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一百六十五章 新装备与打下来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 新装备与打下来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破晓基地的外面是包了一个曙光厂的外壳。

    曙光厂是对外隐蔽用的一种伪装。不过曙光厂也确实是有点东西,里面也生产一些玩意儿的。

    这里的保密级别比破晓基地要低一点,但也是原子弹级的保密程度。因为在这个外壳下面的工厂中,有的地方可是会生产超越这个时代的东西。

    比如说李锐现在带着冯石看的东西。

    其实给他看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非常了不起的玩意儿,无源外骨骼罢了。

    也就是能让一个体重九十斤的小姐姐背上七十公斤的重物,面不红气不喘的走上五公里罢了,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相比于后世那种有源动力骨骼,无源外骨骼确实算不上什么很高科技的玩意儿。

    其原理很简单,最早在七十年代就有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提出过类似的概念。

    而当时这种外骨骼还是面对中老年人的一种复建设备。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就研究出了第一代无源外骨骼。

    当时是以帮助老年人行动而设计的一种医疗设备。

    而随着战后日本一波婴儿潮的逐渐老去,日本也在九十年代末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的到来,催生了日本研究出了更多更好用的辅助设备。

    而帮助老年人生活的外骨骼,一直是各大医疗集团开发的重点项目。

    有源项目和无源项目都在开发。

    但是不论有源外骨骼还是无源外骨骼,最后进入家庭成为老年人帮手的数量始终是很少。

    因为外骨骼穿戴起来很麻烦,如果没有年轻人帮忙,老年人自己根本穿戴不起来。

    但是如果家里有年轻人,那老年人也不需要做什么很繁重的工作,那就用不到外骨骼了。

    所以医用外骨骼陷入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

    但是这些项目却在军方那里得到了重视。

    并且开始不断的研究更新,尤其是有源外骨骼项目更是被视为日后战场的单兵标配。

    不过有源外骨骼不是1950年的中国能搞的。

    就算是后世有些民间的手工大神自己手搓有源外骨骼,但是价格也贵的飞起。

    相比较来说,还是无源外骨骼比较香。

    而且无源外骨骼也不算多么保密的一种项目。

    国内外都有很多大神有公开自己的设计方案。

    很多方案都很成熟。而无源外骨骼的核心思想便是利用外骨骼来抵消使用者在搬运重物和长距离行走时对自身的压迫。

    这些东西被基地里的年轻人找到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

    而且说:“这玩意儿要是可以装备到后勤部队,那就好用了。资料上可是写了,从前两个人搬运的三十五公斤炮弹箱,传了外骨骼后可以一个人搬运。两个人就可以搬运一卡车的炮弹。”

    “而且还有余力继续做其他工作。甚至还能继续卸几卡车的炮弹。这个外骨骼可是太有用了!”当时有技术员很激动。

    因为但凡干过活的人都知道三十五公斤的一个大木箱有多沉。

    如果一个人搬的话,没有搬几个就会腰疼的不行。就算是两个人搬运,其实也是很吃力的。

    如果是两个人去卸一车炮弹,基本上搬完了,人也差不多累瘫了。

    “我军在海拔四千米的XXX山边防部队装备了新型外骨骼。单兵可一次为边防哨所运送给养七十公斤。一支巡逻队便能拉来数百公斤的补给。”

    “解决长久以来,我国高山边防扫所给养补给困难的问题……”一旦有人打开了这个思路,很多人都开始寻找关于外骨骼的各种消息。

    众人纷纷表示这个东西应该要装备到后勤部队和工兵部队。

    有了外骨骼,一个后勤战士可以顶得上过去两个甚至三个。

    不过这东西说起来简单,而且技术员里也有动手能力强的。

    他们利用下班时间用各种材料来尝试制作这种外骨骼。

    最开始他们想用木头,因为木头这种材料是最容易搞到的。他们按照网上找来的数据,利用曙光厂里的设备加工一批木头零件,关节处用了轴承。

    然后大家开始做实验,结果按照网络上给出的数据来加工木材外骨骼的话,基本上没法使用。

    因为木材的受力能力和抗冲击抗变形能力都不够。

    如果是直立状态下,木材制作的外骨骼也勉强能负重七十公斤。

    但只要人一动,作用力一旦开始变化,木材外骨骼就直接断成碎片了。

    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加粗木头。而等到木头能满足各种力学要求后,它的粗细已经失去了作为外骨骼的便携性了,木头走不通,大家有想了其他材料。

