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享喜悦
伊娃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和一个白痴一样。
当然,这种形容并不是真的觉得自己傻乎乎的或者是智商有什么问题。
主要是她觉得自己怎么就看上了威廉这个蠢货呢?
伊娃比威廉大一岁,一般来说关于男女之事、感情之事都是女性比较早熟,男性比较晚熟。
但是和威廉这样不熟的还真的是没有见过。
一个一心一意把自己精力花在学习技术和玩这两件事上的男人还真的是少见。
有的时候伊娃想一想都觉得要不然算了。
这男人有点蠢……虽然说想是这么想的,但是要伊娃真的直接离开威廉,她又有些不舍得呢。
因为威廉虽然有各种小毛病吧,但是他却有着这个年代很多人所没有的特质。
那就是他总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从来都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如何而对人另假颜色。
所谓少年赤子便是如此吧。就是有的时候确实是很气人就是了。就像是现在吧,明明是星期天,自己昨天还和他说了自己今天有空……
还说了公园来了两只天鹅自己想去看看,还说了自己可以做三明治……
已经说成这样了,还能怎样? “我觉得要不然你直接和你的那个小男友说你喜欢他,问他愿不愿意当你的男朋友好了。”
就在伊娃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她妈妈的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 “妈!你吓了我一跳!”
伊娃拍着加速心跳的胸口,没好气道:“能不能发出点声音啊。”
伊娃长得很像妈妈,妈妈现在虽然年纪大了,又因为缺乏保养所以脸上已经有不少皱纹,头发也没有那么富有光泽了。
但是眉眼之间依旧可以看得出她年轻时候是个美人。
妈妈拍了拍伊娃的肩膀:“我刚刚可是还问你要不要喝牛奶来着。你半天不回应我,我只能更大声一点咯。”
母亲说着,眼神中有些狡黠。 “在想你的那个小威廉?” “啊,你真烦。我去缝花边去了。”
伊娃说着就要跑去做其他家务事。
妈妈却一把拦住她:“窗帘的花边我都缝好了,哪里等得到你缝啊。” “你的那个小威廉,之前都来家里吃过饭了。为什么你们还没把关系直接挑明呢?”妈妈追问着。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多数欧美国家老百姓还是比较保守的。 和历史上中后世那种把【love】当成廉价品每天挂在嘴边,约会两次就能直接上床的欧美人还是有所不同的。
那种开放是在经历了冷战和嬉皮士运动之后才转变了大多数人的思想。
这个年代的家庭、恋爱、忠诚等等对于大多数欧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很神圣的事情。
女性也是相对害羞的。伊娃也是如此,她也是属于相对害羞的一员。
总不能自己跑去对威廉大喊:我爱你!吧。这样太让人害羞了,万一这傻木头拒绝自己呢?
因为自己也搞不清他到底是喜欢自己还是把自己当好朋友了。
要是被拒绝了,那丢脸就丢大了。自己不是很想要丢这个人啊。伊娃实在是不知道威廉的心意,因为这小子有时候单纯的过分了。
虽然这样确实吸引人,但是也不容易让人搞清楚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哎呀,你别管了。”伊娃有些烦躁。
而妈妈却搂着她的肩膀对她说着:“瞧,其实有的事情你应该勇敢点。你既然想和他去公园看天鹅,那么你就大方的说出来。” “凡事就怕你以后后悔了,没有机会去反悔哦。”妈妈拍了拍伊娃的背。
就在伊娃有些踌躇的时候,她家门外传来了摩托车的引擎声。
还没等伊娃开门呢,小她十岁的弟弟就风一样的从房间里冲出来,并且一边跑还一边大喊道:“哦~!是威廉哥哥来咯!”
小屁孩咔嚓就把门打开了,刚好看见威廉提着两个大包裹,满脸喜色的走了进来。 “伊娃,你看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威廉炫耀式的提着两个包装袋。
里面满满当当的装了不少东西。有他早就想买的飞跃鞋和运动服,还有悠悠糖果店的糖果什么的。 “皮特,把糖放下!”
