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三国:苟成千古一帝! > 第67章 抽到玉米种子,刘虞受诏将调粮入京

第67章 抽到玉米种子,刘虞受诏将调粮入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恭喜你抽到一吨玉米种子!”
    “请确定投放地点!”
    闻言后,刘辩心下大喜!
    玉米!!!
    这可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覆盖最广的农作物。且玉米种植条件有很大优势!
    低二氧化碳浓度!耐干旱!以及抗倒伏!
    这几个特点,使得玉米能够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生长,而不像水稻只能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种植,因此种植面积远远超过其他作物。
    如今大汉全国大旱,红薯的亩产虽然比玉米更高,但实际上红薯种植需要湿润土地,如果太过干旱,亩产也会急速缩减。
    且红薯70%都是水分,营养单一。玉米都是干货,营养全面。
    两相对比,看似红薯亩产五千斤,而玉米亩产只有两千斤左右,但如果晒干对比,两者产量差距并不大。
    还有红薯种植繁琐,储存不便,含有大量淀粉,长时间吃了容易胀气、反酸。
    从种植到收获,从储存到运输,玉米完爆红薯!
    这也是为什么,玉米可以成为主粮,而红薯做不到!
    当然,红薯也有巨大优势,可以利用贫瘠,小块地,山地,作为粮食作物的有益补充。
    甚至在盐碱地上,小麦产量每亩只有几十斤,亩产几千斤的红薯可以解决大问题。
    曾经红薯救了我国几亿人的命,这也是战略储备的粮食!
    因此红薯也好、玉米也罢,都是绝对的“粮食神器”,可以进行优劣互补,在大汉全国进行推广种植,大汉不仅再无饿殍,甚至可以改善饮食结构!
    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是古今多少帝王梦寐以求的政绩!
    而现在,对于刘辩而言,唾手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一刻,刘辩深切的感受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哪怕粮草危机又如何?哪怕袁绍等乱臣贼子图谋不轨又如何?
    只要可以坚定自己的意志力,不被困难打倒,那么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古人诚不欺我!
    “那么将玉米种子投放到哪里呢?”
    刘辩这一次不考虑空投了。
    “天降祥瑞”确实震撼人心,但将一吨红薯,烤熟了半吨,这也是一种浪费。
    而玉米种子,更加脆弱,不利于空投!
    这时候,刘辩躺在床榻上,左思右想,辗转难眠,索性起身踱步,最后踱到了龙案前,余光扫到卢植的一份奏折后,忽然心中有了决定。
    这份奏折中,除了讲述卢植对红薯的分析和种植安排等事宜,还有事关九月初九的祭天和祭祖仪式。
    当初刘辩稳定京师局面,镇压西凉军等叛乱,同时找回了天子六玺和传国玉玺,决定祭祀上天、告祭祖庙,大赦天下!
    同时想要借着大赦天下,推行摊丁入亩!
    就在群臣反对无效之后,祭祀推上日程。
    卢植乃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祭祀礼仪由他主要负责。
    最后商定出来的日子,就是九月初九!
    “祭祀是在明堂举行,那就在这里来一场‘玉米雨’吧。”刘辩顿时有了想法。
    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如果降下“玉米雨”,昭示上天赐福,可以为九月初九的祭祀做铺垫。
    一箭双雕!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刘辩解决难题后,顿时念头通达,余光一扫,忽然发现都快寅时初刻,即凌晨三点了,立刻回到床上,沉沉的睡去。
    这一次,睡到了大天亮!
    刘辩穿越至今,一直是子正三刻,大概凌晨一点左右睡觉,而又在卯时正刻,大概凌晨五点左右起床,每日的睡眠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两个时辰,四个小时。
    如果算上午睡的半个时辰,只有五个小时。
    这种工作时间,就算是铁打的都承受不住。更逞论刘辩节衣缩食,为了缓解粮食危机的影响,以身作则,每日只有两餐,吃糠咽菜。
    这也让刘辩处于筋疲力尽的状态,一直是透支精力,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看的曹正淳等麾下近侍,都心痛不已,但又苦劝不得。
    刘辩在今日凌晨熬夜到三点,又因身体过度疲劳,直到辰时正刻,即早上八点了还没有醒来,反而令曹正淳等臣子松了一口气。
    在宦官近侍们看来,一国之君,就应该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而后才能顾全国家社稷。通宵达旦、励精图治?如果这都要帝王来干,还要那些文臣武将干什么?
