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写文与拖后腿
同行之间就是赤裸裸的仇恨,说到底便是因为利益受损,有人动了自己的蛋糕。
对于这一群就是文人来说,朝闻杂志的出现无疑是触碰他们核心利益中最重要的那一块。
而其中某些人在政治上有有些关系有些靠山,他们甚至已经听到了风声以后关于新闻媒体以及报纸刊物,再到后续的广播电台以及电影行业,全部都将进入到一个更加严格的管理状态。
而不是让他们随意增长,野蛮生长。不在是他们想要说什么便说什么,想要做什么便做什么。
就像是武训传已经被李锐改的面目全非,狠狠刺痛了一大批他们这些旧文人的心一样。
对付这一群人,李锐既要用行政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压制。
同时也要运用生产出更好的文化作品的方式,对他们的话语权进行削弱。
因为改造他们几乎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
这在李锐后世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所看见的种种一切,都能够证明这一观点。
这群人中有相当大部分的人是无法改造的。
即便是让他们上山下乡进行学习,他们依旧不会有任何改变,也无法与工农进行共情。
他们只会在回来之后更加用力,更加大声的抱怨指责。痛斥这个政府,甚至将整件事情进行歪曲。
他们只认识到了自己的痛苦,自己在那10年中遭受了怎样的待遇。
但是他们却从来不提,那些接受他们的农民遭受了怎样的痛苦。
农民为什么要养活他们?
凭什么?这是他们理都不会理会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便是理所应当。
这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为什么那么遭人厌恨的原因。
他们将世界对他们一切的好都视作理所应当。
而他们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一旦接受到公正的处罚便会大喊这个世界的不公,对自己的迫害。
如果可以的话,李锐甚至很想学习斯大林同志搞一场在文化界的大清洗。
但是这个念头也只能是在晚上睡觉时做梦想一想。
在中国很明显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不说别的,仅仅是支持他的毛主席等人,也不可能允许他搞大清洗。
因为毛主席可是相当不喜欢斯大林同志搞得大清洗。
不过在物理上面消灭不了对方,那么李锐就只能在其他方面让他们失去存活的土壤。
就像李锐之前所说的一样,他带着网吧回到1950年,在其他产业上或许还无法与这个世界上其他蒸蒸日上蓬勃盛行的产业硬碰硬的来上一下。
但是单单在文化产业上面来说,他可以把这群人撞的稀碎。而朝闻不过才刚刚问世,便已经让这一群家伙感到了切肤之痛了。
而俗话说的好,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对国家如此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失去经济支持,其他所有的所谓的文化精英们,也都将成为笑话。
而且李锐已经做好了后续好几步的计划准备一点点将他们的阵地全部剥夺掉。
这不是单纯的文化之争,而是树立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一场重要战争。
文化到底是在为精英阶级的贵族老爷们服务还是为社会阶级的广大工农服务。
在另一个时空中,他们曾经被短暂的击败过,但是又很快卷土重来。这群人又重新占据了话语权,喊出过8亿人民8部戏。
又喊出过河殇文明。还高喊着对他们所谓的压迫。
而那一切算是压迫吗?
不过是让他们成为普通的一名老百姓过日子罢了。
全国几亿人都是那样的生活,凭什么他们不能过?但是他们就是认为自己不能这么过。
而历史也证明了这群人,让他们在为国家做建设或者说是做出任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的时候,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上加难。
但是你要让他们互相扯后腿,下畔子出损招,那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
甚至堪称是万军从中取敌军将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
反正就是干啥啥不行,脱后腿第一名。就像是现在这样。天津某位报馆的记者得到受益,已经踏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车。
“于敏你干什么呢?”一个声音打断了正在埋头伏案工作的于敏,他抬起头来推了推眼镜,发现叫住他的是自己的一名同学。
“哦,是张学长啊。”于敏笑了笑。
张学长看了眼于敏正趴在桌子上写的东西。
“诶,我还以为你在算物理题呢。你这密密麻麻写的,难道是小说?”于敏用的不是算术常用的草稿本,而是一般写文时才会使用的方字格。
而且上面密密麻麻写满的都是文字,并不能看见多少数字。张学长忍不住仔细看了看。
“还真是小说呀。怎么了?我们的于敏大才子是准备弃理从文了?”张学长调笑着说的。
于敏有些腼腆的推了推自己的黑框眼镜:“学长你就不要笑话我了。我这人语文水平也就一般。”
“写一些报告论文什么的就是我的极限了。正经写那一些小说我也是不会的。不过最近不是看《朝闻》杂志吗。”
“我发现如果是按他们那种写法,我也能写些东西。我也写不了什么很严肃的小说。但是之前看科幻世界,让我有一些想要动笔的冲动。”于敏呵呵的笑着。
有些羞涩和不好意思。
“那你写的是什么内容啊?”
