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刚富了,又穷了
一向自信的武捷思,这下算是遇上学术死角了。
刚来时他充满自信,待了两天他兴致勃勃,今天开会他惊叹不已,到了这会,他已有些不知所以。
感觉思维有点追不上了。
这个公司,太复杂了。
到底有多少业务?多少研究项目?
国内名字冠以“科技”的公司,大多就是和先进生产力沾个边而已。
真正的科技公司他也不是没见过,甚至亲手打造过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园,外企他也考察过不少。
一个普通的科技公司,有一支核心团队,研发出一两项傲视同行的技术,如果还有一个懂市场的销售团队,就能活得很不错了。
再大一点的,围绕一个行业去研究,有几个学科领头人,配备不同实验室研发,有一个核心的行业展望和一些先进概念,做出一些有商业价值的学术成果,就可以在海外上市了。
更强一些的,像华为、中兴这样,能在一个大行业把业务做到顶,还有数个项目团队的,就已经堪称国之重器了。
而这位,是真的在搞科技啊!
都是硬核科技!
而且,不止一项硬核科技!
通信大吗?互联网大吗?半导体大吗?
大的不得了!
普通老百姓听到这些概念夹杂在一起,可能会混为一谈,但他这样的人,把这些行业分得很清楚,各自的底层可能存在关联,但顶尖研究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今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听到了智能手机软件,通信基础级研究,面板半导体新方向,GPU芯片设计。
肯定还有其他,就比如那个正跟深圳进行谈判的大数据中心。
全是国内空白。
科技公司,没有这么做的。
如果现在都已经做成了,他只会为中国科技鼓掌。
而现在还在做,有的还没开始做,那他只想劝陈学兵别这么做。
死得很快。
但他看到卢韦冰一脸难色却没有一句反驳之词,心里知道劝退陈学兵恐怕没这么简单。
“陈总,你们集团现在资金周转情况如何?”
“很好。”陈学兵竟没犹豫,给了他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武捷思面露疑色,看了看卢韦冰和范仁勇,一时没说话。
陈学兵心领神会,朝俩人挥挥手,屏退左右。
二人起身告退。
20分钟后。
武捷思坐在办公桌后,看着电脑上的一堆股市数据,许久无言。
这.就是股市排名第一基金公司的魅力吗?
陈学兵其实也有点感慨,股市最近涨得太快了。
12月6号的时候他还在四川开会,说这个月底股市盈利应该能达到8个亿,够还贷款。
这才一个星期不到,股市就从2150冲到2300点。
股市资本飙升至110亿,总浮盈24亿,长征浮盈已经接近9.5亿。
日交易量超450亿,大盘每天两三个点的涨幅,他手里的涨得更疯,已经有六支票二连板,一支三连板,股市今天百股涨停,已经有点普天同庆的意思了。
头铁的新股民就喜欢这样的情绪,越连越冲,于是在连板票里疯狂赚钱,老股民们则谨守“别人疯狂我撤退”的原则,赚到一点就卖空,先是沾沾自喜,而后在场外流着泪拍大腿。
机构们都赚得有点害怕了,不断从高估值里撤出,轮动到低位板块,错失着最高的利润。
长征资本则稳得一匹。
每天早上竞价结束就下班,遵循着董事长的三字经:不许动。
十几个人操作着上百亿的巨额股票,却每天闲得没事干,唯一的工作就是数盈利。
盈麻了。
加上目前股价已经7.9元、三月底即将解套的京东方,接下来几个月,他应该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宽裕状态。
唯一的担忧就是股市冲得比他印象中要快,他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股市的走势,前世6124点的巅峰,不知会被提前扼住,还是会走向更高的地方。
“陈总,股市到底是由情绪主导的,你如果只靠股市收益来支撑你的科技版图如果情绪不再,你眼光再精准,也很难保持这样的高收益。”
武捷思问出了同样的担忧。
