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宏伟蓝图
苏联拍的出好电影吗?当然可以,不用否认。不管是《战争与和平》还是《解放》,亦或者是《飞向宇宙》还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好片。但是好片归好片,你一年就出四部电影,你在好片也不行啊。
五十年代前中期,苏联不仅仅是电影产出数量少,其他节目产出数量也一样少。
要知道,之前商务部和苏联签订了包括维生素、抗生素等一系列商品在内的合作销售协议。
中方以财务监管的名义派遣了大量的人员前往苏联和苏联加盟国的分销网点。
这群人出国,自然不是单纯的完全是监管维生素销售情况之类的。
他们也负责收集情报,不过他们收集的并不是什么机密情报。
他们收集的其实是民生状况,以在华沙销售点的中方人员为例。他会传回来华沙现在的物价如何,中方的销售产品情况如何,老百姓的娱乐如何。
1这些都是可以摆在台面上能直视的情况。
在苏联没有和中国决裂前,他们也并不会在意这些情况的传递。
因为这些销售人员传递这些情报回国后,中国方面会根据这些情报来制定对这些地区的商品销售。
做生意最可怕的就是信息的闭塞,你不知道对面需要什么,对面也不知道你手里有什么。
这群跟随着中国医药走出国门的销售代表们,用他们的方式为中国提供外界的信息。
所以李锐很清楚苏、东国家需要些什么。
他们已经基本摆脱了生存问题和基础生活问题。
要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精神生活当然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了。
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想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饶的。
旧社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鬼叫花子还会去戏楼外蹭戏听呢。
苏联并不是不清楚这一切,只是真的没办法。而这在李锐看来,就给了他一个操作机会了。
如果能把社会主义阵营的影视拍摄工作大量搬迁到中国来进行,行不行?有没有钱赚?
李锐估算了一下,行,而且有很多钱赚!因为苏联拍片的低谷就这么几年,过了56年,苏联又会进入一个高峰爆发期。
到六二年,苏联一年拍摄的电影数量超过一百零四部。
拍摄一部电影能花多少钱?
能带来多少工作岗位?
能创造多少外汇?而且李锐想的可不仅仅是让苏联人来中国拍电影。
而是想要通过手上的技术和超越这个时代的理念,将中国打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影视传媒基地。
李锐有一个宏伟的蓝图,那便是让中国成为国际级影视制作中心。
打造一个从新闻资讯到娱乐综艺再到电影电视的全方位中心。
你们国家没有技术,但是又想要拍你们国家的故事?没问题,掏钱就好了,我们可以全部给你们搞定。
你说你们想拍摄关于你们国家的自然风光记录片和英雄人物传记片。
但是本国拍摄和后期制作实力不够?没问题,给钱,中国为你解决一切!
只要大家有需要,中国可以外包定制一切你们所需要的文娱产品,只有你们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
李锐管这个叫做“资讯信息中心化”。
如果能够达成他的战略意图,那么中国不仅仅将在世界话语权上达到碾压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带来海量的外汇。
别说李锐掌握着网咖为什么不全力发展重工业。
因为重工业他娘的一个两个都是吸血大户。
一个大型钢厂,从建厂到投产,十年的时间内不要说做到超额盈利了,能回本都算是厉害。
更多时候对这种厂子的要求是十年内能做到运营上的盈亏平衡。
其他的重工业厂子也是如此。
李锐没有搞重工业吗?当然搞了。基地里那么多科学家呢,都搞出了很多提议和建厂技术了。
现在全中国境内,大庆在开发、招远在开发、百色在开发、新疆、山西都在开发。
钢铁厂、化工厂、石油厂、拖拉机厂都在建设。
李锐搞了那么多轻工业企业,利用跨时代的技术搞来了那么多超额利润的外汇,几乎都被这些重型企业给吸光了。
而这些企业想要回本不在吸血,时间那都是五年打底。想要他们反向输血,那估计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行。
李锐和基地里的专家们已经把新中国工业化1.0的时间推导到了1960年。
在1960年新中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完成工业自主,能生产制造满足中国所需要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业产品。
如果不想彻底依赖老大哥的话,话那李锐为首的这批人,就要薅光头发的想办法给新中国找投资资本。