伊娃一声怒吼,让自己的弟弟颤颤巍巍的不敢打开糖果的包装。
大姐的威压展露无遗。
弟弟手有些颤抖的将自己刚刚从包装袋里拿出的糖果交了出来。
伊娃一把夺过,然后盯着威廉:“你花了多少钱?” “一起三十五马克啊。”
威廉也被伊娃的气势给震住了。
甚至忘记了和伊娃的母亲打招呼。
母亲倒是不在意,她笑着背过身摆摆手:“你们慢慢聊,我去给你们煮一壶茶。”
小弟皮特看出自己姐姐气氛不对,深怕殃及池鱼打弟弟,他急忙道:“妈妈,我也去帮你。”
咻一声,也是直接开溜。
伊娃家的客厅里就威廉和伊娃两人。
伊娃盯得威廉有些发毛,威廉实在是忍不住了,然后开口道:“伊娃怎么了?”
伊娃看着威廉手提的这些东西,她深吸了一口气后说道:“威廉,我非常感谢你给 我和家人送礼物。但是今天不是节日,你不需要花这样的钱。” “而且三十马克……威廉,你一个月才赚多少?” “上个月算上加班,一共是215马克,怎么了?” “怎么了?三十马克已经不少了,威廉!”
伊娃实在是忍不住的开始碎碎念:“你的开销不少了,摩托车要加油。你每个月还要拿十马克去抽卡玩游戏。” “你不需要在我这儿花这些钱,我们又不是什么特殊关系对吧。”
伊娃说这话的时候眼神死死的盯着威廉。
威廉被伊娃的话说的一愣,然后低下头喃喃的说着:“这……其实是我中奖了,买了韩国那些运动员赢,谁想到真的中了呢?” “一百多马克呢,我也没有想很多,我就买了些礼物,又给我家里人的。后来我想到你,我觉得这么高兴的事情应该和你分享一下。我还给你买了一双飞跃鞋来着……” “不过也许你说得对……我确实不该这么乱花钱……”
威廉咕哝着就要收起东西要走。
躲在门后偷看的妈妈和弟弟都握紧了拳头。 “回来。”伊娃及时的叫住了威廉,不然他就真的走了。 “啊?” “真是中彩票中的?”
伊娃眯起眼睛,虽然脸上没有表情,但是在听到威廉说中了彩票之后第一时间想到要和她分享喜悦,其实她心里已经笑开了花。
威廉点点头:“是啊,中彩票中的。” “那就下不为例。别乱花钱了。”
伊娃说完这话后整个人轻飘飘的。 “哦,好。那伊娃,你要试一试我给你买的鞋吗?我买的时候看到有同款的女鞋就一起买了。” “嗯,好啊。”
躲在门后偷看的妈妈和弟弟都忍不住发出:啧啧啧……不过威廉的好运气并没有到此为止,因为接下来的比赛中……
韩国的选手们在跑步这个项目上简直就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欧美其他战俘运动员在他们面前就像笑话一样。
有欧美战俘运动员绝望的吼着:怎么能连号牌都看不见啊!
