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三百四十四章 要不然我们建墙吧

第三百四十四章 要不然我们建墙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1961年之前,柏林墙还没有修建。东西柏林的居民还可以往来交流。

    因为在这个时候,不论美苏,都坚定的相信自己的道路是这个世界上最正确的道路,是人类发展的选择。

    这是一个比好的时代,大家互相竞争谁比较好,而不是谁比较不那么烂的时代。

    柏林就是桥头堡,在这里东西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就是为了证明谁的体制和道路是正确的。

    两方有互相吸引的方式来吸引对面的人来自己这边。

    这本该是个良性竞争,可是柏林墙修建了。而且还是苏联主动修建的,其实当苏联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输了三分了。

    实际上在59年的厨房辩论中,苏联就输了一大截了。

    因为苏联真的没有办法在提供生活便利性、食物多样性、家用电器、鞋服百货这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领域和美国及其盟友正面竞争。

    赫鲁晓夫在和尼克松辩论后,自己都跑去哗哗的喝了三大杯百事可乐,这事儿还有什么可说的?

    老百姓的眼睛在短期可见成效的事情上是雪亮的。

    而在对需要长期且付出艰苦奋斗的事情上就未必那么雪亮了。

    所以在59年后,东柏林开始向西柏林大量流失人口,苏联不得不开始修建柏林墙了。

    但是在1951年五月三十一号这一天,西柏林的人口开始朝着东柏林大量的移动。

    人潮之汹涌,出乎了西柏林当局的预料。

    “他们在干什么?!”面对前往东柏林道路上拥堵的汽车和大量步行前往的居民,当地的英国和美国情报部门负责人都惊了。

    “难道他们要集体投共了吗?!”面对这些情报头子的疑惑和惊恐,下面的人很快汇报情况上来。

    “头儿,不是他们去投共。而是他们去参加中国在西柏林办的美食节。”“什么?为什么?!”

    “因为大家都听说了,中国人搞的美食节上的食物很好吃,而且价格也不算贵,大家都没吃过,所以想要尝一尝。”

    “就因为吃东西?”

    “哦,不仅仅因为吃东西,因为听说今天中国人顺便一起搞了一个音乐会,据说现场将会特别热闹。”

    “哈?音乐会?他们表演什么?”

    “哦,都是我们这边的禁歌。比如《苏维埃进行曲》、《团结的人民不会被击败》等等。”

    “哈?!”西德那边的情报头子多少有些坐不住了。

    因为最近一个星期,中国人搞美食节已经吸引了很多西柏林的人跑过去玩了。

    其实这没什么,一个美食节搞不垮自由主义在西德的民心。

    要知道之前几年,一直都是东德往西德走的人多,从西德往东德走的人也有,但是数量不多。

    东德每年实际上会减少几万人口,都是去西德的。西德都是占据优势的,但是如同今天这样,一群人从西柏林跑去东柏林的景象,当真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的。

    英国在德国的情报头子摸了摸已经不剩下多少的宝贵头发道:“他们这个就这么有吸引力吗?”

    下面有人问道:“局长,我们要派人去看看吗?”

    “去吧!”局长几乎想都没想的说道:“看看中国人在搞什么鬼。或者是说苏联人在搞什么鬼!”

    其他人或许还没有太多感觉,但是搞情报的这群人还是很敏感的。

    因为之前中国流传过来的真人秀记录片在欧洲各个咖啡厅、酒吧等等地下放映厅放映。

    其中结尾处对中国百货的宣传,已经引起了不少欧洲人的兴趣。因为从真人秀里面的一些细节(其实是广告)不难看出,这些产品是真的很棒。

    很多人都很感兴趣。想要知道这些商品从哪儿买,甚至是很希望能买一点回来。

    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其实在情报部门内有一些敏感人士却觉得异常重要。

    就像是1959年苏联和美国会搞厨房辩论这件事就不难看出,两国中有很多人其实都意识到民生领域的渗透对己方的打击。

    目前美国和英国相关部门的人正在商讨,准备看看中国人在东柏林开的百货选购节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如果风平浪静,他们就笑笑了事。但如果真的引起波澜,他们就打算让美国国内的一大群经销商过来,在西柏林打对台戏的也搞一个。

