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二百一十七章 平凡而伟大

第二百一十七章 平凡而伟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张金福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会和外国人打什么交道。

    所以当海明威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忍不住对着地方上的同志问道:“弄啥呢?”

    “张金福同志,这位是世界知名的作家海明威。他是来采风的。”地方上的同志为张金福介绍到。

    张金福虽然通过识字班认识了两千多个字。

    可以说是摆脱了文盲的身份,还学了赤脚医生的手册。同时家里也有两本毛主席诗集。

    但是他实在是没有听过海明威的大名。

    他压根不知道海明威是谁。“哦,外国作家啊。”张金福双手抱胸的问道:“那你们找我干啥呢。”

    “就是找你采风。海明威先生想要知道我们国家的赤脚医生政策,想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农村医疗政策。”地方上的同志说道。

    “哦,就是我带着他到处转悠,然后他写报告文学呗。”张金福还是有些文化的,读书看报没问题。

    所以他也是知道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这种东西的。

    “差不多是这样吧。海明威先生就跟着你到处走,你不用在意他的存在就好了。他要是问你什么,你回答他就行了。”

    “行了,我知道了。不过你们这耽误挺多时间的,我们要赶紧走了。”张金福看起来今天有很多事情,很忙的样子。

    对于张金福来说,来一个海明威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别说不认识海明威了,就算是认识了,张金福也是无感的。

    一个外国的大文学家,无论如何对他这个延安周边乡村的赤脚医生没有任何意义。

    海明威听着小王的翻译,他对这名赤脚医生感到非常有趣。

    听着张金福赶着去给村民看病,海明威也让小王翻译道:“我们不要占用张医生太多的时间。我们赶快出发吧。”

    初春的延安稍微有了点绿色,但大地的主色调依旧是黄土飘扬与一些尚未完全化开的白雪。

    这里的人大多都穿着羊皮袄子来抵御严寒。

    陕北农民的装扮有一种粗犷的美感,这是植根于黄土高原的一种美。

    就像是张金福一边走路一边高唱的信天游一样。

    奔放而热烈,粗犷而不拘小节。海明威没有打扰张金福,他只是默默的举起相机将张金福的一切给记录下来。

    赤脚医生,海明威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医疗政策。

    因为在海明威生活过的地方,不论是美国还是古巴,还是他非常喜欢的法国巴黎。

    那里的医生都是坐在医院里,等待着病人上门。他从没有见过医生自己背着箩筐,然后走到乡间地头去寻找病人的。

    尤其是当这名赤脚医生穿着羊皮袄子,头上扎着头巾,穿成中国陕北农民的模样。

    看上去是那么的土气,但是他的箩筐里却背着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还有各种包装的药物。

    有治疗感冒的,有治疗发烧的、胃病的等等。

    这个小框子里背着几乎所有常见病需要的药物。

    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海明威看着张金福的穿着,觉得他生活在十九世纪。

    可是看着他拿着的药物,和要治疗的疾病,却又觉得他生活在二十世纪。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在张金福抵达第一个巡查的村子时达到了巅峰。

    陕北的很多农民都生活在窑洞里,很多窑洞都是开了几十年,显得很陈旧了。

    而这个名为杨村村子里的村民则显得更为陈旧。

    窑洞的洞门的木质结构都已经因为时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黑黄色。

    这里的村民大多数都穿着黑色的夹袄,这黑色不一定是衣服本来就是黑的,更大的原因是这里缺水,所以衣服洗得少。

    再加上很多衣服只要没彻底坏掉,那就是爷爷传爸爸,爸爸传儿子。

    所以很多人的衣服都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黑色。

    很多羊皮袄子的毛都被磨光了,原本白色的羊毛变成了灰黑色。如果不说,海明威甚至觉得这里的农民生活在十七世纪。

    这里的人民穷的荡气回肠,穷的惊心动魄。

    一点都不比海明威在古巴见到的最底层平民差。

    如果说这里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里的这些农民虽然穷,但是人脸上的笑容却比古巴的那些底层贫民要多的多。

    尤其是当他们看见张金福医生的时候,他们都会纷纷打招呼。

    “张医生来了!”

    “张医生,我家过年做的枣馒头,你来尝尝。”

    “俺家做了糜子面的黄馍馍,加了红豆馅,可甜勒!”这些农民也对长得怪模怪样的海明威也显得很感兴趣,张金福不得不对他们解释海明威的来历。

    得知是外国的作家,可能是来写新闻的(农民实在是无法理解什么是纪实文学),大家也就没什么兴趣了。

    就是有一位大娘跑过来用浓重的口音说道:“这位外国记者啊,你要写新闻,你要好好的夸夸张医生啊。他是好人啊!我孙子、我老伴都是他治好的呀,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

    海明威被这个突然跑来的大娘给弄的有些懵。

    但是经过小王的翻译,他知道了对方在说什么。海明威有些哭笑不得,而张金福则有些无奈。

    “孙大娘,你这腿脚不好还是不要到处乱跑了。你先回家,等会儿我去你家里看看你老伴和儿子。”

    张金福好不容易把孙大娘劝走后。

    开始他在村子里的工作。

    首先就是去到几个之前去他那里看病的村民那儿进行后续的追访。

    “张大爷,你的脚最近咋样?”

