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聚餐与吸引
谢尔盖对志愿军要吃的食品罐头是大开眼界了。
因为在他看来,这哪里是食品罐头啊?
这完全就是一桌子丰盛的大菜啊?一共有十二个不同的罐头,每个里面都是满满当当的装满了不同菜肴。
不是那些司空见惯的午餐肉和闷豆子。
而是一道一道正经的中餐。
红烧肘子、梅菜扣肉、四喜烤麸、鱼香肉丝、红烧肉、香酥鸭、豆豉鲮鱼、麻辣杂菜、油闷黄花菜、红烧豆腐片、八宝饭、菠萝罐头。
一共十二桶不同的菜肴罐头。而且这罐头给的分量很足。
每十二个罐头是两个排的战士用以聚餐的标准。
红烧肘子连肉带汤能有三斤多重。这炊事班长也知道发挥主观能动性,他把肘子全都给取出来,上锅蒸。
蒸热了至少在浇一点汤上去。多的汤集中起来,他拿来顿朝鲜这边补给的蘑菇和土豆。
肉汤炖土豆蘑菇,这味道也是绝了。还有那豆豉鲮鱼,罐子里面有很多豆豉和油,炊事班长也不浪费,全都倒出来炒青菜吃。
红烧肉倒出来和野菜一起在烧一烧。等到晚上开饭的时候,所有战士的眼睛都瞪直了。
不仅仅是战士们,就连谢尔盖这个在苏联也算是吃过见过的记者,他的眼睛都瞪直了。
因为谢尔盖也是参军过的,他知道前线打仗,最难的后勤补给往往不是弹药而是粮食。
弹药这玩意儿不会因为受一点潮而不能用。
嗯……好吧,其实弹药要是受潮严重也确实不能用。
但是弹药这玩意儿储存和运输起来其实不需要保护的那么精贵。
如果说这批弹药是马上投入战场使用,那么前一天淋点雨并不会影响第二天的使用。
但是粮食不行,不管是没有加工的大米白面,还是加工好的面条和大饼,只要一碰水那只要几个小时就立马完蛋。
运送弹药的卡车要是翻车了,最多大家辛苦点把弹药重新捡起来。但是运送粮食的卡车翻车了,那大家就只能饿肚子了。
所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各国就发现军粮问题很麻烦。
从前欧洲各国打仗大多也就是国内打打,以欧洲大多数国家的面积来说,国内打仗的话后勤补给是不需要太多考虑的。
以德意志未统一时为例,当时普鲁士的雇佣兵一般就是随身携带三天的口粮,他们就能前往德意志土地上任何一处战场。
打世界大战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远距离运粮是这么麻烦的一件事。
拿破仑时期发明的罐头算是帮了大家大忙。
为了延长军粮的储存时间,各国军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最有名的军粮大概就要数恶名昭彰的英国咸牛肉罐头了。
美国大兵把斯帕姆称呼为灵肉罐头,在二次大战的战场上到处乱扔。
但是捡到这东西的英国士兵却如获至宝。
因为英国士兵们在战壕内要吃比灵肉斯帕姆还要可怕的英国咸牛肉。
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可怕玩意儿,吃过的士兵将其形容为:千年的腐尸,带着令人干涸的咸盐与木屑一样的口感。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士兵吃的咸牛肉罐头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存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们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存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咸牛肉罐头在保存方面当真做到了极致。
口味也到了极致,极致的难吃。只管保存运输方便,完全不管前线士兵能不能吃的下去。