    对抗这种事情是无处不在的。霍华德压低了自己的帽子,在拥挤人群的中希望自己能低调一点。

    因为作为MI6的情报人员,他并不想要让自己很显眼。

    实际上情报人员并不会和电影里那么帅气。

    因为好的情报人员的特质就是平凡。

    霍华德就像是个普通的德国老百姓一样,穿过拥挤的路口,来到中国美食节的门口。

    这里已经是乌泱泱的一大片人了。不仅仅有普通的德国老百姓,他分明还看见架设起摄像设备的东德电视台和苏联电视台。

    那幢六层的红色建筑已经挂上了巨大的宣传海报。

    分别高举着镰刀和锤子的欧洲人和亚洲人,强壮棱角分明。在他们的身后则描绘着雄伟的工厂,一望无际的麦浪。

    在工厂劳作的工人,在农庄劳动的农民。在这幅巨型海报的最上端,还有一行非常醒目的大字。

    就算是相隔上百米都能看清上面的字“团结的人民音乐会”。

    霍华德低声咕哝了一声,这一定是中国人的手笔。因为他们太会搞宣传了,去年他们在东德放电影的时候,搞出了很多漂亮的巨型海报。

    很多电影在西德根本没有宣传。但是因为漂亮的海报,很多西柏林的人跑去东柏林看那些中国电影了。

    根据去年的统计,每当中国电影在东柏林上映的时候,西柏林这边电影院的上座率就直线下跌。

    数据非常明显,比如去年好莱坞的《日落大道》在柏林上映,平常可以坐三百人的电影大厅,首映的时候居然只卖出去五十张票。

    因为人全跑去东德看电影了,《日落大道》上映的当天,中国电影《紫日》上映了。

    霍华德觉得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上面的人改管管了。但上面的事情不是他这个小职员可以置喙的,他只能是作为一个记录员,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东西传到上面去。

    中国小吃节很火爆,从当天下午四点开始,一直到傍晚,人流越来越多。

    霍华德也跟着吃了一些小吃,他平心而论,那些东西是真的好吃。尤其是锅包肉和酸菜白肉粉条,把他都吃美了。

    如果不是工作需求,他甚至还想要再来点。而今天晚上的重头戏其实不是吃,而是中国人搞得这个音乐会。

    一场免费的,在露天的音乐会。

    这对于晚上没多少娱乐活动的现在人来说,免费的音乐会就是最好的一个吸引噱头了。

    更何况这边还有小吃可以买着吃呢。今天东柏林的警察注定忙死了。

    因为东西柏林两方加起来有两三万人聚集在这个并不是特别大的广场上。

    这是一场为中国百货商超开业预热的活动,同时也是一场面对西方的宣传。

    这场音乐会其实是一场临时起意,因为小吃节的火爆,让李锐意识到这将是一场绝佳的机会。

    在文化宣传中,李锐有一个宏大的愿望。那就是当科技树点上去后,让全世界戴上中国生产的随身听,播放着中国的流行乐。

    而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在后台,二十二岁的魏靖兰大口大口的深呼吸。

    她有些紧张,不仅仅是她,还有她旁边的乐队成员们都有些紧张。

    虽然已经彩排过很多次了,但是大家依旧是觉得有些激动。因为这是他们“红色乐队”的首秀,而且是直接在外国开唱。

    “红色乐队”是李锐培养的一众文化输出队伍中的一支。

    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方式有很多种,流行乐和摇滚乐无疑是最好用的方式之一。

    苏联现在的艺术形式不是说不好,而是有些过于高大上了。李锐始终觉得,老百姓还是要接地气的东西比较多。

    歌曲和舞蹈,还是朗朗上口,容易学习最好。这方面,李锐觉得需要彻底抛开旧社会的演艺圈体系。

    因为那个体系很混乱,自己就算是梳理了一遍,其中乱七八糟的事情依旧很多。

    所以李锐干脆另起炉灶,培养自己的演员、歌手等等。他们不是明星,演员和歌手是他们的职业,他们需要充分的掌握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不是凹人设。

    在一众培养的年轻人才中,魏靖兰是表现尤为突出的一个。因为她熟练掌握俄语德语,原本是破晓基地技术员的备选人才的。

    但是因为天性太爱玩了,所以在最后阶段她被筛选掉了。因为政审人员认为她太爱玩了,心性不定,不适合去基地工作。

    不过她的资料李锐也看了,魏靖兰确实不适合在基地工作。但是她有她的舞台,尤其是她除了掌握双语外,外形条件也不错,还喜欢唱歌跳舞。

    既然如此,李锐也不浪费她的特长了。去吧,接受培训成为新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一支生力军吧!

