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一百三十三章 你们罪该万死

第一百三十三章 你们罪该万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对于黄志明和孙家栋来说,接近两千八百卢布的随身听已经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天价了。

    他们觉得这么贵的东西,苏联老百姓应该是很难消费得起的。因为就他们日常感觉而言,苏联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其实不高。

    当然这种不高是针对于苏联本地工人来说的。

    对于留学生来说还是贵的。

    毕竟现在中国经济和苏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可是在苏联,大家的工资是相对平等的。比如说都是钳工,在莫斯科工作的钳工,在皮利亚诺工作的钳工、在斯大林格勒工作的钳工,只要他们的级别一样,那么收入几乎是一样的。

    莫斯科是三百卢布,那么在皮利亚诺也是三百卢布。

    并不会因为你是在小地方工作而消减你的工资。

    也许莫斯科这边工厂的产能需求比较高,莫斯科的工人可以赚更多一点的加班费和奖金,但是基础工资是一样的。

    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差距很大。

    就以现在的美国来说,收入最高的是纽约。

    纽约中位数的工资在185美元每个月。

    而收入最低的是怀俄明州,中位数收入仅仅只有80美元每个月。

    其中差了一百美元每个月。所以资本家在贩卖任何商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是去追求利润率更高的纽约,而不是去想办法占据怀俄明的市场。

    虽然怀俄明是一个州,但是他们能贡献的利润甚至比不上一个纽约市。

    在李锐和贸易部通气,坚持在苏联把随身听定价这么高的时候,国内不是没有经济学者提过建议,说苏联方面是不是要便宜点?

    因为这些学者们都认为苏联人的收入应该很难买得起这样昂贵的消费品。

    但是在鱼子酱事件上已经吃了定价亏的李锐……这一次和叶继壮讨论的时候非常坚定了自己的定价。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如果在美国,一个商品需要纽约中位数收入者工作一整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那么这个消费品的销量一定是有所折扣的。” “但是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啊!全国上下统一工价,大城市小城市工人们的收入是一样的。

    可是受限于苏联目前生产的产品的能力和苏联糟糕的物流状况。很多人手上的卢布是花不出去的!” “斯大林同志用行政的手段压低着苏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同时抬了一手苏联工人的工资。

    这本意是好的,但是钱的作用是消费,是拿来兑换货物。如果它失去了流通的价值,它就是废纸。” “再加上苏联本身有许多福利设施。他们有自己的公共食堂,不管好不好吃吧,反 正不怎么花钱。幼儿园和学校也基本上是免费的。” “可以说,现在的苏联人简直就是被强制存钱。我们的商品进入苏联之后爆发了一波消费潮就能证明这一点了。苏联人压制许久的消费欲望被点燃了。”

    李锐说的这些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还有一点李锐没有直接说,那就是其实这样的一些高价商品其实是对苏联经济有益处。

    因为苏联人手上的卢布太多了,一个国家健康的经济应该是能用商品不断的从居民手中回收现金。

    当然回收不是收割。过量的现金积蓄在居民手上花不掉,这对于国家经济来说并不健康。

    现金的价值在于流通,不流通的现金就和纸一样。

    其实中国这一步算是帮苏联回收现金了……然后中国会用这些现金购买大量的苏联重工业产品。

    这样一个循环反而能刺激苏联经济的良性循环。

    李锐能看得明白,他相信苏联专家也看得明白,斯大林就算不明白也会有专家学者告诉他,让他明白。

    当然随身听也在国内售卖,国内大多数人是买不起。但是还是有一批人买得起的。

    建国后国家虽然主导了公私合营,也分了土地。

    但是对于手上没有血债的地主和工厂主是没有进行财产剥夺的。

    如随身听这样的高价产品,以及之后会推出的高价商品也可以从这些人手上回收现金。

    反正电子产品都是初期卖高价,过了几年以后市场上出现竞争产品,价格自然会被压下来。

    而在苏联这边,熊猫电器馆发售的第一天就印证了李锐的说法。

    是的,苏联工人要不吃不喝一年才能存下买一台随身听的钱。

    但是在苏联,工人只要能忍受工厂食堂的口味,那么确实基本可以做到一年内吃喝不怎么花钱啊。

    又不是美国,吃喝住都要花自己的。在苏联,只要你足够省,你的钱都没地方花。

    再加上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建设兜底,实际上这个时期的苏联人比很多人想的更敢花钱。

    就在黄志明和孙家栋看着那位四十岁的老大哥掏出五千多卢布花钱购买了两台随身听之后……

    又有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生站在购物台那边纠结。

    最后那个看起来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性一咬牙,也走到了购物台边上说道:“我要购买一台闪光银。”

    孙家栋已经看呆了,这苏联人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有钱啊!

    而就在他看呆的时候,黄志明推了他一把:“家栋,你看那是什么?” 孙家栋看过去,原来除了随身听的陈列台之外,店内还有很多其他的陈列台。

    上面陈列的就不是随身听了。在旁边一个陈列台上,卖的东西不太一样,仔细一看卖的好像是耳机?

