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皇明 > 第120章 皇明日报,墨阵燎原

第120章 皇明日报,墨阵燎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明如今的印刷业其实很发达。
    泰昌元年北京民间书坊至少30家,南京更达百家以上。
    至于为何如此,主要原因还是技术成熟了,活字印刷术大肆普及,加上套色印刷出现。
    当然,也和官方的态度有关,万历年间,官方对民间的印刷管理宽松,不搞清朝文字狱的那一套。
    加上有印刷书本这方面的需求:
    科举考试八股文选本(如《程墨文选》)畅销,北京书坊“日夜刊印,犹不能供”。
    戏曲(《牡丹亭》)、小说(《西游记》)印刷量较嘉靖朝增长5倍。
    佛教经卷(如《嘉兴藏》)、天主教书籍(利玛窦《交友论》)并行刊刻。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
    像是《金瓶梅》等禁书,精刻套色本(带图的),私下刊印,一本居然甚至能卖出十两之多。
    不管什么时代,瑟瑟都是第一生产力。
    京城印刷业发达,由于皇帝的需要,魏忠贤带着锦衣卫,第一时间便将京城中的这些印刷坊给征用了。
    譬如位于正阳门外西河沿的汪氏“书业堂”,便是徽商汪廷讷的产业,主要刊刻《牡丹亭》、印制科举备考书《程墨文选》书籍销往全国。
    宣武门外菜市口的闵氏“聚奎楼”,是浙江湖州人闵齐伋的产业,专门刊印小说,如《西厢记》插图本、《水浒传》简本等。
    这些产能比较大的印刷坊,在这个要紧的时候,自然要为皇帝办事。
    当然
    朱由校也不是白嫖他们,还是有付钱的。
    锦衣卫按照刊印的份数,给他们付一个比市场价低那么一点点的价格,让他们不至于无钱可赚。
    而且
    征用他们的时间不会太长。
    朱由校已经命魏忠贤去物色印刷工匠,多打造印刷器具,甚至还让人改革印刷器具与印刷流程,尽可能的加快印刷的速度。
    恐怕一两个月后,皇家印刷厂的印刷速度,便能够满足皇帝的需要了。
    泰昌元年,十二月初七。
    东暖阁。
    皇帝御经筵之后,便召集三人前来问对。
    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顾秉谦、少詹事黄立极、翰林院检讨冯铨三人,皆是在朱由校登基之后,便早早前来投靠的。
    因此受到朱由校的重用,给他们参与编撰《天鉴肃贪》的机会。
    利益交换之下,他们也投桃报李,成为皇帝最坚定的支持者。
    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
    皇帝要干什么,他们便做什么,上什么奏疏。
    如今皇明日报,自然也要用到他们。
    这些人饱读诗书,笔力雄浑,刊印在‘皇明日报’的文章,都是由他们这些人为‘小编’撰写的。
    “日报内容写得如何了?”朱由校见人来了之后,当即问道。
    “陛下,皆在此处。”
    顾秉谦当即上前,将他们写的文章拿了出来,递到魏朝手上。
    魏朝接过小册之后,当即快步送至御前。
    朱由校打开小册,定眼一看:这是一份简要的皇明日报排版报。
    头版的内容,记录的是他的御笔圣训,譬如第一版皇明日报上面写着:朕誓诛贪蠹,以谢天下!
    配图一颗炎日当空。
    这很显然,是为了神化皇权。
    次版的内容为雷霆锄奸,上面的内容,有整顿京营的原因、目的、以及事情概括。
    日报选择几个典型,大书特书他们的罪过,之后笔锋一转,书道:皇帝知晓了这些人的罪过之后,痛心疾首,龙颜大怒,当今命令锦衣卫将其抓拿,或剥皮实草,或斩首示众。
    写得跟爽文似的。
    第三版则是安民新政,譬如国家有难,皇帝紧衣缩食,并派人去赈灾、官仓放粮,让京师的米价骤降
    总之,他做了什么好的事情,都要写出来,让天下人都清楚明白:
    他这个皇帝有在干事,并且干的事情,都是为了大明的百姓。
    让大明的百姓心中,逐渐升起一颗太阳。
    让他们的心中,只有一颗太阳。
    那便是大明帝国的主体,伟大的领袖皇帝陛下!
    第四版上面则是书忠义楷模,为的便是引导时代的价值观。
    譬如,之前朱由校为伍文定他们追谥,之后每日都可以介绍一人,大书他们的功劳,以及伟大的大明皇帝为何要给他们追谥。
    除了忠义楷模之外,还留有部分内容,写孝子烈女的故事,引导舆论风气。
    什么天下‘大同’这种事情,在后世发生便也就罢了,敢在我大明朝这里面出现。
    通通浸猪笼!
