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买院子 的确凉
最后一科考完, 暑假正式开始,邵英华没回租屋,而是先去白记帮白月的忙, 今天生意特别好,两人忙到了很晚才回家。
洗完澡,白月从木箱里翻了一会, 拿出两套衣服, 先把其中一套递给邵英华, “穿上试试。”
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左边胸口是一个大口袋, 深灰色的裤子熨的笔直服帖, 两件衣服叠的整整齐齐。
邵英华接过衣服换上, 的确良又叫做‘的确凉’,这种料子用来做衣服确实比较凉快透气,所以白月去成衣店的时候特地买了不少, 除了给邵英华做了夏装以外还给他做了白背心和大裤衩。
邵英华立了立衣领,“好看。”
他两肩很宽,是典型的衣架子身材,将白衬衫撑起,好身材展露无遗, 灰色的裤子越发显得他双腿修长。
“你再试试这个。”把白背心和大裤衩递给他。
穿上白背心和大裤衩,邵英华整个人顿时凉快不少, 跟刚才的那一套穿出去的相比,这套睡衣明显更加舒适。
以前在邵家的时候,胡秀雅只会想到她的亲儿子邵俊华,邵雄更是个不管事的,邵英华一年四季, 无论冬夏都穿着长衣长袖,冬天还好,夏天往往闷出一身痱子,热躁难耐。
从来没有人关心他,会为了他特意去做夏装,做背心和大裤衩……
“怎么了?穿着不舒服吗?”白月见他愣住了,忙问。
“没有,很舒服,特别特别舒服。”邵英华抬起头,眼睛笑成一道弯,掩盖了眼底的情绪。
睡前,两人躺在床上,这张床原先是单人床,两个人挤在一块有些拥挤,稍微伸个胳膊就会碰到对方。
“我想,买一套房子。”这段时间白月开了店委实挣了不少,手上攒了有两千来块钱。
店里的生意稳定了,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
“就买像张婶他们那样的四合院,然后我在院子里种点菜,再搭个葡萄架,夏天我们就在葡萄架下面乘凉,然后做槐花饭吃。”白月越说眼睛越亮,最后一双好看的眼睛亮的犹如星子一般。
“买,乘凉,做槐花饭。”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他都会在背后支持她。
听着白月畅想买房之后的事,邵英华思绪略略发散。
白月伸出手在他眼前晃了晃,“想什么呢?”
邵英华回过神,温柔地勾起嘴角,“想到我们刚来京市住招待所那天。”
白月一愣,也慢慢笑了,“还说呢,两块钱一个床位,为了省钱,我两挤在一张床上,半夜我起来上厕所,隔壁床的同志突然打了个鼾,差点没给我吓死。”
如今,他们早已不是刚来京市的模样。
现在,白月买得起三百块的手表,还要买四合院。
白家是白家,新屋是队里给结婚知青盖的,随时可以收回,说到底,他们从来没有完完全全拥有一个属于两人的,完整的家。
但是,一切都不一样了。
“日子只会越过越好。”邵英华把白月揽在怀里,两人挨得近近的,听得见彼此的心跳声,砰砰,砰砰,铿锵有力,年轻又有朝气。
白月回搂他,灿然一笑,“嗯,越过越好。”
邵英华回来了,第二天中午白月做了大餐,请了张婶张叔还有东子一起吃。
席间得知白月和邵英华两人要买四合院,张叔忙道,“你两不用去找了,老邹他们家的院子就在找人出售。”
张叔说的老邹白月见过,也打过招呼,毕竟是邻居。
“邹叔要卖院子?不能吧?”白月道。
张叔给东子夹了一筷子菜,“咋不能,老邹他儿子不是在沪市工作嘛,然后在当地谈了个对象,现在还结了婚怀孕了,老邹老伴走得早,家里就剩他一个人,索性把京市的房子卖了,去沪市再买一个,跟小两口住对门,还能帮小两口照顾照顾孩子。”
这还真是巧了,白月经过老邹家的时候在外面略略看过他家的院子,比张叔家的四合院还要宽敞一些,整体布局也好。
趁着邵英华还没去崔老那里帮下手,两人挑了一天时间去找老邹看四合院。
四合院的位置跟张婶他们家离得不远,相对的跟京大离的也很近,光从位置上来说白月就很满意了。
等进了老邹家一看,更满意了。
进门正对的是堂屋,堂屋后面有两间屋子,左侧是灶房和杂物间,右侧是并列的三间屋子,中间露天的地方很宽敞,打了石桌和石凳,每间屋子前面都有一小块花圃,一阵微风吹过,更显得郁郁葱葱。
老邹坐在石凳上,“你是老张介绍来的,我也不坑你,一口价,一千块。”
