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开荒:逍遥山农 > 第151章 人才选拔

第151章 人才选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时隔数月,三公六部久违的集体来到了天子明堂开会。
    北极武见面后直接道:“汉人有汉人的风骨,以后以臣自称即可,称呼本王为圣上,不要以主人奴才这种称呼,尔等都是为国尽忠的臣子,不是我一人之奴下。”
    众人不明所以,但还是齐声道:“谨遵圣上旨意!”
    北极武点了点头,坐在远离臣子的龙椅上开会。
    明堂设计得富丽堂皇,坐在高处喊话时,声音清晰洪亮。
    这里和电视剧里那种面朝群臣的设计有所不同,天子宝座后面也有不少地方,处于这个大殿的中心区域,但是只有前方有人在。
    后方应该是藏兵的,为了应对突发状况。
    也可以用来让太后摄政。
    设计时就考虑了多种用途,北极武此时就坐在金色四方形台阶之上的中心台子上,四周的栅栏和灯柱不光是美观,也防止有人射箭。
    大殿从地板到屋顶天窗高十五米,天气晴朗的时候会打开天窗,引入外部自然光从天而降,增加天子帝王的神圣感。
    宝座后面是一个金色的墙壁,上面为龙凤山河旭日,反光的金色高壁配合藻井彩绘和金柱朱栏,白天时候的视觉效果最为恢弘。
    北极武此时就是和群臣在这种环境下对话。
    朝臣们都注视着前方的台阶,不敢抬头去看弥漫着帝王压迫力的武王陛下。
    北极武缓缓道:“幽州发来捷报,契丹人久攻不下,死伤万人后狼狈退回了草原。”
    丞相戎鼎文听到这种好消息,立刻恭维道:“圣上英明神武,必成宏图霸业!”
    北极武不想听这种废话,打断了他的话直接说自己的事情。
    “还有一事,让本王有些生气,但是想想还是算了。”
    北极武慢慢道:“原本以为燕国公和魏国公实力不济,出去与契丹人决战时战死了,不想原来是投降了契丹人,还帮着契丹人劝降这边。”
    “叛国之罪本是死罪,但此人随着契丹人回去了契丹,就当他死了吧。”
    “四国公的事情到此为止,还是和原来说的一样,给他们家人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李承仁觉得这样不好,不论是从汉人还是山农人的法理上来讲,这种人都该死。
    “圣上!臣认为应该治罪王李两位国公,治重罪以儆效尤!”
    戎鼎文立刻道:“臣附议!此等目光短浅,贪生怕死的鼠辈,理应将其家人一并问斩,这样才能整顿军心民心!”
    大司农也跟着站出来请求道:“请圣上严惩!”
    北极武不想严惩,“本王不怪他们,他们投降本王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只是没想到打了一辈子仗的人还这么贪生怕死,断了子孙的前程和身后名,背负永远都洗不掉的骂名。”
    “他们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本就是谁强就投靠谁,一辈子换了不少的主子。”
    “汉人的话来讲,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既然并非生长于武朝,那能够为国为民是本王求之不得好事情,只想着苟且偷生也是人之常理。”
    “本王行军打仗遇到的人也不少,深知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辈才是大多数,能悍不畏死的始终是少数人。”
    “此事应以为耻,也希望四国公家能知耻后勇,若是再不堪大任,行不忠不仁之事,全家老小,一并问斩!”
    北极武的话说到这种份上了,其余人也不敢有意见。
    北极武的政令,并不需要和三公六部商讨,大部分时候都是支会一声就行了。
    三公六部主要是负责按部就班的把山农族模式,搬到淮东地区,管理大量的流民和城市兴建工作。
    涉及到驿站修建、漕运、丈量土地、开荒、治安巡逻、驱逐野兽等多种琐碎事情。
    “过几天就是科考之日了,今年的题目以钱税为题,可以在家书写答案,考试开始一月内将答卷呈于皇宫门口即可,自有太监接收。”
    北极武对朝廷最重要的科考事情进行了很随意的安排。
    丞相戎鼎文立刻道:“圣上!在家答题乃是千古未有之事,倘若在家答题时作弊,有人代为答卷,那可如何是好?”
