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新电影计划
在冯大炮不甘的时候,张维平看到新闻后,也是非常愤怒。
什么好事都给了那小子。
张国师看着张维平那阴沉沉的表情,暗暗摇头,自己这个老搭档是越来越不行了。
跟一个毛头小子争什么?
还不如把自己事情做好。
……
随着海外版权大卖消息传出来,关于程胜的消息是越来越多。
甚至就连他以前的事情,全部被记者给翻了出来,然后传到了网上。
十岁写出了一篇优秀的作品,登上了校刊,被众多老师夸赞。
十六岁考上县内最好的高中……
十九岁考上中戏导演系……
所有人才发现,程胜从小开始就非常优秀,从一个乡村少年走到了现在国际大导演,实在是太励志了。
以22岁的年纪,获得这样的成就,放眼全球,找不到第二个。
在大家都在议论程胜的时候。
睡了一觉的程胜,在第二天起来的时候。
就找人买房子,打算搬出宿舍了。
不是程胜有钱了不想住在宿舍,而是他实在受不了。
一晚上,外面都有人在他住宿的地方来来回回走动,实在太影响他生活。
他去学校食堂吃饭,也被人围着,这让他感到非常的不适。
所以,他才打算搬出学校,避免被人打扰。
除了找人买房子,程胜还有一件事需要做。
那就是发红包。
海外发行权大卖的消息既然被传了出去,那么他就要有所表示。
毕竟拍电影的时候,那么多人帮助了他。
他也不是什么吝啬的人。
赚到钱,也不能忘本。
他去银行取出了许多现金,然后召集了剧组所有人,以宴请大家吃饭的理由,让大家来到中戏附近的酒店。
吃完后,程胜给剧组每个人送了一个红包。
红包钱有多有少,都是根据他们在电影里戏份多少来发。
男女主,程胜直接给了20万,其余的配角和幕后之人都是五万,三万,两万,一万。
反正程胜是奔着有钱大家一起赚去的。
当然,他这么大方,也是想收买一些人才,毕竟以后他拍电影也是需要人帮忙。
拿到红包之后,剧组人员都非常高兴,对着程胜是一通感激。
除了给剧组人员发红包,程胜还给张扬和杨朝等人一个大大红包,至于多少,张扬和杨朝两人没有对外说。
程胜还给学校捐了一千万。
毕竟这次他的电影能成功,多亏了学校帮助,他不能忘本。
还有给部队捐了一千万。
最后,他还给了煤老板们五千万的分红。
其实,程胜不给也是可以的,毕竟合同上已经写明,海外发行所得利益,是属于程胜一个人的。
但程胜却不是那种人,也不能真的独吞这一笔钱,毕竟他拍电影的所有钱,都是煤老板们投资的。
等把利益都分配好了后,程胜只剩下一个亿左右。
也就是说,程胜分出了一半的利益给了所有人。
分出那么多钱虽说有些心疼,但程胜也不后悔,毕竟在电影没有拍摄前,他可是一无所有。
能在短短几个月里,赚到一个多亿,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第三天,程胜去中影见了韩三爷。
毕竟《大唐王朝——起源》电影首映时间还需要中影安排。
在程胜拿到金狮奖的时候,韩三爷就已经打电话给了程胜,需要他回来之后,就安排电影首映。
程胜也是因为太忙,所以才在第三天去见韩三爷。
两人商谈了一番,对于中影安排的首映时间,程胜倒是很满意。
之前,程胜和韩三爷有过对赌,不过,程胜却主动取消了对赌,毕竟真按照对赌方式来,那么中影这次别说赚钱了,恐怕都要赔钱。
程胜可不是为了那么一点利益,就得罪中影,以后他的电影在审核方面还需要人家韩三爷帮忙。
韩三爷也是非常满意程胜态度,其实他是有点后悔跟程胜对赌。
只可惜作为中影掌门人,他也不会取消这个对赌。
现在程胜能主动取消,倒是让韩三爷有些惊诧和欣赏。
谈完了首映时间,韩三爷随意问了一句:“程胜,你新电影有什么想法?”
程胜闻言不由一愣,有关新电影的事情,他早在威尼斯的时候就有一点想法,只是他还没有决定是拍新的电影,还是拍《大唐王朝——起源》续集。
按理来说,《大唐王朝——起源》电影得到了肯定,那么应该再接再厉拍续集,但这样做法却不是很明智。
一般电影续集通常隔一年拍摄是最好的。
一来制作周期长,电影从立项、剧本创作、拍摄到后期制作及市场推广需要大量时间。
通常,一部电影的续集需要一年时间来完成这些流程。
二则是市场策略,通常隔年发布续集来最大利益化,上映的电影会在影院上映,随后通过DVD、蓝光、录像带等方式销售,最后还会在电视上播放。
这样的运营周期可以确保电影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最后就是观众记忆保留,虽然有些观众可能没有看过前作,但电影公司会通过宣传和提示在前作中的关键情节,确保新观众也能较好地理解续集内容。
此外,各大视频网站通常会提供前作的低价或免费观看,帮助新观众补全背景知识。
就好似未来的《唐人街探案》宇宙,也是隔着一年才出续集。
考虑到这些,程胜也就没打算在今年就启动《大唐王朝——起源》续集。
续集不立项,程胜又不想休息,那么新电影他肯定也考虑了。
作为历史的爱好者,程胜肯定要拍历史电影,只是拍摄哪一个王朝,到现在他还是没考虑好。
现在韩三爷问他,这让心中突然有了想法,说道:“新电影我已经有了一点想法。”
程胜没打算隐瞒,因为他不准备单干了。
他明白在娱乐圈内吃独食可是非常招人记恨。
独乐乐才是圈内的常态。
独自投资拍摄电影的也有,比如香江邵氏。
在七十年代以前,邵氏电影都是自产自销,邵氏电影公司从制片到发行全流程把控,形成了高效的电影生产链。
(本章完)
(/bi/286242/17237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