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闯王战金,火器革新
东暖阁内,朱由校目光如炬地凝视着李鸿基:“闻香教之乱,不过疥癣之疾,真正的大患,在辽东。建奴野心勃勃,蒙古各部首鼠两端,这些人,才是悬在大明头顶的利刃。”
李鸿基垂首恭听,心中暗暗称是。
回想闻香教之乱,徐鸿儒不过是靠着装神弄鬼聚拢人心,麾下教众多是目不识丁的百姓,与他曾听闻的辽东战事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辽东的建奴骑兵剽悍善战,蒙古铁骑更是来去如风,若能在此建功,才是真正的扬名立万。
区区参将,对他李鸿基来说,只是开始罢了。
该去和建奴比试比试,看谁才是英雄好汉!
“陛下说得是!”
李鸿基抬头,眼中燃起炽热的战意。
“平叛的功劳,怎比得上抗击外敌?在辽东,砍下一颗建奴首级,那可是实打实的军功!封侯拜相,也非遥不可及!”
他握紧拳头,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过往在草莽间摸爬滚打,何曾有过这般机遇?
若能在辽东战场立下战功,或许真能改变命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个野心勃勃的武将,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历史上搅动风云的“闯王”,即将与建奴的黄台吉在辽东相遇,这场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光是想象,便令人热血沸腾。
“你既愿往,朕便放心了。”
朱由校沉声道:“此去辽东,你先随杨涟巡视九边,重点盯着辽东。他会带你熟悉军务,查勘边情。”
说到此处,他语气陡然加重。
“但你要明白,巡视不是游山玩水。军饷是否足额发放?军械是否锈蚀损坏?各级将领有无克扣盘剥?这些都要一查到底。”
李鸿基心头一震,这才意识到任务的艰巨。
整顿辽东军饷体系,无异于动那些勋贵武将的“奶酪”,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但越是艰险,越让他跃跃欲试。
李鸿基重重叩首:“臣定当不负陛下重托!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查个水落石出!”
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挥了挥手:“下去准备吧。三日后随杨涟出发,朕等着你的捷报。”
李鸿基退出东暖阁后,朱由校重新坐回御案后,拿起朱笔继续批阅堆积如山的奏疏。
案上摊着的是亓诗教从山东发来的吏治整肃清单,密密麻麻的名字旁标注着罪证与处置建议,他正逐一审阅,忽闻殿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
魏朝躬着身子小步而入,到了御案前便顺势跪下,声音压得极低:
“启禀陛下,兵仗局主事孙元化递了牌子求见,言说三眼铳与火炮的改良,有了实质性进展。”
“哦?”
朱由校手中的朱笔猛地一顿,眼中瞬间亮起精光,先前批阅奏疏的倦意一扫而空。
“快宣他进来!”
火器改良是他登基以来重中之重的大事。
辽东战场上火器面对建奴骑兵占不到优势。
军中火铳常有炸膛之弊,这些弊病如鲠在喉,如今孙元化传来消息,怎能不让他上心?
往日里非急务的奏报或求见,魏朝多会先拦下筛选,可涉及火器、军工之事,他早已吩咐过,无论何时都要第一时间通报。
这是关乎大明国运的根本,轻重缓急,他分得比谁都清楚。
片刻功夫,孙元化便抱着一个长条木匣快步进来。
他一身青色官袍上沾着些许铜锈与铁屑,发髻也因赶路而微微散乱,显然是刚从兵仗局的工坊里赶来。
见到御案后的朱由校,他立刻单膝跪地,将木匣稳稳放在身前:“臣孙元化,叩见陛下!”
