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一节广播春晚中,李锐要保证所有的节目都非常接地气。

第一节广播春晚中,李锐要保证所有的节目都非常接地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就像是刚刚的《我的祖国》一样。歌曲悠扬婉转,除了一些小朋友确实听不懂,也不是很喜欢外。

    大多数大人都是很喜欢的,很多人趴在收音机边上认真听着。因为这首歌之前可没有放出来过,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首新歌。

    而主持人们除了主持节目外,同时也需要用一种轻松的语气来播放1950年一年内,新中国取得的成果。

    这些东西需要总结播放,才能让大多数老百姓对新中国一年取得的成果有一个客观的概念。

    就像是钢铁产量,就像是粮食产量,化肥产量和医药生产等等。这些老百姓能感觉到,但是又说不出道道的东西。

    报道这些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主要还是为了提升一些民族自信心。让人能感觉到这个国家的进步。

    而不是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这是在给大家做对比,而对比的对象自然是民国啦。

    这么好的一个对象,不拿出来反复鞭尸吊打,那岂不是太浪费了。别忘记了,平潭岛那边可是有个大信号播放站正对着台湾呢。

    而台湾现在可是有很多跟着老蒋逃去台湾的士兵。

    这群人也是以后对台湾统一抱有最坚定立场的一批人。

    以《我的祖国》开场过后,主持人的话锋一转,说道:“从这一年的变化来看,我们就能知道。我们中国并非如一些有歧视偏见之人所说,天生便是脑瓜愚钝。只能为他人服务,只能成为裁缝、木匠、鞋匠。”

    “无数归来的华人科学家在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也可以拥有自己接触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材料学家!”

    “曾经吉鸿昌将军在国外遭受过无数的不公正待遇。同行之人劝他谎称自己是日本人,那样就能获得优待。

    而吉鸿昌将军断然拒绝,并且找来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身份。”

    “现在我们新中国成立,我们各项产业都在发展。我们需要挺起胸膛,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我们是中国人!”

    男主持人用情绪饱满昂扬的声音说道:“接下来请大家欣赏歌曲《中国人》!”

    李锐在基地里想着,对不起了帅气的华仔,这首歌我就先拿来用了。

    相比于《我的祖国》,后世刘德华的《中国人》明显是一首更加通俗直白的流行音乐。

    这首歌曲没有太多思想,也没有过于拗口和难唱的部分。通篇都是白的不能再白的大白话了。

    或许它不会有《我的祖国》那么经典。但是却绝对属于朗朗上口,无论唱功如何,大家都可以唱的一首歌。

    尤其是简洁明快充满节奏感的前奏响起,立刻就吸引到了很多人的注意。

    而当五十年代的歌唱演员翻唱的歌声响起时,很多人都忍不住跟着一起伴随着音乐的律动轻轻的摆动身体。

    【五千年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无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

    大白话的唱词简单粗暴,如果说《我的祖国》还有很多比喻和修辞,那么《中国人》就是简单粗暴了。

    如果以食物做比方,《我的祖国》是老火靓汤,需要细细品味。那么《中国人》就是简单粗暴的火爆炸串。

    两者都好吃,但是走得却不是同一个地方。就像是在大庆油田那边,刚刚大家伙听《我的祖国》时,大家都是静静地听。

    而唱《中国人》的时候,不少工人也跟着一起吼起来。其实他们之前也没听过,但是就觉得这首歌特别适合大家一起吼。

    尤其是大伙多少都喝了一些高粱酒。而这个现象也出现在其他不少地方。

    就像是北平的胡同里,刚刚玩闹的孩童听着这首歌后,充满干劲的挥舞拳脚,好像都变成了小武术家一样。

    一曲《中国人》唱完之后,大家伙还觉得意犹未尽。而在这之后,又紧跟着来了一首《定军山》。

    一开始不少人还以为这是要唱京剧呢,结果发现好像还真不是。

    开场居然是一个霸道十足的男声高歌【黄忠将近古稀年,犹开弯弓射月满。众人笑我不言,背朝尔等喝牙官……定居山,待到那灯火满长安。征衣轻弹,拜见我一统江山!】

    里面的京剧唱词便只有【头通鼓、战饭造……】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这样的歌曲。

    在北平的马连良一家也在收听第一节春晚呢。

    当收音机里播《定军山》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肯定是马连良老爷子的《定军山》。

    因为之前他就被请去录音了,说是要搞春晚,要在除夕夜推到全国播放。

    马连良老爷子自然是很高兴的。

    别看马连良这样的京剧名家在民国的时候很赚钱,看起来也很有社会地位。

    但是说到底依旧是没什么人格的。民国时候北平变换大王旗,那些军阀和官员哪个真把他当一个人物啊。

    就不说他了,之前谭鑫培病的那么重,袁世凯的公子过生日(他一年过二十个生日,没钱就过生日)要谭鑫培去唱戏,谭鑫培老爷子拖着病体去,唱完就吐血。

    说到底这些唱戏依旧不是人呗。到了新中国,虽然说赚的少了,但是马连良却觉得日子好了。

    因为没有什么司令、哪个旅长的马弁带着短枪来家里叫他去给司令、旅长唱戏,而且还不知道给不给钱。

    钱不钱还是小事,生怕自己惹别人不快,人家司令一枪把自己毙了。所以能给新中国做一些事情,马连良还是很高兴的。

    但是这广播出来后,他也有点懵。“这不是我录的啊。”“这怎么是唱歌呢?”

