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四百零四章 购物与探亲(6K6大章)

第四百零四章 购物与探亲(6K6大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当知道陈瑞章的媳妇和杜聿明的儿女、女婿要来功德林之后,功德林里的众人都忙碌了起来。

    大家该收拾的收拾,该搞卫生的搞卫生,还有人想要把功德林给好好的搞一遍,收拾出一种张灯结彩的感觉。

    大家都很热闹,有一种比过年还要隆重的气氛。是啊,过年那有和亲人团聚重要啊,功德林里过年还是这群大老爷们,都没变的。

    上次美国佬有家人来探亲,但是美国佬的家人来探亲管我们国府将军什么事儿?他们又不会给咱带些什么好东西。

    再说了,咱们和他们又不熟。就丘行湘和叶立三几次和人家[推心置腹]的聊过天罢了。就这美国人还记仇呢!

    史密斯那几个美国师长从功德林出来回美国之后,还多次发表公开讲话,说在中国遭受了虐待呢。

    天地良心,连一点伤都没有,你们受哪门子的虐待了。

    美国人就是矫情。有本事你们验伤啊。

    对于史密斯那些美国师长,功德林的人没多少好感。就像是对现在的蒋二公子一样。

    及不排斥,也不接纳。反正蒋二公子有一种游离在外,感觉着一种名为校园冷 暴力的东西。

    就像是大家都在兴高采烈,但是没有人去搭理他一样。

    冷不丁有人找他说话,那也是让人火冒三丈。

    “二公子,你爹啥时候过来和你团员一下啊。 "有人揶揄着。

    现在功德林里的娱乐项目终于更新了。大家伙再也不是天天聊黄维的天下第一强军了。 而是开始聊蒋家父子的团员故事了。

    蒋纬国每每到此都要气的跳脚。

    且先不说蒋纬国和功德林的一众人如何。且说杨政宁一行人来到北京之后被安排在了距离王府井不远的一处酒店居住。

    作为女婿,第一次见岳丈, 杨政宁多少有点紧张。现在的他还不是元时空中那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

    现在的他还没有那种顾盼自豪的气质,相反因为缺钱所以还有些憋屈。

    元时空之中,杜致仁是在1955年自杀的。自杀原因是因为交不起学费与被蒋光头的羞辱(一 千美元还要分两年借,分明就是逼人去死)。

    那个时候杜致仁就借住在杨振宁和杜致礼家中。当时杜致仁窘迫的交不出下个学期的哈佛学费,也向着姐姐姐夫借过钱。

    但是当时杜致礼和扬振宁也是穷的叮当响。赚的薪水勉强为生,负担杜致仁在家中的日常开销就已经是极限了。让他们再拿出几千美元来帮杜致仁付学费,他们实在是做不到。

    而杨政宁发迹还是要在1956年,他的研究有了决定性的突破,并且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才一改从前生活的窘迫。

    而现在杨政宁还是个穷酸的研究员,他对于和杜聿明见面远没有元时空1956年后那么从容。

    他在酒店里把身上为数不多的现金都掏了出来,全部加一起有一千 多美元。

    “咱们的全部家当就这么多了。组织上估计会给我安排一个大学里教书的工作,听说还会让我研究我的课题,就是估计科研资源不会和美国那样足了。”杨振宁道。

    “咱们拿些钱买些礼物去看完岳父吧。"

    杜致礼点点头,想了想说:“咱们和这边的工作人员说说吧。兑换一些美元, 给父亲买些东西吧。”

    在一旁的杜致仁也道:“父亲说功德林不错,但是我想那里毕竟也算是监狱啊。还是看看父亲有些什么需要吧。”

    一行三人打定主意,第二天就和负责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讨论这个事情。

    然后兑换了差不多两百美元的货币,这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笔大钱了。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前往前门]大街和王府井这两条北京主要的商业街进行购物。

    这不逛不知道,一逛吓一跳。

    杨振宁一行三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好几年前呢,虽然说新中国建国也5年了他们回来之后也确实感觉到北京和上海有不少的变化。

    但是对于 普罗大众而言。一个国家发展的到底好不好,并不能完全的看他的高楼大厦与宽阔的马路。这些东西当然重要,但是与之相对的是这些高楼大厦里面住的到底是不是老百姓?那繁华热闹的

    街道到底是不是为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而开设?

