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三百零六章 莫名的感情

第三百零六章 莫名的感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捐钱?那是可不可能捐钱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给中国国人捐钱啊。

    我们可是天神的选民,而中国人可是天神的弃子。他们甚至都不信仰天主,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捐钱?不可能的。

    当欧洲有人看了塞宾的报道,开始对中国人产生同情,甚至打算给中国人捐钱的时候,很快就有人跳出来反对。甚至要求去查这些提议捐款者的上三代。

    并且言之凿凿的说,这些家伙肯定是通共份子云云。

    不过现在欧洲的反共思想还不怎么重,即便是通共了,所面临的问题也比美国轻多了。

    当然欧洲这帮人叫着捐款,真的捐钱的还是少。毕竟善财难舍。

    但是又一波人是真的打算捐钱了。那就是苏联的一帮人,还真的开始搞集资捐款的事情了。

    在莫斯科旁边的卫星城茹科夫斯基的空军工程学校内,正在学校里学习了四年的孙家栋收获了一个好消息。(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要读七年) 他在今年总学年的评比。上获得了全年级最优。他的画像挂在了他们所在年级的走廊上。并且他还被授予了斯大林金质奖章。

    这可是所有留苏学生都渴望的最高荣誉。不说他们了,就连学校里的其他学生都极度眼馋。

    就连关系好的同学都有一种[看 见兄弟得奖,不如杀了我吧! ]的感觉。那些和他关系不好的同学就更别提了。

    说话都是酸溜溜的,就像是杨梅吃多了一样。

    不过对于这些话,孙家栋只当没听到。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关心。

    中国大水也牵动着这些留学生的心。

    就在孙家栋和黄志明等人想着能不能从自己的生活费上省一点下来,捐给灾区老百姓的时候。

    他的同学安德烈等人组织了起来,学校里的大家伙你十卢布,我七卢布的,一起凑了几千卢布出来。

    让孙家栋和黄志明拿去捐给中国灾区的百姓。

    这让孙家栋和黄志明不好意思了。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是家庭收入普通的工人家庭或农民家庭,大家都没什么钱的。

    虽然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算是一个军办学校,不太需要学生在学校里花费什么钱。

    但是手。上留点钱傍身总是好的。毕竟周末出去搞对象不能只压马路吧。邀请城里护士学校的姑娘出来,最少逛街的时候买一根冰棒吧。

    不然实在是太寒酸了。

    所以孙家栋拿着钱的时候对安德烈说道:“安德烈,你这钱我们不能收啊。你看你,谈对象谈一个黄一个,黄一个换一个。你的终身大事能落下啊。你还要留着钱请女生吃冰激凌呢凌。"安德烈黑着脸给孙家栋一记电炮飞脚,还好孙家栋反应快,躲开了。

    结果踢到了旁边看热闹的黄志明屁股上。

    “安德烈,你真踢啊!疼死我了! "黄志明摸着自己被踹中的屁股。

    "哼。” 安德烈没有理会倒霉的黄志明,他转过头对孙家栋说道: "这些钱也不是白捐的,同学们有个小小的要求。

    "说,我能办到都行。“孙家栋拍胸口道。

    “你肯定能办到。把你的斯大林金质奖章交出来。”

    "啊?!”

    "同学们要拿去拍照合影。每个人都要。”

    ……行吧。”

    为了祖国,孙家栋贡献了自己的斯大林金质奖章。让自己学校里的学生们都戴在胸口上拍照。

    多年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某级学生全员都佩戴斯大林金质奖章的传言在苏联莫斯科一直经久不衰。

    而在苏联以及苏联加盟国内,愿意给中国捐款的人还真的不少。

    不管是波兰、捷克、还是东德或是其他的加盟国。就连现在和苏联关系很微妙的南斯拉夫都表示愿意对中国进行捐款。

    不仅仅是政府的,还有民间的。

    当中国驻外的大使接待了好几波民间捐款的人士之后,他们都忍不住拍了拍脑袋。

    这些民间人士的捐款数额一般都很小。往往是以学校或者工厂为单位,凑个几千卢布出来就不错了。

    但是这不是钱的事情。如果说国家对国家的捐款是出于政治任务的话。

    那么人民之间的捐款,那就不一样了。个人捐款大多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而这些个人情感色彩是弥足珍贵的。所谓的两国民间友谊,很多时候就是靠这些东西来维持的。

    而那些外交大使们询问这些民间捐助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也颇让人意外。

    “啊,我正在看的漫画的作者老家就是江西的。他在漫画后面的四格作者漫画里介绍了他家乡受灾的状况。我觉得他太辛苦了,虽然我不知道中国江西在哪里,但是这十五卢布的捐款请务必捐给江西。"

