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马赫和舒克
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小仓库,斜顶,天花板有点矮。
水泥地没有砖,中间有一片很小的空地,有窗,窗边放着两个长长的工作台,一个工作台上面有几块小型电路板和一把焊枪,另一个放着电机和一个直升机模型。
不是多旋翼,而且螺旋桨没有金属光泽,塑料的。
一切看着很工整,收拾得很精心,有点工作室的模样。
——除了工作台下面那个凌乱的地铺。
“不好意思啊,有点乱,我平时都晚上工作,中午刚睡觉。”
年轻人捋了捋紧紧压在头顶而略显稀疏的头发,从墙角拉来两条靠背椅。
“我叫汪滔,坐。”
陈学兵点点头坐下,四处打量,判断着他需要的财务情况方面的信息。
对于这个公司,他很慎重。
投是早晚要投的,低空经济是国家难得获得了先发优势的产业,涉及军工和战略威慑,更是民族自信重新建立的重要一环,他不仅要投,甚至要在合适的时候推动一下,加速发展。
但不能乱投。
大疆的发展,他知道一些。
这个团队的重大转折有两个,一个是李泽湘推荐的人才团队加入,一个是做出全球首款“开箱即飞”的航拍无人机,带来消费机无人机市场的革命。
汪滔这个创始人对资本的态度,他也有所了解。
从早期的一无所知,四处投BP,到后来的警惕心过重,除了天使轮之前的投资,后面进来的投资人无一不是苛刻至极的条件。
拒绝资本对赌,反收购防御(创始团队AB股),拒绝开放尽调,先认购1.5倍无息债获得投资额度的捆绑模式,超高估值和超低融资额度,不承诺上市,可以说他们从A轮就开始用非常强势的条款在筛选投资者。
相对而言,汪滔对早期投资伙伴的态度容忍度要高得多,他父亲的一个朋友,和他的一个大学同学卖房子的投资,包括那个那个给他带来真正创业团队的投资人——他的大学教授李泽湘,都占了很高的股份。
李泽湘后面进来的投资,几乎没有任何决策权。
所以陈学兵选择以参与早期团队的形式投资汪滔。
今天来应个聘,顺带深入了解一下目前的情况。
不过这个小屋子,看样子似乎也没什么好了解的。
不值钱。
但汪滔似乎不这么想,抬头指了指工作台上那个四五十厘米长的红色直升机模型,道:“那个,是我们工作室的实验机,你可以看看。”
十分骄傲的笑容。
陈学兵看到这个笑容,动用了一丝演技,转头打量了一下,有些惊诧地道:“这模型机.挺帅啊,能飞吗?”
“当然!而且搭载的还是我们自己做的飞控!”汪滔起身过去拿着一个金属小盒子笑道:“我毕业的时候做了一款飞控,叫XP1,这是XP2的第三个版本,这款飞控我们团队做了半年,也是我们的主打产品。”
陈学兵这次真的有些惊讶。
“你们都做了半年了?几个人啊?”
“嗯,加我,三个!这是我舅舅杂志社的仓库,我们年初就开始正式工作了!他们今天有事没来.”
汪滔还挺主动的介绍,又问道:“你哪个学校的?学什么的?”
“深大,通信。”
陈学兵信口胡诌,通信他现在还是懂一些的,而且掌握很多深度知识,也不怕汪滔问。
汪滔要真较真,他就去办个假证。
“通信啊.我们目前还没有远程通信模块,只有一个近程的接收器。”汪滔虽然略带失望,但并不想错过一个气质不错的创业伙伴,毕竟人手确实有些贫瘠,“不过没关系,以后用得上!我们团队另外两个人都不是学飞行制作专业的,我可以教你。”
陈学兵见汪滔这么容易就接受,笑了,又补充道:
“我家里亲戚有一家公司,在华强北做电子零器件的,你需要买电机什么的,我可以帮你拿到便宜的好货,而且我还在读研究生,平时也不能经常来上班,就是纯爱好,想参与参与,可以帮你进货,跑跑市场客户什么的,不要工资,你要觉得我能帮上忙,以后给点股份就行。”
“进货.你家卖电子零器件?有芯片的烧录机吗?”汪滔随口问了个刚碰上的问题。
他之前经常去烧录芯片那个店关门了,烧录的价格不贵,也就几十块一次,但有机器的店不好找,要那种电子元器件专卖店才有,而且商家不一定愿意给外面的人用。
“有啊,我一个铁哥们有个店,有台万用型烧录器,还是艾科的高端型号,我跟他说一声,可以免费给你用。”陈学兵凭亿近人地笑道。
“在哪啊?”
“离这不远。”
陈总决定了,为了这盘醋,专门安排人包个饺子。
汪滔一听,眼神一亮。
“那STM主控板呢,有卖吗?”
“有。”
“陀螺仪呢?”
“.应该有。”
汪滔开始有些兴奋了:“你认识人能做碳纤维吗?定制的那种!我想做个碳纤维的螺旋桨!”
