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孔明年幼顽劣,微臣正当管教
大殿之内,铜磬之声悠悠回荡,袅袅烟雾仿若轻纱,朦胧缭绕。
袁术独坐兮高台之上,他目光如炬,高深莫测。
诸葛瑾缓步走入大殿,他神色恭敬,不敢仰视,对着袁术深深作揖。
“臣诸葛瑾,拜见主公,不知主公唤臣前来,所为何事?”
袁术微微抬了抬手,示意他免礼,眸光似明似灭,意味深长。
“子瑜啊,朕上次提及请你劝说令弟孔明出山,辅佐于朕之事,不知办得如何了?”
“这”
诸葛瑾闻言就是心底一突,几次张开口,都不知如何作答。
自从打下了南阳,定鼎荆州以来,主公每次见了自己,总要问上一句孔明之事。
一次两次的倒还罢了,自己总能推脱拖延一二,可每次如此,次次皆然。
一次次面对袁术嘴上说着没事,却犹显失落的眸光,搞得诸葛瑾实在是觉得自己有负主公厚望,都不太敢来见袁术了。
也是自家那二弟,打小就极有主见,人又聪明,想也猜到了自己为何找他,现在别说旁人了,连自己这个亲大哥都见不到他,又要如何相劝?
此时面对袁术的问询,他也只得叹了口气,一脸无奈,答话曰:
“回禀主公,臣近日去孔明那拜访过数次,均未得见其人。
只听他家中童子言说,他已进山采药去了,不知归期。”
果然,闻听此言,诸葛瑾肉眼可见主公眼底浮现一丝落寞,尽管如此主公也依旧出言宽慰他。
“不想时运不济,令弟既然不在家,子瑜也不必介怀。”
眼见自己又一次令主公失望了,主公现已贵为汉王,不仅不恼,反而出言宽慰自己,诸葛瑾怎不动容?
多好的主公啊,孔明你聪明一世,怎么就糊涂这一时,信了那些流言蜚语,说什么寻求明主。
可明主在前,你怎么反倒有眼无珠,竟视而不见。
诸葛瑾心底对自家二弟也有些幽怨气恼,但到底是亲兄弟,面上他还是出言相劝。
“主公,孔明他许是一时糊涂,毕竟年纪尚轻,或许不能强求?
您且不必着急,不妨等上几年,届时您执汉王大义以匡扶汉室,汉兵所至则横扫诸侯,使天下形势一目了然。
那时瑾再去劝,必使孔明出山相助。”
袁术:“.”
天下形式都一目了然了,还用得着你去劝?
我是着急孔明肯不肯出山相助吗?我是着急他到时候万一跑出去找了刘大耳那家伙,不是没事给自个添乱吗?
这要不是怕伤了孔明这孩子的心,以后跟自己不亲了,他都要派许褚行张飞之事,将人绑来了。
袁术眸光微沉,没接他的话茬,而是转而念叨着。
“子瑜啊,你说将来朕要是真能匡扶汉室,重建汉庭,咱们是不是也得封上三公九卿?
你说将来这该以什么标准分配,又如何任选,才能让众人都信服呢?
丞相之位又该选谁呢?真是好难猜啊。”
主公何以无故谈及此事?
以诸葛瑾的聪明才智,哪还猜不到那个可能,只是他心中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按理说论资排辈,这个位置怎么也该是阎象的。
唯一的好消息是,阎公毕竟年纪大了,只要等他干不动了,他们这些人年轻人也是还有机会的。
可主公现在就给他提及此事是什么意思?难道说.
没等诸葛瑾惊疑,袁术就命人递下来两封册书,正与他先前给曹安民的一摸一样。
“朕近日苦思选官任贤之法,思得此策,正欲适行一二。
也是赶巧了,碰上子瑜过来,便将此【丞相功劳簿】赐予你兄弟二人。
只需累积十个泼天大功,便得丞相之位,此行你若是能将孔明带回来,便计你一场泼天大功。
一共两份,你一份,孔明一份,若你兄弟二人,皆能功行圆满,到那时汉廷左右二相之位,未必不是你诸葛家囊中之物。”
袁术说着,竟亲自起身,步至诸葛瑾近前,抬手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谓之曰:
“阎公年迈,贤兄弟素有大才,有经天纬地之能,包藏宇宙之机。
今当勉励,勿负朕望。”
即便是以诸葛瑾的聪明劲,这一下也被袁术的大手笔砸懵了。
丞相功劳簿!