    因此对于今日的朝会、奏报,文臣武将的求见,不太重要的事情,都被曹正淳堵在了德阳殿之外。
    不过这一次,御史言官们也没有上谏,这些时日陛下的勤勤恳恳,他们也看在眼里。
    并且昨日“天降祥瑞”,红薯亩产五千斤的上天赐福,也确实应该庆祝、放纵一回。因此有些官员在偏殿等候、有些官员索性之后再来。
    当然,显然这些人都没有重要事情,都是日常奏报。
    不过这时候,锦衣卫却行色匆匆来报,朱雀望向曹正淳问道:“曹公公,陛下还没有醒来吗?”
    “朱雀指挥使,看您样子是有紧急情况汇报吗?”
    曹正淳知道轻重缓急,像紧急军情,他如果拦着不放,反而会令陛下不快,因此急问道。
    “因为九月初九要在明堂举行祭祀仪式,因此太傅这几日一直派人打扫明堂。
    “就在刚才,明堂忽然降下雨来,然而却不是雨水,而是橙黄的软粒,似是农作物,洒扫人员惊疑不定,立刻奏报。
    “荀司农丞正带着农学家等专家,前去查探缘由。”
    朱雀摊开手露出了几粒‘玉米种子’,神色凝重道:
    “明堂周围的灵台、辟雍、太学都没有受到影响,独独降落在明堂之中,事出反常必有妖!”
    …
    “是不是有歹人从中作梗!”
    曹正淳顿时神色阴沉下来!
    满朝文武都知道,九月初九陛下要在明堂祭天祭祖,这忽然之间出事,还是在昨日“天降祥瑞”后出事,让他联想到袁绍等乱臣贼子的反击。
    “锦衣卫已经派遣包拯和公孙策协同调查,但我亲自去明堂观察过,确实是从天而降,神乎其神,不像是凡俗手段。因此入宫急报。”
    朱雀神色凝重道。
    曹正淳想了想,一咬牙道:“罢了罢了,此事事关重大!朱雀指挥使随着咱家入殿。
    “唉,陛下难得好好休息一回,你们是不知道,陛下以往每日丑时才睡,寅时就起,辛苦的很呢!”
    闻言,朱雀知道曹正淳并没有夸张,陛下确实是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古之明君也不过如此吧?!
    曹正淳带着朱雀入殿。
    刘辩还躺在床榻上熟睡,不过睡梦之中,脑海中提示音一直在回荡。
    “请确定玉米种子投放地点……”
    这声音不大,很轻柔,宛如安眠曲似得,倒也没有惊醒刘辩。
    不过随着日头上升,刘辩的精神已经苏醒过来,但因为身体太过疲劳还在休息。
    宛如鬼压床似得!
    就是这种半睡半醒之中,刘辩下意识回道:“投放明堂……玉米雨……”
    “叮咚,投放成功!”
    然后京师三雍之一明堂,下起了玉米雨。
    曹正淳和朱雀,轻手轻脚入内,远远就听到刘辩的梦话声:“明堂……玉米雨……明堂……玉米雨……”
    两人惊疑不定,下意识对视一眼,都能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震动!
    陛下不愧是“受命于天”的“天命之子”,这人在宫中,就已经猜到了明堂发生了大事?!
    不过听着听着,他们听清了“玉米雨”这个词汇,顿时骇然失色!
    明堂还真的是下起了雨,而且是橙黄软粒,宛如作物种子似得。
    难道……
    哪个橙黄软粒,就叫“玉米雨”?!
    这是“天降祥瑞”吗?!
    如今,是仙人给陛下托梦之中?!
    这令曹正淳和朱雀面面相觑,那么他们还要不要惊醒陛下?!
    万一打扰陛下和仙人梦游神交,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就在此时,刘辩忽然惊醒过来,就是那种从鬼压床状态中挣脱后的惊醒。
    “呼哧——”
    刘辩重重的喘息一声,余光一扫,忽然发现曹正淳和朱雀远远观望,面面相觑之中。
    顿时坐起身来,隔着薄纱,惊疑问道:“你们有事启奏?”
    “陛下……”
    曹正淳和朱雀顿时如临大赦上前,将明堂“天降祥瑞”,降下“玉米雨”的事情汇报一遍。
    刘辩听着脑海中的提示音,心下有些哭笑不得,他在睡梦中直接降下玉米雨了。
    “朕已经知道了,那确实是天降祥瑞,那橙黄软粒唤作玉米,是玉米种子,也是高亩产的农作物,耐干旱,亩产两千斤。”
    刘辩又将“玉米”的优势简单述说了一遍,顿时令曹正淳和朱雀呼吸炙热、眼神狂热!