    “怎么是这个味道的《定军山》呢?”马连良老爷子发出灵魂三连问。

    还好这首歌唱完后,无缝衔接了他的京剧版《定军山》的唱段。马连良的儿子忍不住问道:“老爷子,你之前是给人一边唱歌一边唱戏的录了两版?”

    马连良摇摇头:“我不知道啊!不过,那歌唱的也不错啊。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在京剧里……”

    马连良老爷子的脑海中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甚至脑海中开始有一部《新编空城计》的雏形了。

    实际上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头十年,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剧是非常有生命力,而且非常接地气的一种表演形式。

    早在民国时期,马连良和梅兰芳等大家就在舞台上尝试过融入声光电等各种,让京剧有更强的表现力,让大家伙更爱看。

    还排演过很多新编京剧,比如说各种北洋和民国时期的讽刺性京剧。

    反而是后面京剧越来越守旧,越来越回去,最后倒退一百年。而且还有一个小圈子的人圈地自萌,强行提升门槛。

    把一个原本是贩夫走卒,拉黄包车的车夫都会唱的京剧活生生的抬高成了一种需要很高学习成本才能欣赏的艺术。

    实际上这个年代的京剧大师根本就没有想过,后世的京剧会变成什么鬼样子。

    正在上海准备新年演出的梅兰芳听到流行乐和京剧结合的歌曲后,他猛地一拍桌子:“好啊!这种唱法有意思。”

    “梅老板,这唱的太俗气了吧。”梅兰芳的班主(也可以认为是经纪人)不是很认可。

    梅兰芳却哈哈一笑:“你呀,什么俗气不俗气。你看我们京剧在南方演出就不是那么受欢迎。在上海我还有点号召力,在往南,别人都不知道我们唱的是什么了。”

    “你看看能不能找人联系一下写这些歌的大才。我想改编《贵妃醉酒》很久了。老戏迷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人是念旧的,但是没新鲜的东西是不行的。”

    “你看今年上映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还有《地下交通站》拍得多好啊。我们京剧也要与时俱进啊,不然以后会被电影挤压的没市场的。”

    梅兰芳笑着说道:“京剧也要和我们国家一样,一起进步嘛!”

    班主想了想:“也是。行,我给您找去。”

    这台春晚注定是要给许多人带来不同的震撼。

    一台新潮又古典,高雅又通俗的晚会第一次让大家做到雅俗共赏。

    连唱了几首歌和一出京剧后,节目也到了语言类节目上。侯宝林和郭全宝的相声《方言与艺术》开始播放。

    当相声说道上海方言的时候,很多人都笑的前仰后合。侯宝林一次去上海演出,在路边找个理发店剪头发。

    剪完以后老板问他:“打一打头好不啦。”

    侯宝林想着:建国后不许打人啊。

    于是他问:“你是打我一个啊,还是全部都打啊。”

    老板说:“统统都打。”

    侯宝林心一横:那咱别坏人规矩啊,打吧!

    结果理发店老板给侯宝林洗了个头,侯宝林说:还真讲究,打之前先洗一遍。

    最后老板说:“好了。”

    侯宝林纳闷:“这还没打呢?”“打好了呀。”老板说。

    侯宝林摸摸脑袋,这打完怎么不疼呢?因为上海方言中,管洗叫打。普通话叫洗浴,在上海话里就是打浴。

    这相声让在收音机前的人们笑的前仰后合,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各地域之间方言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而在这个相声结束后,就是刘宝瑞的《黄半仙》。俗的过了之后又来了点雅的,《十面埋伏》组曲,《欢沁》组曲,《赛马》二胡独奏。

    对于这个年代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接连不断的文艺作品的表演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

    而且都是高水平表演。许多小地方的人,这辈子见过的听过的各种表演是很有限的,而且还受限于当地剧团和文艺工作者的能力,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良莠不齐的。

    而这第一届春晚展现出来的文艺表演,不敢说各个都是全国第一,但却绝对属于第一梯队的作品和第一梯队的表演者。

    所以今天的中国大年夜呈现出了一种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各家各户不再是关起门来过年。

    而是大家会自发的聚集到家中有收音机的邻居家中去。

    去也不会空着手去,一般都会带点水果或糖果这样的小礼物。

    于是就出现了几十号人挤在一起听收音机的奇景了。

    这一奇景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大陆,在香港和台湾,也有许多人正聚在一起收听这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