    有人说用钢管,这群年轻人又开始折腾。钢管的话倒是比木头好多了,可以更细更小,基本上按照图纸上的要求可以做出来且满足负重和应力。

    但是用钢管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其本身做完又太重了。基本上达不到为战士减负的要求。

    最后搞了半天,还是只能从后世买铝合金回来加工。铝合金更加轻便,而且强度够。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年代没办法生产铝合金。

    即便是有全套的工艺和技术流程以及相关的论文。

    但是受限于工业底子太薄,中国现在无法搞出来这种东西。

    但是外骨骼这玩意儿其实对之后的志愿军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朝鲜战争志愿最大的问题不是说没有强大的火力,而是没有足够的后勤。

    没有后勤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防空火力的不足。以及后勤运力的不足。

    防空不足导致了大量的后勤运输车被炸,再加上朝鲜多山,很多地方汽车都很难开过去。

    有的时候需要用人力背用骡马车运。无缘外骨骼算是能解决后面这一项。

    还有很重要一点是工兵极其需要这东西。

    在志愿军战后总结经验里写的很清楚。

    因为缺少工兵部队,导致志愿军不得不大量征召民夫前往战场。

    其中有中国民夫也有朝鲜民夫。这些人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往往死伤惨重。

    所以包括彭德怀在内的志愿军领导都在51年的第一次总结经验中提出,需要扩建工兵部队。

    在前线抢修道路、桥梁等等。如果可以的话,甚至能在前线修一个机场那是最好的。

    当然在另一个时空中,这种设想是难以实现的。

    即便是在这个时空中也需要好好盘算才行。

    只要中国飞行员能驾驶着米格15在朝鲜降落,有一个落脚点。哪怕仅仅是只能保护柱大后方,那也是非常值得的。

    在曙光厂里,李锐找了个女技术员,也就是那个叫做白灵的女同志来穿戴无缘外骨骼来做演示。

    因为相比于找一个健壮的男性来做演示,还是找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子来演示比较有视觉冲击力。

    花了几分钟,白灵穿上了全套的无源外骨骼。“这是全套的外骨骼,从腿部到腰部再到脊椎和手部,这是一整套完整的骨骼系统。”李锐介绍到。

    “穿戴着这套外骨骼后,即便是白灵这样的女生也可以做到大重量负重。”

    李锐说话的时候有几个男生一脸吃力的提起一个很沉重背包往白灵的背部挂。

    这背包一看就重,几个身强力壮的男生用手举起来的时候脸都憋红了。

    当他们把背包要往白灵背上挂的时候,冯石连忙阻止:“停下,停下,这……这多重啊!”

    “七十五公斤。”李锐轻松的说道。

    冯石嘴角抽搐:“这么重,不把姑娘压坏了?这大男人扛着都吃力啊。这姑娘腰不都压塌了?”

    李锐笑了笑,看起来冯将军还是心疼白灵这个姑娘啊。

    也对,白灵这个姑娘在这群技术员里算是一枝花了,而且性格又好,在基地里不论男人,很多人都挺喜欢这姑娘的。

    那边白灵也展颜一笑:“没事的冯将军,我之前做实验的时候扛过。还在操场走了好几圈。什么事都没有。”

    “你之前扛过?还去操场走了几圈?!”冯石的面色严肃了起来,他看着李锐:“李主任,我要批评你两句了。这种实验怎么能让女孩子来做?七十五公斤,那就是一百五十斤,比人家姑娘还重。”

    “万一这设备要是不行,这个重量能把姑娘的腰直接拉伤,到时候是一辈子的残疾啊。到时候你怎么和她妈妈交代?”