    只有这样两者结合。才能真的说得上一个国家是否真的在大踏步的发展。

    而在新开设的王府井百货商场里,杨振宁等人确实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真的在大踏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做一些表面功夫。

    他们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多多少少都是会有感受到美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影响的。毕竟有句话说得好,谎言说了1000遍就会变成真话。

    美国相关媒体颠倒是非黑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毕竟他们有现在全世界最强大的传播机构。李锐也一直将美国的传媒机构以及好莱坞视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也就是这些年美国自己反共反的太魔怔了,导致很多有能力的文娱创作者被他们压迫的没有生存空间。不然的话,即便中国有网咖和李锐这样的人帮着开挂,美国在文娱宣传方面也不是没有反击的

    能力的。

    美国对中国现在的宣传可以说得上是半真半假。

    因为中国也确实在朝鲜战争中将美国赶出了朝鲜半岛,现在少部分的美军只能和李承挽的部队驻扎在济州岛那个地方。

    再加上中国原子弹核爆成功,以及导弹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这些都是美国没有办法否认的事实。

    所以在他们的报道里,他们承认了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但是末尾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加上一句”其中有不少科技盗窃自我国这样的语句。

    而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将中国渲染成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是一个完全不顾国计民生发展的国家。把老百姓的家底全部都掏空了。中国人穷的连窝头都吃不上。成年男性会在暗无

    天日的工厂里劳作到死。女人则被培养成无情的生育机器。

    让他们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流尽每一滴血, 把他们的骨头都嘿榨干了。

    这就是美国现阶段对中国的宣传。别说这种宣传无用,相信的人其实还蛮多的。毕竟在原时空之中,2000年以后。还有很多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是留着辫子的国家。

    所谓的文化宣传攻势示=指的便是如此了。有的时候这方面的意识战斗可是不讲任何情面的,哪怕是说谎也要将对方打倒再说。

    这个世界可是无情的狠啊。

    但是很显然,假的就是假的,成不了真的。原时空之中美国的反智教育导致了很多美国人出现了对国际社会的认知障碍。所谓的愚民政策反而在倒退着国家的退步。

    而在本时空之中,如杨振宁、 杜志礼和杜志仁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虽然说是不相信美国所宣传的。但是却也会觉得中国可能确实在军事力量方面投入了太多的实力了。或许民生方面确实是有

    所缺失。

    毕竟他们也都是从旧中国时期活过来的人,知道那时期中国老百姓到底过的是怎么样的苦逼日子。

    但是在1955年春节前的一个星期,王府井商场里面已经人头攒动,空气中都散发着年味。

    这个年味不仅仅是杨白劳给喜儿扯上三尺红头绳那样的年味了。

    工作人员将他们带进商场之后,表示想要买什么东西,自己购买吧。除了部分紧俏商品需要使用专门的票证之外。大多数民生物品不需要用票。

    经过5年的发展,新中国还是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的,至少在主要的大城市内,已经从商品的绝对稀缺变成了商品的相对稀缺。

    当然也不能够简单的去指责为什么要优先大城市。这世上尚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虹吸效应这种东西数千年来一直存在, 并且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可能的去保证

    大中小城市各这方面的平衡。(平衡不等于平均, 平均主义会导致经济崩溃)

    这也算是计划经济下的一个优势吧。能够尽可能的去平衡各地因为发展不均而带来的经济差异巨大。如果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部分人能活得和老爷样,而更多的人只能活得和农奴一样的话,那么

    新中国的革命就算是失败了。

    现在计划经济委员会虽然说没有正式的挂牌成立,但实际上在国内高层中,大家其实已经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确实有一个组织架构正在专门搞这个事情。

    有网咖里的专家们所倡导的,以三年为期限的小步快跑式的计划经济已经在国内实施了。

    而这些东西杨振宁等人自然是不知道的,他们所能看到的就是在王府井百货商场里面那些拿着钞票和票证正在疯狂购物的北京市老百姓。

    现在的王府井百货商场说是百货商场,但主要售卖的东西还是以服装和食品居多,其他物品很少。因为这些玩意儿是现在这个年头老百姓们真正的刚需。

    购买罐头的柜台前排满了人群。

    “一个一个来,凭票购买,凭票购买。没有罐头票的,不要在这里排队了!“百货商场的售货员大声的吆喝。

    水果罐头是百货商场中少部分需要凭票证才能够购买的东西之一。

    冬季里面水果难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要知道这时候北京市老百姓过冬,基本上就两个蔬菜打天下,一个是白菜,一个是萝卜。

