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三百零五章 吾往矣

第三百零五章 吾往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预售,众筹?”对于陈云和叶季壮来说,这是两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名词。

    所以两人也没有摆架子,直接开口问道:“小李啊,你说的这预售和众筹是个什么意思?”

    李锐道:“顾名思义,所谓的预售,那就是预期销售。就是东西我虽然现在还没有,但是你打货款给我,我安排生产,生产好了再发货。属于一种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

    李锐这个解释,陈云和叶季壮都听得明白了。

    叶季壮道:“这和李强苏联跟苏联人谈判的先款后货差不多嘛。”

    李锐点点头:“是的,很类似。只不过曾委员的先款后货是对公对公,预售走的是公对私。其中还是有差别的。”

    陈云将公对公和公对私记下,他继续问:“那么众筹呢?”

    “众筹则是我有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品,我有完整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我可以生产出来。

    但是我缺少启动资金。

    所以我需要面向全社会发布我的这款产品概念,让大家看到。有人需要这款产品,那么可以以预付众筹的方式来我们这众筹购买。”

    “众筹阶段,商品可以给予优惠,或者是一些独有的产品给予众筹者。众筹需要设立一个目标,比如说是筹集一百万卢布就可以开始做了,还是筹集五十万卢布就可以开始做了。如果众筹金额达不到预期,那就解散项目,将众筹资金退还给众筹者。”

    李锐尽可能言简意赅的将预售和众筹概念说了出来。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听完之后都没有第一时间回话。

    而是低头默默喝茶,同时也在消化李锐所说的这两种概念。

    喝了两小杯茶后,叶季壮侧过身子看着李锐道:“小李啊,我就单纯的想问一下啊。老曾在苏联的那种先款后货的公对公,和你这种预售、众筹的公对私,具体的差别到底在哪儿?”

    李锐想了想后回答:“吸纳目标群体不一样。曾委员在苏联公对公的先款后货,目标是苏联政府。由政府进行拨款,但是我们都知道,苏联政府的预算基本是在年初就定下来。

    年中如果想要扩大生产,追加预算。在苏联是一个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情。而且苏联政府的办事效率并不高。”

    “而苏联民间不一样。苏联工人缺钱吗?”李锐这么问着。

    对苏联有所研究的陈云摇摇头道:“不缺,不说莫斯科了。就说海参崴的船坞里的维修工人,一个月都有二三百卢布的月收入。相比于我们国家的工人来说,苏联工人可谓富得流油。”

    “集体农庄的农业工人收入虽然相比较工厂工人的收入会低一些,但是集体农庄在伙食待遇上却会更好,从总体上来算是基本扯平的。”李锐点点头:“对,苏联工人不缺钱。苏联工人手上有很多钱,但是却花不出去。苏联和我们国家还不一样,我们国家是物资绝对稀缺。而苏联是物资相对稀缺。”

    “而稀缺的本质是在于苏联的战略政策与它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二战后损失的大量人口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的。

    “实际上去年李强委员在苏联搞的中国食品展其实就窥见一斑了。苏联民众有着极高的购物热情,但是市面上却缺少满足他们的货物。”

    “我们长三角地区新组建的梅花、长江、巨人三个服装品牌现在工人扩充了两倍,天天两班倒,生产线上的缝纫机都要踩冒烟了都赶不上东欧国家的服装需求。连带着上海、宁波等棉纺城市的粗纱、细纱、棉布厂全都在三班倒连轴转。”

    “而且还连带着对棉花的需求提高,如果今年新疆不能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明年我们的棉纺原材料将会卡在瓶颈了。”

    李锐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是说的内容却很大。

    之前《赡养人类》短片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上映,导致了梅花、长江、巨人三个工厂的产能瞬间不足。

    因为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爆发出巨大的购买热情。

    还有好像永远都买不到的山海关汽水和中国的膨化食品。

    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苏联人的购物热情被压抑太久了。

    后世苏联解体,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一个政治问题,它是一个多方面多维度的问题。

    其中民生问题不得到解决,绝对是促使它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世界两极之一的国家,苏联人对自己生活严重不满。

    冰箱里没有肉,没有汽水,甚至是压根没有冰箱!当然,不是工人买不起冰箱,而是因为工厂冰箱产能严重不足!