    又是天降祥瑞!
    这不仅是上天赐福,也是上天对陛下为政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啊!
    须知纵观古今,可没有哪一位帝王任期,出现这么多的祥瑞!
    还是事关国家社稷的农作物的祥瑞!
    陛下,是真正的天命之子!
    “以后若是有急事汇报,可直接唤醒朕,不可耽误军国大事!”
    刘辩叮嘱了一声,回想起方才曹正淳和朱雀犹豫不决,想唤醒他又不敢、又担心耽误大事的面面相觑,他就有些哑然失笑:
    “待朕更衣束发,起驾明堂!”
    “奴婢/属下遵命!!!”
    立刻有近侍过来服侍刘辩洗漱更衣束发,同时帝王銮驾已经准备就绪,一个时辰后,刘辩在锦衣卫和东厂,以及禁卫军的拱卫下,浩浩荡荡前往明堂。
    …
    明堂就在皇宫城南,出了平城门就到了。
    这一片区域,是京师最繁华的所在之一!
    这里有国家天文台“灵台”,
    有天子太庙、祭天祭祖所在的“明堂”,
    有大汉最高学府的“太学”,
    有各部门“官署”,
    再加上“南市”这个综合商业区,
    可谓是繁华无比!
    明堂占地庞大,是大汉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很多大典都是在这里举行。
    如此庄严肃重的所在,平时都是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因此鲜少有人。
    然而今日明堂忽然降下“玉米雨”,随着奏报通传,消息走漏后,又因为地处繁华南市附近,顿时吸引了无数人围观,隔壁太学学生几乎倾巢出动。
    这些人将明堂周围堵的水泄不通!
    他们对着明堂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有些人认为是祥瑞、有些人认为是上天警示、有些人认为是旁门左道在故弄玄虚、有些人觉得是朝廷为祭天的安排。
    各种说法、各种想法都有!
    荀彧带着农学专家经过检查后,发现这些橙黄软粒,确实是农作物种子!
    而包拯和公孙策进行仔仔细细调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妖人故弄玄虚、弄虚作假的迹象!
    最后的结论,是上天降下了“祥瑞”!
    “陛下銮驾即将驾临明堂,伱们立刻进行接驾。”有宫中传讯官先一步到来,顿时令在场众人忙碌起来。
    围的水泄不通的人群、繁华的南市等等拥堵,在帝王銮驾面前,畅通无阻的让开了一条通道。
    有衙役、军队将士在维持秩序,拱卫陛下的安防措施。
    刘辩在大军的拱卫下,于万众瞩目中,来到了明堂。
    这时候,玉米雨还在下着,一吨的玉米种子很多,且因为只在明堂这个局限的范围内降落,因此直到现在,还在密密麻麻的下着玉米雨。
    明堂之内,已经堆上了一层厚厚的玉米种子,宛如积雪似得,橙黄的软粒,铺着满满一层,令人嗅到了一股玉米的清香。
    “拜见陛下!!!”
    “免礼平身!”
    “多谢陛下!!!”
    刘辩走下銮驾,在场的百姓、学生、官吏等等,向他迎驾请安。
    不知是不是错觉,这些声音比起昨日更加敬畏,语气中更有种狂热的情绪!
    刘辩觉得,这应该与气运值的提升有关!
    气运值代表民心,越高,意味着他的臣民对他的认可度越高。且这代表出来的狂热情绪,也就越剧烈!
    因为昨日“红薯之事”,凝聚了很庞大的民心!
    刘辩镇定自若的向着明堂内走去,荀彧带着农学专家过来汇报工作,他们调查出来的结果,这些或许是农作物种子。
    “你们调查的不错。”
    刘辩来到露天院中,随手抓起了一把玉米种子,对着众人笑道:
    “此物唤作玉米,耐干旱、易种植,抵抗力远超小麦和水稻,并且种植方便、收获简单、储存容易、营养丰富,生长周期三个多月左右,亩产两千斤!!!”
    “哗——”
    闻言之后,在场文武百官顿时为之哗然震动了!
    而这股震动的声浪蔓延出去,也让在外围观的百姓们、学生们,以及那些世家探子、细作们,为之惊动了!
    昨日“天降祥瑞”,出现了亩产五千斤的红薯!
    今日又“天降祥瑞”,出现了亩产两千斤的玉米?!