    过年的时候能够买上一些水果罐头,那这个年可就别提多有滋味了。

    这水果罐头在冬季的北京可比大肥猪肉还要值钱。

    杨振宁等人向工作人员询问能不能拿一些票购买水果罐头。 工作人员自然是答应的,因为他们这些人国家早有安排,也考虑到他们探亲杜聿明大概是需要购物的,所以包发了一些票证。

    跟在排队的人群后面。杨振宁等人好不容易排上队伍。买了几个水果罐头后,他们又马不停蹄的到了下一站卖糖果的地方。

    还有一个星期就过年了,现在卖糖果的地方也是异常火爆。

    而且相比于水果罐头需要票证,糖果是不要票证的。而且糖果种类极多。从最便宜的单一甜味硬糖, 到调味的水果硬糖,再到更好的太妃糖、牛奶软糖、酥糖一应俱全。

    一个长长的柜台。上居然有五十多种不同口味的糖果。市民购买的热情也极高。

    "同志,给我这个水果硬糖称二斤,这个太妃糖给我称半斤。那个橘子软糖也称半斤。”

    在他们前面的一个中年妇女拿着钞票让柜员帮着称重。

    “好了!”负责称重的柜员勺下去,要半斤有半斤,要两斤有两斤。

    "哎呀,同志你这太准了啊!‘

    “嘿嘿,大姐,不知道吧。这是咱们单位的牛人,一勺准。要多少有多少,误差不超五克!咱们单位的比武标兵!“旁边另一名柜员笑呵呵的介绍了一声。

    大姐接过糖,交了钱后也竖起大拇指:“厉害的!厉害的!”

    “大姐,那软糖记得快些吃。不耐放,千万别靠近你家煤球炉子或者暖和的地方。不然化了!”

    一勺准对着远去大姐的声音招呼了一句。

    排到杨振宁等人了,还没等他们开口说自己要什么呢,柜员就非常热情且快速的招呼到:“各位是家里吃还是送入呢。咱们这里各种口味的糖果都有,喜欢吃水果口味的,有香蕉,苹果,橘子,草

    莓,葡萄,这些水果硬糖。喜欢吃香一点的,咱们这里还有老人家爱吃的酥糖、芝麻糖还有蟹壳酥。牙口不好的,咱这还有各种软糖。你要想尝尝外国口味的,咱这还有太妃糖,咖啡糖和巧克力糖。当

    然最后这三种因为原物料成本比较贵,价格就偏贵了。

    售货员的售卖方式既不会太热情,也不会太冷淡。听着售货员的介绍,杨振宁和杜致礼很快做了决定,直接买了半斤咖啡糖,半斤太妃糖,还买了三十斤的水果硬糖。

    他们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在那儿精挑细选,只能让柜员随意的每样抓一点水果硬糖凑了个杂烩。

    因为在他们后面还有数之不尽的北京市民正等待着排队呢。

    而在王府井百货商店里,杨振宁和杜致礼决定还发现了一些很特殊的玩意儿。那就是这个商场里居然有卖咖啡豆的地方。

    而且卖的居然还不是进口的豆子,而是中国产的咖啡豆。

    这个卖云南咖啡豆的柜台很小,只占据百货商场里极小的一个角落。相比于其他柜台的顾客盈门,这一家柜台就显得门可罗雀了,只有少部分人跟这儿购买。

    杨振宁和杜致礼姐弟都是有喝咖啡习惯的,他们倒是直接购买了一些。

    除了吃的之外,他们还购买了些保暖内衣之类的衣服鞋袜之类的。出乎他们所预料的,现在国内的服装价格出乎意料的便宜。要知道民国时期服装价格很贵的,因为中国自己生产布料的能力很有

    限,坯布都是进口的日本或者英国货,价格居高不下。

    不仅仅是服装的价格,应该说他们从整个王府井百货商店购物出来之后,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明明买了一大堆的东西, 三个人双手都拎得满满的。都快要拿不动了,但是最后却只花了60块钱人民币左右。

