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招兵买马
晚上,陈学兵和吴老师在酒店看资料。
实盘记录,就是一堆文字资料,写着股票序号和买卖点。
对照炒股软件上的走势图,很容易分辨出操作风格和获利能力。
选股单一,操作太少的不要。
频繁换股,追龙头趋势的不要。
吴老师拿过来的五份资料,陈学兵只用了二十分钟就淘汰了三份。
倒不是这三个不优秀,只是单单在选股方面有优势的人他不需要。
选股,没有人比他自己更优秀。
这么看下来,陈学兵留下两个人都是在几支股票里做波段的,其中一个,反倒是吴老师准备淘汰了的。
“这个刘增铖,原来是炒期货的,参加过期货比赛,拿过名次,3月份又在“东亚金鸡杯”股市实盘赛第一期拿过冠军,本来我也是比较看好的,但这一次比赛表现不是太好,他选的重仓股也有问题,第一天盘中成功逃顶,盈利4个点,结果当天低位又接回去了,第二天挨了个开盘跌停。”
“嗯,我看过了,几次操作都不错,只是运气不好,另一个徐进呢?”
“老牌操盘手,在大机构干过,风格很稳,股市规则方面也比较熟悉,这次他起码能晋级决赛,实战其实不是他的最强项,但他带出来的徒弟拿过很多名次,是个指挥的高手,也比较符合操盘手的定义,相比之下,刘增铖应该算是交易员。”
陈学兵听到这番言论,摇了摇头。
“好的操盘手,首先得是个好的交易员,这样,你把这两个人都给我请过来吧。”
“嗯…让他们过来,底薪要透露一下吧?”
“他们学历方面怎么样?”
“嗯…刘增铖是中央党校法律系毕业,原来是公务员,徐进是海归硕士……德隆系你知道吧?从德隆出来的。”
“我靠。”陈学兵都惊了一下:“德隆系的,没被抓?”
德隆系唐万新,去年才被抓。
中国第一个能被称为“系”的金融集团,也是第一个能用“暴雷”形容其破产过程的私人企业链。
90年代收购三家上市企业,控制关联十几家证券、保险,信托、城商行等金融企业,炒作股票,哄抬股价,非法吸储,泡沫越吹越大,前几年就拥有1200亿资产。
前几年的1200亿什么概念?
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20名的公开资产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
这场崩塌,全国沸沸扬扬,直接促成了股市监管条款的大幅度完善。
陈学兵重生时还看到过德隆系的新闻,旗下金融高管被抓了好几十个。
“他也被抓了,不过他是炒股票的,没有理财资金过手,德隆系的股价炒作只买不卖,违规操作其实并不多,所以只判了七个月,早早就出来了,从业执照也没有吊销,只是现在德隆的事情正在风口浪尖上,唐万新到现在也没判,暂时没有机构会雇佣他。”
“嗯…”陈学兵思索了一会儿,觉得这人应该有点本事。
“底薪…让他们自己开吧,或者你帮我给他们定一个合适的价位。”
陈学兵说完,从沙发的提包里摸出一个信封,里面本来装了五千,他又拿了五千出来,放在信封上来,摞在吴老师面前。
“吴老师,麻烦你了。”
陈学兵出手的阔绰程度让吴老师惊喜,但刚才那个往信封里又怼钱的动作,他没看懂。
“陈总,你这是…”
陈学兵笑了笑。
“一个人五千,这是一万,你推荐的两个人我觉得都不错。”
吴老师露出一脸不好意思地笑容,手却很实诚地按在一万块上面。
“那…徐进30万,刘增铖15万?”
金融圈,只谈年薪。
“好。”陈学兵淡笑。
他这会心里暗喜,还好刚才没有随便开口。
他寻思基金经理级的人物,后世都一两百万起步,高的能过千万,如今不也得大几十万?
妈的,还是这年头的钱经花!
……
刘增铖周一上午到的。
长得像小沈阳。
态度略屌,揣着一只手跟在吴老师后面,一边打量着陈学兵一边进来。
陈学兵刚招呼他们在沙发坐下,刘增铖就挺直接地道:
“老板,93年我就在期货市场挣过100万,短线操作,全国没几个人比得过我,15万年薪不够,我要25万。”
上来就狮子大张口,把介绍人吴老师弄得有点尴尬。
“呵,陈总,刘增铖刚好在广州附近,你也不用花路费了,你看看,能谈就谈,谈不拢也没关系。”
陈学兵倒没在意,只是指了指桌面上的电脑,道:“25万?没问题,这个账户上有400多万,今天还没有操作过,你就在自选股和现在的持仓里买入卖出,到下午三点,看收益率说话。”
小沈阳到电脑前看了半天,有点不服了。
“老板,你不让我自己选股,我怎么操作?”
