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三百二十二章 降临

第三百二十二章 降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钱到用时方恨少。

    这句话用在这群外国记者身上真的是太合适了。

    他们真的没有钱啊!现在手上有钱的只有赛宾一人。他兑换了一千法郎,换到了大约一千两百人民币。

    这笔钱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也算是笔大钱了。

    而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说道:“卖的。我们光华电子现在生产的电子表有五个不同的系列。有适合学生的小方块表,有适合年轻女工的优雅腕表【海】系列,有适合成熟稳重男性的【山】系列腕表……”

    工作人员侃侃而谈。

    这个从前都不知道名字,甚至听都没有听过的光华电子似乎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块电子表?不!不是第一块!他们是直接干出了一个电子表产业。

    从最便宜的方块电子表【始】系列开始,到主流产品定位,【山】系列和【海】系列。竞赛专用的竞速用表系列。一直到自己等人刚刚看到的,定位于野外恶劣环境使用的【开拓者】系列。

    这块被命名为开拓者·01的手表,目前是在售的旗舰表,其价格仅为600人民币。

    这个价格对于中国人来说自然是惊为天人的天文数字。元时空之中到六十年代,大家所追求的三转一响中就有手表。而当时购买一块上海牌手表价格也就在一百元人民币左右。

    五十年代六百元人民币真的是天价了。这个价格贵不贵?

    当然是贵的,要知道在场的记者全都有手表或怀表,而其中十个人里就有八个用的是劳力士。现在的劳力士已经算是世界知名名表了。就以赛宾使用的是劳力士主售的钢壳表系列为例,其价格是三十英镑,大约相当于480块人民

    币了。

    中国这个光华电子售卖的电子表却要600人民币,对比世界名表还要贵!

    不过赛宾却毫不犹豫的掏出六百人民币道:“我要一个。”他没有觉得不值,其他同行也没觉得赛宾傻子。因为他们见识过了这块表的可靠性了。目前所有市售机械表,没有一款可以做到如此。

    现在的劳力士和帝舵被追捧,首先是因为它们做工好走时准而且备项防水抗震都比其他牌子表好,所以才有很多人买。

    是因为它们的技术好,它们才成了名表。而不是因为它们有名,所以大家才买。

    而现在,光华电子推出的开拓者系列在工具属性上已经远超劳力士系列了。以后劳力士退出工具表舞台已经可以预计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光华电子就是破晓基地重点技术扶持的工厂之一。电子表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手机占据人们生活之前,手表都算的上是刚需属性工具,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一只。

    而根据后世的经验,李锐和网咖专家都清楚,电子表一经问世很快就打的机械表找不着北。瑞士传统高端机械表厂很多都快被挤兑的破产了。劳力士、帝舵、梅花等表厂迅速转向生产奢侈品工艺表,彻底退出工具表舞台。

    真以为劳力士等名表是不屑于生产工具表吗?劳力士全球销量最好时,一年卖一百万只表,而这还是在七十年后才达成的销量。

    电子表占据工具表市场后,巅峰时期一年内全球电子表需求超过三亿只。电子表即便是单价利润不如劳力士等奢侈品表。但是超过去劳力士等奢侈品一百倍的销量,所拉动的就业岗位、创造的生产价值远不是让一小部分人过上顶尖富裕的奢侈品表可比。

    而劳力士等奢侈品表进入转型时期.它们还要经历自己长达数年的转型阵痛。而在这个时空之中,它们能不能转型成功还是未知数。

    当赛宾拿过工作人员精心包装的手表后,几乎是迫不及待的,赛宾直接打开包装换掉了自巴手上用了几年的劳力士。

    周围的记者们有些眼馋,这个年代,象征着世界最新技术的电子表看着可比机械表高档多了。

    在车上曾经嘲讽过赛宾是拿法郎换废纸的BBC记者麦克有些不甘心的问带队的大李:“我们现在能换点人民币吗?”

    大李摇摇头:“恐怕不行,我们是有规定的。当时和你们说了,你们当时不换就没机会换。这我又不是没说?”

    大李油盐不进,怎么说都不给他们兑换人民币了。

    他又厚着脸皮找唯一有人民币的赛宾,他说道:“赛宾,我用英镑换你点人民币如何?”

    “一英镑一人民币吗?”赛宾相当狠。

    “过分了!”

    “是吗?我觉得不算很过分。这块表在中国卖六百。但是运去欧洲,哪怕是一百五十英镑都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赛宾笑道,他觉得自己赚到了。

    而一众记者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翻译小声的将他们的对话翻译给了大李听。大李拿出笔记本飞快的记下:开拓者01在欧洲定价一百五十英镑,其他表可按其定价逐次递减。

    兑换人民币失败的麦克心有不甘,其他记者也多少有些不甘心。

    但是他们还自我安慰,不过是块表罢了,我去年买的表还很新呢。

    不过很快他们就安慰不下去了,因为在手表展台旁边就是音响展台。天音音响喇叭广正在展览他们最新的产品:立体声喇叭系统!