这个价格,在均价七八百的四合院里算贵了。
但是老邹家的四合院宽敞,比周围其他人家的四合院都要大上一圈,屋子也多,整体也比较新,没什么要修缮的地方,几乎可以随时入住。
而且,白月心中止不住地激动,如今是七八年,一个四合院才只卖八百,到了后世,这种四合院千金难求,更是有价无市,她怎么也不能错过。
白月也好说话,没跟老邹讲价,双方都很满意,加上老邹急着走,两人没几天就把房子买卖的事情给敲定了。
周四下午,被崔老选中的十个人先在学校食堂集合,点齐了人以后才一起去A栋办公楼找崔老。
崔老的办公室在4楼,大家到的时候他已经在了。
崔老掀开白瓷缸子的盖子,抿了一口茶,慈眉善目地道,“人都到齐了吧?”众人点头。
崔老笑笑,从座位上站起,“跟我来。”
大家不明所以,但还是听从崔老的话,跟在他的后面。
崔老带着大家七拐八绕,来到A栋办公楼配备的会议厅,指着圆桌周围一圈的座位道,“你们都找个位置坐下。”
等大家都落座了,崔老从靠门一侧上锁的书柜里拿出厚厚的一沓书,让邵英华分发给大家。
邵英华是最后一个拿到的,他看着手里由国外著名作家萨克雷所著的《名利场》,惊讶得几乎拿不稳。
再看看周围同学手里的书,孙越手上的是托马斯的《还乡》,卫国利手上的是亨利的《瓦尔登湖》。
大家面面相觑,眼里的惊讶几乎要化为实质。
邵英华有些忐忑,“老师,这些真的让我们来翻译吗?”
“那还有假。”崔老笑着摸了摸胡须。
这些名著连学校图书馆都未必有手抄本藏品,现在英版原装竟然在他们几个学生手上!
孙越一口气差点上不来,拉着邵英华道,“你快掐我一把,我是不是在做梦。”
邵英华闻言立马上手,他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见邵英华的手越来越近,孙越一个激灵,“算了我来,让我来掐你。”
美得你,邵英华拍掉他的手。
崔老给两人的耍宝逗的哈哈大笑,片刻正经道,“大家也都看到了,这确确实实就是英版原装的国外名著,你们敢不敢翻译?”
十个人相互对视一眼,都在互相的眼中看到了渴望以及兴奋,但是也有忐忑,他们,真的能完成崔老布置的任务吗?
卫国利紧紧地抓着书,看向崔老,“老师,我、我们要是翻译错了怎么办?”
他们都还是大一新生,单词都背不全乎,语法更是入门级别,现在突然说要让他们翻译这些英文名著,说实话,不论是谁都会紧张忐忑的。
崔老微微一笑,并不回答卫国利的问题,“我就问你们一句,敢不敢!”
邵英华珍惜地一遍一遍地抚摸着书皮,然后手握成拳,直直望向崔老的双眼,“敢!”
崔老对上他的目光,一怔,然后开怀地笑道,“好,好,有勇气。”
邵英华都应了,其他人难道要承认自己比邵英华差吗?
剩余九人目光中燃起熊熊烈火,“我们也敢!”
崔老一一扫过他们朝气蓬勃的面庞,欣慰地笑了,“这才是我崔学敏的学生。”
托崔老翻译这些国外名著的友人不是别人,正是华夏出版社的总编。
如今百废待兴,国家缺少人才,尤其是在翻译这方面,所以七七年的第一届高考才会有英语加试,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出一批合适的翻译人才,翻译国外文学著作,甚至是一些机密的作战资料,以填补国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京大,是百年名校,也是全国大学的标杆,里面的每一位学子无不是人中龙凤,作为恢复高考以来,京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绝不能是温室里的花朵。
所以崔老在请示上级领导后,从京大英语系中挑选出了这么十位胚芽。
为什么不按成绩挑选?
崔老自有考量,词汇量可以积累,语法可以学,不懂的地方他可以教,但是勇气,却是与生俱来的。
不出意外,京大英语系学生中的一部分人,要代表国家,代表人民,与外国领导交涉,到时候站在其他大国面前的,绝不能是畏畏缩缩,说不出一句完整话的京大毕业生。
以学生的身份参与翻译英版原著,就是崔老给他们的第一块勇气试金石。
崔老温和而又厚重的目光扫过十个人的头顶,然后看向窗外的远方,努力吧,你们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