陈学兵咧了咧嘴角:“你不是93年就挣钱吗?那时候股市期货总共才多少标的?你就当股市里只有那40支股,你要来我这里工作,只能在我规定的框框里选股投资,而且每支票投资不得超过总资金的10%。”
这话可不是他针对谁,而是之后操作的铁律。
如今的股市市场只有少部分股票完成了流通股改造,大多股票的流通股规模小,几百万就能拉升一支中小股的股价,要是让他们自己选,还能自己决定投资金额,搞不好哪天自己的钱就得被拿去给别人接盘。
后世很多跑路型私募基金就是这么玩的,投资人的钱他们取不出来,就去投资垃圾小股,里面埋伏着仓位,甚至直接和股东媾和,这边一拉,那边就卖。
他手上的资金规模会越来越大,以后可能会遇到更多购买和退出的问题,分仓和压制单股投资上限,是必须要设置的安全边际,否则再好的行情也容易被一支票坑到死。
刘增铖压根没想到这些,他是交易者,并不会在这个层面有过多的思考,闻言只觉得这老板是故意设题考验他,一边看股,一边轻佻地笑道:
“我一般只看k线图,就算是只交易量很小的死股,只要我看到复苏的信号,我也会进,我擅长的是前置操作,你的这些自选股如果没有我喜欢的信号,那我不会买进一分钱。”
陈学兵嘴抽了抽。
你话挺多啊。
跟特么蜻蜓队长似的,上来还给我整规则呢。
“不喜欢买那你就卖!把持仓股卖在高点,也算你的价值!”
“那行,我看你这十来个持仓,有的已经接近短线压力位了。”
陈学兵略微摇了摇头,走到外间泡茶去了。
吴老师注意到陈学兵的动作,跟了过来,小声蛐蛐道:
“怎么,陈总,没看上?那要不…我退你五千?”
陈学兵不禁笑了:“吴老师多心了,给你的钱哪有收回来的?也没有看不上,就是有点想抽他。”
吴老师也跟着笑了:“顶级的交易员在市场里待久了,性格都怪,有的闷,有的不会说话,不过这种市场里淘汰出来的野生交易员往往比那些名校硕博培养出来的交易员更有能力……你多见谅。”
陈学兵听着点点头,觉得“野生交易员”这个说法有意思,侧脸看了看他。
“吴老师以前也是从事金融的?你是在新快报任职还是…活动顾问?”
“哦,我工作就在新快报!以前在证券公司上过班,证券公司营业部取消,我也不想去上海总部等安置,正好新快报开了金融服务板块,我大学学的又是新闻专业,就来了这边了。”
吴老师这段时间跟陈学兵接触熟了,感觉这位年轻的陈总性格爽直,说话也没了太多忌讳。
陈学兵听到他的经历,也来了点兴趣,打量起他来。
“吴老师,这么多天了,还不知道你全名呢。”
“哦,吴自胜!”
吴自胜立马从衬衣兜掏出一张名片给陈学兵。
职务是「金融栏目组编委」。
报社的编辑委员会和机关单位管人事的编制委员会是两码事,报社编委大多时候就是个虚职,说白了就是编辑,要是个主编,副主编之类的官,就会印上具体职位了。
“吴老师以前在证券单位上班,考过证吧?”
“那是当然。”吴自胜从这话里闻到了一丝别样的味道,有些主动道:
“证券从业资格证,投顾资格证,基金从业资格证,我都有,那时候就时兴考这些,可惜基金方面的知识很久没接触,得重新学了。”
「重新学」。
这三个字可以打重点。
求职意味可谓相当强了。
陈学兵也不装傻:“吴老师,我确实有创立私募基金的想法,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过…”
吴自胜没急着接话,陈学兵打量了他一眼,接着道:
“我看你也就四十左右吧?正是拼的时候啊,我们国家的基金元年是98年,第一版《基金法》去年才开始实施,这是个年轻的行业,有没有兴趣往更高的方向学习?对了,你英语怎么样?”
