其中孙传庭之死更有一句偈语留下:传庭死、大明亡!
“孙传庭何许人也!”崇祯诧异道:“为何说他死了大明便亡了?”
大明灭亡之类的话,崇祯已经从王安嘴里听过太多次,因此早已免疫。
但对于这个传庭死、大明亡却有些震惊与不以为意,因为在崇祯看来,如今的大明不说人才济济,却也不至于没那个孙传庭就要灭亡了。
王安轻笑摇头道:“孙传庭此人乃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永城知县、商丘知县,官至户部稽勋司郎中。”
“天启四年,因不满魏忠贤乱政愤而弃官还乡,如今已是赋闲了三四年,小老弟你没听说过他也不奇怪。”
“但孙传庭此人极具才能,是一步步从底层走上来的。但的确如伱所说,孙传庭此人不论才干多么卓越,也不至于说没了他大明就要灭亡。”
“只是因为孙传庭死后不到五个月,闯贼便攻破京师,大明就此终结,因此有传庭死大明亡矣这一说法。”
而且最主要的是,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从一开始的人才济济,已经变得人才凋零了。
整个大明朝,放眼望去除了孙传庭之外再无第二个可当重任之人。
所以在崇祯十六年大明灭亡前夕,如果说谁最有希望力挽天倾,非孙传庭莫属。
然而可惜的是,孙传庭最终战死潼关鞠躬尽瘁,大明的最后一位人杰就此落幕。
听完原委,崇祯已然红了眼眶,同时心中暗暗打定主意,如此为大明鞠躬尽瘁之人杰,岂可令其白白在家中赋闲?
回去之后就要立刻下旨,召孙传廷还京任职。
(本章完)
(/bi/284742/17237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