    两人听到了那边苏联客人询问销售人员:“怎么?你们的随身听不是附送耳机吗?这些耳机是干嘛的?”

    销售人员笑着为众人介绍到:“因为随身听和耳机都是目前我们国内高科技科研的成果,成本居高不下。所以随机附赠的音乐耳机只能是最基础版本。而这些则是更进一步的高级一点的音乐耳机。” “这么贵的价钱,你们附送的耳机还是基础版?你们中国人怎么这么抠搜呢?”有顾客不乐意了。

    而当场的销售人员则还是继续微笑的说道:“其实耳机里面内含的科技并不低,单独的售价甚至高于随身听。” “什么?”

    不少顾客闻言忍不住侧目。

    销售人员顺势介绍了他们的耳机品类的镇店之宝:“就像是这款,由我们国家声学专家和我们国内最顶尖的工匠合力打造的顶尖耳机。年产量也不超过三百副。” “纯银线材,最先进的聚合物编制料,高分子振膜与声动单元。这款耳机的售价在九千九百九十九卢布。目前我们国家赠送给斯大林领袖的随身听便是采用了这款最顶级的耳机。”

    工作人员微笑的介绍,在场的顾客们都听的吓了一跳。

    因为这个价格真的太贵了。但是大家一听,这是斯大林领袖同款,大家忽然又觉得不贵了。

    中国作为国礼赠送给斯大林领袖的东西,那必然是高科技产品啊!这一万卢布肯定很值。

    就是大家没钱买而已。 “当然除了这款极其昂贵的耳机之外,这里还有更多其他耳机供大家选择。” “价格从几十卢布到几百卢布不等。”

    工作人员所说的几十卢布的耳机,其实是卖 99卢布的最最基础款。

    陈列台上展示的耳机更多的是集中在200~500卢布区间的价位。

    很多人想要问为什么这些耳机会这么贵。

    工作人员也不用解释,因为在这里有一个专门的播放设备,这玩意儿比随身听大多了,大小接近于一台小电视机了,里面也只能播放一卷磁带。

    但是外接了十五个3.5毫米口径接口,刚好可以把样品耳机插头插进去以供大家伙试听。

    孙家栋和黄志明也好不容易排到了队。

    正在那儿试听呢。两人试听了一副三百卢布价位的平头耳塞。

    听完之后便惊为天人。

    这玩意儿比安德烈的随身听附带的耳机好太多了!

    当然,两千多的随身听还是有人嫌贵。没关系,这里还有两百多的便携式收音机呢。

    收音机除了自带的一个两寸单元喇叭之外,还支持3.5毫米口径的耳机。

    孙家栋和黄志明买不起随身听,但是便携式收音机却让他们心动了。这也是许多苏联老百姓心动的产品。

    因为价钱合适啊,只需要一个月的工资就够了。而现场除了卖这些设备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卖磁带啊!

    没有好的歌曲,卖随身听干什么?

    在店里最大的位置其实是留给磁带专区的。

    别看随身听附送了五卷磁带,可是这

    可不够听。四十卢布一卷的磁带铺满了好几个柜台。

    并且现场还有十几台机器支持现场试听。

    最近两年李锐可是让旗下的文化部门培育了大量的歌手、演员,用以取代那帮旧势力。

    而诺玛?简从西柏林投奔过来之后,安排给她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录制专辑。

    诺玛?简的声音条件不差,在好莱坞也唱过歌舞剧。

    李锐让人直接给她灌录了两卷磁带专辑,一共二十首歌。

    再加上北京交响乐团录制了十几卷古典交响乐专辑。

    还有传奇乐队、红色乐队,以及培养的其他歌手们,这一次中国音乐伴随着熊猫随身听的诞生,一口气井喷般的发出。

    足足三十八卷不同专辑,有古典乐有摇滚乐,有爵士乐还有通俗流行乐等等。

    专辑歌唱有中文歌曲,有英文歌曲,也有俄文歌曲。李锐这次也不客气,直接拿了历史上后世拜柳乐队的不少歌曲拿来用。

    现场试听的顾客们都沉醉于音乐中无法自拔。

    只能是工作人员提醒,一人只能试听三分钟。不然后面的人都不用进来了。

    苏联老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在音乐上的自由,那种一口气敞开来听各种不同音乐的快感,这是前所未有的。

    而排队的人群中还有很多苏联音乐人们。

    他们在听完中国录制的磁带专辑后,给他们深深的露出了震撼的神色。

    他们现在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必须要去中国录制自己的磁带专辑!而在东柏林……

    来自好莱坞的音乐经纪人本杰明在人潮中试听了中国的专辑后,他一边听一边骂娘。 “该死!该死!如果让中国人这么搞下去的话,好莱坞歌星们要怎么办?都去喝西北风吗?!中国人,你们罪该万死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