    北极武居高临下的问道:“本王需要的是人才,举办科举是为了选拔人才,不是选拔考生,你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为何不明白这点道理?”
    “先以基础算数筛选掉一部分人,后面以钱税为题写一篇能有实际运用的心得,而不是满篇马屁和仁义道德的文章。”
    “如今黄淮省内也就四五百万人,会识字算数的不足百分之一,剩下的人本王会派人去审核,最终面试百人。”
    “不论出身,不论籍贯,不论男女,不分民族,不论是否有官身,不分东西南北,唯才是举。”
    “若有本事,何必成人之美?为他人做嫁衣?”
    “以本族文字答题即可,不必为了拍马屁用山农文,也可代为交卷,注明姓名籍贯即可。”
    北极武立前所未有之先河,问策于天下人。
    不光是中原世人,就连江南的世家文人也都陆续看到了这天的山农日报。
    ***
    “黄淮省今年民田收小麦23万吨,公田收小麦72万吨。民田产粟8万吨,公田收30万吨。产豆13万吨,公田收36万吨。”
    “其中信阳今年产夏粮大米27250吨,皆为公田。”
    “黄淮省累计民间收粮44万吨,等于88000,0000斤,读作八亿八千万斤,可供八十万人吃三年。”
    “黄淮省累计公粮1407250吨,等于28,1450,0000斤,读作二十八亿一千四百五十万斤,可供四百万人吃三年。”
    “另有高粱蔬菜等农作物难以计量,暂时未纳入统计。”
    “山农国牛肉马肉产量34000000斤(1.7万吨),羊肉产量54000000斤(2.7万吨),可满足山农国千万人的部分肉食需求。”
    “山农省和平原省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增产。”
    “全国粮食丰收,公田粮食播种面积预计提高1.5倍,用于支持未来新生儿所需口粮。”
    “全国产铁量增加百分之六十五,年产铁25万吨,用于农具、武器、军械、日常民用商用等。”
    “截至秋末月,全年累计发放军饷六百万贯,累计运输粮食四十万吨支援平原省,秋粮收购后以买代运,将从平原省各军户领地原地购粮用于支援边军。”
    “全年累计发放官吏俸禄(含山农人干部)一千一百万贯。”
    “全年累计发放补贴抚恤三百一十四万贯,主要用于征讨西凉死亡士兵家属,以及幽州战死者家属抚恤,其余为劳动死亡者抚恤,多为河道工人,国营工厂工人,外出劳务者以及病死和意外死亡的公共户。”
    “全年财政收入一千六百万贯,主要为粮油蔬菜出售,铁器出售,盐税,征讨战利品收获,服装出售,金矿冶炼,山农省贸易商税,抄罪大恶极者所得。”
    “累计支出两千一百万贯,财政赤字五百万贯,国库剩余白银九百万两,铜钱六千万贯。”
    “为补充国库资金应对天灾人祸,及时守护安定家园,明年年后起,商人交税四分之一,妓院赌坊三分之一税,其余暂且不收,使千万民众休养生息。”
    “若契丹人不再进犯,暂时不理会北方战事,以治理黄河,发展农业,选拔人才,恢复陕甘生态为主。”
    “为选拔人才,今年以【钱税】为题目接收各地投稿,可自行或者委托旁人交送答卷于洛阳宫门前,文章尾部注明姓名籍贯,截至至入冬结束。”
    ****
    洛阳城外的洛南县,负责农业管理的李唐卿看着今天的报纸,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报纸上的数据很少,只有黄淮省的部分粮食产量,不涉及他们生产队种植的棉花油料蔬果等数据。
    但是光是报纸上提供的详细数据,那一个个带着好多圈圈的字符,让读懂的人对山农国的强大理解的越来越清晰。
    山农国就是一个快速成长茁壮的猛兽,最恐怖的是北极武提前确定了继承法。
    即使是北极武现在死了,山农国依旧会继续成长变大。
    没有了武王,山农国肯定走不到最鼎盛的时候,但是消灭契丹和草原鞑靼人,统一西蜀和南朝,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为这种心怀仁义的君主效力,并不丢人。
    李唐卿对山农族越是了解,就越发现这个山农族和汉人区别不大,更像是在汉人基础上破而后立走出来的精华。