    看着冯石说的一脸严肃,李锐也不得不解释道:“这个……白灵试之前,我们的男生也试了,我也试了。是在确保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让女生们试试的。”

    “女生们也好奇,我就同意了。而且让女生尝试,才能测试出这种外骨骼的上限。”李锐说着。

    但是冯石还是一脸严肃:“李主任,话是这么说。但是女生做这个是不是还是太危险?我觉得还是让男生来做吧。”

    冯石都这么说了,李锐还能怎么说,让白灵卸装备呗。

    冯石说的也有一点道理, 任何新装备的试验都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

    女生力气更小,一百五十斤的重量压在背上,强壮的男生还能扛得住,但是女生却有可能会直接受伤。

    不过那边白灵不同意了,她瞪着眼睛说道:“冯将军你是瞧不起人,毛主席都说了男女平等。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

    说着她强行让人把背包给挂了上去。

    七十五公斤的背包上背还是有点分量的。

    但是有外骨骼为她承托了大量的重量,她并不觉得重。反而是健步如飞的走了起来。

    一边走还一边对着冯石说道:“冯将军,看到了吧,别看不起人哦。”

    说着,白灵俏皮的笑了一下。

    然后便穿着外骨骼背着包裹围绕着操场走了起来。

    操场不算大,但一圈下来也有两百米。白灵穿着外骨骼,背着七十五公斤的背包连续走了十圈,相当于两公里的路。

    她也没有感觉到多累,仅仅是些微有点累罢了。比平时走两公里要累点。

    李锐问她:“白灵,感觉怎么样?”

    白灵歇了会说:“柑橘像是背了个有点沉的书包在走路,但是能坚持。我觉得我走五公里,甚至十公里问题都不大。”

    “行了,这个应该可以了。”李锐让人把白灵背后挂的背包拿下来。

    然后白灵又兴匆匆的要表演举弹药箱。

    这套外骨骼手臂处是有两个抓钩设计的,就是为了方便抬重物。在两个抓钩的帮助下,瘦弱的白灵居然轻松的举起了三十公斤的弹药箱,而且完全没有感觉到腰部承受了多少力气。

    按照白灵的说法,感觉就像是抱了个十斤的西瓜差不多。

    这些演示都做完了,李锐问:“冯将军,这外骨骼不错吧。”

    冯石点点头:“不错是不错,但是下次还是别找姑娘做演示了。姑娘和小伙子不一样,经不起折腾。”

    冯石这话一说,在场的几个小伙子开玩笑道:“冯将军偏心眼啊,重女轻男。”

    “冯将军,男女平等啊。没听白灵同志说嘛。”“一群小兔崽子。”冯石也笑骂道:“这活儿你们还真的好意思让女同志一直干啊。”

    几个男生笑了笑,没说话。

    这几人李锐让他们先回去了,不过白灵走之前还特意到冯石面前炫耀了一下:“我还行吧。”

    她学着《精武门》里的李小龙擦了擦鼻子。

    冯石不得不笑道:“行行行,女人能顶边天,你能顶多半边。”

    白灵这才喜笑颜开,然后对着李锐说:“李主任,你说呢?”

    “我说?我说基地里好多男同胞都不如你。你学的又快,反应也快。之前翻译的很多工科资料也很专业。你是我们的宝贝啊。”李锐也笑着说。

    白灵双眼忽闪:“真的?”

    “真的!”“哈。”白灵高兴的跑开,离开前对李锐和冯石打了招呼:“那我先去工作了!”

    等待着这群年轻人走远后,李锐和冯石围着操场小声说话。

    “这种外骨骼确实好用。等会儿准备一套,我带去中央军委,找后勤相关的负责人。让我们的部分工兵和后勤部队能用上。”

    对于外骨骼,冯石是给了肯定。

    他又说到:“不过这还是只能解决我们部分后勤的问题。我们最大的问题还没解决啊。防空是个大问题。”

    “是啊。”李锐踢了脚路边的雪:“没有防空,我们就是被动挨打。这太难受了。我们需要更多的飞机,更多的高炮。甚至在前线设置机场才行。”

    “我相信我们志愿军的战斗力和领导的战术指挥能力。如果我们能解决志愿军的后勤给养问题,其实朝鲜问题我们就解决了一大半了。而后勤给养的关键在防空。”

    “不管怎么分配车辆,怎么提高后勤人员单人负重。这一切都是锦上添花。更多的高炮,更多的飞机这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根源啊。”