赛前被人当成笑话的韩国运动员在赛后证明了其他人成为了笑话……番外——
最初的记忆 PS:写个番外换换脑子 “妈、爸,我吃饱了。我出门去学校了。”
张福吃完稀粥和饼子,和家里打了声招呼就要出门。
张祥皱眉道:“今儿个星期天,你出门去学校干嘛?” “是啊,儿啊。今儿个不是星期天吗?咋的?中专星期天还不休息啊。”母亲桂花也发问道。
现在的新中国还没有实行做五休二制度,而是做六休一。没办法,客观条件摆在这,要是大家都做五休二的话,国家的发展是来不及的。
这个时期的做六休一,可以说是必须要吃的苦。因为都很公平,厂领导也是做六休一没得逃。
学校也是上六休一,但是没有和历史上后世那么长的晚自习或者晚间科目。
不管是高中还是中专,基本上最后一节课都是在下午五点前结束,然后大家就放学回家了。
所以现在的课业量并没有那么重,很多孩子回家完成作业后还能帮着家里干些活。 “不是的,是今天食品科学系的老师需要一些帮手,我主动报名了。”张福如此道。
桂花听闻后一愣,随后说道:“哎,中专这麻烦呢。要是你上的是高中就……”
关于张福偷偷改了自己志愿,把高中改成中专这件事,家里当时是吵过一架的。
父亲张祥和母亲桂花都不认可张福的行为。
毕竟张祥都准备戒烟戒酒来控制家庭开销,桂花都打算在居委会上班之外,再去火柴厂弄些糊纸盒的工作来做,指望一个月能多赚几块钱。
好把亏空给填上。但是张福的自作主张把两个大人的计划给打乱了。
张祥当时气不打一处来,本来打算狠狠揍张福一顿。
但是张福就算是挨揍也不改自己的初心。 “我是大哥,家里的困难我就该撑起来。我今年十五了,爸爸你这么大的时候人家都给你说亲了。”
张福当时虽然是跪着的,但是却昂着头看着自己的老爹。 “我要早点出来工作,早点赚钱养家。当大哥的要有大哥的责任,爹你常说男人最重要的就是能肩膀扛事儿。
我肩膀也要扛事儿!我挣了钱,以后弟弟们学习好的就可以上高中,甚至供着他们读大学读研究生,成为国家栋梁!”
看着眼前倔强的儿子,张祥和桂花是有喜有悲。
喜的是这个娃娃没有长歪,心思正道纯良。关键是还真的有一个当大哥的样,小小年纪已经知道什么是道义什么是责任了。
悲的是这个娃娃太正道太纯良,没有给自己考虑。
万一将来他后悔了呢?
自己这做父母的怎么面对他?
所以张祥和桂花虽然没有再打骂张福,但也去学校找王老师。可是王老师听闻前
后由来后只能叹息一声:“我说呢,我还上了你们家做工作,希望你们家供张福上高中。结果张福过两天来就报了中专,我还以为是你们考虑家庭经济不允许呢。原来是张福自作主张啊。” “可惜啊,你们来晚了。要是早几天就好了,现在志愿已经提交上去了,没得改了。”王老师也是无奈。
这个档子事儿被张福生米煮成熟饭,张祥一家不认也要认了。
而张福的几个弟弟也在家大人的争吵中大概猜到了发生什么事情了。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五十年代,很多娃娃十三四岁就要被当成劳力用。
这个时代的少年总是早熟的。张福是五个孩子里读书成绩最好的,但是为了给弟弟们提供更好的条件,也为了不过度压榨自己的父母,他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
而张福的四个弟弟,除了最小张财懵里懵懂之外,张禄、张寿、张喜兄弟仨兄弟都抱着张福哭了起来。
而从那一天之后,哥几个学习也比从前更上心了。
张禄几个兄弟还去火柴厂要了一些糊纸盒的工作来做。
这个工作着实赚不着什么钱,利用业余时间忙一个月也就赚个几块钱。
但这也是这个年代少年人对自己家庭的一种支持。
不过张福去中专的事情定下来之后,张祥也就不说什么了,只有桂花还有些不舍。 “老师都说你是读书的料子,去了高中,一定能考上大学。要是上了大学,那就和古代考上进士一样,那光宗耀祖……” “这话我就不爱听了。怎么?大学出来光宗耀祖,中专出来当工人阶级不光荣?”