    工厂可以给工人发很多钱,但是当这些钱不能购买物资的时候,它就一文不值。

    工人们总不能拿这些钱去买苏联生产最多的拖拉机、钢铁、飞机、坦克吧。

    李锐继续说道:“其实苏联工人手上有很多很多钱。他们花不出去。因为他们不会拿这些钱去买苏联生产的重工业产品。但是对我们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中国需要苏联的重工业产品。”

    “所以本质上这是一场交换,以我们的轻工业产品从苏联工人手上换取卢布,在用卢布和苏联人做生意,买他们的重工业产品。”

    “这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绕开了苏联政府,我们直接和苏联老百姓做生意。我们的可以赚到更多利润,苏联老百姓可以用钱改善他们的生活,苏联老百姓的生活物资欲望得到满足苏联就将更稳定。其实这是一个三赢的事情。”

    “而这需要外交部同志的努力。以及财政部同志的协作。”陈云和叶季壮两人听罢,觉得李锐说的也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

    陈云道:“预售和众筹。倒不是不行,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苏联老百姓相信我们。而且这样搞行不行?”

    李锐道:“所以我才说这件事需要多部门协调。因为如果我们在苏联搞多产业的预售和众筹。我们唯一能做为抵押的,只有新中国的国家信用。这件事如果要做,那就一定要做成。要么就干脆不要做。”

    “同时预售和众筹是一种企业向民间融资的行为。我们只要开始做,后续就一定会有企业模仿。

    其他国家的我们管不到,但是我们国内必须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和监管。一个公正的第三方监管资金去向。”

    “否则所谓的众筹和预售只会成为骗子的温床。”

    “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害怕不好管就不搞了。”陈云和叶季壮两人都连连点头,叶季壮更是说道:“这事儿只能是让国有银行做第三方资金监管。而国有银行后面还需要有部门监督银行的行为。”

    权利便是如此,权利的艺术就是制衡的艺术。

    在无法消灭人类私欲的前提下,只有将力细分,如同斗兽棋一般,老鼠什么都怕,但是却可以吃掉最厉害的大象。

    当然,这样具体怎么操作,那需要专业人士好好分析计算。

    这不是李锐三人在茶楼里能说清楚的。

    但是这事儿的大体方向已经定下来了。

    预售和众筹是一种好的融资方法,但是没有监管的野蛮生长是不行的。

    这个问题谈完后,叶季壮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有个问题挺重要的啊,我们现在这么说都觉得挺好的。但是预售和众筹,那就是要苏联老百姓等货。

    而且等的时间可能很长,有的东西可能要从建厂开始等。说不定一等就是一两年,他们能等的住吗?”

    李锐听罢叶季壮的话,莫名的笑了起来,而且越笑越大声,笑的陈云和叶季壮两人都莫名其妙。

    陈云忍不住打断李锐的笑声,他问道:“小李,老叶这话有什么可笑的啊?”

    叶季壮也莫名其妙:“就是啊,我说笑话了吗?”

    李锐连连摆手:“没没没,我不是笑老叶的话,而是突然想起一个苏联笑话。”

    “嗯?什么苏联笑话?”两人好奇。

    “这个苏联笑话这样的。”李锐咳嗽一声后收敛笑容说道:“一个苏联工人去百货商场买电视机,他付完钱后售货员没有给他电视机,而是给了他一张条子。条子上写着:请于三年后的上午凭本条来本商场领取电视机。”

    “工人看了条子后说道:你好,同志。能不能把我的电视机调整道三年后的下午提货?”

    “售货员问:为什么啊?”