    而红色乐队,今天将打响他们的第一场战役。乐队里除了魏靖兰外,还有吉他手、鼓手、风琴手等等。

    这些乐手基本上都是从文工团抽调的骨干,或者是从上海从前的夜总会里经过改造的老乐手。

    “魏靖兰,你紧张了吗?”一个声音传来,魏靖兰转头一看,是中国驻东德大使。

    魏靖兰急忙站了起来:“报告大使,我没有紧张!”

    大使笑了笑:“紧张也没什么,外面有几万德国人,换我,我也紧张。但是你不要怕,因为怕也没用。

    李部长特别交代过我,说你们是我们中国宣传的一杆枪。要站在这朝着资本主义的心脏开火。”

    “志愿军在朝鲜踢美国人的屁股,你们就要站在这,用音乐和歌声踹美国人的后院大门。李部长说,有时候你们的一首歌,也许抵得上志愿军一个师打上一仗。”

    魏靖兰听到大使这么说,她忍不住道:“李部长真这么说的?”

    “嗯,他写的电报里就是这么说的。说这次你们来,完全是他临时起意。这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你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吗?”

    面对大使的询问,魏靖兰挺起胸膛道:“有!培训一年多了,我应该踏上我的战场了!”“好,小魏,上你的战场对敌人的心脏开火吧!”傍晚六点半,太阳低低的挂在西边还不肯落下去。

    中国红建筑前早已人山人海。红色建筑前围起来的表演高台,早已有东柏林的警察站岗放哨。

    东德和苏联的电视台也占据了好位置,架上了摄影机。

    MI6的特工霍华德已经吃酸菜白肉吃到打饱嗝了,不能再吃了,再吃就吐酸水了。

    东西柏林的人们对中国的小吃赞不绝口。

    就在人声鼎沸喧哗之际,突然一阵音乐声传来。聚光灯打在了表演的舞台上,很多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一群中国的乐手走上了舞台,看上去一场音乐会就要开始。

    一位身穿干练的女性工作套装,留着短发神采飞扬的女生站在了聚光灯下,用德语对着全场打招呼:“柏林,你好吗!”

    女生清脆好听的声音通过大喇叭传递全场。

    “这里是来自中国的“红色乐队”为你们表演。也许你们还不知道我们的名字,但是过了今晚之后,我们将主宰你们的收音机!”

    霍德华听着这名中国女生的话,觉得她在吹牛。

    她以为德国人是没听过好听的歌曲吗?

    不过魏靖兰这番话到是吸引了全场所有人的目光了,他们想要知道这个小姑娘有什么样的能耐。

    魏靖兰也没多少太多的废话,因为她毕竟还是个新人,这样的大场子,她控场能力显然还不行。

    所以她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直接开唱。“曾经有一条船出海,她的名字叫茶壶号。随着风吹起,她扬帆起航。”

    当富有节奏的歌唱和鼓声传来时,很多人开始不自觉的抖腿。

    因为这是一首富有节奏的船歌,虽然后世中国短视频平台有很多营销号穿凿附会将其描述为海盗歌曲。

    但实际上它就是一首关于打渔的船歌。

    因为船歌的节奏型早就在百年前就有很明显的雏形了。

    而德国虽然不是以海洋文明见长的国家,但是他们对这种传统船歌衍生出来的新船歌,却也莫名的喜欢。

    很多人都开始跟随着魏靖兰的歌曲开始摇摆。

    “还有不久,补给船就要来了。它给我们带来糖、茶和朗姆酒。当捕捉的鲸鱼被处理,我们走吧,再度出发……”

    歌曲唱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捕鲸队。

    当时人类还未能大规模开采使用石油,捕鲸炼油就成为了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原材料。

    极富节奏感的韵律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抖腿,有的人还跟着节奏一起哼唱旋律。

    因为这首歌的旋律真的非常简单。霍华德听了一遍都会唱了。而当魏靖兰唱完这首歌,现场已经开始有点热场了。

    有人开始吹口哨叫好了。看着场子开始热了,魏靖兰放心了。想要热场,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热歌啦!