“起来吧。”
朱由校抬手示意,目光早已落在那木匣上,语气里有几分兴致。
“你说火器改良有了成果?快呈上来看看。”
孙元化连忙起身,双手捧起木匣走到御案前,小心翼翼地掀开匣盖。
一柄造型奇特的三眼铳赫然躺在其中。
与寻常三眼铳不同,这柄铳的枪管下方,竟熔铸了一柄尺许长的精钢刀刃,刀刃弧度流畅,刀背带有防滑的锯齿,枪管与刀刃的连接处打磨得平滑紧实,看不出丝毫拼接的痕迹,反而像是浑然一体。
“陛下请看。”
孙元化拿起火器,指着刀刃解释道:“往日我军火铳手遇敌近身,火铳便成了累赘,只能束手待毙。臣此番改良,将三眼铳的铳身与环首刀熔铸合一,远战时可装填火药铅弹,连环射击;若敌军冲到近前,火铳手无需换械,反手便能持刃劈砍突刺。”
他边说边演示,握住铳柄虚劈两下,刀刃划破空气发出“咻咻”轻响,又将枪管转向殿角的铜鹤灯台,补充道:
“且臣还优化了铳管的铸法,改用‘泥模叠铸’之术,内壁更为光滑,减少了炸膛风险;枪管后部增设了防滑纹,握持更稳,射击精度也能提升几分。”
朱由校伸手接过那柄“铳刃合一”的三眼铳,入手沉甸甸的,却不显得笨重。
他摩挲着冰凉的铳身与刀刃,指尖能清晰感受到熔铸处的紧密质感,心中微微认可。
这改良看似简单,却切中了明军火铳手近战薄弱的要害,若能大规模列装,辽东战场上的火器部队战力定能大增。
当然……
这种改良,要让朱由校眼前一亮,却还是没有。
这种程度的改良,还没有达到朱由校的期望。
“此处不是摆弄这些玩意儿的地方。”
朱由校将手中的改良三眼铳重重搁在案几上。
“即刻把所有改良火器运往西苑内教场。”
他目光灼灼,眼底跳动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纸上谈兵终觉浅,唯有实战演练,方能真正检验这些火器的威力。
孙元化浑身一震,激动得双手微微发颤,忙不迭躬身领命:“臣遵旨!”
改良火器能得陛下如此重视,多年来在兵仗局日夜钻研的辛劳,似乎都化作了此刻的荣光。
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却面色凝重,声音里满是忧虑:“陛下!火器本就危险,何况是新制之物,稍有差池……”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几乎贴到冰凉的金砖。
“若伤了龙体,这可是关乎大明社稷的大事啊!”
朱由校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稍缓:“起来吧。朕又不是要亲自操枪点火,不过远远观之罢了。”
“传朕旨意,即刻摆驾内校场。”
魏朝见皇帝心意已定,也不好阻止,当即让小太监扯开嗓子道:“起驾~”
随着悠长的“起驾”声响起,明黄色的仪仗如同蜿蜒的长龙,沿着紫禁城的青石御道浩浩荡荡向西苑进发。
宫墙飞檐下,金瓜钺斧在暮色中泛着冷光,却不及朱由校眼中的炽热。
待皇帝仪仗抵达时,内校场早已被火把照得亮如白昼。
兵仗局的工匠们正满头大汗地调试火器,铜铁碰撞声、低声的叮嘱声此起彼伏。
十二门改良火炮昂首向天,炮口泛着幽幽蓝光。
成排的鸟铳与三眼铳整齐码放,新铸的刀刃在火光中闪烁着寒芒。
“张之极!”
朱由校在观礼台坐定,抬手召来勋贵营指挥使。
“你部即刻演示火器性能,务必如实禀报优劣。”
张之极身披玄铁甲胄,抱拳行礼后转身走向兵器架。
他率先拿起一支改造后的鸟铳,沉甸甸的枪身让他微微挑眉。
噜密式枪机果然精巧,簧片与扳机咬合紧密,火绳卡槽处还特意加装了防潮铜盖。
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五十步外的草靶应声而倒,硝烟散去,弹孔竟比寻常鸟铳小了近三分之一。
“陛下请看!”
孙元化快步上前,手中高举改良三眼铳。
“此铳不仅加装了精钢刀刃,更在火门处设了防沙盖板。”
他随手抓了把沙土撒向铳身,原本极易渗入火药的缝隙竟被盖板严严实实挡住。
“即便在风沙漫天的辽东战场,也无需担心引药失效!”
朱由校看到此物,轻轻点头,赞许道:“不错。”
最后登场的是改良火炮。
随着点火官手中的火把凑近引信,“轰隆”巨响震得地面都在颤抖,远处的土垒瞬间被炸出丈许深的大坑。
硝烟中,孙元化指着炮身铭文高呼:“每门火炮皆刻有工匠姓名、铸造日期,若有炸膛,必能追责到底!更重要的是,臣已在研习葡萄牙铁模铸炮之法,日后造出的火炮,威力定然更加巨大!