    冯石停下脚步:“你说用糖厂的利润和苏联人买……”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李锐断然拒绝:“不行,不光糖厂不行,药厂和其他厂现在都不行。现在是他们自身发育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对他们抽血,那么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他们现在的利润只能说是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抽调一部分来支援其他部门建设。

    但是全部抽掉是不行的,这是竭泽而渔。很多产业发展的空窗期就这么几年,过去了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冯石听了李锐的话后点点头:“说的有道理。军事和经济都要发展,不能只顾着军事而丢了民生。也不能只顾着民生而丢了军事,两者相辅相成。那小李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李锐看着挂满白雪的松树,他说道:“有,但是需要向中央打报告。”

    “嗯?什么想法?”

    “以技术换装备。陆光达已经带人在整理了。我们整理一批未来五到十年内就会出现或者是会被替换。

    但是对现如今来说却属于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提供给苏联。希望能从苏联换一批装备。”李锐不是很有把握。

    因为苏联人对技术你说不重视吧,他也重视。每个科研机构都有指标。

    你说他重视吧,他有不重视。

    很多科研机构只是单纯的完成科研指标,根本没有把技术投入生产。造成了技术和生产的脱节。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苏联六十年代末之后开始到八十年代,苏联总是引进所谓的欧美先进生产力。

    然后他们查一查才发现,这些技术早就是苏联生产出来的。

    然后被欧美以极低的价格买走了相关技术。

    然后在产业化后反而以更高的价格卖给苏联。

    这样的事情苏联已经干过很多次了。

    所以李锐是真的害怕苏联人不把自己这边整理出来的技术不当回事啊。

    想想也是憋屈,自己这边提供先进技术给苏联,还怕他们不要。

    不过现在的苏联不管怎么说也是世界二极之一,有自己的骄傲。要是不要自己这边提供的技术,那也属于正常。

    毕竟谁还没有点小骄傲呢。

    现如今人民军与寒冷的天气在朝鲜半岛严重的拖延了美军的进度。

    他们圣诞节也没能拿下水原,更不用说推到汉城一线。作战目标明显失败了,但是美军上下却不觉得这有什么。

    不过是个朝鲜罢了,也就是早几天收拾和晚几天收拾的事情。

    现在打不下去主要还是天气太冷。所有人都认为,拖延住他们进攻步伐的是寒冷的天气,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结果美军在水原外过了他们的圣诞节。

    据说美国弄来了很多火鸡,即便没有火鸡也要弄个活鸡杀来替代一下。

    这一下整个韩国鸡飞狗跳。别看入朝联军就几十万人,但是他们这一个来月却已经差不多要吃光韩国的所有活着的猪牛鸡了。

    韩国百姓的生活已经不能以困苦来形容了。

    为了让前线的美军大爷们吃饱吃好,李承晚对治下的百姓展开了竭泽而渔式的征粮。

    同一时间的日本也没有好多少。

    因为韩国的粮食不足以支撑联军的消耗,日本必须要为联军提供后勤补给。

    以吴医生所在潜伏的七豆渔村为例,村子里捕的鱼越来越多,但是能吃到的鱼却越来越少。

    因为那些鱼都被作为税收给征走了。特别是在前几天,村子里的渔船出海捕到了几百条冬狮鱼(又名油甘鱼)这是一种高档鱼,尤其是冬季的时候吃特别肥美。

    而且快到过年了,这种鱼的价格又会涨一波。本来村子想靠着把这波鱼都卖了,然后大家伙儿过一个肥年。

    但是这鱼还没来得及卖呢,闻见腥味的地方官就来了。他们以支援美军前线作战为借口,以市场价二分之一的价格强行收购这波冬狮鱼。

    渔民们自然不愿意,然后就爆发了强烈的冲突。最后警察都赶来弹压了。

    结局就是渔村这里三十多人受伤,冬狮鱼还是被以二分之一市场价的价格地价强行收购。

    所有人心里都憋着一口闷气,在快要过年的时候遇见这种事,大家心里都不爽。

    还要吴医生一边给他们治疗伤势,一边安慰他们。

    不过地方官的作恶却反而给吴医生等混入日本的同志以机会,吴医生能更好的传播红色思想了。

    美军在前线大吃大喝,代价是韩国和日本百姓要遭殃。不过日韩早已习惯压迫百姓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大家的情绪都在积累。与此同时,美军终于在十二月二十九日拿下了水原到襄阳一带的战线。