为了让前线士兵保持旺盛的体力和足够的热量,同时为了减少运输和储存的压力,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罐头食品上下功夫。
但来来去去还是老几样,午餐肉、豆子、咸菜,然后就是大包的糖。
可是看看现在志愿军在吃什么吧!虽然连长也说了,这是会餐型罐头,中国国内目前的经济实力无法支撑起长期供应。
只能在志愿军取得大胜的时候,作为庆功宴送来朝鲜。
但是这些罐头食品对士兵们士气的提振是难以想象的。
而在正式开饭前,炊事班长还让战士们准备好一个洗干净的大缸,杠子里面装满了凉开水。
之间炊事班长带着一个战士扛着一个二十斤装的大口袋进来。
口袋上面写着【连队用橙汁味冲剂(含维生素c)】。炊事班长把这玩意儿解开口袋,然后倒进那装了一百多斤凉开水的水缸里。
里然后用一个干净的大勺搅和搅和,一缸子凉白开立刻变成了一缸橙子汁,散发着清甜的香味和柑橘的酸香味。
“大家先来我这打饮料啊。这是后面支援过来的橙汁子冲剂啊。听说是饮料厂那边刚刚实验成功投产的好东西,先优先供应我们志愿军了。”
炊事班长招呼着大家来打饮料,同时一边说着:“大家伙,这都是好东西啊。里面有糖有维生素,喝起来和橙子汁一样。”
谢尔盖也排队在后面打了一大茶缸的饮料。
粉末状冲剂在这个年代不算特别少见,至少美国现在就有列装到士兵口粮里。
但是美国佬的那种粉末冲剂的味道明显比中国这种差距极大。
美国那种也是橘子口味的冲剂,但是喝起来有一种很假的味道。
而中国这个喝起来就像是他们在苏联卖的山海关汽水饮料一样,都有很浓郁的香甜果味。
吃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让人不舒服的假假的味道。
谢尔盖喝了一口,眉毛直接扬了起来。真的好喝,喝起来比鲜榨橙汁还好喝。
因为鲜榨果汁不会这么甜,那种酸味会更重一点。反而没有这种好喝。
就连谢尔盖这个苏联记者都这样的表现,志愿军战士们喝了一小口后,一个个脸上都是神采飞扬。
“哎呀,妈呀。真好喝啊!好甜啊,有点点酸,但还是甜的,还有好浓的橘子味啊!”
“这东西真好喝诶。我这辈子都没喝过这么甜的水。”
“这东西真厉害,和那个方便面调料一样诶。丢进去就能把清水变成橙子汁。”
连队里的战士们一个个的都很激动,而更激动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在战士们都打好了饮料,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后。
连长举起了茶缸对着全连战士们说道:“同志们,战友们!大家说今天这顿饭好不好?!”
连长这话一说,下面的战士们七嘴八舌的说道:“连长,你这问的不废话吗?”
“是啊,连长你看看又是肘子,又是红烧肉。还有炊事班长说的啥糖水菠萝,啥是菠萝啊,我都不知道。”
“这打出生到现在,就没见过这么多好吃的啊!”
“俺们村从前的那个地主老财,他过年过节都吃不上这么好的菜。连长你还问啥呢。”
连长呵呵一笑:“对啊,这些菜好啊。大家不要忘记了,这些菜可都是咱们后方的老百姓一分钱一分钱给咱们攒出来的。”
“包括大家喝的这个橙子汁,多少咱们中国的老百姓都没喝过啊。人家厂家刚弄出来就发来给咱们了,而且说是以后要长期供应给咱。你说咱们要怎么做才能对得起咱们身后的老百姓和乡亲们?!”
连长的话刚问出来,连里的战士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喊道:“打胜仗!”
连队也大声道:“没错,只有打胜仗,打大胜仗。才对得起这些老百姓这么支持咱们。一排长,我记得你是河南乡下来参军的吧,你说说,你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吗?”