“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会把目光逐渐转向一级市场,高科技企业才是未来,我们是这片科技海洋里的大鱼,每天会接触无数的鱼群,能够更加深切地了解哪些企业值得投资,我们的高科技产业联盟会扶持起一批企业,也会发现许多企业,中国股市的牛市,不会一直是情绪牛,以后要走向科技牛,产业牛,我们要带动一大批优质的新兴企业去扶持牛市,主导牛市,让股市成为真正的金融蓄水池,我们才能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
陈学兵说到这里,自信地笑了起来:“目前我们的科技产业已经有了一点这样的趋势,长征资本也有了一批跟风者,股安建设,我们同样会扶持一批具备研发迭代能力的高质量伙伴,以后我们股安集团,不是中国股市里的一两个上市公司,而是一个阵营。”
华为不上市,却有一个几十家公司,两万亿市值的华为概念股板块,归入其中的虽然不是华为控股,却在华为的概念中得到市值成长。
他要做一个更大的股安概念股板块,自己的公司来当龙头,要带动的也是一个更大的市场。
武捷思听到这里隐约明白了陈学兵的情怀,反观“股安”这两个字,竟有如此悠长的深意。
“以股市来带动成长.听起来倒是有些顺势而为的道家精神,不过这个目标仅靠企业努力可是不够的,还要有大量良性的金融政策的支撑。”
“多方面努力吧,经济和制度总是交叉推进的,大多数时候是经济推动政策。”
陈学兵的一句话,暴露了野心。
而武捷思非常欣赏这种野心。
“陈总,针对你目前的发展,我给你提三个具体建议吧。”
陈学兵饶有兴致地点头。
武捷思端坐起来,脑子里整理着信息,缓缓道:
“第一,你要在明年二季度把总部搬到上海,现在就要尽快建造自己的总部大楼,作为集团指挥中心,这一点我看你们的办公地点还是全租赁,你是有所忽略的。
“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科技园区,而是总部大楼。”
“我听说你打算还银行的7.5个亿,重新批贷,我看根本不必,信贷政策现在已经大大放宽了,当然,你在重庆是不好谈的,要到金融政策领先的上海去谈。”
“你最应该做的事,是在上海买下一块地,盖总部。”
“在上海拥有了集团总部,比单体公司具有更高的市场认知度,有助于形成品牌矩阵,你的产品可以有更高的附加值。”
“经济方面我也给你算笔账,你有了上海总部和固定资产,就可以和上海的银行谈集团授信,授信融资可以不看抵押物,更注重你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成本能够降低1.5-2个百分点,并且更灵活,后续还可以通过资产来动态增加授信,对你的房地产发展也会很有帮助。”
陈学兵听到这里有些恍然。
重庆有政府帮忙,他理所应当觉得在重庆办贷款应该是最好的,没想到他竟然也有信息差。
“拿钱买地还能增信贷款,如果真的行得通,可以干。”
陈学兵立马肯定了这个提议。
上海如今的地价行情他倒是知道,楼市正在复苏,市中心的几个区,公共设施用地C2类(商业金融业用地),地块成交价五万每平米起步,上至十几万。
按八万一平米算,十亿拿下12500平。
按照办公楼普遍容积率5.0,建筑覆盖率25%计算,每层2500平,可以盖25层,每层挑高可以干到4.5米。
112.5米.
好像有点矮了。
后世很多高层小区为了不突破百米超高层住宅的特殊验收标准,就是卡着百米以下
难不成他的总部大楼就比那些高层住宅高十几米?
他想了想,问道:“上海有没有总部建设的优惠政策?”
武捷思沉吟了一下,道:“我可以帮你问问不过即使有,也肯定比较偏,SH市中心也就七个区,这七个区加起来还没一个闵行大,现在即使加上浦东的陆家嘴,也没多大地方,这些地方的地价太贵了。”
陈学兵也有些感慨地点头。
当初在重庆江北买的商业地,三万五千多平方才6800万,一平方算下来2000不到,2.5的容积率,每平方楼面价八百块钱,三千多的建安费比楼面价还贵好几倍。
而上海的商业地,容积率虽高一倍,算下来楼面价却1.6万一平方,足足比江北贵了20倍,建安费反倒成了次要矛盾了。
虽然江北现在还是个大农村,没有显示出它的商业价值,但也足够衬托上海滩的寸土寸金。
陈学兵咬了咬牙,还是说道:
“我要盖就盖地标,至少要两百五..六十米,不过现在手里的钱有限,顶多只有10个亿拿地,要做超高容积率和超高层建筑,恐怕也还得谈。”
他说到两百五,感觉有点不好听,又加了十米。
武捷思眼睛都瞪大了:“这么高??你总部才多少人,能用得完?你即使要建地标.建个两百米就很高了吧?”