一下收了两份!
这可是白纸黑字写了的,将来只要有十个泼天大功,就能来找主公兑换的。
那场景,诸葛瑾都不敢想。
大汉朝廷左右二相,正是他们诸葛兄弟?
一门双丞相,这是何等信重,又是何等门楣?
他们诸葛家这是要一步登天,扶摇直上九万里,从此平步青云了。
主公是必然要登基称帝的,那么他们诸葛家,岂不就能荣升当世第一世家?
叔父!谨做到了!
谨没有让您失望,光复我诸葛家门楣,就在今日!
想到把自家二弟接过来就是一桩泼天大功,诸葛瑾哪还忍得住?
错过了这次,今后哪还有这么简单的泼天大功可以白捡?
念及至此,他当即朝袁术俯身下拜。
“主公大恩,谨纵死也难报万一!
臣斗胆,请主公借臣三万兵马,一月之内,必将孔明请来。”
袁术:“???”
玩归玩,闹归闹,让你请你弟弟出山,你管我要兵马做什么?
“这个子瑜啊,你不要激动,毕竟也是你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没必要的话,还是不要妄动刀兵,伤了感情。”
“主公有所不知,舍弟年幼顽劣,正需管教。
他如今躲进了山里,旁人难知踪迹,难觅其踪。
唯有请动大军,搜山检海,将人找出。”
诸葛瑾声色严厉,已跟先前换了一副面孔,一派严父之相。
“只要能见到孔明,如今先父已逝,长兄为父。
谨身为他大兄,必会对他好生管教,让他明是非,晓大义,知道何为对,何为错,何为忠,何为贼!”
诸葛瑾此话一出,就连袁术也怔然无言,好家伙,人是木雕,不逼不行。
这逼一下,主观能动性调动出来,办法不就想出来了吗?
徐州之难后,诸葛家的长辈基本都死绝了,诸葛瑾就是诸葛家主。
加之父亲死后,长兄为父,按照三纲五常来论,父为子纲,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把诸葛瑾逼急了,别的不说,拿出长兄为父,一杆孝字大旗压上来。
在最重孝道的汉朝,诸葛亮除非想自绝于士人,一辈子隐姓埋名,否则就不得不从。
好好好,此前说什么弟弟躲起来了,臣真的办不到什么的,果然是哄朕的是吧?
你个诸葛家主,就是想着鸡蛋不能砸一个篮子里,既然诸葛亮自己也不愿意,你此前也就由着他了是吧?
现在看见朕许了你诸葛家一门双丞相,千古未有之荣华,千古传颂之美谈,当即忍不住梭哈了是吧?
袁术都笑了,他故作犹豫。
“兴动兵马,恐会惊吓令弟?
既然子瑜已有办法说服孔明,何不等他归家,再去拜访。”
“主公!等不得了。”
果然,此时的诸葛瑾比袁术还着急。
“迟则生变。
舍弟顽劣,偏又生性聪颖警觉,若不趁他此次在山中采药之时,趁其不备,将之一网成擒.
臣是说,容好言相劝,将之管教说服,诚恐他归家觉出不对,又出门游离四方,再不知去处矣。”
袁术故作勉为其难,一副是你几次相劝,我才点头应下的架势,叹了声。
“既然子瑜先生强求,朕也不好不允,如此也罢。
正好如今邢将军归来,他麾下奉天军经周泰整合挑拣了襄阳兵马,如今已有五万之数。
你便去寻一趟邢将军,告诉他你要拉他一把,做成此事算他一个小功,他必欣然应允,鼎力相助。”
诸葛瑾躬身而拜,道了声,“唯。”充满干劲的离去。
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袁术举起桌上蜜水,小口啜饮,眼底眯着笑意,晦明莫测。
倒不是说如曹安民、诸葛瑾都是傻子,对着一份【丞相功劳簿】的文书,奉若瑰宝。
而是这里面,有一个信息差。
在他们想来,这汉王白纸黑字写的【丞相功劳簿】,金口玉言之下,怎么可能不认帐呢?