被点名的一排长站起来说道:“没有,我家从前是地主家的佃户。一年种田那点吃的,还不够一家人吃饱。还要上山采野菜吃。进部队前我连一口肉都没吃过。还是解放东北的时候,庆功宴上第一次吃到猪肉。”
“今天这又是肘子,又是红烧肉,还有鱼,还有水果和果汁。我这辈子也没想过有朝一日我能吃到这些好东西啊。”
一排长说这话的时候是真情实意的,不是什么客气的虚词。
他看着自己面前的这些菜,眼神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因为嘴馋,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因素。
一排长想起了自己的爹,一辈子辛苦,但是这一辈子只吃过三次肉。想起了自己的弟弟和妹妹,想起了土改给家里分了五亩地时,他们脸上那种笑容。
想着自己出征前,母亲给自己纳的鞋底。乡亲们给自己送的白馍。“我爹一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多肉。我妹妹喜欢吃糖,那是在她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人接亲,她抢到一把喜糖。她要是知道我今天能喝到这种香甜的橙子汁,她能羡慕死。”
“我弟弟老说,等我退伍了,回家一起和他把家里的房子修起来。咱们家有地了,就差修个大房子了。”
一排长缓缓的说道:“咱们今天吃的东西,都是咱父母咱兄弟,一点点从里种出来的,从养殖场里一点点养大的,是咱们的工人兄弟加班加点的生产出来的。”
“连长,我不知道该说啥。我只知道,这一顿饭是咱多少父母兄弟一辈子都想不来的好东西啊。咱们吃了,咱们有脸输吗?”
一排长的话让全连的战士们沉默不语,谢尔盖将志愿军战士们的神态记录了下来。
“我能说的只有一条,我这条命就算是交待在了朝鲜,我也要守住中国的东北大门!咱们新中国要发展,我要让我爸妈也能吃到这些,让我弟弟妹妹也能喝到这橙汁子!”
一排长的话说的朴实无华,但是却情真意切。
当他坐下时,全连战士热烈鼓掌,因为一排长把他们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为什么打仗?为了新中国和平,为新中国和平发展争取时间。
为什么要新中国发展?
因为大家都喜欢有朝一日自己的父母兄弟能坐在一起,一起吃到这么好的食物,喝到这样可口的饮料。
这就是所有人畅想的新中国以后的幸福生活。
自己把命交待在这,但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却能享受到自己用命染红的新中国的福荫。
连长也重重的点头道:“好!说得好!我就不说什么了,同志们吃吧!”
伴随着连长的一声令下,志愿军战士们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菜开始进攻。
谢尔盖也拿了不少菜来吃,说真的他觉得这菜的味道还真的不错。
因为肘子炖的非常软嫩不说,而且味道非常好。
吃起来并不像现在常见的罐头食品一样,有一种很难描述的罐头味。因为虽然都是罐头食品,但是罐头的制作工艺是不断进步的。
现在的罐头制品技术其实和拿破仑时代相比并没有太明显的进步。
也就是包装技术进步比较明显。而罐头味,主要就是来自于生产罐头食品时的高温消杀。
后世食客比现在的人挑剔多了,所以后世罐头厂商一直在想办法消除罐头味。
虽然说距离彻底消灭罐头味还有一段路走。
但是后世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制作出来的罐头,其实罐头味已经很淡了。
就像是后世所到处可见的预制菜一样,其实预制菜也是一种罐头,它学名应该叫做软罐头。
但是预制菜有多少人能吃出罐头味呢?
这都是得益于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的进步。
七十年后在这方面的差距和现在相比,那就是天差地别。就像是这红烧肘子,炖的肥而不腻,瘦肉酥烂入味。
除了口感比新鲜烧出来的更软一点之外,几乎找不到缺点。因为工厂化标准生产,这红烧肘子的口味反而比很多饭店现在做的红烧肘子口味要好。
很多饭店所谓的秘制配方,其实无非是香料配比和一勺焦糖色,这玩意儿在后世根本不算秘密。
志愿军战士们吃的很开心,外行吃热闹,内行吃门道。志愿军战士只是觉得好吃,但是谢尔盖这顿饭却越吃越惊讶。
不仅仅肘子好吃,红烧肉也好吃,战士们吃的满嘴流油。尤其是梅干菜扣肉,这梅干菜扣肉可以说是九分肥一分瘦的扣肉。
这在后世绝对算不上是好东西,后世人大概会嫌弃这玩意儿太肥了,根本吃不下。
但是对现在的志愿军战士来说,这东西是正经的好东西。肥肉香啊,可比瘦肉好吃多了。
就连鱼香肉丝和红烧豆腐片这样的菜都做的非常有味道。
谢尔盖吃的差点把舌头都给吞掉了。他都这样了,就更不用说志愿军的其他战士了。
所有人都是在大快朵颐,根本没人说话。这香喷喷的肉在眼前,还说话?你傻不傻?吃完了再说啊!