    真的假的啊?!
    天降祥瑞,搞得好像批发一样?!
    而且。
    玉米虽然不如红薯亩产高,但陛下可是说了,这是耐干旱、易种植的农作物。
    如今大汉全国大旱,玉米的问世,无疑就是超级神器,可以缓解不少地方水土不足的影响!
    且储存方便,种植简单,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令百姓们有更富余的时间投入其他产业,提高收入。
    这令众人有些惊疑不定!
    这时候,混在人群中的锦衣卫们,开始引导舆论节奏了。
    “接连有祥瑞降世,陛下不愧是天命之子!”
    “从三皇五帝至今,古之圣贤明君也有不少,唯独陛下为政期间,接连出现祥瑞,这说明上天认可,民心所向,这才有祥瑞接连问世!”
    “我大汉有亩产五千斤的红薯、有亩产两千斤的玉米,从今以后,将再无饿殍!大家以后不用饿肚子了。只要可以撑过这两三个月,就能看到成效了!”
    “如今虽然日子有些难过,但只要我们咬咬牙、忍一忍,苦日子就将过去,好日子就要来了!我们可不能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陛下万岁!因为陛下的英明神武、雄才伟略,这才令老天爷降下祥瑞!因陛下,我们明天将更好!”
    “好日子就要来了!”
    “……”
    锦衣卫的煽风点火,顿时引得黔首百姓们、贩夫走卒等底层人士,有些激动期待!
    甚至隐隐有些幻想着红薯、玉米得到推广后,他们再也不用饿肚子的好日子了!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百姓们激动万分,高呼着“陛下万岁”,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最后声震十里,据说远在几十里外的虎牢关都能听到!
    刘辩在高呼中,顺应民心,直接下令种植玉米!
    一吨的玉米种子,可比一吨的红薯可以种植的更广泛,因此刘辩决定将京师的官田、无人荒地,全部拿来种植玉米!
    这时候,其实荀彧等农学家有些担心。
    红薯只在皇家园林:上林苑种植,哪怕失败了,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但如果玉米要推广到整个京师官田,势必不能种植小麦了。
    这万一失败了,玉米没有着落,连小麦也没了,鸡飞蛋打,全军覆没!
    到时候,恐怕会爆发很剧烈的动荡!
    不过如今正值民心鼎盛,陛下万众瞩目、众星捧月的时候,荀彧等官员不敢反驳,领诏谢恩,唯唯诺诺。
    等到刘辩銮驾离开明堂回宫后,荀彧等官员这才私下拜见,言明自己的担忧。
    不管是红薯,还是玉米,哪怕是高亩产农作物,且可以成为主食。
    但毕竟是第一次问世,没有经过试验研究,荀彧等人担心出现万一,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刘辩知道,不管是红薯,还是玉米,都是绝对的神器!
    君臣出现分歧的时候,这一次,刘辩力排众议,一锤定音道:“出了任何事情,朕一力承当!”
    “这……”
    荀彧等人无可奈何,君命不可违,只得领命道:“臣等遵旨!!!”
    京师官田,开始轰轰烈烈的种植玉米种子。
    这么做,简直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完全不顾及失败后的影响!
    刘辩对玉米有着绝对的信心,但对荀彧等人而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这些人确实是忠君爱国,事关农耕这么重要的事情,都愿意听从刘辩的力排众议,都忠心耿耿的陪着刘辩胡闹,可见忠诚度很高!
    但刘辩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等到红薯和玉米收成之日,他们会明白刘辩的良苦用心!
    荀彧这位大司农丞,倍感压力!
    不过幸好,地方上倒是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陛下,幽州牧刘虞接诏,回信将征调粮草,驰援京师!”
    刘虞的信件,是通过飞鸽传书传入京师的,锦衣卫第一时间呈上宫内。
    刘辩看着刘虞的亲笔信件,上面言辞中的忠君爱国,令他感慨万千:
    “伯安(刘虞)果然是汉室忠臣,唉,他的嫡子刘和还陷在于夫罗手中,却一心担心京师的百姓安危,舍小家而为大家,赤胆忠心啊!”
    念及此处,刘辩望向锦衣卫问道:“吕布率并州军前往上党镇压于夫罗,还没有从他手中救出刘和吗?”
    …
    “启禀陛下,于夫罗麾下南匈奴部队,弓马娴熟,靠着骑兵机动性,并州军还未有太大建树,只是避免他们祸乱州郡,保证并州军民的安危。”
    朱雀回禀道,“以吕布等诸将的勇猛,镇压于夫罗部队,救出刘和,只是时间问题!”
