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第122章 大明的互市
第122章 大明的互市
要不是因为加了个左都督的头衔,没准还真压不住锦衣卫里的那些世家。
想到这里郑士毅偷偷抬头瞧了崇祯一眼,心里不禁有些犯嘀咕。
自己已经足足站了一刻钟,崇祯却仍旧未发一语,只是低着头不断翻阅边关历年来的奏疏塘报。
正有一搭没一搭的想着心事,御案上的崇祯忽然开了口,惊的郑士毅慌忙收敛心神,绷直了身板。
“郑爱卿,朕有重任想要交代给你,只是此事干系重大,办事之人必须守口如瓶,一旦有所泄露便立时毁了!”
崇祯凝视着郑士毅,语调轻缓却郑重,“主事者须得胆大心细,手底下亦要有几个可用之人,爱卿可有信心?”
郑士毅心中微微一惊,不及揣测值得崇祯如此交代的任务会是什么,赶忙行礼道:“臣下来不是口无遮拦之人,手底下亦有几个信得过的人手,请陛下放心,无论刀山火海臣亦万死不辞!”
“很好,”崇祯面露赞赏,点了点御案上的奏疏塘报道:“这些是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九边口岸历年来与鞑靼互市的情况,朕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况。”
郑士毅立刻变知道,这互市便与崇祯所说的任务有关了,大脑飞速转动间,顺着崇祯的话问道:“请陛下赐教!”
崇祯烦到笑而不语,意味深长的注视着郑士毅,片刻后反问道:“对于边关互市,爱卿知道多少?”
郑士毅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崇祯对他的考教了。
若是回答的好,这桩任务便要落在他的头上,若是回答的不好,崇祯必定会从锦衣卫中另觅人选。
届时,自己必定与锦衣卫指挥使的职务失之交臂。
因此郑士毅不敢怠慢,飞速回忆有关互市的所有资料,片刻间便总结道:“据臣所知……”
“我朝自太祖起已经在边关开立互市,然而鞑靼亡我之心不死,因此边关互市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真正稳定下来还要到隆庆和议之时方成常例。
于宣大山西境内开设大小十三处市集,以为互市之用,有马市、茶市、木市等;与各部头领之间的大市一年一度,边民之间互通有无的小市则常有,虏以牛羊皮张、马尾交易我朝盐米布帛、陶瓷等物,我朝官吏居中取税以冲抚赏之用。
然而蒙古族不得我天朝恩德,不但不思报效反而屡屡绝我边关、扰我百姓,故而陛下即位之初便下旨“尽革其赏”,故此九边互市口岸皆已关闭。”
郑士毅洋洋洒洒说了一堆,将大明建立以来的互市概率性的说了一遍。
说完之后,郑士毅又小心翼翼的看向崇祯皇帝,企图通过崇祯的脸色判断对方对自己的回答是否满意。
然而崇祯却是面无表情,看不出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让郑士毅心中惴惴。
好在崇祯只是沉默了片刻,随即说道:“爱卿所言倒是不错,只是这与朕所发现的趣事却关系不大。”
郑士毅小心翼翼的问道:“臣鲁钝,确实并未发现互市之中有何趣事……”
崇祯忽然冷笑起来,敲着玉案上的那一堆奏疏道:“说来有趣,正偶然发现宣大蓟、山西、陕西各边所设互市皆以晋商为多,即便是朝廷与蒙古诸部之间的贡市,所需的回赐之物竟然也绝大部分都是从晋商手中购得!”
“虽然晋商占有地缘之便,然则陕西、甘肃、辽东以及北直隶却也各有便利,不见得就比山西差了。”
“难道是这几处的商人不会做生意,看不出边关互市有利可图?爱卿,你觉得呢?”
作为大名第一情报机构的代理头头,郑士毅对于晋商几乎垄断边关互市的情况也是有所耳闻。
传闻中,晋商不但在张家口堡等地向蒙古诸部出售违禁物品,也曾听闻晋商中有势大者直接组织商队绕过朝廷指定的口岸,以“私市”的形式将大宗违禁物资直接交易给鞑靼。
郑士毅也曾对此起过好奇心,下令锦衣卫收集这方面的情报和卷宗。
然而,派出去的人手就像是触碰到了某种看不见的网,不是毫无线索无法追查,便是受到某些大人物莫名的敲打。
在没有得到皇帝明令调查的情况下,郑士毅虽然是锦衣卫头头,却也不是多事之人,自然不会对此穷追猛打。
而且在他看来,这些晋商不过是出于商人骨头里的狡诈和贪婪,卖点铁锅盐巴之类的违禁物牟取暴利罢了。
商人逐利本是天性,虽然为人不耻却也不是什么大事。
况且这些晋商既然能做这些生意,当然早已经是上下打点好了的,这从那些暗中敲打自己的大人物身上就能看出端倪。
既然没人让他去做这件事,郑士毅当然没有理由自讨苦吃,平白去得罪人。
但是现在,陛下似乎对于这些晋商很有兴趣?
郑士毅一边揣摩着崇祯的心思,一边回答道:“边市利厚,传闻这些晋商很舍得花银子,各处钞关、隘口,甚至各处边市有司都收了他们的好处。
因此,便多照顾晋商而打压他处商贾,官商勾结之下,久而久之边市就只见晋商而不见他处商人,如此枉法常领臣激忿填膺!”
郑士毅试探性的说完,立刻便知道自己押中了。
因为崇祯露出满意神色不断点头,同时也与带愤慨的道:“互市本是我朝安抚牵制鞑靼的国策,开可赏闭可罚,然而却让这些晋商毁于一旦!”
“北虏虑我大明断其无茶盐豆米等物,因而不敢犯我边疆,又因互市不售铁器、铠甲而积弱无力犯我大明。”
“然而这些商贾利益熏心,罔顾朝廷的法度私相授受,以致北虏坐大!更可恨的是,常有东虏与蒙古人勾结,假借北虏之名从我朝获取布帛豆米食盐等物!”
“而这些晋商,明知对方乃是我朝边关心腹大患,却为了一己私利而资敌!甚至走私铁器铁料、铠甲兵器火药给他们,如此行径已经与东虏无异,非是我大明子民也!”
(本章完)
(/bi/284742/17237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