最多在吃的间隙来两句。“老李,你干啥把盘子端起来,你想要一人独吞啊!放下放下!”
“没,我没想独吞。这肉汤真好喝,我想要拌饭吃。”
“有点出息没有,外国记者在呢,你不会用勺子舀啊!你多给我们志愿军丢人啊!”
“哎呀,我一直觉得有那种能把清水变成肉汤的调料就很神奇了。现在还有这种橘子水,真好喝啊!”
“打一场胜仗就能吃一顿这样的大餐的话,老子能把美国佬打的他姥姥都不认识了!”
有的志愿军战士没喝酒就已经开始说豪言壮语了。
已经吃饱了的谢尔盖用相机把战士们的形象都记录了下来。
一直到这次聚餐结束,他还在怀疑是不是因为他要采访,所以志愿军特别安排了这么一顿?
后来经过他走访他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志愿军在给全入朝部队发放这些特需会餐罐头食品。
不过因为运力的问题,有的部队先拿到先吃了,有的部队后拿到后吃。
中国还匀了一部分特需会餐给朝鲜人民军部队。
这一顿饭吃下来,朝鲜人民军把罐头里的汤都舔干净了。
连一颗豆豉都没有剩下的。
谢尔盖后续又走访了几个部队进行采访(蹭吃蹭喝)。包括朝鲜人民军,还有在三八线前线对峙的志愿军部队等等。
发现志愿军是真的没有骗人,他们真的把食品都送上来了。而且谢尔盖也发现了一点,那就是这些特需会餐食品对提振士气有着超乎寻常的效果。
试问谁不想再精神极度紧张的战争间隙吃一顿大餐放松一下?
高糖高油高热量,就是让人最放松的食物。
其实如同谢尔盖这样被苏联派往前线的记者。
除了记者的职务之外,还有军事观察员的职责。
他们和那种高级别的军事观察员不同,高级别的军事观察员是从宏观角度观察战争,从指挥层面去分析。
他们这些记者是以基层的层面为苏联提供战争分析。
对于谢尔盖这样的记者带着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志愿军司令部也是很清楚的。
他想要观察,就让他观察。因为他们提供给苏联的情报,也影响着苏联对中国的判断。
而现在中国是很需要苏联的支持的。老实说,朝鲜战争打成这样已经出乎斯大林等苏联书记们的预料了。
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只有表现的越重要,才越能在这个阵营之中站稳脚跟。
当谢尔盖来到三八线的前线,这里的战士们没有条件和平壤的志愿军战士一样搞炊事班厨房。
只能是把罐头打开后,直接放在火上加热。然后那肉汤加水拌着复水土豆泥吃。
就是这样,战士们吃的也非常高兴,整个志愿军的士气得到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谢尔盖能看得出来,志愿军司令部也看得出来。
彭德怀得到下面部队的宣告后,他也点点头道:“看来我们的那位李锐部长确实是有几把刷子啊。他不懂打仗不懂军事,但是他懂人心啊。”
“知道美军士兵害怕什么,也知道怎么激励我们的战士。有这样的人在后面支持着我们,我们只管在前线打胜仗就好了!”
