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女频小说 > 北美1849,从淘金开始做军阀 > 第280章 建政方略

第280章 建政方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除了像邹伯奇这样,进入加州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各项技术的研究员之外,这批学成归来的学子,愿意教书的,被安排到了加州大学,从讲师干起。
    而愿意进入加州政府,或者是华美公司做管理的,也全都满足了他们的个人愿望。
    在各自的岗位上,历练一段时间之后,这批学子中的大部分人,阿祖都准备安排他们,返回广东,挑起大梁。
    就像后世的留美幼童一样,这一批难得的人才,返回到自己的祖国,才能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和能量。
    ……
    1854年,美洲、欧洲和亚洲,战乱四起,唯独加州这片热土,显得出奇的平静。
    但在平静下面,却在酝酿着席卷整个太平洋的巨大风暴!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来到1854年的7月。
    经过半年时间的紧张募兵和训练,去年年底阿祖安排的两军四师、整整十六万陆军,已经完全到位。
    尤其是石达开的第二军,这支足足五万六千人的满编军团,已经完成了全部的训练科目,齐装满员,整装待发!
    而在三藩市的港口当中,整整二百六十艘高速蒸汽商船,排水量从一千五百吨到三千多吨不等,也早已经集结完毕。
    无论是重型和轻型火炮、一万八千匹战马、还有足足三万吨弹药,以及粮食和其他各种物资数万吨,都已经装载完毕,只等一声令下,随时准备扬帆远航!
    同时,港口中还停泊了以“广州号”“福州号”这两艘快速装甲巡洋舰为首、多达十四艘的护航舰队,也早已经完成了检修和整备,以最完美的状态,随时准备出征。
    ……
    在出征的前夜,阿祖再一次将石达开等一干第二军的高级军官,以及专程赶回来的伍青锋等人,还有爱伦·坡、海军司令维克等核心人员,召集到了自己的书房,私下交代方略!
    “敢当,经过这大半年的准备,我能够为你们这支远征军做的,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面对一干军级和师级军官,阿祖语重心长:“剩下的,就看你们这一仗,能打出什么效果了!”
    石达开郑重点头:“老板,您就放心吧!”
    “我早就说过,就算给我一万人,我也有绝对把握,拿下广东。”
    “而现在,我们足足有五万六千的整编军团!”
    “再加上,老板你调拨负责后勤、基建、工厂和政务方面的数千人,足足六万二千人的远征军,拿下广东,根本不会有任何问题!”
    阿祖微微一笑:“我担心的,不是拿不拿得下广东,而是拿下广东之后,你们能不能尽快稳定局势,能不能尽快收拢广东人民的民心……!”
    刚从香港赶回来不久的伍青锋,适时答道:“老板,这一年多时间,我们远东办事处,也已经提前做了很多工作。”
    “我们早已经和广东各地的士族豪绅,秘密接触过。”
    “我们已经获得包括伍家在内的十三行的支持,其他各地的士族豪绅,也早已对清廷极为不满。”
    “只要我们能拿下广东,驱逐满清,这些士族豪绅,多半是会鼎力支持我们的!”
    伍青锋继续道:“而且,通过我们的秘密活动,甚至还获得了不少汉人官吏的支持。”
    “只等我们的大军一到,局势一定会迅速平定……!”
    “士族豪绅、汉人官吏……!”阿祖沉思道:“我担心的,其实,正是这些人啊!”
    “普通老百姓,只要我们军纪严明、只要我们的政策利民惠民,就一定能够获得普通老百姓的支持。”
    “但是,那些士族豪绅和官吏,他们眼中,只有个人和族群的利益。”
    阿祖继续道:“因为太平军的攻城略地,为了筹集粮饷,清廷对汉人的压榨和盘剥,更加严苛。”
    “所以,士族豪绅和官吏,对清廷多有不满,才会转而对支持我们。”
    “可一旦我们的政策,触及到了士族豪绅和官吏的利益,他们也照样会卖了我们!”
    “甚至,他们还会煽动普通老百姓,起来反对我们、推翻我们……!”
    阿祖又道:“而我们要破旧革新,创造一个全新的时代,就一定会触及那些士族豪绅和官吏们的利益,甚至是彻底推翻他们的根本利益!”
    “因此,我最担心的,正是这些人啊!”
    伍青锋沉吟道:“老板,按照之前您给我们安排的施政方针……!”
    “轻徭薄赋,征兵训练;广建学堂,广开明智;兴办实业,广开贸易;兴办报纸,广开言路;修桥铺路,广兴基建……!”
    伍青锋继续道:“按照这样的施政方针,以我之见,应该并不会触及士族豪绅的太多利益!”
    “呵呵……!”阿祖笑着摇头:“这只是前期的施政方针而已!仅靠这些,根本无法创造一个全新的时代。”
    “要想实现我们远大目标和理想,必须还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石达开和伍青锋,忍不住同时出声追问道:“老板,什么才是根本性的变革?”