他最近正在找实验机螺旋桨的替代件,最好的就是碳纤维,不仅高强度、轻量化,还有降噪的作用。
但只有少数专业厂子才能做,他压根找不到路子。
说完他都觉得有点强人所难了。
但陈学兵依然轻松地道:“应该能找到,你给我参数,我帮你问问。”
碳纤维定制品这年头虽然没有商业化,但对他来说完全不是事,不行花点钱让日本的厂子发几对过来就行了。
“牛哇!”汪滔这下丝毫没有犹豫地伸出手:“兄弟,你要能帮我搞定碳纤维,咱们合作创业!”
“不过我们现在没有市场销售业务,就是给一些爱好者和公司做飞控集成,我打算做一款稳定的飞控!”
“现在就是缺好用便宜的零件,你如果能帮我搞定,那就太好了!”
“股份没问题!我打算给团队40%的股份!”
“你读研也没关系!有空来帮我们打打杂就行!咱们只要融到资,股份可以按照贡献来分!到时候你可以当我们的后勤主管!”
汪滔走来走去,滔滔不绝地道。
他做这个工作室都是他爸给的20万,对他来说,要股份比要工资还实惠。
更何况他已经从陈学兵嘴里听出一丝高档富二代的味道,这样的伙伴,根本不是开工资就能找到的。
陈学兵却听得内心发笑。
40%,老子信了你的邪。
汪滔前世的创始团队总共就拿到不到的5%股份,还因为这事散伙了,真正拿到大比例股权的,都是前期投了钱的那三个人。
不过开口时,陈总爽朗地道:“没问题,我这人好处,喜欢新东西,也喜欢交朋友,你慢慢处就知道了。”
“行,你来,我给你看我们的实验机!下个月我打算用这台机器参加珠海的航展!展示我们自己做的飞控!”
汪滔十分开心,这半年多他遇到很多麻烦都解决不了,太需要一个这样上档次的朋友了。
至于对方的目的,他完全没有多虑。
人家连工资都不要,除了真的有爱好,对自己能有什么可图的?
俩人聊了一个多小时。
陈学兵算是把汪滔目前在做的东西搞明白了。
他们除了做自己的飞控电路板,就是琢磨那架遥控直升机。
最近一直在不断试验各个零部件的螺丝松紧程度来消除悬停的抖动,争取达到最好的演示效果,然后去参加11月初的珠海航展。
只要闯出点名头,就可以去航模爱好者论坛上卖他们的飞控盒子。
这条路当然有问题,首先研究直升机就是错的,大疆崛起靠的是转向灵活的多旋翼,而且做的是整机制造。
不过陈学兵也看过一些国际论坛,目前提到多旋翼的人很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要世界爱好者一起推动,这些问题,时间自会给汪滔纠正,现在在更稳定的直升机模型上做技术积累也挺好的。
他可以帮助解决初创团队难以克服的特殊材料问题,小幅度试探性地推动一下。
“这样吧,明天我学校老师有事安排给我,我让我朋友过来,带你去他店里,你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过几天不忙了,我来给你们拧螺丝。”
“那太好了!等你来了,我给你介绍咱们的团队,他们两个都姓陈,一个叫陈金颖,一个叫陈楚强!对了,你叫什么?”
这位真是情商感人,聊了一个小时都你你你,诶诶诶的,这会才想起问陈学兵的名字。
陈学兵听到团队另外俩人都姓陈,也愣了一下。
陈家班?
“哦我叫马赫。”陈学兵灵机一动,脱口而出。
临界马赫数,是飞机接近音速时出现激波的临界点。
他这几天看了一些无人机相关的资料,其中有一本《航空模型》杂志用“马赫障”形容四旋翼的抖动问题,于是这个名字脱口而出。
“马赫.”汪滔咂了咂嘴儿,有些惊叹:“天呐,你真叫马赫?你这名字,天生就是做飞机的命啊!”
陈学兵笑了笑:“大家都这么说。”
等到大疆突破了自研多旋翼整机这层“马赫障”,“马赫”这个身份也会脱下。
角色扮演,还挺好玩的,能给他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这个团队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还能给他带来一些新知识。
不过下次来,应该戴个黑框眼镜了。
陈学兵下午四点半走出阳光高尔夫大厦,奇点的人五点便到了车公庙,开始寻找附近适合开电子零售店的地方。
七点过,便在大厦一公里外盘下了一间小家电零售店,开始彻夜改造。
第二天早上,陈学兵真的有了一个做电子零售的朋友,叫舒克。
舒克的真名当然不会叫舒克,是个学电机的工程师,姓张,叫张小江,不过他会宣称喜欢别人叫他舒克。
陈学兵小时候幻想过能和开飞机的舒克成为朋友,让舒克带着自己遨游世界。
马赫和舒克,这是他在这个奔忙的世界留下的一点梦幻和乐趣。
希望汪滔也会觉得这是一对梦幻般的朋友,从而激发他更多探索世界的灵感。
(本章完)
(/bi/286214/17237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