“部队要是休整好了,那么我们就只有下一个目标了。”彭德怀用手在地图上一指:“打下汉城!吃掉美军驻扎在汉城的陆军一师,打残骑兵一师。这是我们的目标!”
在彭德怀的命令下,志愿军的第三次战役即将打响。
与此同时,谢尔盖也写了一篇报道发回苏联。这是一篇很长的报道,题目叫做《中国的魔术食品:志愿军连战连胜的法宝》。
谢尔盖在报道内写了志愿军携带的各种军粮。
尤其是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之后,开始在全军配发的橘子味粉冲剂,和特需会餐做了大量报道。
在谢尔盖的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志愿军在食品的补给上是令人惊讶的,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你几乎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农业国家能给出的补给。】
【他们解决了罐头食品最大的问题:难吃。所有从罐头里开出来的菜肴都像是你从饭店里现点的一样可口。】
【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对待志愿军这样认真的把军粮研究到极限。还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解放军还只能饥一顿饱一顿。补给全靠当地百姓的支援,军粮也已没有味道的土豆和杂粮馒头(大饼)为主。】
【但是现在,志愿军却在军粮方面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他们有一种神奇的魔粉,请原谅我这么形容,也许有一点夸大。但是就笔者个人而言,这种被志愿军称呼为调料粉的东西就是魔粉。】
【只要一包,它就能把一锅清水变成汤。而且它具有不同口味。从红烧牛肉到番茄牛腩再到鲜虾鱼板等等,它最少有十二种口味。】
【如果觉得它的粉包制作出来的汤料显得寡淡的话,那么要是可以搭配它的酱包和油包,那么它已经和一锅新鲜现做的浓汤没有区别。说句冒犯的话,它的味道或许比苏联绝大多数食堂和家庭制作的汤更好喝。】
【朝鲜人民获得了中国部分的补给,志愿军在平壤城内开设了免费的汤铺,成为了平壤百姓去的最多的地方。缺少肉食,志愿军支援的汤料成为了温暖朝鲜百姓最好的食物。】
【还有令人惊讶的特需会餐,他们简直就像是把饭店带上了战场。读者们请您想一想,在战场上经历了一场令人精疲力尽的战斗,取得了一场惊人的胜利。你是想要吃炊事班制作的饭菜,还是想要来上一顿莫斯科餐厅的精致餐点?】
【我无意冒犯,但现实就是如此。中国人真的做到了把餐厅搬上了战场!从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这点。苏联没有,美国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让人绝望的英国军粮了。】
【另外我必须要提一句,中国人的随身军粮也极为美味。复水土豆泥居然有三种口味!
您敢相信吗?他们在无法生产足够高科技武器的情况下,却把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拉满。】
【这不仅仅有政委指导员的精神建设,还有这些食物为志愿军带来抚慰疲惫的美味。】
【笔者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知道每天战斗后只能吃黑面包是什么滋味。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但我也希望我们的军工部门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
谢尔盖的这篇文章在真理报上占据了三个版面。
因为朝鲜战争是现在苏联最关注的一场战争,从高层到平民都关注。尤其是中国两场大胜之后,他们更想要知道战争的细节。
谢尔盖的文章无疑是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不是军事层面而是另一个层面,在后勤在军队士气上的。
尤其是谢尔盖在文章里提到的中国罐头食品,让很多苏联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苏联人最缺的是什么?
是副食品!但是苏联缺少副食品当真是因为副食品产能不足吗?
或许并不是这样的。也许如同可乐这样的东西,因为苏联在食品工业上的短腿让他们仿制的口味很差,根本没人喝之外。
以及苏联因为维度的关系,缺少糖的生产。其他很多东西,比如说肉食,其实苏联的生产真的少吗?