    后世人或许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展示的?但是这是在1954年,世界上的音响喇叭系统还是单声道的。

    为什么随身听一推出就在全世界卖疯了?可不仅仅是因为它便携的听音乐方式,也不是因为它酷炫。而是因为它真的好听啊!耳机振膜单元和随身听加磁带的高解析力(相对黑胶好太多了),让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清澈干净的音乐声,没有滋滋的黑胶机静电,也没噼里啪啦的黑胶唱片炒豆子声。

    最重要的是,随身听做了双声道!第一次,音乐有了左右声道了!

    对于后世人不起眼的一步,却在这个时代开创了先河。当所有音响喇叭系统都是单声道时,双声道系统的出现已经不是嘎嘎乱杀了,是把同级别的对手按在地面上摩擦。

    单声道的声音是没有指向性的,而现实中的声音是有指向性的。从左边疾驰而过的汽车,右边叫卖的小贩,后面哭闹的孩子等等。人的听觉是立体的。纯单声道系统是违背人听觉认知的,它可以播放一个乐队的音乐,但是听着就像是所有乐手都挤在一起演奏一样。

    当随身听掀起了双声道音乐狂潮之后,很多人直接把在家里的黑胶机和喇叭丢了。听过随身听后,这种落后的玩意儿根本没法入耳。

    之前中国也推出了磁带加喇叭的双声道系统的立体声家庭磁带机。但是受限于体积,那个只是装载了两个3寸喇叭单元的机器发出来的声音虽然不错,但是距离好还差距很远。但是糊弄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够了。

    而现在,天音工厂推出了适合家庭和大型剧场的第一代立体声解决方式。包括天音磁带机+天音双声道功放,再加上搭配各种尺寸的音箱。从3.5寸的书房级小音箱系统到15寸能满足剧院级别的大音箱系统都有。

    等到这群记者来观看的时候,现场负责人直接请他们去了听音室,并且摆了一对双8寸中低音喇叭搭配2寸中高音喇叭和一个1寸超高音喇叭组成的顶级音箱。用磁带给他们播放了莫斯科交响乐团和北京交响乐团合作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

    当丝柔的弦乐,澎湃的鼓声、嘹亮的铜管乐器的声音从面前的两个大音响里发出来的时候,在场的人只觉得天灵盖都要被掀翻了。

    “天哪!我感觉我眼前有一整支乐队在亲自为我演奏!”

    “我能听见左边有四个小提琴手和三个中提琴手,而在我的右边靠后则是定音鼓和圆号!怎么能这么清晰?”

    “我的妈呀!我想要买这个!多少钱?多少钱我都要买啊!”

    在这个缺乏娱乐的时代,音乐就是很多人的娱乐手段了。元时空之中,也是60~80年代的二十多年间是音箱制品的黄金时代,也有数量众多的音乐发烧友。

    而很显然,这个市场李锐也要。这些记者很有可能将要成为第一批烧友了。

    这样的家庭听音设备自然价值不菲。当然有简化版,5.5寸的书架箱的一整套系统在国内售价可以拉到700元左右。不便宜,也不算很贵,但也有不错的体验了。如果还觉得贵的话,还有一套4寸喇叭组成的入门级系列、可以将价格拉低到350元,差不多和黑白电视一个价。

    李锐很怀疑本时空以后的三转一响中的一响会不会从收音机变成音响系统。

    而这些记者们试听的是家用级的旗舰了,定价超过五千元人民币了,这个是用作展示技术力的,真的卖未必能卖多少。但是到了消费力更高的欧美市场,那么就不好说了,说不定会有很多人追捧,而它的价格只会更贵。

    更大的影院级别的音响那就无法现场展示了,那是专供影剧院和舞台使用的,也是最赚钱的工程。

    这群天灵盖都被刚刚的音乐声给掀起来的记者们还没缓过神来呢,就被大李带进了金陵电视厂的展台。

    经过两个展台的冲击,就连最桀警不驯的BBC和ABC记者都有所控制,收起他们丑恶的嘴脸了。华

    十一寸黑白电视没什么,但是谁知道中国人藏着什么呢?

    就在他们小心翼翼的走进展台,并且跟随着大李走进试看室的房间后,他们之前觉得已经够了的心理建设再次被突破。

    一个巨型彩电,搭配他们刚刚听过的音响系统靠立在这。就像是此间的王者,将要称霸未来人类二十年娱乐之王,在此降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