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闻》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很多事情想到了就要去做,因为只有开始动手了,才会有意义。关于办《朝闻》周刊这件事李锐自己就可以决定。

    不过李锐还是和中央知道的他,并且支持他的几个大佬打了招呼。因为他要在《朝闻》上连载《觉醒年代》。

    办报纸连载小说不奇怪,这年头很多报纸都是这么办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有的报纸想要好卖,那就必须要用各种花边新闻,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

    不论是民间传奇还是公审奇案,这都是需要弄得。不过在李锐成了文宣口的一把手后,他抓了一波小报。

    所有报纸公开印刷和发售必须要有注册版号,必须要到管理署备案,而且还需要报纸的内容需要进行审查。

    淫秽色情的内容不必说了,全都要直接删掉,一点都不能剩下。

    毕竟新中国可是要和黄赌毒不共戴天的。

    另外一些过于荒诞的内容也要控制。

    比如说某小报说某中央大佬是XX星宿转世。

    这报纸也不知道打的什么注意,这内容是给大佬拍马屁吗?反正马屁是肯定没拍着,共产党内都是无神论者,反而搞得这个大佬很被动。

    在党内一次闲谈的时候大佬急的跳出来,赌咒发誓这件事真的自己不知道,就是有人在强行攀附。

    那次的闲谈也就成了党内的一个笑谈。

    但是在文宣方面,这种小报也是要注意的。鬼知道他们会整出什么幺蛾子。

    李锐送给苏联人对付欧美的文化武器为什么能在欧美顺风顺水,达到很多出人意料的效果。

    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欧美那些没有节操和底线的小报干的。

    用这种方式对付敌人是很爽的,但是转过头来敌人用这种方式对付自己那就不爽了。

    所以那些没有资格发型报纸,并且纯纯靠写花边新闻,甚至干脆是胡编乱造的报纸,李锐直接不给他们发版号。

    没有版号就不能随意印刷报纸和杂志了。

    从前民国时代很混乱,是条狗都能办报纸。因为那时候办报纸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有钱你随便搞。

    而对那些人来说办报纸是为了赚钱的,所以报纸内的质量可想而知。

    这种报纸不是为了传递真实的讯息而存在的,仅仅是为了给老板圈钱而存在。

    至于其中内容的真伪?报社主编们是不在意的。在以另一个时空中,新中国对文化的管控其实并没有那么严格。

    说到底就是因为人手不够,同一条心的文化人不够。这好比是玩《三国志》的游戏,你开局选了刘备。

    没错刘备手下有很强的武将,开局就有关张赵。但是刘备手下也就只有这三个了,他们再强也不能倾巢而出去打别人吧,自家还要不要守了?

    总要给他们找些能用的副手帮忙吧,不然怎么扩张?

    而这就像是新中国建国后共产党文宣所遇见的最大问题。

    他们厉害,但他们人数少。把他们撒向广大的中国,就像是在海边对着大海撒上一瓶胡椒面。

    然后对人说“这是我新做的胡辣汤”一样。

    就像是中国妓女解放政策在另一个时空中是在1958年才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灭,全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妓女,没有一家烟管,没有一所赌场。在后世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建立了新中国后就立刻搞了一五计划。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1949到1953这三年半的时间,新中国主要搞得其实民族资本。

    因为新中国共产党手上没有那么多人才和技术员去一下子摊开管理全中国这么多工厂作坊。

    所以民族资本搞了三年,毛主席想要团结这些人。但是事实证明,民族企业家中确实认同马列政策愿意支持新中国的良心企业家,但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却更多。

    所以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央开始收权。

    毛主席亲自会见了一部分支持新中国的良心企业家,这部分人捐出自己的全部资产,并且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技术能力或管理能力。

    他们构建了新中国最早一批国企和央企。

    然后才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设计之下,中国开启了第一个一五计划。而在这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新中国的工业产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实际上是一盘散沙野蛮生长。

    毛主席的《延安文艺》被这群文化产业的大老爷们嗤之以鼻。

    他们虽然表面上臣服了下来,但是心底里却对泥腿子文化嗤之以鼻。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也配有文化?”这是这些人的普遍认知。

    而因为人手不够,尤其是有文化有内容的产品(书籍、报纸、戏剧等等)数量不够,无法撑起整个新中国国人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文化产业的权柄实际上是被旧文人阶级一直把持着的。