汉王的信誉、威信,难道都不要了吗?
可这些生在大汉朝,长在三公九卿制下的文武群臣。
任你惊才绝艳,韬略满怀,又怎么可能提前预料到,某汉王将来要推行的是三省六部制。
无论是丞相,还是三公九卿,这些自先秦以来,绵延数百载之高官显贵,只剩这最后一抹余晖。
到那时节,开天辟地,新朝更易,天地未有之时局。
丞相?太尉?三公九卿?
封!都封!
三省六部治世,宰执天下,尔等前朝的丞相,来管朕要新朝的职权?
也罢,谁让朕仁义呢?
天下这么大,到时候全兑现了也不是不行,你是安息丞相,他是贵霜丞相,这是大秦(罗马)丞相。
昭昭大汉,天俾万国,区区一两个丞相如何够用?
与此同时,另一边,洛阳城外。
残阳如血,天边的火烧云将半天天穹染红。
曹操勒住胯下疲惫的战马,遥遥望着前方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城郭:洛阳。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身后的曹军稀稀拉拉,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麻木与疲惫。
人马总计不过三千残众,正是曹操亲自带着大呼:“抓曹贼”,好容易自宛城逃回来的最后曹军。
反而是身后的【文】字,【刘】字大旗迎风飘扬,军阵俨然。
正是文聘所部两万荆州兵,与刘备所部三万豫州兵。
说来也是心酸,倒也不是他曹操心大,非要把这两支外军带回洛阳。
实则是他麾下不过三千曹军,这一路上走走停停能安稳回到洛阳,都是他绞尽脑汁,借文聘军震慑刘备,又借刘备军震慑文聘。
如此左右逢源,使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又许下回到洛阳,必使天子加封的重利,这才磕磕绊绊侥幸逃回洛阳。
这要是半路上一个不答应让他们来洛阳,真个闹将起来,刘备和文聘谁生谁死不知道。
他曹孟德区区三千甲士,必然第一个出局。
洛阳啊!
等到了洛阳,有了提前调回来的曹仁,于禁、李典所部作为依仗,他也就不用这般虚以委蛇,小心翼翼了。
所幸他计划里,已对文聘、刘备麾下大军的去处有了盘算,一者拒南阳,一者阻颍川,足以作为洛阳门户。
加之这些天里,他每日都大小饮宴,拉拢不断,总算在文聘方面,颇有进展。
虽说云长固执,每次饮宴都要带上玄德,恐难听从自己号令。
但没有关系,只要进了洛阳,把持住天子,以玄德的愚忠,想来必能调走关羽,领他麾下大军,出去镇守关隘。
这般利用文聘、刘备以挡袁术,自己再图谋发展,静待时机,或可还有机会,一争天下。
曹操眯起眼,深深凝望远处在暮色中显出模糊轮廓的洛阳城郭,手中缰绳被他攥得发白。
宛城那夜彻夜不息的火光;
典韦的临死前舍身堵门的怒吼;
曹安民被张绣飞枪斩落的呼喊;
曹昂给自己换马,转身步战迎敌时满是浸染的鲜血。
……
【典某再不能护持左右,为主公奉诏讨贼!
唯愿主公霸业,千秋万世!】
【安民再不能随侍叔父左右,侍奉汤药。
唯愿叔父霸业千秋,天下归心。】
【骨肉之恩,当以骨肉报之!
倾孩儿之血,筑万世霸业!】
一声声呼唤犹在耳畔,一幕幕往事浮光掠影,即便是一生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
每每想到此番宛城之败,他都不由悲从中来,难以言说。
“恶来!子脩!安民!
你们且等着吧,这千秋霸业,定不相负。”
然而,未等他下令率众回城,便见自远处那洛阳城门内,跑出一骑快马,正急急驰来。
“丞相慢行。
荀令君急信!
荀令君急信,请丞相亲启。”
曹操讶然,拆开一瞧,只见上面笔迹潦草,显然是荀彧仓促书就。
【洛阳有变,主公速回。
切记,不可使大军进城。
切记!切记!!!】
三声切记,看的曹操心底疑窦丛生,望着洛阳城目光诡谲。
(本章完)
(/bi/286452/17237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