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人才的问题
太阳报最后还是未能以《英国!苏联的新联邦!》作为头版头条,太阳报在伦敦有关方面的多方关切下选择了一个和他们气质并不是很相符的标题:
《苏联国歌响彻伦敦!克莱门特首相惊慌失措!》。其实《苏维埃进行曲》不是苏联国歌,克莱门特首相也没有惊慌失措,他只不过是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有点懵,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读者并不关心。当首相他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立刻联系了有关方面的负责人。
相关部门立刻去把这段音乐给掐掉了。
可以说克莱门特首相在整件事的反应中还是很迅速的。
他最多不过延迟了几秒钟罢了。而恰恰是这关键的几秒钟被《太阳报》的记者抓拍到了。
并且贴在了头版头条上。这几秒钟的时间内,克莱门特首相一副茫然无措的表情,好像被这件事给彻底弄晕了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而且太阳报的记者还在文章中批评道:“首相的行动慢的如同蜗牛,我奶奶葡萄树上的毛毛虫都比他快。”
当然实事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当天在场的媒体不少,很多媒体都放出了关于首相处理应对得当的报道等等。
尤其是《泰晤士报》,称赞首相反应速度很快,立刻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没有将这次事件的影响扩大化。但是这并不是读者爱看的东西。正如首相和幕僚官员们评价的一样,《泰晤士报》是给治理国家的读者看的。
而《太阳报》是给只关心胸部的读者看的。
试问:这天下看政治的多,还是看黄图的多?!这是不需要辩解的一个问题,《泰晤士报》号称英国第一大报。
但是它的销量永远都到不了《太阳报》的一半。七十年后依然如此。虽然说《太阳报》和《泰晤士报》同属于一个报业集团。
升斗小民更对《太阳报》感兴趣,他们也更喜欢《太阳报》上的文章。
因为写的够惊悚,够八卦,够出人意料。
所以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莫名其妙的就被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定义为:傻乎乎的首相。
“苏联人登入英吉利海峡时,我们的总统还在寻找他明天打高尔夫球的球杆吧!”
关于首相的新笑话也出炉了。
这一次的事件在英国看来非常恶劣,所以他们决定要彻查这件事。
于是内部一场轰轰烈烈的寻找苏联间谍的行动展开了。
但是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这次又是什么都没有找到。
这些原本在二战中用来提供防空警报,二战结束后用来报时和播放音乐的大喇叭是由伦敦市政厅管辖的。
他们的工作人员不过是和往常一样到时间播放唱片罢了。
谁能知道那个标着《月光曲》的唱片里面居然是《苏维埃进行曲》呢?这是有人在掉包!
有人在诬陷我们伦敦市政厅!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清查。
这年头英国人想在英国抓到苏联间谍,那就是好比是【找群友V50肯德基疯狂星期四,那是门也没有啊!】
一场大清查轰轰烈烈的落下帷幕,伦敦方面只抓到了三十几个入室盗窃的小毛贼,这也算是为伦敦治安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吧。
《太阳报》为了销量紧跟时事,疯狂嘲讽首相与政府的不作为。弄得克莱门特民意调查率疯狂掉。
不过也没事,如果没有这档子事,这哥们明年也是最后一年当首相了。
而伦敦当局很快也成为了全世界的一个笑话。
苏联方面拒绝承认对伦敦派遣间谍。
并且表示应该是你们自己的工作失误罢了。
两国之间口水战打的飞起。同时又把西德方面封禁《中国印象》和《苏维埃进行曲》的事情给翻出来了。
指责西方毫无自由精神可言。民众喜欢听什么看什么,那是他们的自由!
你们严重违背了自由的精神。不得不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的是太爽了。
现如今东西双方的口号,西方喊得是自由,东方喊得是民主。你现在的操作违背了你的基本盘啊,兄弟!
如果还仅仅是双方政府之间的骂战,其实问题还不大。
因为大多数民众并不是特别关心这种政治问题。
但问题是《苏维埃进行曲》这种朗朗上口的节奏,很多人听了一遍就已经会哼其中的调调了。
而且最该死的是有一群从前自由法国派系的法国人从东德搞来了原版的唱片。
他们居然大张旗鼓的放了起来!法国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这也是诞生了《国际歌》的国家。
现如今法共可是在国家议会中都占据席位的合法党派啊!
在其他资本主义老巴黎正白旗看来,这他娘的就是一群二五仔。
去年这群法共就想推动和新中国建交,最后还是被压了下来。现在倒好,他们现在搞来了这些歌曲和电影。
戴高乐能派遣军警上街随便抓人吗?