张祥不乐意了:“张福现在在中专也挺好,老师喜欢他,说他机灵。在中专好好学技术,以后出来在厂里也是大拿。”
张福听闻重重点头:“对,妈你别担心了。我们老师说了,以后不光有中专,还有大专。学历和大学是一样的,大学重理论,我们重实践。
是一条道上的两条路,终点都一样。以后还会有专硕。就和大学的研究生是一样的。”
桂花听到张福这么说,她心里才舒服点。
等到张福要出门了,还往他包里塞了几个馒头。 “今天也不知道你们学校包不包饭,这几个馒头你饿的时候吃啊。”桂花如此说着。
想了想又从橱柜上层的糖罐里取出两块带包装的糖果塞进张福包里。 “饿了就吃啊。” “嗯,放心吧,妈。爸,我借你自行车用一下。” “行,骑慢点小心别给我磕着了。”
张福打完招呼,一溜烟的出了门。
上了中专之后,张福就发现自己对食品科学这门技术非常感兴趣。
因为他觉得学校里的老师太厉害了,简直就是凭空生物。 几种化学试剂兑一下就能勾兑出一杯果汁饮料,而其实里面一滴真的果汁都没有。
张福不像历史上的后世人一样,一看到这种化学做法就想到不健康,他想到的是好厉害……
要是早点有这些技术,当年也许不会饿死那么多人了。张福四五岁有记忆开始,他的人生大半是苦涩的。
日本人的三合面,军阀的爱国粮,这些根本不是人吃的玩意儿。
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大院里有一个和他玩的很好的玩伴……因为吃了三合面不消化,活生生的胀死了。
小伙伴当时躺在床上难过的死去活来四五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妈妈抱抱,想要喝点糖水。
小伙伴的家里翻遍也找不出一颗糖来啊。
别说他了,整个大院也没糖啊。就这样,小家伙没喝上糖水,活生生的死在了娘的怀里。
张福看科幻杂志,里面有一个穿梭时空的机器,他想着要是真的多好啊。
至少自己能带些吃的回去,小伙伴不会被胀死,还能喝到小甜水……吃,当真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啊!
对于北京西城区豆制品厂厂长梁红敏来说,让北京的老百姓吃上更多的豆制品,是她最大的责任。
作为从延安老区出来的后勤干部,梁红敏觉得自己身上是有很大的担子的。
她听过几次专家的座谈会,其中关于新中国老百姓蛋白质摄入过低的说法她听说过很多次了。
从前她只知道大家吃饱就好了。没想过什么碳水化合物,什么蛋白质,什么脂肪。
而专门的专家学者讲过之后她才知道,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人光吃谷物是不行的。身体是无法强壮的。所以新中国需要大量的开设新的养殖场,但是养殖场又牵扯到了饲料问题。
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肉食比从前好多了。
有白羽鸡,还有四大家鱼,这些都极大的拉低了肉类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但是依旧不够。一直到现在为止,全中国绝大多数国人对蛋白质的摄入都很缺乏也很单一。
大多数国人都是依靠豆制品来摄入为数不多的蛋白质的。
毛主席还抽空专门去过一次西城区豆制品厂,主席发表讲话:“我们有教授和我说,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因为牛奶里含有足够多的蛋白质和钙。我听了他们很多的报告,我也晓得了肉、蛋、奶对我们国人的重要性。” “但是每人一天一杯奶,这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不着急。
不求每人每天一杯奶,能每人每天一块豆腐乃至一杯豆浆,都是阶段性的重要胜利。”
梁红敏带着厂里的工人师傅想方设法的提高大豆的利用率。
但是大豆嘛,怎么做也就是那些玩意儿了。精益求精也不过是让豆腐多出两块。
距离更好的利用大豆,梁红敏觉得还不够 她把目光盯到了豆渣上面,生产豆腐会产生大量豆渣,这些东西有的会被拿去喂猪,有的会被拿去制作豆渣饼。
豆渣饼是一种极其难吃的玩意儿。但是老北京诞生过一道名菜,羊尾油炒豆渣。
反正味道嘛一言难尽,可以吃就是了。
而这可能是豆渣制作的最好吃的一种方式了,可是这需要大量的油脂。
豆渣怎么做都不好吃,好像利用不起来。
一直到通惠河边上的第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成立,里面食品科学科系的王中道教授找到梁红敏。 “把豆渣制作成素肉,你看怎么样?”