    比原定计划足足晚了五天。因为他们要过圣诞节。下面的士兵打完以后又不动了。

    只想等着开春再说。也因为美军没有玩命追击的想法,这也让不少从水原撤退下来的人民军退回了汉城。

    而入朝卫生兵和人民军组成的游击队也在后方给美军造成了不小的骚扰。

    后方游击队的准则就是不求杀伤多少敌人,只求恶心他们,疲惫他们。

    在这种作战意图下,美军只觉得非常恶心。

    他们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后方进行扫荡。

    时间一直到十二月二十九日。

    距离敲响1951年的钟声依旧不远了。

    在莫斯科,一场关于使用技术换装备的谈判正在进行。

    破晓基地从各种技术中遴选出了二十多种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就会被苏联,或者是美国发明的新技术。

    以及未来十年内将会被替换,但是在这十年内还极右价值的技术。

    其中包括近炸引信的全套技术以及电子管小型化的思路等等。

    这些东西藏着捂着也就是这三五年,一部分技术三五年内中国都未必有能力开发。

    还不如直接拿出来换钱换装备。而那些十年后将会出现替换的,如电子管的一些相关技术和思路等等,你留着也没有太大用。

    因为在电路上的发展有李锐开了先知挂,大家都知道以后肯定是要走集成电路的方向。

    也不存在有关于电子管还是集成电路之争。

    所以很多电子管的技术是可以拿出来给苏联的。

    其实这一个技术包里有很多技术对现在的苏联来说也算是一记肾上腺素。

    提供的技术与中国未来要发展的技术并不重叠,比如说苏联很想要的制糖技术和维生素技术之类的中国就不会给。

    主要提供的都是一些重工尤其是军工的一些技术,这些可以提升一部分苏联的实力。

    尤其是让苏联对欧洲形成更强的压迫力。

    同时也是现在斯大林同志最看重的东西。

    斯大林不止一次的和米高扬说过,如果中国可以为苏联提供稳定的轻工业和农业加工品的话。

    那么苏联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手去发展重工业,对美国及其盟友发动致命打击。

    在斯大林的规划中,中国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最好定位就是轻工业和农产品提供国。

    甚至在中国向苏联提供糖浆后,苏联方面让赫鲁晓夫亲自询问中国的相关负责人。

    “你们能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水果罐头?我们苏联冬天太长了,如果有水果罐头就好了。最好是热带水果罐头,比如说菠萝。”

    “如果中国能生产菠萝罐头,你们生产多少,我们苏联就要多少。”当时还在北平的赫鲁晓夫对叶季壮如此说着。

    这话说得不得不让叶季壮等商务部的官员研究在中国南方种植菠萝和开设罐头厂到底合不合算。

    不过即便是现在中国已经在苏联面前展现出了一定的实力和技术力量了。

    但是真的到谈判的时候,苏联专家还是有些傲慢的。

    谈判第一天,相关的苏联专家几乎没有怎么看这个技术包里的详细参数,他们就傲慢的把它丢到了一旁说:

    “中国人或许在音乐、电影方面的艺术很有创造力,在生物和化学上也有些运气。但是重工业不是靠运气,是需要积累的。你们能给我们什么?而又要我们给你们什么?”

    虽然知道苏联方面这样做是一种谈判技巧。

    但是中方的谈判人员还是忍不住有些生气。

    第一天的谈判不欢而散。

    事后王稼祥批评了那位没有忍住情绪的外交人员。

    原本下一次谈判定在了五天后。

    但是在十二月三十日这天事情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机。

    应在在鸭绿江边发生了一件震动中、苏、美三方的大事。

    而这次事件也正也式拉开中国全面援朝的大幕。

    因为在十二月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中国位于安东市的高炮团正式打下六架越过鸭绿江对中国这侧进行轰炸的美军飞机。一时间间全球舆论哗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