    “好多了,好多了。年前被划破的地方现在都已经好了,也没生疮也没化脓。”

    张金福检查着张大爷的腿,他的腿上有一条很长的伤疤,但是看着并不深。

    应该是干农活时意外伤到的。这种伤口不深,但是面积很大的创口在这个年代是很容易死人的。

    倒不是因为伤口太大死人,而是发炎化脓和伤口感染。

    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大家的卫生条件并不怎么样。

    所以很伤病员是很容易死于伤口感染的。

    海明威在古巴没少见到因为伤口感染而死的贫民。

    尤其是这么大的伤口,如果没有及时用药的话,在古巴那种热带地区,伤员很快就会开始伤口化脓全身发热,最后死于伤口感染。

    而在这里,张大爷的伤口已经基本愈合,他看上去很健康,丝毫没有因为伤口的问题而感染。

    张金福为他做了检查后,从自己的箩筐里拿出一盒药,从里面找出扣出几颗再用一张白纸包好。

    “抗菌消炎的药还是要吃,你年纪大了伤口恢复的慢。这是五天的量,你先吃。吃完后我再来检查。要是没有问题就不要吃了。”

    “好勒,好勒。张医生这要多少钱啊。”“你给一毛钱就好了。”“好勒。”

    看完张大爷,张金福又去看了一名孩子,那个孩子在过年前就在得流感。

    到现在还没好。张金福看完后皱着眉开了一些药,然后对孩子的父母说:“这药再吃两天,要是没有好转的话,孩子一定要送到乡里的卫生院看了。流感一直不好,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的。”

    看完孩子,张金福又马不停蹄的跑到下一家,那一户人家的闺女之前闹痢疾。

    这个病在这个年代可太吓人了,建国前多少人死在痢疾之下,活生生拉倒脱水而死。

    张金福当时也是硬着头皮上的,还好给人控制住了。靠着挂生理盐水补充体液,然后使用抗生素总算是把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张金福不仅仅是追访了从前来自己这里看过病的人。

    还会对村子里的人进行询问,谁家有谁不舒服,赶紧过来看。村民们有头疼脑热的都赶紧过来了。

    因为赤脚医生张医生的工资是国家发的,药的费用也很低,他只开村民需要的计量。

    有的时候医药厂生产的药,一盒里面有二十多颗。但是治疗村民的病只需要一两颗,要让村民们把这些药物全部买回去,对他们的负担就太大了。

    张金福尽可能的把药物费用控制在几分钱到几毛钱之内,最好可以控制在五毛钱之内。

    因为再贵,村民就很难负担了。

    海明威和小王在一旁也不是单纯的看着,他们也在帮着干了一些零碎的杂活儿。

    海明威不会看病,但是他却可以帮忙递取杂物,小王还能帮着张金福进行记录。

    三个人一起忙碌,效率比张金福一个人快多了。看完了一个村子,张金福马不停蹄的去了下一个村子。

    一直到下午两点多钟,张金福才把三个村子跑了一遍。

    而他们的午饭是村民送的糜子面黄馍馍。

    里面包的是加了糖的红豆馅,有几个是红枣馅。虽然是一种粗粮,但是糜子面做的黄馍馍却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尤其是包了甜的馅料。

    这是陕北农民过年过节才会吃的好东西。

    海明威来之前给自己灌了一壶咖啡,他也非常大方的拿出来分享。

    不过张金福和小王喝了之后都面露苦涩。

    张金福更是说道:“老海,你这啥啊!咋比我的药还苦啊!”

    经过一上午的协作,三人的关系进了许多。

    海明威听到张金福所说的话,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是古巴的豆浆!我最喜欢的一种东西。”

    “你们外国人喝的豆浆都这怪呢。也不加点糖啊。”张金福苦的眉毛都拧巴在了一起。

    小王强忍着吞咽了一口:“这就是很贵的咖啡啊,真不好喝,感觉还没村民用大枣煮的水好喝。”

    海明威耸耸肩:“好吧,至少这个糜子面馍馍很好吃。也许是我太饿了。”

    “都有,这个既好吃,你也太饿了。”张金福笑着说:“下午你们再帮我个忙吧。”

    “什么?”

    “帮我把窑洞里我去年收的柴胡拿出来在晒晒。趁着今天天气好。”海明威第一次干这种事情,他和小王在张金福的指导下,用着簸箕将柴胡叶晾开。

    “这些是什么?”海明威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

    “柴胡,一种中药材。我去年在山上采的。经过了晒干和炮制。不过在窑洞里放了一个冬天,现在最好在晒一晒。”张金福解释道。

    “这是干什么用的?”海明威不懂草药。

    “治疗感冒之类的。马上就要冬春交替了,肯定会有很多村民感冒的。这个刚好治病。”

    “但是我看见你有很多治疗感冒的西药啊。”

    “那个对于村民们来说还是太贵。柴胡是我上山采的,也有村民帮我采集的。这样的柴胡中药价格可以压倒很便宜,一家人吃这种柴胡也用不到一分钱。”

    “要知道村民赚钱很不容易,我们做村里的赤脚医生,要在治好他们疾病的情况下为他们想方设法的节省每一分钱。”

    张金福在抖散柴胡叶,海明威默默的停下看着他的背影说不出话来。

    当天晚上,小王和海明威住在了张金福的窑洞。海明威横竖睡不着,他就着煤油灯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来到中国的第一行文字。

    【张金福是一名皮肤黝黑,面貌沧桑的中国人。他只有二十七岁,但是老练的如同三十七岁。他有着出色的医术,在乡村中享有盛誉……】

    这个晚上海明威奋笔疾书,他觉得自己需要写一些什么东西。无论它能不能在美国发表,但是他觉得有必要去写。

    即便不能再美国发表,他也要在法国或者是其他什么国家发表。

    有的东西不写,他便觉得不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