    而这群人中又以前朝贵族居多。

    因为贵族阶级是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阶级,莫看这些人亡国时如何。但不可改变的一点是,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接受过旧时代的精英教育,在变革之际也接受了新学教育。虽然亡国了,但是这群人却牢牢的掌握着文化话语权。

    还有因为他们会玩(精英阶级的特权,穷苦百姓可没时间也没钱玩)。

    所以他们反而能在民国的历次文化运动中活的很好,甚至不断壮大。形成他们自己的力量。

    就像是李锐打击的花边小报,其中很多的幕后老板都是前朝贵族阶级开办的。

    这群人最后以尾大不掉的形势一直存活了下去,而且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另一个时空中的新中国,毛主席不是没看见这一切,但是毛主席也徒呼奈何。

    他只是一个人,不是神。把他掏空了吃净了,他一个人能写多少文章,能发多少社论?

    他需要更多的帮手。但是很多能拿起笔杆子的文人却不一定认同马列主义。

    倒不是说他们坏,而是因为他们聪明。因为太过于聪明,他们才会觉得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既然打从心底里就认为了这场社会实践会以失败收场。

    哪怕他们尊敬毛主席,听从毛主席的号召去创作去书写,但是出来的东西总是不那么对的。

    简单来说就是这群人相信毛主席,但是却不相信马列。他们会跟着毛主席走,但却不会跟着马列走。

    这也是在另一个时空中晚年的毛主席为何如此孤独的原因。

    不过这个时空中世界变了。毛主席读着李锐整理的中国近代史,每每看到后面都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晚上时不时会被噩梦惊醒。

    不过当他看着李锐帮他整理出来的一书柜的书籍,他又能安心的睡下去了。

    因为这一次大道不孤。就像是李锐当了文宣口一把手后,第一件要抓的事情就是把全国文宣抓到手里,首先要做的就是版号。

    李锐的版号政策是在1950年十一月始宣布的,而且将在1951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

    给所有报纸四个月的缓冲期,全国所有报纸杂志都需要在1951年5月前取得版号。

    而北平、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报纸媒体则将这个时间缩短在1951年3月前完成。

    如果没有取得版号,所有报纸、书籍、杂志统统不许发型。

    这政策一出来,可以说激的全国上下一大片旧文人都在谩骂,简直要骂飞了。

    但是随他们怎么骂,这个事情是必须要执行的。不能和另一个时空中那样,因为种种问题而耽搁下来。

    而且不仅要将媒体版号控制起来,而且在之后所有报社杂志的记者都要进行统一的职业考试。

    考不过关的将取消记者资格。当然这一步会在更后面一点,李锐估计着要放到1951年底了。

    因为李锐根据后世的新闻记者学习材料进行改编的记者教科书最近才搞好。

    刊印再到发往全国,也要一两个月了。总是要给人学习的时间。当然,估计这个政策在一颁布,会有更多人跳出来骂娘了。

    但是这还没完,等到记者证的政策开始之后,李锐已经准备好下一步了。

    规定稿费最高上限、记者工资标准、主编工资标准,同时规定报纸上广告数量,以及报纸上的广告涉及虚假宣传,媒体主编和广告部需要负担连载责任等。

    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后续政策等等。这是一套组合拳,李锐没有一次性打出去自然是有他的原因。