    “工人说道:因为三年后的上午,我在四年前定的汽车就能到货了。要是下午提电视机,我就能开着汽车来拉货了。”

    苏联笑话与英剧《是,大臣》、《是,首相》并称为人类政治的宝贵遗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半部英剧可以治天下,一部苏联笑话能治好所有国家的精神内耗。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听完李锐的苏联笑话后,两人面面相觑。

    叶季壮更是摩挲着手掌说道:“这苏联等货这么夸张吗?”

    陈云想了想道:“好像还真是。苏联人不是买不起电视,我听说莫斯科那边工人工作三个月到半年就能买得起一台电视机,但是等货可能要等几年。”

    这还真不是夸张,苏联等一台电视等几年是正常的。

    一台汽车更是好几年,如果是在1985年订了一台拉达汽车,那么大概率你还没拿到货,苏联已经解体了。

    “苏联在消费品级的市场上发力不够。他们在和美国争世界第一。但是底子又不够厚,只能是一条腿走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当苏联的另一条腿。”李锐说道。

    “消费品市场上,我们可以发力。苏联有资源,但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力去开发。我们可以帮他们,以轻工业做为我们的积蓄。

    解决我们国内的造血问题,然后发力重工业。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苏联人同意这个计划。”

    李锐还从自己包里拿出两份文件:“这是我和下面的同志们一起研究的一些方向,两位看看。”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接过李锐的文件。【关于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开设中国百货商店的提议】。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没有话说,翻开这份文件开始慢慢看了起来。这份文件页数不短,足足有六十多页。

    李锐在一旁一边喝茶,一边等着两人慢慢的翻阅。

    一开始叶季壮和陈云两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百货商店的开店提议。

    但是真正的翻开之后两人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李锐在这份文件里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设想。

    以尚未命名的中国百货商店为核心,构建一个全新的商业体系。依托中国商场,将中国商品贩卖到全世界。

    以跨时代的技术碾压力,对资本主义商品进行降维打击。从服装鞋包,到日杂百货,从漫画杂志到流行音乐。

    李锐要打造一个巨型商业集合体。以此推动中国全产业的发展,要让中国更早成为世界工厂。

    而且这一次将不仅仅是工厂,是产品的生产者,同时也要制定行业标准,掌握世界上产业的话语权。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项目,所以这注定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项目。

    仅仅是这六十页的内容里就已经规划了三个三年发展计划。

    从中国商场的商业规划,再到其背后的产业链布局,工人培养等等。

    这本计划书仅仅只是粗浅的写这些东西。

    真正的细则还在破晓基地里存着呢。

    是李锐和一众技术员与科学家一起翻阅资料规划出来的。

    具体详细的东西积累起来足足有两层楼那么高了。

    从商业布局到法律制定、到工业区划定工人培养等等。

    如果非要用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李锐他们在基地里依靠各种资料和各地发来中央的信息,做了一个他们自己的小型计划经济设计书!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看完这份文件后,两人脸上都难掩那种震撼之色。

    “这就是苏联所说的计划经济吧!”陈云喃喃地说。

    李锐点点头又摇摇头:“算是计划经济的雏形吧。是我们试验性走出的一步,我觉得中国的计划经济还是最好由中国人制定。小步快跑,不要急着干高大上。”

    “不过我们这个计划书还只能算是初级。实际上苏联人的计划经济也还不够高级。不然他们现在也不会面临这么多问题。

    实际上苏联人也知道自己计划经济的问题。

    所以后来才有苏联要搞ogas系统。

    如果要简单明了的讲解ogas系统的话,那么简明扼要的说,那就是苏联时代的大数据分析系统。

    它失败了。在电脑算力不足,全国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搞ogas的难度比登陆月球不知道难多少倍。

    李锐可是经历过后世大数据时代的人。

    大数据有用吗?当然有,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推荐商品,大数据控制你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人无时无刻的不生活在大数据中。

    这是因为大数据被资本裹挟,它所做的事情就是让苹果手机用户订酒店比安卓用户贵。

    根据个人消费习惯,给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推荐价格更贵但实际上产品一样的商品。