吴自胜这会听懂了,对方是嫌从业资格证不够,让他继续考证。
“英语…还行吧,我有几个外国朋友…”
“哪个学校毕业的?”陈学兵接着问道。
“哦,我是兰州大学86届毕业,陈总你的意思是…”吴自胜都被问得有点毛了。
陈学兵脸上有了笑容。
以前他不知道大学排名,现在可了解了不少。
兰州大学是老牌的重点大学,现在又是985加211的双一流大学,也算是王牌大学生了。
前两个公司的整体文化水平都被他那帮兄弟拉得有点低,所以这次他是打定主意要打造一个高学历公司,招人的时候他总得问问学历。
而且金融行业嘛,这方面多少带点攀比的。
吴自胜这人接触下来还算不错,不卑不亢,进了嘴的钱还愿意吐出来,懂英语,又有金融加报媒的行业经验,他很满意。
“吴老师,不是我苛刻啊,只是这个时代的浪潮太快,我对未来的打算呢,不止要向二级市场发展,也要向一级股权投资探索,需要的是具备多方面能力的管理人才,我觉得你是具备管理潜质的,如果你愿意继续学习专业知识,我想邀请你来我这里,共同成长。”
吴自胜听到这话,知道接下来轮到他发问了。
“陈总,之前我听你说,你这应该是个股票工作室吧?你们的资金玩得起私募?”
“哦,这你不必担心,目前1200万只是试水资金,也是我们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很快就会有7000万的募资进来。”
洪永强给陈学兵画的饼,陈学兵加了点盐,撒了把葱花又塞给了吴自胜。
“哦?已经确定有投资进来了?”
吴自胜眼睛一亮,张着嘴巴还想要。
陈学兵化身神笔马良。
“吴老师,不瞒你说,我们的第一笔试水资金前已经达到120%的年化收益,7000万只是第一笔,接下来的资金将是源源不断的。”
两个月20%嘛,这么平均下来,年化120%,没毛病吧?
“百分之120?”吴自胜不敢置信,欲要发问。
陈学兵一抬手:“资金问题你不必担心,我只跟你谈待遇,你工资应该不到三千吧?我给你六千,年底至少有两个月工资基数的奖金,工资逐年上涨10%,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CQF(量化金融分析师),你考出一个,工资给你翻一倍。”
他不晓得这样的工资在金融行业算不算很高,但招人这件事不仅看经历、能力、资质,还得看性格和眼缘。
另外,高学历的年轻人才好找,岁数大点的可不好找。
他不是玩初创,是奔着集团去,公司不能全是一帮年轻人。
80年代的大学生弥足珍贵,吴自胜有40岁的阅历,也有学历,他需要这样一个懂金融的“老人”作为公司的沉稳担当。
当然,吴自胜恐怕不够专业,还要给他继续学习冲刺的动力。
吴自胜喉头动了动。
陈学兵给他的条件是高,也并不是非常高,但不知从何处刺了一下他沉睡已久的灵魂。
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要求过他了。
以前他刚入证券行,也曾憧憬过未来发展,幻想过成为西装革履的行业精英,可社会不停消磨他的棱角,不需要他如何燃烧。
燃烧也无用。
他逐渐承认自己老了。
可今天,有个人忽然就对他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要求,让他这个开始习惯喝茶看报纸等退休的人重新奋发起来。
他有些激动,也有忐忑。
“陈总,我都41了,还能……你也说了,中国基金业刚刚兴起,我怕……”
忐忑都在没说出口的话里。
他怕一旦详细说出来,就显得自己穷得太具体。
陈学兵很能理解,因为他曾经就是忐忑的一员,吴自胜三言两语一开口,他感同身受。
于是他笑着撕开一包酒店赠送的麦斯威尔速溶咖啡,用烧好的热水化开,递给吴自胜。
“喝一杯咖啡,换个口味而已,有什么难的?你们80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不过那时候的中国没给你们这么多机会,如今时代到了,你并没有老,还能拼一把,这就是幸运。”
说罢,拍了拍吴自胜的背。
“不要辜负。”
吴自胜的心跳已经好多年没有这么快,他怔怔看着那个年轻人端着杯茶走到刘增铖背后,神态轻松地端详别人操作数百万资金的模样,竟跟他曾经梦想中的自己何曾相似。
他捏紧杯子,抿了一口滚烫的咖啡,感觉烫的不是嘴,是心。
(本章完)
(/bi/286214/17237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