    另外,这版的内容,还可以写写大明朝发生的祥瑞吉兆。
    譬如麒麟现世、嘉禾双穗等吉兆,佐证圣君在位,天下太平。
    这些事情虽然都是编撰而出的,但只要有人信就行。
    总之,大明帝国的主体,伟大的领袖皇帝陛下在位,大明就像是秦始皇摸电线杆——赢麻了。
    每天都在赢赢赢!
    最后的副刊,则是实用教化的内容。
    譬如科普《大明律》,让百姓知法懂法,让百姓可以监督那些官员,若有犯法之处,即刻直达天听。
    算是变相的削弱一部分官员的权力,让他们得到百姓的监督与监视。
    又譬如附上节气耕作表,表示朝廷重视农耕。
    对于这些排版,朱由校大致上是满意的。
    这个皇明日报,一经发出,恐怕会让那些文官目瞪口呆。
    这是能震动天下的壮举。
    不过,虽然朱由校对于皇明日报的排版满意,但是对于里面的内容,他却很不满意。
    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顾秉谦、少詹事黄立极、翰林院检讨冯铨三人见到皇帝眉头越皱越紧,他们心中也越来越紧张,甚至连呼吸都尽量小声,以免触怒圣君。
    难道……
    陛下对他们编写的内容不满意?
    三人心中忐忑无比。
    片刻之后,朱由校终于是开口说话了。
    “你们这些排版,倒是按着朕的意思来了,然而这日报中的内容,还是过于晦涩难懂了。”
    朱由校指着第二版雷霆锄奸的内容,说道:“日报便是要越多人看懂越好,长篇累牍,那些治学之人或许会看下去,或许会为你们的文才拍手称快,然而普通识字的百姓,里面很多生僻字都看不懂,加之密密麻麻的小字,他们岂有看下去的心思?”
    报纸需要简洁易懂,需要能够传播出去,太过于晦涩,只是卖弄文才而已,对于传播皇明日报没有半点益处。
    三人闻言,顿时明白皇帝的意思。
    但他们脸上又稍有疑惑之色,问道:“那陛下,这日报的内容到底该如何修改呢?”
    从何处下手,领导您得稍微提醒一下。
    朱由校不厌其烦,当即说道:“譬如这一句。”
    皇帝指着第二版的第一行。
    ‘有司具奏,劾中军营营官赵玖等蠹蚀军帑,克剥卒廪。上勃然作色,拊案厉声曰:朕之虎贲,形销骨立;尔辈饕餮,腹便流脂,岂有此理!’
    “这一句,便可以改成‘有司奏:中军营营官赵玖等,贪墨军饷,克卒粮秣。陛下面赤拍案曰:朕之虎贲,瘦骨如柴;尔等蠹虫,腹肥流油,岂有此理?’便是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顾秉谦闻言,顿时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臣下明白了。”
    朱由校摇了摇头,说道:“光明白这些还不够,你们的内容写得似八股文一般,太过于官方正式了,读之毫无趣味,让人没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朕给你们改改.”
    后世朱由校看了不少报纸,知晓报纸因为篇幅有限,必须要将信息浓缩出来,并且还要易懂,使文字的冲击力变得更强。
    他当即将雷霆锄奸的内容改了一下:
    有司奏:中军营营官赵玖等,贪墨军饷,克卒粮秣。陛下面赤拍案曰:朕之虎贲,瘦骨如柴;尔等蠹虫,腹肥流油,岂有此理!
    锦衣卫奉诏查实:
    赵玖吞饷五万两,折算可活饥民十万人!
    私卖火器予晋商,边寇持我铳炮屠我边民!
    役使军士筑私宅,冻毙者填沟壑!
    圣裁曰:“剥皮实草犹轻!“!
    即日:
    赵玖等三犯西市腰斩!
    抄没家产全数购粮赈济!
    另三十七人充军九边!
    文末批红:“凡贪逾百两者,朕必亲勾决!“
    改完之后,朱由校将内容递给三人。
    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顾秉谦、少詹事黄立极、翰林院检讨冯铨三人看完皇帝修改的内容之后,齐齐点头,说道:
    “臣等这便去修改。”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今日便把内容修改好,送至司礼监经厂刊印。”
    第一期皇明日报刊印出来,朱由校要看看效果。
    如果效果好的话,便可以开始抓人了。
    翌日。
    在京师各处印刷厂印刷机器全力印刷下,仅一夜,便印出了十万份报纸。
    而这十万份报纸,又通过锦衣卫掌管的情报网、地下网络,很快分销出去。
    皇明日报肯定不是用来赚钱的。
    而是用来撒播影响力的。
    这个钱,朱由校都让下面的人去赚。
    如此一来,手下的人才会有动力。
    几个童子抱着厚厚一摞《皇明日报》,在街巷间灵活地穿梭,清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皇明日报!新鲜出炉的皇明日报!陛下除贪蠹、颁安民之策!一文钱一份,走过路过莫错过哟!”