当时王中道教授这么说的时候梁红敏呆了呆,她脱口而出道:“不可能吧?我知道上海豆制品厂有做素鸡,但是那个工艺太复杂了,做出来的豆制品价格也太贵了。”
王中道教授也不言语,拿出了一块洁白柔嫩的豆腐给梁红敏看。
梁红敏有些好奇,因为王中道手上的这块豆腐虽然看着是豆腐,但是为什么这么凝固,它不散呢?
不光不散,它怎么还弹弹的? “这个叫纤维豆腐。不过纤维这个名字不好听,我们叫它千页豆腐。”王中道教授如此说道。 “这种豆腐使用的是大豆分离蛋白制作。柔嫩有弹性,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是很吸味道。
它用酱油煮一煮都好吃。而且口感有韧性有弹性,吃起来有一种吃肉的错觉是一种极好的素肉。” “那成本不便宜吧?”梁红敏好奇道。 “嗯,最大的成本就是大豆分离蛋白。太复杂了,需要的设备也太贵。所以我在尝试走另外一条路,利用大豆豆渣制作千页豆腐。”王中道说出了来意。
王中道的想法和梁红敏的要求不谋而合,西城区豆制品厂就和中专展开了深入合作。
不过王中道教授就算是有后世的资料做参考,他也试验了一年多。
因为后世的资料里关于豆渣制作千页豆腐的详细配比是没有说明的。
而且这像技术也不算很成熟,大厂依旧是使用大豆分离蛋白制作千页豆腐。
新中国不行,现在投建不出这么大的厂子。而且这样做成本会急剧上升。
如果豆渣制作千页豆腐成功,那么对于全国国民来说都是好事。
而经过王中道教授对机器设备的不断优化,以及对配方配比的不断尝试改良,现在可以说是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
张福今天过来就是帮王中道教授打下手干杂活的。
先是把几十公斤的豆渣与专门的活性酶搅拌起来。
然后又要把这些豆渣倒入机器破碎,并且要破碎多遍、让豆渣足够细腻。
这些都是体力活,让已经五十多岁的王中道来做,那可是太辛苦了。也只能是张福和他的同学吃点苦了。 “把它们放进搅拌机里。”
王中道教授指点着这些打下手的学生们。
梁红敏厂长也 在一旁看着。反正每次王中道教授试验的时候她都来,就想要看着试验成功的那一刻。
她已经等了一年多了。
张福和同学把豆渣放入搅拌机,王中道教授一边指点他们,一边说道:
“我现在要往里面加四种不同性质的淀粉,一是为了增加豆渣的粘稠度,二是为了改变他们的性状。”
一通操作完了之后,还要把粘稠的和石膏一样的豆渣盛出来……
放进模具里这个工作自然也是张福他们在做张福和同学小声道:“师兄,豆渣这玩意儿这么做完,真的能成豆腐?”
比张福大一个年级的同学道:“应该行,王老师说可以,那就是可以。就是用大豆分离蛋白太贵了,所以王老师才想办法节约成本,想着用豆渣做。” “豆制品厂里每天产生多少豆渣啊,豆渣又不好吃,还不好消化。要是真的能做出那种千页豆腐,那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了!”同学显得有些兴奋。
张福也点点头,干活觉得更起劲了。王中道和梁红敏也兴奋,因为今天做到目前为止,看上去都很顺利。
制作出来的豆渣泥也很细腻。
在发酵两个小时之后,王中道教授说道:“把这些拿去蒸。”
那些豆渣泥连同着模具一起上锅蒸了半个小时。
等到开锅的时候一股淡淡的豆香味飘散出来。
等到模具晾凉,一块块白嫩嫩又韧性十足的千页豆腐出现在磨具之中。
王中道教授立刻走了过来,用手捏了捏,又拿来刀子切了一块,又掰开,然后再丢进自己嘴里。
他从颜色、手感,味道各方面做了鉴别后,王中道教授猛地一拍巴掌道:“成了!”