不,其实不少的。纵观整个苏联五十年代的牲畜出栏量,其实数量一点都不少。
不能说保证所有苏联人顿顿吃牛肉天天啃肘子。
但是每天一顿还不错的肉食其实是有的。
从纸面数据来看,苏联人在五三年每人每天摄入两百克肉制品是没问题。
但是为什么苏联人还要每天排队买香肠?
还买不到?新鲜肉食更是要天没亮就去排队才能买到?
因为苏联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生产,而在于保存和运输。
苏联最少有一半的肉制品损耗在仓储和运输途中。
为什么百货商场的老三样里有香肠?因为香肠容易保存。方便运输。其他新鲜肉制品储存太困难了。
而现在这个年代,冰柜和冷库的普及率不算高。就算是苏联人,也不是人人家都有冰箱的。
所以保存食物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只有香肠这种东西最好,之要不受潮,晒在那里可以放好几个月。可以说苏联人爱吃香肠,某种程度上是被逼的。
食物多样性的匮乏,逼得他们不得不选择香肠。而谢尔盖的文章让苏联,以及其他很多深受食品保存困难的国家莫名有些心动。
平民只是嘴馋谢尔盖文章里写的那些军粮的味道。因为谢尔盖把它们形容的非常美味。
而国家的高层中那些有识之士却意识到了另一点。那就是中国在现阶段掌握了一种长期保存食物,并且让食物变好吃的技术!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李锐有意为之的。
李锐最早提出为志愿军提供特需会餐的需求。
不仅仅是为了对志愿军的补给和士气提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广告。
是的,战争其实是最好的广告,尤其是关注度越高的战争,其广告效益越好。
就像是二战时期,可口可乐不计成本的跟着美军前进。美军到哪儿,他们就在哪儿开厂。
坚持让前线所有美军士兵都能喝到可口可乐。
这样让可口可乐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展,跟随着战争的脚步,可口可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饮料公司。
无独有偶,李锐知道在历史上中,后世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无偿支援前线香烟供给,等到退役老兵回去之后很多人都习惯了那个香烟的味道,让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香烟厂之一。
这个香烟厂正是白沙。李锐坚持认为,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以军事目标的胜利为胜利。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前提下,要在其周围附加上更多东西,跟随着战争的脚步一起前进。
就像是现在的这种宣传,李锐一直在苦恼对美国的反向文化输出。
因为美国距离太远了,中国真的不好操作。但是朝鲜战争给了李锐机会。
朝鲜战争,经过初期的蔑视,中后期美军一定会研究志愿军。而在研究中,有的东西必然会无声无息的渗透入美国。
这就是李锐要的,对美国的一场无声的渗透。可以是食物,可以是漫画,亦或者是其他的。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一在军事维度上的行动。
它是经济、文化、政治、外交多维度的复合行动。
彭德怀负责在前线解决军事问题,中央的一些领导负责在国际上解决外交和政治问题。
而李锐则负责解决经济和文化问题。
就在谢尔盖的文章在苏联等国家引起反响的同时,它也被美国相关媒体进行了转载。
当然,他们的转载就没那么好听了。美国abc发表了标题为《中国靠魔法食物控制士兵》的文章。
华盛顿邮报则发表了《中国剥削本国农民穷兵黩武》这样的文章。还有一些媒体写了《中国的魔法罐头》、《中国洗脑魔粉》等等这样的文章。
这些文章无一不提及了中国在军粮上施展的各种魔法。
不管是调料粉包还是罐头食品,甚至是中国供应士兵的橘子粉冲剂都被拿出来批斗。
虽然是批斗,但是却也让很多美国人知道了,中国貌似生产了不少好吃的食品。
至于吃了这些东西会不会被控制被洗脑,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相比于美国人的抹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多国家对这些技术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
尤其是在第三次战役全面开启前,苏联那位被后世称为玉米晓夫的赫鲁晓夫再次来到了中国。
一来到中国,他就劈头盖脸的对前来接待他的中国外交人员问道:“你们的罐头食品真的有那么好吃吗?带我去尝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