    但是大数据如果用在合适的地方,它自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包括航班控制、列车班次、购票服务、水力建设、商品吊配、仓储物流、农业分配等等。

    还是那句话,只要屁股不正,科技越发达那就越反动。

    李锐带着技术员和专家们摸索着搞出这个还有些粗糙的小型计划经济设计,为的就是自己建立一套计划经济模型。

    自己从无到有设计,在观察这个经济模型的运转。从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然后不断的完善这个模型,最后迈向更高的台阶。

    计划经济真的不能搞吗?并不是。苏联五十年代轻工业确实不够,但在八十年代时苏联已经时全球棉纺、鞋服、糖产量、奶制品、冰激凌等等民生消费品生产力世界第一了。

    苏联后期的问题不是生产不出,而是分配有巨大的问题。苏联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

    所以才有科学家想要搞出ogas。

    这些苏联科学家就像是朝着黑暗时代进发的火种一样,明知自己随时会熄灭。

    但是在苏联灭亡前夕,他们义无反顾的发起了冲锋。希望挽救这个国家。

    做为吸取了教训的人,李锐知道这些。

    同时他也有远超那些苏联科学家的武器:超级电脑。这个经济模型只要建立起来,开始运转,哪怕有些粗糙,但是它依旧将成为宝贵的经验。

    而这只是起步,李锐真正的目的是要在新中国建立自己的ogas,自己的大数据计划经济。

    这条路很长,很难,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

    需要两代人前赴后继的投入才能看见真正的产出。

    虽然道路曲折,但是总要有人披荆斩棘,九死而不悔。回到这个时代,看见许多人,李锐越发的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过客。

    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自己身处这个时代,就要扛起这个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

    前途险阻也是要做的。也许那时自己已经不在,但是自己一定要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可登顶尖峰的台阶。

    中南海。毛主席和周总理缓缓的放下文件,两人的神情很复杂。有些高兴,有些矛盾,有些欣慰,又有些轻松。

    “这是李锐同志和曙光厂的同志们编写的材料啊。”毛主席轻轻放下这份材料,他用点了点封面。

    “我看写的很好,所以带着老叶一起来见毛主席和周总理,说一说这件事。”

    “李锐同志对这份计划书,不仅仅是开几家商场。实际上他想要做的是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售卖。牵扯进来的行业几十上百,工业区的分布将遍及中国八省二十七市。”

    “其中还有法律的制定,行业标准的制定,安全规范,交通建设,仓储物流等等。实际上这不是一份单纯的商业计划,而是一份简单的,规模更小的计划经济书了。”

    周总理看着计划书缓缓说道:“李锐同志这次提出的计划真的是玩的很大啊。风险真的大。不过收益也是巨大的。”

    “如果能办到,他带动的将不是几个工厂,而是二十多个城市,再以这些城市为核心,推动周边发展。”

    毛主席也说道:“李锐同志不声不响的,给了我们搞了个大惊喜出来哟。我们的财神爷和叶部长是怎么看的呀。”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对视一眼,然后陈云开口道:“我回去之后也叶季壮以及其他部委的同志开了个会,讨论文件上的计划。”

    “我们觉得是具有可行性的。”叶季壮也说道:“我也这么觉得的。虽然起步会很困难,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面对困难我们我不该畏缩不前。我们总不能什么都求苏联老大哥帮忙吧。”

    “我们不会搞计划经济,那我们可以先从小地方开始,从商业上开始。跌跌撞撞也是可以起步的。”

    毛主席点点头:“对,我们不会就要学。既然大家都觉得可以,那就不妨按李锐同志的提议试一试嘛。”

    周总理道:“苏联人那边,我去一趟莫斯科。想来总是有些办法,说服他们的。”

    叶季壮道:“不过毛主席啊,我是这么觉得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李锐同志是我们党内的一个大能人啊。他现在只管着文宣部门,我觉得屈才了。”