内校场的硝烟尚未散尽,火把在夜风中明灭摇曳,将满地狼藉的弹壳与破碎草靶镀上一层猩红。
朱由校盯着那支加装刀刃的三眼铳,指节在观礼台扶手上叩出顿挫的声响,忽然开口:“这些改良确实不错,有些稍加改进,就能应用战场,但朕并不完全满意。”
皇帝的声音如沉雷炸响,孙元化手中的记录簿“啪嗒”坠地。
他踉跄着向前两步,赶忙请罪:“陛下恕罪!定是臣等疏忽……”
“起来。”
朱由校快步走下台阶。
他伸手扶住孙元化颤抖的胳膊,掌心的温度透过官服传来。
“朕岂有怪罪你的意思?你能将火铳与刀剑熔铸一体,已是巧思。但在朕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孙元化僵着身子,喉结艰难地滚动:“请陛下训示!”
朱由校松开手,踱步至兵器架前,猛地抽出一支改良三眼铳。
刀刃出鞘时带起寒芒,却被他重重拍回木架,震得整排兵器叮当作响:
“你给火铳装上利刃,确实能让士兵在近身时多一分生机。可朕问你。”
他突然转身,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火铳的长处究竟为何?是百步穿杨的远射,还是与马刀对砍的蛮勇?”
不等回答,他抓起一支改造后的鸟铳,指向校场尽头的靶标:
“建奴的铁骑为何能在辽东横冲直撞?三眼铳不过五十步的射程,女真的骑射却能在百步外取人性命;火绳稍有湿气便难以点燃,遇风即熄,可草原上哪日没风?”
“更遑论这冗长的装填,从倒火药、压弹丸到插火绳,等你准备就绪,建奴的弯刀早把你的脑袋削落!”
孙元化额角青筋暴起,盯着皇帝手中不断比划的火器。
那些他日夜钻研的改良方案,此刻在帝王剖析下竟显得如此苍白。
“记住,火器的精髓在于‘制敌于百步之外’!”
“而且……”
“朕要的不是缝缝补补的应急之策,而是能让建奴不敢踏近一步的神兵!把射程提上去,把装填速度缩到眨眼之间,让火铳不惧风雪沙尘,这,才是破局之道!”
说完火铳,朱由校再走向火炮。
“孙卿,你且细看。”
他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寂静的校场中激起阵阵回响。
“这些火炮看似威风凛凛,可若是连建奴的营垒都打不到,威力再大又有何用?射速迟缓,等第二炮装填完毕,敌军早已冲到阵前;精准度差,十发九空,不过是白费火药!”
孙元化听完,吓得又跪伏了下去。
“起来!”
朱由校快步上前,伸手将他扶起。
“朕并非苛责于你。兵仗局能有这般成果,已是不易。但你要明白,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建奴正在虎视眈眈。我们的火器,必须要做到更远、更快、更准、更狠!”
孙元化抬起头,望着皇帝眼中灼灼的光芒,心中豁然开朗。
“陛下圣明!臣定当以射程、射速、威力、精准为纲,全力钻研!”
朱由校微微颔首,神色稍缓:“此番改良,确有可取之处。噜密式枪机、火炮追责铭文,可先造一批投入实战检验。但更多的……”
他目光扫过满地的试验器械,说道:“还需精益求精。记住,火器之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臣遵旨!”
吩咐完毕,朱由校转身走向仪仗。
明黄龙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他回望校场,心中思绪万千。
兵仗局的这些成果,虽未达预期,但至少已迈出了第一步。
改革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就像这校场上的火炮,每一次轰鸣都伴随着风险,每一次改进都需要无数次的试验。
但起码开始了不是?
并且,对于改革器械,朱由校要表露出对它的重视
他要让朝臣们都知道,他这个皇帝对此事十分上心。
“传朕旨意,兵仗局所需工匠、银钱、物料,一概优先供给!任何人不得阻拦!”
之后,他再转头看向孙元化。
“孙卿,对于火器改良研制,还需要继续下去,朕看好你。”
说完勉励的话,朱由校乘上帝辇。
车轮碾过青砖,发出辘辘声响。
朱由校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握紧了拳头。
数十年前,大明的火器曾独步天下。
在如今,他誓要让这荣光重现。
只要方向正确,只要坚持不懈,何愁此事不成?
这不仅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更是为了让后世子孙!
因为他懂一个道理:没有坚船利炮,最后只会被外族欺辱。
而且……
大明的火器本来就该天下第一!
他只是要恢复大明往日的荣光而已。
(本章完)
(/bi/286248/17237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