    魏靖兰也没有太多停顿,直接高喊了一声:“下面,苏维埃进行曲!”

    (点开段评的BGM)这首曲子的名字一出来,现场沸腾了。因为自从李锐把这首后世用来黑苏。

    但是又有俄罗斯人改词版本的《苏维埃进行曲》送给了苏联后。就成为了苏联对外宣传最好用的一首歌了。

    这首歌的火爆程度到什么地步呢?这么说吧,苏联小学年底文艺汇演,十个小朋友有七个要表演唱这首歌。

    苏联人还把它翻译成了德文版,在德国传唱度也极高。不说十个小朋友唱七个吧,但是唱四个也是有的。

    这主要还是德国人对苏联的感情比较复杂导致的。

    《苏维埃进行曲》的曲调高亢昂扬,现场的气氛瞬间就点燃了。但是作为MI6的特工,霍华德还是很冷静的。

    他看着现场的气氛,虽然很热。但是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

    台上表演的中国人不过是唱了一首新编的船歌,一首去年就很火的进行曲。

    “大概就这样吧。我是不是先下班?”作为打工人,霍华德怀念自己温暖的床了。

    但是当《苏维埃进行曲》结束,台上的红色乐队似乎是真的打算以后主宰德国人的收音机了。

    因为一首他从未听过,但是曲调却富有激情,歌词昂扬向上的歌曲被唱了出来。

    “下面,一首《虎视眈眈》!”魏靖兰两首歌已经唱热了。

    她脱掉外套,穿着短袖开始表演。

    接下来她要唱的将是李锐那边为“红色乐队”准备的各种“原创”曲目了。

    之前都没有人唱过的。渐起的贝斯,轰然响起的大鼓。音乐瞬间激情了起来。

    (点开段评有BGM)“重新站起来,回到街上。享受时光,抓住机遇……”

    现场的气氛在瞬间点爆,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霍华德在听了这首歌之后,只想立刻找一个黑恶势力和他们同归于尽!

    而在这之后,红色乐队又演唱了《try》,这是一首唱给所有女孩听的歌。

    用轻柔的语调和歌词告诉女孩,【你不必涂上指甲油穿上性感的衣服去取悦男性,坚持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点开段评有BGM)这首歌在1951年这样男性权利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代,绝对是惊世骇俗的。

    但是却又契合社会主义阵营宣传的内容。

    那就是把女性从厨房解放出来,同工同酬同权,这是这个年代苏联也好,新中国也好,都在致力达成的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和宣传,放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简直就是要人命的砒霜。

    今晚注定是一场不眠之夜。

    因为东德将这场音乐会做了实况转播,面对全德国播出。包括电视台、电台都在播放。

    苏联也进行了录播,红色乐队的名号注定要在世界范围内打响了。

    因为当演唱会进行到了最后,全场已经沸腾,没有人在吃小吃,所有人都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

    当最后的结束曲响起,霍华德惊恐的发现,全场上万人居然都在大合唱。

    (点开有BGM)“起来,歌唱,我们走向胜利……”这是《团结人民之歌》。

    在去年被李锐放出来之后,就在苏联的手上迅速渗透进入世界各地。

    因为这首歌没有国籍,没有种族,唱的是人民,也只有人民!它迅速被全世界人民接受,因为没有人想要被奴役,被剥削。

    人民只有团结才是力量。“团结之旗,已然再向前进!你也来吧,和我一起进行。你会看见,歌声和旗帜飘扬……

    起来,战斗,人民走向胜利,新的生活将变得更美丽。一声呼唤伴随着万千战斗之声响起!”

    数万人的合唱,早就盖过了乐队的声音了。

    声音之响,一公里外都能听见。

    美国和英国在德国的情报头子掀开他们的窗户,音乐随着风飘入他们的耳朵。

    “用响亮的声音呼唤:向前进!团结的人民永远不会被击溃!”他们面面相觑,随后默然无声。

    美国代表过了好一会儿突然说道:“也许我们要拉上铁丝网……不不不,我们需要建一堵墙来防止苏联的渗透了……”

    BGM在这里是点不开的,大家可以搜索看,读到哪搜到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