“用不了可以先出租嘛。”
陈学兵咧了咧嘴,很熟稔地说道:
“从手续的角度来讲,建筑超过100米就是个坎,防火标准和结构审查都要提高。
“实际从结构角度来说,60米以上的建筑就必须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200米又是一个坎,核心筒占比要超过28%,200-280米,是核心筒效率的最优区间,所以280米是超高层建筑的黄金高度,成本效益比最高。
“再往上走,核心筒就需增厚至100-120cm以抵抗风荷载和地震力,钢材用量陡增30%以上,同时抗震等级升至特一级,还要增加巨型柱和阻尼系统,还有百米的超深地基,成本是非线性的提升。”
“从成本上来讲,280米以内的建筑可以控制在每平米8000块以下,从工期上讲,一年半到两年可以完工。”
“超过300米的建筑工序就完全不同了,还要做很多抗压实验,成本每平米要高好几千,完工时间至少要两年半以上。”
“400米又是另一道坎,成本巨幅增加,建设成本要超两万五,维护成本高60%,能耗高25%以上,工期少说要四年。”
武捷思听完,十分惊讶:“陈总还对这方面有这么深的了解?”
陈学兵笑了笑:“这是我的老本行。”
其实他干土建,造的都是小碉堡,不至于了解这些,不过老头子生前对高楼很感兴趣,认为那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实际上前世2021年前后国家就限制150米,禁止500米以上建筑,认为安全问题过大,运维成本过高,也容易烂尾,造成资源的巨额浪费。
重生以后,他还挺想造一个这样的超级地标,超过台湾101大厦(508米),与上海中心大厦(632米)比肩。
但以现在的情况,要干个260米,60层,少说也是15万平的建面,12亿以内建安成本。
装修就没上限了,500一平能做,5000一平也能做。
他是不想修个土碉堡的,要满足他的想法,不得两千以上的豪华型?
再加上办公用品.又是几个亿。
加上拿地成本,三四十个亿,足够让他刚要富裕的钱包重返赤贫了。
还想什么五百米,干一半都够呛了。
武捷思听到260米就已经觉得这位陈总心够大的了,更不知他心中的豪横装修规划,赶紧回归了主题,道:
“你要考虑最根本的用途问题,如果有十个亿,不如先买一栋楼,既能立即投入使用,又可以增信。”
陈学兵摸了摸下巴:“也行。”
他虽答应,但已起心动念,怎会如此妥协。
他想的是以时间换空间,买栋小的,造个大的。
“那么有个总部,我就说第二了,总部职能变更。”
“目前你的总部基本是你的私人管家,企业发展到你这一步,早就该变了。”
“财务部门应该拆分职能,要设立计划部和资本运营部,还得有业务子中心,地产、科技、金融要宏观研究板块战略与子公司协同,避免业务孤岛。”
“建立市场外联中心,可以统一品牌输出。”
“把行政和后勤整合为行政事务中心。”
“咝”陈学兵打断:“我一向是比较放权子公司的,也崇尚扁平化管理,总部这么加机构,不利于子公司独立性,也不利于我的直接决策。”
这个公司是靠他的决策成长到现在的,直接对接子公司领导甚至是部门负责人,也是他的工作习惯。
武捷思听到这话,脸上却逐渐扬起若有意味的笑容。
“你是把自己当皇帝了吧?”
“还是个明皇帝。”
“你要不要听我跟你讲讲明皇帝的故事?”
(本章完)
(/bi/286214/17237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