    “我为什么捐款?唔,因为我蛮喜欢那部乡土情景喜剧《湖边人家二三事》的。太搞笑了,是我这些年最喜欢的喜剧。听说这次水灾也淹到了拍摄这部情景喜剧的地方。太遗憾了,希望能早日恢复,我还在期待下一部呢。这里是三十马克,请收下吧。”

    “我?我喜欢红色乐队和传奇乐队。他们在电台的节目唱歌的时候说了这些事情,我觉得有必要帮助一下灾民。

    来捐款的人说的理由不一而足,但是其中很多的理由都是因为通过这些年的文宣,开始莫名的对中国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丝情愫。

    很奇怪,这让现在的外交人员有些难理解。因为按照传统的外交思路,想要建立民间友谊,那么多半是要援助对方铁路、医院、公路等等。

    怎么能看些电影、漫画就喜欢一个国家呢?这太奇怪了!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奇怪的。就像是后世,每次日本或韩国受灾,都会有一批中国民间人士想办法给韩国、日本捐钱捐物。

    甚至还会顶着中韩矛盾日益激烈的当口跑去韩国给他们的偶像劳军。

    现在只是有些人给中国捐赠了少少的一些卢布,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真正厉害的事情还在后面。

    伴随着塞宾的报道在欧洲传开,整个欧洲乃至一直到美国都是一片 哗然。

    这对于标榜着自由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是难以容忍的。

    在塞宾的文章里,高度赞扬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抗洪的事迹。并且把人民军队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

    别说欧美那些反共份子了,就连一些有共产主义倾向的人士都觉得这样夸是不是不太好。

    因为这样会显得我们国家的军队很呆啊!

    但其实塞宾没有夸大其词,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只是陈述事实就已经让很多人受不了了。

    而以BBC为首的媒体更是疯狂批判塞宾的报道。

    [那些中国人不过是在架在暗处的重机枪指着而已……BBC如此反驳着,并且将其视为真理,还颇为认真的给他们的论点找到各种证据去补充。

    不过这些语言。上的交锋没用。因为没过多久,中国自己拍摄的纪录片电影《抗洪》上映了。

    文字可以骗人,但是视频不能。嗯,至少在五十年代不能。

    大家都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

    作为免费播放的一部纪录片电影,《抗洪》 并没有站在大家所习惯的纵览大局的视角去高度概括54年水灾始末。

    而是以几名乡村干部,几个农民,几个解放军,几个水坝工程师等更加低的视角来讲述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农民对家园的不舍,乡村干部在上级命令和乡村百姓之间的碰撞,解放军战士的坚毅勇敢,工程师们精密计算下的每一次开闸防水保住大坝等等等等。

    错综复杂的故事,但是却最终交织成了这部《抗洪》。

    这部记录电影趁着欧洲热议中国洪水的东风,达到了它原本难以达到的高度。

    很多人都被里面真挚的感情给感动了。

    愿意捐款的人更多了,至少在苏联和苏联加盟国是如此。

    还有南洋那边的华商也开始组织捐款。

    而这一切,都其实没有出乎远在北京的李锐的预料。

    当54年的大水慢慢退潮,这一次中国经历了一场考验,虽然公安县没能完全保住,还是被泄洪分流了一部分,但是比历史上好多了。

    受灾田地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受灾百姓也从十六万缩减到了五万。

    整个湖南湖北受灾的受灾百姓仅仅只有七十万,比历史上少了两百多万。江西则是少了一百八十万灾民。

    安徽地区受灾人口控制在了二十万以内,江苏全境受灾人口不过七万。

    死亡人口也大幅度减少。

    这对于知晓历史上惨痛情况的李锐来说本该是个好消息。

    但是他却高兴不起来。

    “还是有那么多人死了啊。我总想为着天下老百姓争一争,但总归是没能赢啊!”李锐叹息一声,他拿着受灾人口和死亡数字的手微微颤抖。

    “李主任,凡事尽人事听天命。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半年多未见的陆光达。

    “老陆?你怎么回来了。”李锐抬起头。

    “你啊。忙昏头了吧。“陆光达拍了拍李锐的肩膀道:“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我刚刚去面见了毛主席和总理才回来的。主席让我问问你,[有没有兴趣帮我老毛去看一看戈壁,我还没看过叻!]”

    陆光达嘴上带着笑意。而李锐的手颤抖的更厉害了。

    “你这话说的……”

    “中央批准,李锐同志你可以带上你的摄像机前往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拍摄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画面。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进程的伟大见证! "“李锐主任,你去不去?”

    “去!谁不去谁是孙子!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