李锐是不想再用阿依果孜矿洞里珍贵的不可再生矿资源换外汇了。
所以他才会想尽办法来弄钱,而现在不过是宏大计划的第一步。
那就是怎么哄骗……啊不对!是怎么向扎导说明在中国拍电影做节目的好处。
李锐在酒桌上对着苏联来的一众人等滔滔不绝的说到:“各位,在中国拍电影拍电视都很便宜啊。相较于苏联高昂的人工成本,在中国人工成本对你们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我们可以为你们提供很棒的后勤支援,包括从武打替身动作戏设计,再到灯光焰火等等岗位,我们都有专业人士。还可以帮你们完成后期制作,配音配乐等等。”
“就这么说吧,以后苏联想拍片。只要导演和演员带上剧本过来,剩下的东西我们全都可以帮你们包办!在苏联你们拍一部戏的成本,在我们这至少能拍三部戏。”
李锐的这些话说得在场的苏联代表们都很心动了。
苏联现在在电影上预算不足,已经有很多电影厂被砍掉了。职员分流去集体农庄或工厂干活了。
现在很多还没被撤掉的电影演员和编剧也怕自己干了二十年的表演和写作,突然钢铁大叔一挥手,大家全都进厂打螺丝。没办法,苏联人口断代,斯大林有的时候真的是顾不上这些地方。
只能让这些壮劳力进厂干活以满足苏联在工业上的需求。
1960年后,苏联电影再一次蓬勃,也是因为十年的时间,年幼一代的苏联人成长了起来,年轻人断带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在场众人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苏联缺人手,缺预算。
中国刚好可以把他们最需要的痛点给解决掉。
扎瓦茨基几乎当场就想要拍板决定,让两部苏联电影来中国试试水。因为51年苏联的预算更紧张了,好多电影在筹备阶段就因为预算和人手不足而直接夭折。
苏联的各大电影厂都是一副凑云惨淡的情况。
毕竟一年就出四部电影,电影厂要分流走多少人才能保持运转啊。
扎导在苏联各大电影厂绝对是说得上话的。
他强忍着自己的冲动和同伴们希翼的眼神,他说到:“这个……不急,我们可以先拍摄《赡养人类》然后其他的往后放。”
李锐笑了笑,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够了。
剩下的就让中国的电影拍摄手段来折服他们吧。
接下来中苏合拍的《赡养人类》进入到了紧张忙碌的拍摄阶段。真到了拍摄阶段,扎导和一群苏联过来的演员和同行们就立刻被中国团队的专业给折服了。
其实拍电影这种事和战士练枪法一样。
战士练枪是用子弹喂出来的,拍电影是用胶片喂出来的。现在这年头胶片昂贵,很多导演和摄影一辈子拍的胶片时长,加起来还没基地里那些摄影干事们拿数码摄影机折腾一年半拍摄的时间长。
摄影干事们有工作就去拍摄,没工作就在基地里研究拍摄。
反正数码拍摄的好处就是内存卡是可以反复利用的。
拍摄几百个小时的练手内容,说删就删,一点都不心疼。要换成胶片你试试,一口气删五百小时的胶片内容。
就算是好莱坞名导这么干,都会被制片人提枪上门问候全家。
这年头很多导演一辈子拍摄的各种胶片时长加在一起也就千把个小时,这还是大导演才能达到的水准,小导演还没有。
一般小导演能拍几百个小时就不错了。
摄影干事们拍的太多了,虽然这次是中苏合拍采用的是胶片拍摄。
但是他们一点都不怯场,把他们的技术很好地发挥了出来。
什么导轨拍摄、跷跷板拍摄、机械式云台的空降拍摄等等。
各种拍摄手法让一众苏联同行大跌眼镜。
扎导更是化身成为了小学生,每天在片场拿着小本本疯狂记录。但是记录了半个月后,他发现不行啊。
记下来也没用,苏联没这么多预算来做这些事啊。
而且看这些摄影干事这么熟练的拍摄,怕是花了上百个小时甚至几百个小时的真实拍摄才能练出来的吧。
现在苏联哪来那么多的胶片啊。
虽然扎导也怀疑中国也没这么多胶片,是怎么练出这些好手的。
对于扎导的疑问,中方代表总是笑呵呵的说到:“中国地大物博,五亿多人口,偶尔有那么一些惊才绝艳的天才之辈也属于正常。”
好吧,人口基数大,出现天才的概率也就大了。
扎导只能以这群人都是优中选优的天才来解释。
所以扎导在两个月后给斯大林去了信,想要苏联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人的影视拍摄。
在得到斯大林的肯定答复之后。
扎瓦茨基又试探性的向斯大林写信到:“尊敬的斯大林总书记,中国方面向我提出了一个颇有诱惑力的合作方式,关于在不占有我们苏联本国现有资源条件下,扩充我们苏联电影和电视节目拍摄的邀请。”
扎瓦茨基把李锐给他说得东西详细的记录下来,然后发回到了莫斯科。
伴随着扎瓦茨基的信件一起去到莫斯科的,还有《碧潼战俘营2》的真人秀。
青年璇工尤金午休时买了一份《真理报》,午休时一边啃面包喝格瓦斯一边看《真理报》。
当看见《真理报》上今晚电视节目播出安排上出现《碧潼战俘营2》的字眼时,他顿时眼前一亮,招呼着工友们道:“同志们,快来看啊!美国佬和英国佬的群架有续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