    不论是简化的文字,还是对各种礼义廉耻的注重和维护,对仁义道德推崇,对忠君思想的维护。
    最大的区别就是以民为本不再是一句空谈,而是切身实际的在做,简化各种繁文缛节,无法更改的糟粕规矩。
    简化版的文字,更加民俗话的民用常语,更细小便于理解的十进制计量单位。
    汉人想要学习山农族的文字非常容易,很多话都是一样的话。
    而且朝中文武都知道一个消息,山农人和汉人同源,去山中避难后磨练出务农打猎与工具制作的本事。
    既然同宗同源,就不是外人。
    李唐卿拿出纸笔,不再光领工资做工作事情,开始尝试尽自己所能,做更多利国利民,报效国家的事情。
    “钱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钱于民,池中水,少取则活,富水而成汪洋。”
    “国有国税,常有开源节流之说,臣以为钱税二字在于兜大放小,税于国,如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民户夫妻儿女四人,得田地八亩,千二百斤粮食可活,余者可为税。”
    “今一户夫妻二人外出务工,半年可得工钱四千五百文,如果农闲就近治理河道,修建水渠,盖房搬运货物,一年可得六千文,得杂粮一千七百余斤,可多养一儿半女。”
    “百姓种粮得钱,以钱买粮,但若是算上煤火,铁炉,衣服,灯烛等杂物,臣在洛南县城常听闻男女妇孺闲聊,夫妇二人要养活一家六口,需要7500文。”
    “若提升十分之一所得,一家四口有年终有积蓄,一家五口勉强度日,一家六口以上者,若只有夫妇二人务工,必民生艰难。”
    “若是能多些工作,以工代赈,以放为收,发放工钱供百姓购买粮食煤铁,则化石为金,金银满仓,粮食丰收,山农国必人丁兴旺。”
    ……
    李唐卿拿着公家的纸和笔,修修改改,誊写了两遍后才写好简短的答卷。
    怀着有些忐忑的心情,李唐卿把答卷放在了皇宫门口,又和很多排队的人一样,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地往那座恢弘神圣的红色大门内看上一眼。
    在李唐卿回去继续干活后不久,太监就抱着一摞卷子前往观音堂。
    因为是第一天,答卷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在找帮手,或者好几个人聚集在一起讨论怎么解题,再或者是翻阅文章找答案。
    北极武坐在能够看到庭院风景的屋内休息,秋风从南门与东窗吹入,吹向西门卧室走廊。
    屋内的帷帐轻轻摆动,周围宫女美人们的衣服也跟着轻轻摆动。
    北极武躺在美人怀里看着窗外十多米高的竹林,在秋风中飒飒作响。
    在旁边坐着的几位宫装美人们优雅的整理着试卷,由几名接受过正规教育的漂亮女人为不识字的北极武朗读试卷内容。
    北极武闭着眼睛安静的听着,几个女官也摸清楚了北极武的要求,凡是拍马屁的文章直接丢在一边,只读那些带着数字的答卷。
    不管是山农族的12345和一二三四五,还是文朝的壹、贰、叁、肆、伍,只要是带数字的都留下。
    不带数字的,一律不理会。
    “这个叫什么名字?”北极武懒散的问了一句,眼睛也不睁开,反而因为午睡的关系,双腿很有精神的伸直了,“揉腿。”北极武随意一声。
    附近的美人迅速俯身帮忙揉腿,另外一名女官则是恭敬地低下头,
    “是淮南人李唐卿,现在洛南县万户队里当田曹,主管农粮油麻和储仓检查之事,已经四十七岁了。”
    北极武睁开眼,思索后就给了一个选择。
    “让他当洛南县县令,管钱粮和县城建设,为期五年。”
    女官应道:“是。”
    附近女官把录用的名单写在单独的纸上,上面有各个人的籍贯姓名当前住址,也有封的官。
    李唐卿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只是名单上的一员。
    (本章完)
    (/bi/286218/17237488.)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