    这是文化产业战线上的切香肠战术。不能操之过急,只要一步步来就能瓦解那批人。

    扫掉这批人,才可以对付那批隐藏在更深处的人。

    因为这批旧文人就是为他们摇旗呐喊的爪牙。

    李锐的车很快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办公的地方。

    不过两人都还在忙,李锐也不急就在花厅等着。同时他手上还有着两份《朝闻》的样刊。

    如李锐所说,如果是其他产业与这个时代的产业进行对撞,自己没什么把握能赢。

    因为网吧的体量还是太小。

    但是要是有人头铁的想在文化产业上和他对撞,那么就等着被他活活撞死吧。

    《朝闻》周刊李锐从基地里搞学搞影视的一些年轻人里抽掉了几个出来。

    他们一起搞,也就一天多的时间就搞完了。有电脑帮着排版,速度快的很。

    而内容更不用担心了。是的,另一个时空中的毛主席缺少笔杆子。但是这个时代李锐可不缺。

    要么去后世的网站论坛上千字五十的找枪手直接定做。

    还可以直接把《故事会》上的好故事给搬上来。

    要在寓教于乐中在老百姓懂得一些道理。

    所以《朝阳》是一本综合性娱乐性很强的周刊。

    第一刊选定的故事都是故事会和其他杂志上的优秀文章。

    包括在草原上与狼共舞的故事。

    还有乾隆下江南看见一老翁家门前对联,却又想着人家会造反的故事。

    有描绘农村分地矛盾后又解决的故事。

    也有描绘城市里新入工厂的学徒如何学习的故事。

    还有一些幽默笑话和生活常识。

    还会穿插小块的文章用趣味性的小文章介绍一些现代化的东西。

    这些故事里有古今传奇,但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生活中,人们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其中还在连载两个中长篇的故事,一个是《车轮滚滚》,根据电影《车轮滚滚》为主体,李锐请后世枪手扩展开来写的故事。

    描绘和国民党决战时,那些推着小推测的支前农民的故事。把农民为什么支前,怎么支前,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怎么克服困难都写出来。

    里面塑造的耿东山、耿春梅等一系列闪闪发光,但是又朴实接地气的人物。

    他们伟大又很渺小。里面支前的农民会因为抽不上旱烟而生气,也会为了保住支前的粮食在面对国民党轰炸时,推着独轮车摔进干涸的沟渠中断掉好几根骨头。

    后世五十块写手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因为这种老电影中有一些问题,虽然阶级斗争性够了。

    但是却把人性弱化了,也就是俗称的高大上。

    而当把一个人物和群体塑造的过于高大上时,它们就脱离了人性,而变成神性了。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私一面也有无私一面,把这些都展现出来才能真正获得老百姓的认可。

    人们看耿东山的时候才会猛然惊觉,这人似乎和自己认识的某人很像。

    而这就是文艺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然这些东西都没什么问题。

    主要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看的其实是在《朝闻》上连载的《觉醒年代》,这部小说李锐已经大刀阔斧的改编了。

    其中很多桥段不能沿用电视剧中表现方法来写。

    里面很多原著里不能写和不敢写的人物和故事,李锐都给补全了。在保证可读性趣味性的同时,还原历史真相,也要让人明白这个国家是如何建立的,一群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成立共产党的。

    旧中国的苦难到底如何。而有的人不需要美化,也不需要给他们滤镜。

    后世人不能做的,李锐能在现在做了。等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忙完工作,来到花厅见到李锐并且阅读完《朝闻》样刊后,两人都连连点头。

    “这本周刊办得好,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没有才子佳人,都是工人和农民还有牧民,是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体。”

    毛主席对这份周刊很高兴。

    “过去的故事总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和广大的千千万万的民众有什么关系呢?嗯,这样好啊。”

    周总理却说道:“毛主席,不对吧。这里面可是有一篇专门写了乾隆皇帝的啊。”

    毛主席轻拍脑门:“哎呀,忘记了,忘记了。有个老人一个儿子做炮仗,一个儿子做裁缝,乾隆跑到老人家门前怕人造反。哈哈哈,这故事写得好啊。把所谓封建帝王的阴险嘴脸写出来咯。”

    李锐适时的搭话到:“关于《觉醒年代》,两位怎么看?”

    毛主席沉吟了一会儿:“写得好,客观真实。这是你改过得吧。”

    毛主席是看过《觉醒年代》电视剧的,他不太喜欢。其中部分内容引起他的批评,不过部分内容也引起他的褒奖。

    周总理也说道:“小李同志,你改的好啊。我们党内人士,做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你是不是怕连载这个小说会有问题啊?”李锐点点头。

    毛主席却挥挥手:“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陈独秀同志后面的问题来抹杀他前面的功劳。这是两码事。只要客观还原,我看没什么不能写的。”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你比之前要成熟一点了,知道思考了。你的担心放回去。有的人心里有鬼,不用怕他们。”

    毛主席拍了拍李锐的肩膀。

    “有的事情晚点说不如早点说,早点说不如现在说。”毛主席淡定的说道。

    周总理也笑了:“小李同志,我提个意见啊。你这份周刊要发往全国,发到广大群众手中去。我看你能不能用有趣的小故事的方式将国家的政策穿插进去。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呢?”

    李锐一拍脑袋:“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可以啊!”

    关于《朝闻》的发行就这么定了下来。对于很多人老百姓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花钱买的纸质读物。

    而对很多旧文人来说,这本刊物的一经发售就立刻冲击了他们的传统利益,一群人正聚在一起批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