    他们红扑扑的脸蛋上沁着汗珠,却掩不住兴奋。
    昨夜印刷坊灯火通明,连童子都被雇来当报童,说是要叫全京城都知道“天子的威风”。
    当然,他们开心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卖报的钱,能有五分之一归他们。
    能赚钱,谁不积极?
    正阳门外,一个挑担的货郎闻声驻足,铜钱往童子手心一拍:“给俺来一份!昨儿个听说西市腰斩了贪官,可是真的?”
    童子麻利地递过报纸,指着第二版道:“您瞧这儿!徐国泰、赵玖三个大官贪墨军饷,害得边军饿着肚子打仗,陛下直接判了腰斩!”
    货郎瞪大眼睛,只见版面上“剥皮实草犹轻”六个大字墨色淋漓,下面还画着简笔刑场图,顿时倒吸一口凉气:“好家伙!这比茶楼说书的还带劲!”
    菜市口闵氏聚奎楼前,几个穿长衫的秀才本在挑选《西厢记》,听见吆喝也围了上来。
    其中一人展开日报,刚念出头版“朕誓诛贪蠹,以谢天下。”
    旁边卖炊饼的老汉就凑过来:“后生,给大伙儿念念这安民新政!”
    秀才清了清嗓子,照着第三版高声读道:“陛下自减膳食,拨内帑购粮平粜,京师米价每石已降二钱”
    话音未落,人群里爆出欢呼,一个妇人抹泪道:“怪不得今早粮铺突然降价,原来是万岁爷在施恩!”
    突然,西河沿书坊的伙计挤进人群,指着副刊惊呼:“快看这儿!《大明律》写得分明——若官吏索贿,百姓可直赴通政司投状!”
    茶肆掌柜闻言一把抢过报纸,手指发颤地摩挲着油墨未干的字迹:“苍天有眼啊!上月税吏多收的三钱银子,老子这就去告御状!”
    几个脚夫闻言,连扁担都顾不得放,摸出铜钱就往报童怀里塞:“给咱也来一份!这报纸比门神还辟邪!”
    最热闹当属宣武门外的告示栏。
    锦衣卫刚贴完日报,识字的老童生便摇头晃脑解说起来。
    当读到“贪官私卖火器给晋商”时,人群里突然砸出个臭鸡蛋:“该杀!我侄儿就在大同当兵,说鞑子用的火铳和营里一模一样!”
    又有人指着“冻毙军士填沟壑”的句子嚎啕大哭,那正是去年被克扣棉衣的京营士卒遗孤。
    忽然,一个穿绸衫的商人悄悄退到墙角,袖中刚受贿的银票突然烫手起来……
    日头渐西,报童们空荡荡的布兜在风中飘荡。
    茶楼酒肆里,说书人已把日报内容编成了鼓词;深宅大院中,管家正战战兢兢向老爷禀报“朝廷要查账本”。
    连教坊司、醉仙楼的歌女、花魁,都改唱起了新编的“陛下除贪四季调”。
    翌日。
    紫禁城里,朱由校正听着魏忠贤的密报。
    “这皇明日报,影响力当真如此迅猛?”
    魏忠贤当即点头,说道:“老奴岂敢欺瞒陛下,昨夜印刷的十万份报纸,不过两个时辰,便卖完了,如今各处印刷坊正在加班加点印刷。”
    朱由校对于魏忠贤的话,还抱有三分疑虑,他转向骆思恭,问道:“当真如魏大铛所言?”
    骆思恭当即点头,说道:“启奏陛下,魏公公所言,并无夸张,如今京师上下,都在讨论皇明日报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东暖阁外,匆匆走入,一个人影。
    “臣四卫营提督王昇,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国舅爷王昇气喘吁吁的快走入殿。
    “朕安,国舅快起来罢。”
    王昇起身之后,喘着粗气便开口了。
    “陛下让臣出去看看皇明日报的情况,这皇城之外,皇明日报卖得当真是太火爆了,如今京师上下,谁要是没有一份皇明日报,都觉得低人一等,便是普通百姓,都在讨论皇明日报中的内容,谁说不出一两点来,都会被人看不起。”
    这个时代的娱乐实在是太少了。
    百姓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如今皇明日报一出,自然让这些人有了消磨时间的东西。
    加之皇明日报过于新奇,内容过于劲爆,一时之间,居然在京师引起一阵风潮,彻底的火爆起来。
    原本一文的皇明日报,居然被炒到了数十铜钱的地步。
    京师纸贵,当真不是开玩笑。
    结合多方信源,朱由校总算相信了皇明日报彻底是打开了舆论的局面。
    “好好好!”
    皇帝连说三声好。
    “看来这个皇明日报,当真是有作用,如此一来,凭借此报,不说让天下人都知晓朕的圣意,只要京城内外,乃至于北直隶的百姓,明白朕的意思,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做了。”
    他眼神闪烁,寒光乍现,杀气四溢。
    对于那些文官,可以开始动手了!
    (本章完)
    (/bi/286248/17237519.)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