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二百七十八章 国家的与个人的

第二百七十八章 国家的与个人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日本的渔民们看着这样的电影画面,所有人都是感慨万千。

    因为老孙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农人,展现出了不同于他们的农业生产方法。

    虽然想要全中国都实现机械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的地区甚至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只能做半机械化耕种,但是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

    而大张作为一个老师,他和他妻子的视角则在展现中国在教育和医疗上的进展。

    不管是哈尔滨的学校,还是农村里的乡村小学;亦或者是城市里的医疗和农村的赤脚医生的对比虽然差距有,但最重要的是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日本的渔民们也许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是傻子啊。

    什么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什么是往坏的方向发展,大家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而还在五年前,中国还不是这样呢。

    不要说日本人了,就说四年前刚穿越回来的李锐吧。当时他穿越回1950年初的北京,北京的老百姓可没有自己曾经看过的年代小说里写的那样[贫穷, 但眼神里充满了光]。

    根本不是那样的,在李锐刚回1950年初的时候,他所见到的北京老百姓的眼神大多是麻木的。就像是被生活压垮了的祥子一样。

    因为才刚刚建国,大家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更不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新政府到底会把我们导向何方。

    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李锐才真正从老百姓的眼中看到了那个他只在年代小说里描述的精神状态。

    [虽然五十年代的中国人民还不富裕,甚至有很多地方依旧可以说非常贫穷。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却是异常饱满,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这光芒如火焰似骄阳,这是理想与希望在望熠熠生辉的年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能感觉到身后有一股万丈光芒洒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充满了斗志与力量! ]

    在1954年,中国许多人民终于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了。

    李锐一直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践行国家强大与实现个人价值应该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可以真正做到两方受益。

    而在精神方面也是如此。所以李锐主管了文化教育宣传部门之后,首先排除了歌颂苦难式的宣传。可以赞扬战胜苦难的精神,但是绝对不去歌颂苦难本身,更不能被一些人把英雄、劳模歪曲成只配吃苦的圣人。

    所以当大张老师去家访,他媳妇儿下乡参与医疗巡回小组的时候,视角切到了第三个人。

    从南方来的采购员,小王。

    相比于前两位主视角的人物。小王就显得似乎更加[潮]一点。因为他更年轻,才二十出头。穿着中国现在正流行的梅花牌夹克和长江牛仔裤。

    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颠簸,小王一到哈尔滨就直奔糖厂、粮食站、各种副食品厂等等。

    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小王有一个重要任务。他需要为景德镇的人民商场采购一大批年货。

    自从建国之后,国家就很重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因为相比于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来说,景德镇和景德镇瓷器绝对是一 张极好的名片。

    景德镇大概是江西乃至全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景德镇市基本没有农业,从宋朝开始就是小手陶瓷生产基地。且只生产成本更高的高温瓷,而非更便宜的低温瓷(如潮州瓷和德化瓷)电影里自然也表现了景德镇现在的盛况。十大瓷厂在建国四年内陆续建立,整个城市二十万人以及周边区县几十万人几乎围绕着瓷器产业转。

    李锐在53年还抽时间视察过景德镇现在的陶瓷生产。其中发表了比较重要的讲话就是要求把景德镇瓷器只追求重工重器,最后因为太重工导致把自己玩死的方向上扭转过来。

    要求陶瓷厂不仅仅是生产重工青花、粉彩、釉下等东西。同时也要生产能满足广大老百姓能消费得起,且审美[门槛更低的瓷器。

    有网咖的支持,景德镇陶瓷发展提前了几十年开始大烧颜色釉。

    而且不局限于传统的釉里红、郎红等颜色。

    中国老百姓也可以用色彩缤纷的器皿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不同情趣。

    不论是后世的苏打烧、盐烧等等。现在都搞出来了,这样一来降低了日化瓷的生产成本。

    同时也降低了审美门槛。毕竟青花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来了。

    这也让景德镇的瓷器开始再一次冲击欧洲市场,景德镇的名声沉寂多年后再次在世界瓷器市场响彻。广大老百姓对花里胡哨的颜色缤纷的陶瓷根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而且这些瓷器因为控制住了成本,也开始能在个人审美消费能力并不太强的中国国内也能卖了。

    中国的新人结婚开始流行配上一对红色或者是红金相间喜庆颜色的杯子。

    而来自小城景德镇的小王则需要为工业能力日渐增强,居民收入日渐增加的小城市民购买属于他们的年货。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并不全是单一的色调。电影原本是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可惜的是吴斌这边的放映机只有黑白两色。

    所以这里的渔民们只能听着旁白的介绍,自行脑补那渲染多彩的颜色。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依旧发出赞叹,对瓷器的美充满赞叹。

    小王从景德镇带来一窑万 彩的瓷器,从哈尔滨带走甜入心扉的糖果与巧克力和重型工业设备。

    而当春节的脚步慢慢临近,景德镇生产的那些色彩耀目且价格不贵的瓷器成为了市场上追捧的宠儿。

    人民有审美的自由,社会主义的颜色也非只有蓝黑灰。

    国家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轰鸣的机械声与市民手中多彩的瓷器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电影里所展现的东西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彭家村发展到现在自发组成的农民公社,还有五年时间里疏通的全国各地数百条大小河流。

    扩建的铁路,延申的公路,兴建的水库等等等等。但这部电影并不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报告文学。

    而是通过一个个的鲜活的视角向所有人展现出新中国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老百姓到底过的怎样。

    不仅仅是国家的、民族的、 还有个人的。

    钢铁厂里的炙热的钢水与民众骑在身下的自行车。

    一车车漆黑的煤炭与华灯初上的城市,以及灯亮下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家庭。

    磅礴震撼的化工厂与老百姓身上款式越来越多,颜色也越来越鲜亮的衣服。

    在这场时代大河的故事里有一朵朵溅起的浪花。浪花中有你,浪花中有我。

    当一切汇聚成1954年的那个春节。

    是大张送给媳妇的一个翠玉色陶瓷生肖小摆件。

    是大张媳妇从乡下巡诊带买回来的一袋玉米棒子。

    是老孙归来的儿子)媳为老孙和小小孙带来的新衣裳。

    是小小孙坐在父亲肩头在大集。上买的新玩具。

    是小王从哈尔滨带回的各种年货在人民商场被人民抢购。

    是道一声新年好。

    是风吹过风车发出的咯吱咯吱声。

    是满天繁星中的烟火璀璨,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眼神中终于闪动的光芒。

    吴斌看着电影里的中国,他已经四年没回国了。而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回到了家乡,看见了自己的父母,看见了自己的哥哥姐姐。

    他们和自己一起围坐在老家的圆桌旁,说着家常磕着瓜子。当天色旁晚,炊烟袅袅,妈妈做了家人最爱吃的红烧鱼。

    就像是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平凡又普通的中国家庭一样。

    吴斌回过神来时脸颊已经挂满泪水。

    这是自己梦想的生活啊!自己为什么参加解放军,为什么服从组织一切安排,就是因为这个啊!

    虽然自己现在虽然无法享受这一切,可是家乡的父母兄姐却能在国家的庇护下平静的生活。自己所作的一切都值了!

    国家的进程与个人的价值在这一刻无比的平衡。

    吴斌哭了,而周围观影的日本渔民也有很多哭了的。

    尤其是一些三十来岁的日本渔民。

    “混蛋啊!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啊!为什么我们不能过这样的生活啊?”

    “呜呜鸣,我也好想吃巧克力,我也好想吃一半大米一半高粱的米饭啊。”

    “我也好想去那样的学校上学啊。我不怕读书辛苦的,让我去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