    阿祖沉声道:“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石达开和伍青锋惊讶无比的对视一眼,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阿祖解释道:“土地,是所有人生存的根本,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生产资料!”
    “没有土地,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国内,土地所有制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既是一个个王朝兴盛的根基,同样也是一个个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在王朝建立之初,经历了常年的动乱,人口大幅度减少,地广人稀,有足够的土地资源,让所有人实现温饱,甚至家家户户都有余粮。”
    “在这种条件下,只要政局稳定,新兴的王朝就能一步步走向繁荣,人口增长、赋税增加,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
    “但当人口增长到一个极限,就从地广人稀变成了人多地少,人均拥有的耕地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人均土地只能勉强养活所有人的时候,家家户户没有余粮,没有任何一丝丝容错。”
    “只要稍微遇到一点天灾人祸,无数人就会吃不饱饭、甚至被活活饿死。”
    “再加上王朝后期,那些士族豪绅对土地的兼并,都变得相当严重,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生存的根基,就变成了最不稳定的因素。”
    阿祖又道:“吃不饱饭、没有稳定的生存根基,无数人就会起来造反,在推翻原本那个腐朽王朝的同时,大规模的战乱和瘟疫、饥荒,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然后,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阿祖扫视着书房中的所有人:“这就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难以逃脱的兴衰轮回!”
    “强若汉唐,也同样是这样的命运!”
    石达开和伍青锋等人,纷纷陷入了深思。
    良久之后,他们才尽皆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石达开和伍青锋相当激动的,赶紧追问道:“老板,你说得太有道理了!听老板一席话,胜过我们读十年书!”
    “那么,这个兴衰轮回的怪圈,有没有办法得到彻底解决呢?”
    “当然有解法!”阿祖淡淡一笑:“解法有三,分上中下三策,你们想听哪一个?”
    “这还用说,都想听!!!”石达开和伍青锋等人,迫不及待的赶紧点头,一副求知若渴的表情。
    “呵呵,上中下三策都要,你们还真是贪心啊!”
    阿祖笑道:“想要跳出这个兴衰轮回的怪圈,这上策,就是开疆拓土!”
    “开疆拓土?!!”石达开和伍青锋再次对视一眼,惊诧莫名。
    “是的!开疆拓土!”
    阿祖笑着点头:“我中华虽然地大物博,但土地资源,终究是有限的。”
    “当人口增长到极限,养不活那么多人的时候,就必须从外部去开拓新的土地资源。”
    “有了新的土地,就能将过剩的人口,源源不断的往外迁移。”
    “这样一来,既能够缓解国内的人口压力,还能开疆拓土,不断壮大国力。”
    “所以,这乃是上上策!”
    伍青锋疑惑道:“但是,历朝历代开疆拓土的王朝和帝王不少,为什么他们没有跳出这个轮回怪圈?”
    阿祖淡定道:“他们夺取了土地,却并没有将我们的国民,大批大批的迁移过去。”
    “单单夺下一片土地,没有安置自己国民,没有充分开发土地资源,那只是空耗国力,根本没有任何助益。”
    “而且,开疆拓土的时代,全都是在帝国的兴盛期,国内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还没有那么尖锐,没有那么激烈,并没有大规模往外移民的动力和需求。”
    “等到了帝国的衰弱期,土地资源不够用的时候,帝国又失去了开疆拓土的能力……!”
    “原来如此,我终于懂了!”伍青锋点头如捣蒜。
    “老板,那中策呢?”石达开追问道。
    阿祖继续答道:“至于中策,那就是……不断提升土地的生产力!”
    “不断提升土地生产力?这又是什么意思?”众人茫然的对视一眼,等着自家老板的答疑解惑。
    阿祖笑道:“我们加州生产的化肥,你们都清楚吧?”
    “当然清楚,施用了化肥的土地,一亩地的产量,足足翻了一倍以上呢,简直太神奇了!”
    阿祖呵呵一笑:“施用化肥,就是在提升土地生产力!”
    “原本一亩地,一年种两茬庄稼,也顶多产五六百斤粮食,养活一个人都不够。”
    “而施用化肥后,同样是一年种两茬庄稼,却能产一千斤以上的粮食,完全够养活一个人,还有余有剩!”
    阿祖继续道:“还有,从明末开始,国内开始种植红薯、土豆和玉米,这些高产作物,将原本的亩产量,从两三百斤,提升到了五六百斤以上。”
    “这也是在提升土地生产力!”
    “因为种植了这些高产作物,满清比明朝巅峰时期的人口,翻了一倍还不止。”
    “因此,才有了康乾盛世……呵呵,应该叫做红薯盛世,更贴切一些!”
    “所以,提升土地生产力,是跳出兴衰怪圈的中策!”
    石达开和伍青锋等人,大点其头:“原来如此,我们又懂了!”
    “那么,老板,下策又是什么?”
    阿祖轻叹一声:“至于下策,那就麻烦啰……!”
