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天命
清晨,李唐卿一家起床洗漱。
“爷爷。”
大孙女李燕向李唐卿问好,抱着水罐跟在父亲身后。
李安民提着一桶水进来,将水桶倒入厨房水缸,又和走到一边洗脸的父亲随意聊了起来。
“今天水价降了,说是这个月调整水价,十一月到正月三个月按照七文钱就行,用水三个月,明年开春要是下雨了就继续这个价格,要是旱了就涨价。”
林氏正在做饭,听到后埋怨说:“天天就是钱钱钱,要多少钱直接说就是,省的这么麻烦,吃口水都要收钱,还不让自个儿打井。”
李唐卿没有多说话,洗好脸后走出屋子透透气。
在联排屋舍外面是一排排的街道,一排十户人,隔十米路又是同行的另外一排。
前后排距离五米,可并排走两三辆车。
洛南县一共一万户,总人口五六万,大部分都是这两年新生的小孩子。
夜里小孩哭闹是正常事情,家家户户也习惯了。
各家各户的人开始为新一天忙碌,男人女人少年人去打水,女人和老人小孩去倒尿盆或者煤灰。
煤灰聚集放在指定的区域,这里由三面墙阻挡,只留一面倒煤灰和收集煤灰的口子。
屎尿直接倒去公厕的粪池,每天早晨公厕都会排队。
要么去早点,要么去晚点,不早不晚最难受。
报纸除了认字看图之外,也能用来当窗户纸和墙纸,避免墙灰掉在床上,粘在衣服上。
当然也能用来擦屁股和包东西,或者引火。
报纸的用途非常广泛,不局限于常见的几个使用领域,有时候小孩子也会叠纸玩。
随着造纸技术的提升,熟练工人的增多,报纸价格从五文钱六张提升到了五文钱七张。
一张两掌长的报纸还不到一文钱,用来擦屁股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报纸还做不到人均一份的产量,就算是每户一份也供不应求。
报纸主要供应城里官员商贩,城里也有专门回收报纸的人,以两三文钱的价格卖给乡下人。
李唐卿在长街内走走看看,看到蹲在公厕外面一边排队,一边看报纸的人,也看到了帮家里人干活的三四岁小姑娘。
如今是武朝三年,山农人却已经扬名四年了。
从还是在山后九州的时候,山农人就在执行一系列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吃饱肚子。
因为种田的事情逐渐被公家掌管,家里也不需要那么多重体力的工作事情。
再有就是抢水争地村斗之类的事情也被山农人压制,形成互不干涉的万户生产队。
水源和任务都是几个万户互相协调,需要主持公道的事情也由武王决断。
不管吃亏还是占便宜,武王说什么就是什么。
国家安定之后,民间百姓也自然愿意多养几个女儿分担家务,而不是溺死。
女孩养到三岁,可以领三千文恩赏。
这对原来就有小孩子的家庭肯定是好事情,只要小女孩不超过三岁就能领三两银子,让家庭再多一笔启动资金。
李唐卿的小孙女刚两岁,明年才能领三千文钱的恩赏。
一个小孩三两银子,如今山农国九百余万人,能生孩子的男女也就三百万不到,其余更多还是老人小孩和身体有问题的人。
三百万夫妇也就是一百五十万对,一家能活四五个,其中男女各半也就是三四百万人,按照三两算,也需要千万上下。
虽不是一年拿出千万银子,但也能看出来武王的仁义。
李唐卿走了一圈,观察各个家庭的男女数量,早晨起来的各家各户都在做什么事情,家门口堆积的各种有用没用东西。
东西南北四区各两千户,城中留了四千户住的地方,主要是县城办公和各个万户千户百户旗长的住所,以及巡逻的精锐和部分驻军。
每个区的建筑都差不多,一百户共用一个十格的厕所,两千户共用两个澡堂,男左女右,中间是锅炉和收费处。
还有一个只有集体劳动时才会启动的公社,一般是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开门,免费吃饭,但也需要干活听指挥。
每个万户队只有一个学堂,目前只收山农人小孩进去读书,由山农人教授山农人文字。
汉人也可以自己学汉字汉学。
回家吃饭,听着妻子在耳边的唠叨,和儿子儿媳三个孙子孙女一起吃饭。
三代同堂倒也其乐融融。
吃完饭后去上班,一把年纪的李唐卿走路去县里上班。
如今秋粮入库,剩下的就是储藏除鼠,对粮仓进行看管之类的小事情。
最多就是平时调动粮草记录一下,有进有出,有的是外地往县里运输,有的是县里定期拿出粮食去洛阳城,交给民生店的人出售各种米油盐酱醋茶。
煤不需要去店里买,经常会有煤贩子骑着驴在城里和各个村子里呼喊,谁家要煤了就会定一些。
还有些人是卖柴火,地里那么多秸秆总不能一把火都烧了,也会低价卖给临近的村落一些。
因为煤炭运输麻烦,乡村大部分地区还是以柴火为主。
李唐卿慢悠悠的走到自己平时上班的府衙外面,这里是县衙,李唐卿在县衙一个偏僻角落里的一个小房间里办公。
刚到县衙门口,就有万户老爷的家丁打手微笑打招呼。
“李大人,早上宫里来人说你的文章被圣上看中了,圣上命你担当洛南县的县令。”
李唐卿听到后,尴尬道:“莫要开老夫玩笑,老夫就是随便凑个热闹。”
差人立刻道:“随便凑个热闹就能被圣上看重?李大人是怎么随便凑的热闹?”
李唐卿非常窘迫,含含糊糊的说:“没什么,我去干活了。”
两个看门的差人见李唐卿不想说话,就客气道:“李大人以后有什么吩咐,说一声就是。”
“谢谢。”李唐卿下意识地道谢,然后小心的走了。
等走了几步后,李唐卿才猛然觉得惊悚,后背发凉,脑袋嗡的一下就安静了。
“啊?我中了?”
李唐卿立刻否定了这种可能,“肯定不是,定是那两泼皮打趣我,我又不是山农人,也没有和他们留一样的头发,穿一样的衣服,还不是公共户,也不是武王的奴才。”
“不可能。”
李唐卿回去小屋干自己的活,可不知道为何,就是心绪不宁。
过了半个多小时,一个穿着紧身锦衣的胖子走了进来。
文朝人的穿着主要为宽袍大袖,讲究含蓄端庄。
武朝人的穿着主要为小袖束腰,讲究行动便捷不碍事,下半身都是裤子。
“李大人,怎么还在这里办公?圣上已经封你为县令了,以后由你来主管县中经济民生仓储三事。”
四十七岁的李唐卿呆滞的看着前方。
从知道武王选拔人才那一刻开始,李唐卿就知道会有大量肯实干的人才为武王效忠。
此时回想起昨天今天,李唐卿知道自己这两天为何总是心绪不宁了。
似乎是有天命在。
这种感觉并非李唐卿一人独有,基本上每一个被选中的人,都认为自己得了天命。
(本章完)
(/bi/286218/17237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