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十七章 女摔跤手

第十七章 女摔跤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锐盯上天桥这块宝地,自然也没有放过那些新中国早期的人民艺术家。

    刘宝瑞是中国单口相声大王,侯宝林是侯耀文的父亲,也是郭德纲的师爷。

    如果不是马三立远在天津,一来一回太麻烦,估计马三立也会被李锐盯上。

    刘瑞特别派人送去了带有郭德纲单口相声片段的录音机给两人听。

    让两人接触到后世传统相声的形式,用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单口相声在后世乐意听的人其实不少。

    要不然优酷也不能给郭德纲专门办一个坑王驾到的节目。

    李锐想的便是让刘宝瑞和侯宝林两人创作单口相声,要写出一些新的东西,最好是成本大套,一说就是上百回的那种。因为单口相声只要说得好,听众就不会少。

    而且单口相声听着和连续剧一样,观众粘性很大。单口相声必须是要连着听得。

    就像是李锐,他现在还对老郭的《三十七号坟》抱有极大的怨念。虽然老郭这十来年一共就讲了那么一小段不到两小时的内容。

    但是但凡听过这段的,无不对这故事的后续发展急的抓耳挠腮。

    刚好现在新中国刚成立,这些在旧社会毫无社会地位被人任意欺辱的相声演员们终于可以抬头做人了。

    他们迸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

    李锐就让他们把创作热情用在为新中国增砖添瓦上。

    这个时候很多老段子还没有失传,不管是神鬼灵异还是民国奇案,这时候都有。

    尤其是民国奇案,现在还能找到当事人。

    李锐发动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群策群力的去创作这类型的节目。

    中央还让文化部拨了一笔经费。

    因为这种节目的创作不仅能在后世赚到钱,同时也能丰富这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刘宝瑞创作了长篇回目《新编白蛇传》。侯宝林则是根据民国真实故事创作了三十回本的民国奇案《狗肉县长》。

    李锐并不担心他们创作的故事后世人不爱看。

    因为后世年轻人第一次听刘宝瑞的《黄半仙》《君臣斗》一样能笑的前仰后合。

    听侯宝林的《夜行记》《关公战秦琼》也能乐不可支。他们自然被李锐组织的摄影队拉去拍视频去了。

    不过刘宝瑞这个名字是不能用了,因为中央现在并不想让后世的政府注意到李锐这个网吧穿越了。

    所以刘宝瑞给自己起了个化名,就叫刘宝祥。并且还按照摄影队的同志要求,念了一段词。

    “我是新人阿婆主刘宝祥,是个年轻的00后(1900后),喜欢我创作的长篇单口相声,就请给我点赞、评论、收藏,一键三连!”

    刘宝瑞还在镜头前比了个耶。

    虽然他一头雾水完全不清楚自己念得词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那个摄影的导演让自己做这些动作有什么意义。

    但是人家要求了,那自己就照作呗。当然,拍摄单口相声的表演放到后世的网络上赚钱,这只是李锐整个提纲里的一小部分。

    李锐培养了十名使用后世DV的摄影师兼导演。

    因为考虑到DV是后世高科技产物,以免纰漏,摄影师出去摄影的时候都会跟着五个战士作为保护。

    这批摄影师中有个叫李光复的,这小伙子二十岁。父母都是老红军,但双双牺牲在了抗日战争中。

    作为烈士遗孤,他是被组织养大的。

    到了十六岁那年顺理成章的加入了革命队伍。

    打了四年的解放战争。因为是烈士遗孤,组织上对他还是很照顾的。他在后方一直念书,顺利的念完了初中。

    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而且脑子又灵活,会写文章也鼓捣的来照相机,所以参军后成了一个随军记者。

    他在第一次使用DV的时候就知道这东西很厉害,比自己那个从德国进口的蔡司照相机还高级。

    所以他特别珍稀这个宝贝。还特别找来了好几层棉布,平时不用的时候就把DV包的严严实实的。

    用完了也会用棉布把机器擦得干干净净,一点灰尘都不许有。

    今天他们十个摄影师被李锐给安排出来拍素材,李光复的任务是拍摄一个在天桥打跤的女子。

    所谓的打跤便是老北京流行的一种摔跤文化。

    最早起源于八旗子弟的善扑营。古时候娱乐匮乏,八旗的王宫贵胄就会让擅长摔跤的布库来家中表演摔跤来解闷。

    后来清王朝倒了,铁杆的庄稼没了。

    那些靠着给贵人们表演摔跤手艺的摔跤手没饭辙了,他们也只能是落了地给平头百姓表演摔跤来赚口饭吃。

    这一来二去的,打跤表演在北平也就就始兴开了。

    在旧社会表演打跤的摔跤手们比其他卖艺杂耍的手艺人过得日子强点。

    因为摔跤手他能打啊,一般的泼皮无懒不敢找他们的麻烦。

    不过碰到警察和军爷那该交份子钱还是要交份子钱。

    毕竟功夫再好也抵不过快枪啊。

    不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原则上是不许打人的。

    所以打跤这门手艺该何去何从也是个麻烦事。

    主管这块的文化部门也不知该不该取缔这些练打跤的。

    不取缔吧,他们天天在天桥围个场子打跤摔跤给人取乐,这好像不太好,和我党方针不符。

    取缔吧,那群人不摔跤他们吃什么?

    北平市的管理部门也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纠结之中。

    现如今天桥最有名的一个打跤肠子叫“冬青跤场”。

    之所以出名是这个场子里的跤王是个名叫刘佩云的女子。

    这年头打跤可是个辛苦活,就算是表演,那也是半真半假,摔着可疼了。

    刘佩云一米七的个头不矮,模样长得也俊秀,身材是一种很健康的结实。

    每次看她把比她更高更壮的男人摔过头顶落在地上,场子里都会爆发出惊天的欢呼。

    她天桥女跤王的名号不胫而走。

    北平的体育部门想要把她吸纳进运动队。

    不过刘佩云是场子里的招牌,她要是走了,怕是其他十几个师兄弟会饿肚子。

    所以刘佩云也就一直没离开摔跤场。而她的名号也传到李锐的耳朵里了。

    李锐还特别跑去天桥看了一场她的摔跤。

    还真别说,摔得很漂亮。因为刘佩云手长脚长,身材挺拔。看她摔跤有一种别样的美。

    她的动作流畅,和师兄弟配合的又好。

    李锐完全看不出他们是在套招还是在真打。

    这比后世风靡全球的《wwe》好看多了。《WWE》的摔跤那是一眼假,全靠剧本剧情推动。

    刘佩云的摔跤可比那个有技术多了。而且人长得不赖,打扮打扮化个妆,在后世怕是能有一群LSP在公屏里打上“姐姐摔我”的弹幕。

    一个身材不错,脸蛋也不错,还摔得一手好跤的小姐姐,试问后世的哪个沙雕网友 能拒绝?

    所以拍摄刘佩云摔跤也落在了李锐的计划当中。

    而负责这个拍摄的正是李光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