法国人才刚脱离维希法国控制多久啊。
如果戴高乐敢搞军警政策,那么巴黎人民就敢让他见识一下什么叫做第二次巴士底狱。
戴高乐无法推翻现如今法国政府合法性的基本盘,他必须要维持住自由法国的旗号。
在法共的庇护下,巴黎不少的小酒吧都正大光明的播放《苏维埃进行曲》和《中国印象》。
生性浪漫的法国人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电影的喜欢是毋庸置疑的。
他们很乐意去听新的音乐,看没看过的电影。
于是在巴黎的街头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一个奇景,那就是很多酒馆在门口的招牌上并不是挂着“今日有酒”。
而是挂上了“内有新音乐”。而这新音乐指的就是从苏联传来的。当然,法国政府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
他们不能和英国一样一刀切的下封杀令。
但是警察们却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查那些酒馆。
消防不到位、人员太密集、卖的是假酒、你没有缴税、出门为什么不戴帽子,等等理由来驱赶人群。
但即便是这样,戴高乐政府也不可能全部禁绝这些影像和歌曲的传播。
甚至还有英国人坐着轮船穿过英吉利海鲜,周末跑来巴黎看一场电影然后周一在回伦敦上班的事情发生。
这件事已经让英法政府非常头疼了,他们无法禁绝人民对音乐和电影的追求。
如果一刀切,甚至还会引起反弹。所以在英法沟通后,他们一致决定求助于美国。
于是乎,刚刚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接到了来自于欧洲的求援信。
不是索要武器,也不是索要金钱援助。欧洲大陆的求援很简单。【请拍摄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来满足现在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否则苏联将有可能利用先进的文化攻势对我们发起进攻。】杜鲁门都诧异了,这是爹求儿子回家救人啊。
欧洲的old?money们就这样撑不住了吗?杜鲁门很开心,他很快知会了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让他开始狠抓好莱坞的电影生产。
让他们生产更好的电影和音乐出口到欧洲。
帮助我们的盟友。但在之后杜鲁门所没有想到的是,麦卡锡主义的盛行让美国最引以为傲的好莱坞突然失声……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目前并没有人能真的看清来自中国的文化攻势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
对所有人来说,都只是简单的将其归类为意识形态的宣传。
没有人真正的注意到其实一场文化战争其实已经悄无声息的展开了。
对于中国来说,展开文化战争什么的,其实并不算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只不过是李锐利用网咖的海量信息资源做的一个牛刀小试罢了。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真正重要的还是工业化。
李锐知道,国家组织的勘探队已经出发了,目标是后世的大庆油田。目前的中国是个严重的贫油国。
没有石油可是太难受了,现代化的武器都用不起来。
后世一直到1959年中国才发现大庆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而这次有了李锐提供的信息,他相信这个时间可以提前九年完成。
与此同时,李锐也受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文。
解放军已经顺利进入新疆并且完全控制阿依果孜矿区。
这个矿洞出产大量的稀有矿石,是新中国之后想要建立核工业、航天工业比不可少的重要矿洞。
最重要的是这个矿洞储量巨大。几十年的挖掘都没有採空。
在后世国家将其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封存了起来,不在进行开采。
还有招远的金矿、广西的铝矿等等重要的还未开采的矿坑,在李锐开了后世先知挂的影响下被一个个的点出来。
目前国家的地质勘探人才本来就少,李锐指出的各大矿洞又都是中国急缺的材料。
所以即便是毛主席都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来用。
所有人都在感叹,要是能在多一些人才就好了。“不能仅仅依靠培养啊,还需要尽可能的号召我们流落在海外的科学人才回国建设啊。”
李锐在基地里来回踱步,现如今中国的人才真的是太少了。
完全不够用。他忽然想起一件事,连忙找到冯石:“老冯,之前一直说让国家把我们流落在外国的那些科学家接回来,这事办的怎样了?”
李锐想到的不是别人,正是钱学森。
科技成果可以使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结晶,但是科研是需要领头人的。
而钱学森正是新中国导弹事业的领军人。
目前基地里的陆光达已经开始和包括陆光达在内的一众核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原子弹的理论技术了。
氢弹研究项目也同时上马。理论研究先做起来。基地内最近通过视频和接外包工作赚的钱全被李锐用来购买各种机械设备了。
后世国产数控机床虽然精度可能确实没有那么高,但是也够用,而且胜在价格便宜。
目前基地已经买了十几台二手的数控设备了。
千分尺、游标卡尺等工具也没少买。精密的测量仪器也买了几个,但是价格真的太贵了。
目前基地一天大概能赚八千块了。因为视频的收益开始慢慢高了起来。
尤其是那个女摔跤手刘佩云和几个大师说的单口相声,他们都在快速吸粉。
李锐已经屯了一波钱,准备来个大的。
因为包括陆光达在内的一众科学家都认为,基地不能全都买二手数控机床。
毕竟二手数控机床的精度下降的厉害。
而且还经常出故障。当做教学用具还行,真的拿来生产的话。这些机床只能用来粗加工。
所以在一众人等进行反复筛选之后,一台国产五轴并且带刀库的数控加工中心进入众人视野之中。
这台济南二厂生产的数控中心价格并不贵,只需要十七万。“老陆,你们确定你们现在玩的来五轴机床吗?”
李锐在下单前反复确认。
“别开玩笑啊。我可是看过很多数控加工中心的事故,刀库换错撞刀、撞主轴、把整个刀盘撞飞了都有。”
“第一,这个机器要是坏了。在我们这个时空可是无法修复的。第二,你们中要是有任何一个受伤了,那可比机器坏了还要亏。”
李锐说的很认真,陆光达则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废什么话啊,要你买你就买。别墨迹了,机器都没有,我们理论知识学的在扎实有什么用?”
“你这好好的学者,和老冯待久了怎么也有一股子兵气了?”在一瞬间,李锐差点觉得眼前站着的是李云龙而不是陆光达。
不过在陆光达的催促下,李锐还是把存了许久的十七万花了出去。
“好了,已经下单了。估计等几天这个机器就会到了。你们才理论学了一个月就要上手五轴加工中心,你们的胆子是真大。”
李锐无奈的竖起大拇指。
1950年六月三日,香港。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漂泊,一艘挂着英国国旗的商船终于在香港靠岸了。
而在船舱中吐得昏天黑地的钱学森被他妻子蒋英叫醒。
“学森!学森!醒醒,醒醒。我们靠岸了!我们马上就能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