“啊,是这样的,我在写一个关于我们中国完成核电建设。我们国家能源完全充裕后,我们国家是什么样的科学幻想。”于敏对张学长介绍道。
“我之前都不敢写这样的小说和内容,就觉得我自己文笔很差。但是朝闻杂志上那些口语化的写作让我觉得我也能写了。”
“我这小说投稿《科幻世界》应该是不行。但是投稿《朝闻》,我觉得应该可以。”于敏不是十分自信。
要说数学物理,他谁都赢不了。要说文学写作,他还是谁都赢不了。
张学长来了兴趣:“我能读一读吗?”
“当然!学长你是我第一个读者!多给我意见!”于敏高兴的把文章递了过去,于敏的这篇文章明显有仿写《王大爷进城奇遇记》的痕迹。
在他的故事里,一名1951年的大学生张艺,穿越至了二零二零年。
是的,故事的开始便是穿越。
这是很新潮的设定吗?不,其实挺老的。因为清朝末年就有文人写过贾宝玉穿越清末,见识到工业革命后清朝的落后。
怒斥:洋人开的了火轮船,我中国人怎开不得。
新文化运动中就有文人和陈独秀在报纸上骂战。
写过大侠穿越地府,怒斩白话文的故事。实际上穿越这种事,中国人已经写了几百年了。
所以于敏写穿越,一点都不违和,甚至都不算时髦。
唯一的新意是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穿越去了后世。
张艺一觉醒来发觉身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
他骤然大惊,因为他发现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北平城内高楼林立,拔地而起上千米。
北大也变了样子,张艺发现北大内所有地方都灯火通明。
新修建的图书馆足足有十层楼,内部凉爽无比。
张艺喃喃自语:“这是用了空调?整栋楼都在用?这要多少电啊?”
在这里他遇见了新时代的大学生,被邀请加入了他们的课题实验小组。
“课题研究什么呀?”张艺发问。
“研究能源与生产啊!”在研究小组的带领下,张艺坐上了新时代的轿车。
“这车为什么完全不晃啊。”
“我们掌握核聚变后已经不使用内燃机了!现在都是高密度电池作为能源,一辆车能开三千公里,只要几块钱呢!”
在于敏的描绘下,二十一世纪的汽车更像一种地效飞行器。
没有车轮,悬浮在地面半米的高度浮空飞行。平稳的就像是在平地。
张艺跟随着研究小组前往了昌平的集体农庄。
农场里有大量的种植园,还有阶梯式种植与农业种植大楼。
无人操控的全自动机器在为农田施肥喷药,新时代的农民们更像一种生物研究人员。
他们在种植大楼里培育着更娇贵的植物和育种。
粮食和蔬菜的普通种植已经完全交给了机器。
他们只需要在大楼里按动按钮操控机器。
农业已经完全工业化科技化了。大楼里灯火通明,大功率的人造阳光为植物全天候模拟最合适的光合作用。
张艺还更随着小组一起参与了新时代的农业劳动。
他们一起维修坏掉的机器,为人造太阳更换核心。小组还去到东海之畔,张艺见到了浩瀚磅礴的东海发动机。
这个为防御台风海啸而修建的巨大工程不仅保护了东部沿海的安全,还为东南三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他们又前往了黄土高原,在近乎无穷的能源支持下,这里已经荒山变绿。
中国的沙漠面积不断减少。他还跟随着小组前往海南,看见了人类冲出地球的宇宙飞船。
“我们已经在月面建立了第一个前进基地。我们人类第一次将足迹踏入星海了。”
“我们将在月球建立第一个工业基地,生产太空装备。”张艺看着这一切热泪盈眶。
而读完了于敏故事的张学长也激动不已:“于敏写的好啊!这就是我们所畅享的未来,这就是我们想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啊!”
“但是核聚变是一种不可控的能源啊。你的构想很好,但是实际操作可能有问题。”张学长说道。
于敏推了推眼镜:“从目前的理论上来说,我们还没能掌握核聚变核裂变,但是不掌握不代表没有。它们就在那,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想做的就是研究核理论,早日找到控制核聚变核裂变的方法。为我们祖国找到无尽的能源。”
“好!于敏你和我走!”“诶,去哪儿啊学长?!”
“直接去朝闻杂志的编辑社,你的这篇小说写的太好了。我早就看不惯夏平忠那群人天天为赋新辞强说愁了。
你这小说才有意义。简单易懂,还幻想了很多很有前瞻性的东西。比那群人写的玩意儿强多可。
你和我走,我们直接去投稿。夏平忠他们不是要搞辩论吗?我们投稿去,下次拿杂志啪啪打他们的脸!”
张学长不由分说的将于敏拉走,根本不给他拒绝的机会。
而在北平火车站,一名叫做聂勤的记者下了火车,北平这边有人给他接站。
聂勤刚刚安顿好就迫不及待的问北平方面的人:“北大那边关于《朝闻》的辩论开始了吗?”
“还没呢,不过快了。等他们开始了我就把聂记者你带过去,刚好帮我们北大街宣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