    “我们贸易商务部现在缺了一个专员的位置,要不让李锐同志兼着?”陈云也道:“我也是这么想着的,李锐同志在经济发展上的规划比我们党内很多学者看的更深刻。

    其实财政部也是需要这样的人才的。“哈哈,你们这是要抢人诺。”毛主席哈哈一笑,同时摇摇头道:“不过我认为李锐同志现在还不宜兼任太多职位。“他的特长还是文宣工作。对外宣传,对内教育,他是把好手。教育和宣传工作的高地还离不开他。”

    周总理想了想说道:“我觉得对李锐同志的安排,不用急。如果这个计划真的能推行下去,我倒是有个想法。”

    三人看着周总理,周总理继续道:“如果计划顺利,那就不如顺势让李锐同志将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框架搭起来。”

    陈云默默皱眉:“这合适吗?李锐同志要是担任这个职位,对他未必好。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甚至……“陈云说到这里没说,只是摇摇头。毛主席知道陈云要说的是什么。党内一些人早就盯着这个位置了。

    党内有一些人是很精苏的。现在新中国还没搞计划经济,而是中央先在整合民族资本,同时也放手尝试新民族主义的道路。

    一直到1953年,新民族主义搞不下去了,才开始搞计划经济。不是毛主席他们抵制搞计划经济,主要是党内没有人能搞计划经济。

    大家也就知个名字,具体怎么做没人懂。只能依靠苏联。而苏联为中国搞的计划经济不说水土不服,但也算得上是跑肚拉稀了。

    比如说某个城市要修建一个桥,苏联专家带着一个计数器在桥边待了一天,算了老桥一天只通行八十辆汽车。

    于是苏联专家给出的建议就是老桥炸了之后修建一个最小规模的水泥桥。

    结果这个桥严重制约了城市和县城的交通。

    因为二十年后这条桥一天要通行上千辆汽车、成为勾连内外的交通要道。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而除了水土不服之外,还有人以苏联计划经济为阶梯,搞全盘苏化往上爬。

    这里面多少嘘蹉,自不用说。如果让李锐搞计划经济委员会,甚至让他当委员会毛主席,有多少人要盯着他,巴不得他死?

    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权力有多大,这根本不需要复述。会有多少人不服啊。

    四人陷入微微的沉默。

    沉默过后,毛主席先笑了:“你们在想什么呢。李锐同志现在做的这事是一个好事啊!我们中国人要自己做事,面对的问题怎么会少呢?”

    “关于李锐同志的安排不用急,先把这件事做起来起,能不能成还是两说呢。”

    毛主席的话算是暂时将李锐职位的安排押后了。

    等到叶季壮和陈云走后,毛主席才转身对周总理说道:“我很欣慰啊,李锐同志在政治上开始慢慢成熟了。不会有什么事情先跑到我们这,而是知道和同志们通气,争取自己的盟友了。”

    周总理皱着眉踱步:“毛主席,关于李锐同志的职位,我是认真的思考的。”

    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说道:“只是不知道李锐同志做好准备了没有。不急,先等等吧。这件事不急于一时,如果这个计划能成,那也最少要一年才能看到雏形。那个时候在讨论这个事情吧。”周总理点点头。

    等到周总理离开后,毛主席回到办公桌前,开始看资料。但是看了几分钟后又放下,手指不断捏动。

    然后再次拿起资料又放下,往复几次。最后毛主席拿出一张信纸,写上一行字“履险蹈危,十荡十决”随后又在这行字后面画了个问号。

    将信纸装入信封,封装起来后毛主席叫来警卫员。“送给曙光厂的李锐主任。”

    李锐破开密封的信封,取出毛主席的信后看了许久。

    在警卫员在曙光厂外等的要走时,李锐送来一个密封的信封。“帮我交给毛主席。”

    警卫员敬礼道:“是!”

    看着警卫员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李锐才走会基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生来这个世界,拿到了权利,那便要背上自己的义务。【履险蹈危,十荡十决?】【吾往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