    “莫非,这个下策,就是老板你说的,土地革命?!”石达开追问道。
    阿祖轻轻点头:“敢当,你猜的没错!土地革命,就是跳出兴衰轮回怪圈的下策!”
    “那这个土地,究竟怎么个革命法?”
    阿祖答道:“简单一句话,就是所有土地,均归国有!”
    “土地国有!!!”
    简简单单四个字,像平地一声炸雷,惊得在座众人,震惊不已。
    阿祖继续解释道:“是的,土地所有权,全部归国家所有,禁止私人买卖。”
    “但是,土地的耕种权,却归个人所有!按照各地的人口和土地资源情况,将土地耕种权,平均分给每个人。”
    “个人耕种所得,除了上交给国家的少量租金,剩下全是个人所得。”
    “这样一来,即杜绝了土地兼并,也杜绝了地主阶级从中盘剥,还最大限度减少了贫富差距,一举三得。”
    阿祖又道:“我们在加州,以华美公司的名义,买光了中央谷地的数千万亩可耕种土地,然后平均分给所有中国移民,以及愿意加入模范村的印第安女人。”
    “这其实就是土地所有权国有,而耕种权,却平均分配给个人的一种实践。”
    “几年下来,证明我们这一套土地制度,非常行之有效。”
    “家家户户有吃不完的余粮,还能用粮食换取生活必需品,生活每一年都变得更加富裕。”
    “而国家……也就是我们的华美公司,去年也收取了一亿五千万斤的粮食租金,而且每年还在以数千万斤的速度,高速增长。”
    阿祖继续道:“土地国有,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什么好处?”石达开继续追问道。
    “我们要建设各种工程项目,不可避免的占据耕地。而土地国有,就能以最小的代价、最高的效率,征集到所需的建设用地。”
    “如果土地变成私有,那我们无论搞什么工程建设,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征地困境,代价极高、效率极低。”
    在场众人,听完自家老板的解释,纷纷陷入了深思当中。
    越是细想,就越觉得这个土地革命的办法,简直是太好不过了!
    但是,还是有所疑虑。
    伍青锋忍不住出声道:“老板,您的这套土地革命,听起来确实行之有效,而且在加州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但是,这是建立在加州土地大多无主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和矛盾。”
    “可国内的环境不同啊!”
    “国内的土地,几乎全部都是有主的。”
    “如果将这些有主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那必定激起滔天的矛盾。”
    “不仅仅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一定会疯狂反对,甚至不顾一切的起来造反。”
    “还有,士人阶级大多都拥有不少土地,他们和地主阶级一样,会纠结在一起,不顾一切反对我们!”
    “而且,无数拥有土地的自耕农,也一定会反对土地革命!”
    伍青锋沉吟道:“如果在国内贸然实施土地革命,我们一定会面临无数人的反对,甚至无数人会因此而起来造反!”
    “地主阶级、士人阶级和自耕农,纠集在一起,那是一股几乎能推翻一切的力量!”
    想到这里,伍青锋感觉不寒而栗!
    阿祖正色点头:“是的!青锋你说得非常好!”
    “土地革命,一定会面临巨大的阻力,会面临无数人的疯狂反对,甚至纠结在一起造我们的反!”
    “所以说,这是下策,而且是最麻烦、最痛苦的下策!”
    阿祖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决:“但无论如何痛苦和麻烦,无论有多少人反对,土地革命,迟早都一定要付诸实践!”
    “否则,我们建立的国家就不可能长期安定繁荣,就不可能创造一个崭新的新时代!”
    阿祖沉思良久:“广东,是我们的试验田!”
    “但为了避免巨大的阻力,土地革命,暂时不用在广东施行。”
    “而是要等到我们夺取全国、彻底驱逐满清,在全国建立稳固的政权之后,再施行不迟。”
    阿祖继续道:“不仅仅是土地国有,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产业上,我们将来也要实行国有制度。”
    “比如能源、金融、交通、通信、矿产、水利、军工等等!”
    “这些产业,都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不能被控制在私人手里。”
    听到这里,伍青锋忍不住疑惑道:“那我们的华美公司……!”
    伍青锋一句话没说完,但言下之意已经非常明显。
    华美公司手上的产业,不都是能源、金融、交通、通信、矿产、水利和军工,这些事关国家命脉的关键产业吗?
    阿祖笑笑:“现在的华美公司,已经变成了一个恐怖的庞然大物!”
    “将来,华美公司也同样不能控制在私人手里,就算是我,也不行!”
    “我在的时候,尚且还能控制华美公司这样恐怖的庞然大物。”
    “但万一我不在了呢?谁能控制这个恐怖的怪兽?!!”
    阿祖轻描淡写道:“所以,华美公司的未来,必须分拆成若干个国有公司。”
    “但部分不那么关键的产业,还是可以保留给你们这些开国功臣的。”
    “比如说,制药厂、化肥厂、机械厂、纺织厂和成衣厂等等……!”
    “但就算是这些不那么关键的产业,也足以养活所有功臣了……对吗?”
    (本章完)
    (/bi/280274/17237359.)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