    闻言后,刘辩皱眉,沉声道:
    “传讯吕布诸将,一定要保证刘和的安危!且刘虞征调的粮草,应该也是从并州绕道,不可能途径冀州,令吕布、张扬,保证并州粮路通畅!”
    “属下遵命!!!”
    朱雀领命退下。
    ……
    幽州牧刘虞即将征调粮草入京,对京师当前的粮草危机,无疑有着缓解的作用。消息不胫而走后,就令京师动荡的民心安定不少。
    皇城耗门附近。
    荀彧、荀攸和曹操拜别。
    曹操即将前往兖州东郡赴任东郡太守,这一去可能他们短时间很难再见。
    他们共事这段时间,也算是有些交情了。
    “此次幽州牧刘虞即将征调粮草入京,我也算是走的安心一点,不至于牵挂京师的粮草问题了。”
    曹操闻言后,叹了口气说道:“如今天下动荡不安,但也有许许多多的汉室忠臣们,正在尽忠职守,为匡扶汉室而努力着。”
    闻言后,荀彧和荀攸等人皆是颔首。
    荀攸望向曹操说道:
    “孟德此去也是一大挑战,青州、兖州黄巾贼猖獗,刘备、刘岱和鲍信等将战败后,损兵折将,对镇压贼乱一直处于被动。
    孟德赴任后,须与他们携手与共,尽快镇压贼乱,平定青州和兖州的安定!这才有足够的精力,恢复生产,同时对峙冀州的袁绍!”
    …
    “我明白,公达勿忧。倒是……”
    曹操颔首,旋即担心说道:“明日陛下就要在明堂祭天祭祖,不知会发生什么变动,你们一定要做好万全准备,务必保证陛下的安危!”
    他们可是知道,陛下明日的祭天,将会公布一件大事——摊丁入亩!
    这个赋税改革一经推出,必定天下震动!
    那些世家大族肯定会疯狂的!
    …
    荀彧和荀攸等人神色凝重,微微颔首。
    这时候,天下动荡,不适合推动太过争议性的赋税改革,阻力太大、影响太大,可能会适得其反,令本就动荡不安的天下,更加剧烈!
    但君命不可违!
    陛下执意推行“摊丁入亩”,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其实曹操想要下放地方,除了要展现自己在军事上的才华和抱负,也是担心“摊丁入亩”赋税改革,引起震动太过剧烈。
    因此决定下放地方,为国效力、为君分忧!全心全意的镇压地方叛乱,为推行“摊丁入亩”赋税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曹操与众好友、同僚拜别了足足一个时辰,终于决定离开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离去前,荀彧将一份信件交给曹操,拜托道:“孟德,等你赴任安稳后,烦请你转交给奉孝!”
    “小事罢了。”
    曹操顺手接过,贴身保存:“我会第一时间交给郭嘉!”
    “多谢了。”
    “言重了!”
    曹操笑道,旋即与众人拜别离去。
    他出了耗门后,在马市附近购买马匹,旋即策马离开,快马加鞭向着东郡行去。
    “驾——”
    此时是申时初刻,大概下午三点左右,九月的天气,还是高温炎热,令人有些昏昏欲睡。
    迎面扑来的风刃,吹的曹操胡须倒卷、衣衫猎猎作响,将他身上的炎热吹去,顿时整个人清凉几分。
    曹操望着前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刺眼的阳光照射过来,光芒普照,在苍茫大地上,顿时令他有些豪情万丈。
    此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将在兖州东郡,大展宏图,一展抱负!
    曹操心潮澎湃、豪气万丈。似乎想到什么,下意识回首。荀彧和荀攸等人,还在耗门附近远望。
    在他们的背后,这座大汉首都、京师洛阳城,宛如匍匐在地的老虎,经过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后,已经有些苍老衰败下来了。
    或许正因此,才有那么多的乱臣贼子、狼子野心之徒,图谋不轨,试图给予致命一击,想要取而代之。
    但光芒普照之中,曹操却发现洛阳城并非是苍老衰败下来,反而显得熠熠生辉,光芒绽放,在充满历史底蕴的气息中,似乎沉睡中的猛虎渐渐苏醒。
    “嗷呜——”一声,令百兽臣服!
    曹操心中那种豪气万丈、心潮澎湃,渐渐冷却下来,化为了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敬畏!
    (本章完)
    (/bi/286494/17237572.)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