梁红敏也眼神一亮:“真的成了?” “成了!”王中道教授哈哈大笑:“下次直接去你们厂进行试生产,预计调试调试,一个月后就可以正式投产了。到时候可以把经验推广到全国的豆制品厂去啊!” “那感情好,走,今天中午我露一手。”
梁红敏一高兴,决定自己亲自下厨。
借用了学校食堂的后厨,梁红敏拿着刚做出来的千页豆腐做了好几样菜。
辣椒爆炒千页豆腐丝,油煎千页豆腐片,还用千页豆腐混合着牛肉汤味调味粉做了一碗汤。
张福这辈子第一次吃到这种口味的豆腐。 “这哪是豆腐啊?这吃着和肉没差别啊!”
张福眼睛都亮了:“如果把调味粉在生产的时候直接掺入豆腐里,那这就是肉啊。”
张福这话一说,王中道和梁红敏到是对他另眼相看了。 “王教授,你们这的孩子还真聪明啊。”
梁红敏笑呵呵的给张福夹了一筷子菜。
王中道摸了摸自己的短须道:“有点想法。不过还要扎实基础。以后来食品科学系和我好好学吧。”
……
下午快六点了,虽然天还没黑,但是桂花已经不耐烦了。 “怎么这个点了张福还没回来。” “哎呀,你叫魂呢。我在听收音机呢。”
张祥正在听战俘奥运会的比赛实况呢,不满妻子的唠叨。 “爸妈,我回来了。看我带了什么回来!”
张福献宝一样将一块用纸抱着的千页豆腐举起来。
这玩意儿桂花和张祥都没见过啊。 “这是什么啊?” “千页豆腐。我们学校教授和豆制品厂联合搞出来的新豆制品。我今天去干活,这算是赏我的。”张福有些骄傲。 “妈我和你说,这东西可好吃了。加点调味粉,吃起来和肉一样。” “真的假的?”桂花不信。 “不信你做嘛,这东西不耐放,明天怕是会坏了。你现在做嘛!”
于是乎当天晚上,张祥一家成为了全中国第一批吃上了千页豆腐的家庭。
这种豆腐的口感正如张福所说,嫩嫩的韧韧的。加上肉类调味粉的味道之后,吃起来确实有一种肉的味道。
虽然和正经肉类相比还有差距,但吃着真的不像是素菜。
张家另外几个小的吃到千页豆腐之后差点把舌头给吞了。
因为从来没吃过啊。张祥则在尝过这豆腐之后说道:“你们学校教你们这些?” “嗯!”
张福重重点头:“这是为了咱们全国老百姓摄入更多蛋白质,把豆渣再次利用的技术。这是利国利民的好技术啊!”
张祥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发:“好好学,好好干,以后和你们学校的教授一样,当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张福握紧拳头:“我一定会的!”
谁说食品科学是小道呢?在项目成功后,西城区豆制品厂连夜开始改装车间,一个星期内完成试生产,半个月内稳定出品。
第二十天后,北京老百姓惊讶的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新品。
一种名为千页豆腐,吃起来又像是假肉的豆制品。凭借着不错的口感和低廉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
西城区豆制品厂的豆渣再利用项目获得巨大成功。
并且在当年就推广全国豆制品厂。王中道教授听取张福的建议,在千页豆腐里添加了不同口味的调味剂,制作出了鱼味千页豆腐,猪肉味千页豆腐等等。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全民都没有那么多肉吃的情况。
这些调味的千页豆腐撑起了人民的餐桌。
猪肉味千页豆腐切成丝,撒一点酱油爆炒,然后加入大蒜和青椒,炒出香味出锅
一盘千页豆腐版的辣椒炒肉丝(豆腐丝)就出锅了。没有肉,但胜似肉。这便成了这个时空里广大共和国百姓对肉香味最初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