    “其实花的钱不少了。"负责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说:“北京市里现在高小毕业的轻工,进工厂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就是28元。之后看你干活的水平,还有工作技术来评定工资等级。要是勤奋肯干,愿意

    踏实学技术,早些成为一个三级工四级工之类。那一个月的工资可就能有个三十七八了。

    “如果是成为了大师傅大工匠那种,一个月50块钱都是有的。这还是基本工资,如果算上加班费和补贴的话,可能还能再多不少钱。”

    “你们这儿买的这些东西,也差不多花了人家轻工两个月的工资呢。"工作人员如此说道。

    杨振宁和杜致礼姐地看了看手上的东西,然后说道:” 虽然说花了差不多普通人两个月的工资,但是这些东西也不是经常置办的。衣服鞋袜总是能穿好几年的。这些糖果点心还有罐头,显然也不可能

    是常吃的。至于这个最贵的咖啡豆就更不用说了,也就咱们这些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的人,养成了个喝咖啡的习惯,本地人怕是喝些便宜的茶叶,也不会喝这么贵的咖啡。

    杨振宁和杜志礼这么聊着,他们说起来好像是在聊物价,但其实是在聊自己未来的生活。

    买一些东西,探一探现在的物价,以后就知道自己在新中国领的薪水,大概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虽然说比不得美国那样的物资充裕,但是却比想象中的物资匮乏要好上太多了。

    如果杨振宁到大学任教授的话,那一个月也是有大几十块钱的收入的。杜致礼也是个高级知识分子,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不难,夫妻两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就像是这快过年时的北京老百姓一样。从这些老百姓的姓眼里,分明就能看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因为生活真的是一天比一 一天好过了。

    杜致礼甚至忍不住对杨振宁说道:“相比于民国时期的北京,现在这个时候的北京看起来有生气多了。”

    “是啊,平头百姓贩夫走卒,拉板车的,挑担子的,澡堂烧锅炉的都能够在这百货商店里买得起这甜蜜蜜的糖果了。这生活自然是有希望了。”

    杨振宁眼神看向百货大楼的大门。进进出出的购物人群身穿不同的衣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但是眼神里却都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甜蜜是由然而生的。虽然离开了美国那样好的科研环境确实是有些让人不舍。

    但是看着这样充满希望的中国却突然让人忽然觉得。在这样的国度里拼搏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功德林里大家已经把会客室装扮的整整齐齐,

    还弄来彩色纸带搞了装饰,搞的和新年一样很是喜庆。

    当曾若萍和杨振宁、杜致礼、杜致仁来到功德林的时候,上百名功德林学员都在等着他们呢。

    虽然他们是来探亲的,但是挡不住在场的学员们都想要和他们聊聊,聊一聊自己家人的近况啊。他们太想要了解台湾和香港那边家人的事情了。

    所以在和他们沟通之后,先让他们先和家人见了面,私聊了一会儿。

    陈瑞章和妻子的你浓我浓自然不足以外人道。她原本生活在香港,不过陈瑞章留给她的钱不多,在香港也需要做家庭教师之类的工作养活自己。

    她想要留在大陆,等着陈瑞章出来。

    因为在建国五周年后,主席对功德林的学员安排做出了指示,并不是要关他们一辈子的。只要改造好了他们也是可以回归于社会,为人民服务的。

    曾若萍也是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组织给她安排一个工作也是不难。

    而杜聿明一家见面就更加的涕泪横流了。

    杜聿明被俘后杜家可是大起大落,见惯了人情冷暖。

    虽然说杜致仁是在1955年下半年才交不起学费的,但实际上这个时候杜家已经山穷水尽了。

    杜聿明的夫人已经把家里可变卖的首饰和黄金都卖了。

    家里的情况一说,杜聿明眉头都拧起来了。

    “我不是该有一笔安家费吗?”

    当时打仗前蒋总裁是承诺过这件事的,说是给那些前往台湾的将领家眷一笔 安家费的。

    少则几千一万银元,多则十万银元。

    “没有给,或者说只给一点点。 不仅仅是我们家,还有其他战死或者是在大陆被俘的将军。”杜致仁直接开口道:“姓蒋的钱不给,还欺负人。”

    杜致仁愤愤的说着:“表面上功夫做的好,但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厉害!”

    杜聿明打断了儿子的话,他说道:“台湾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等会你和那些叔叔伯伯们说吧。”

    就在这种情况下,增若萍和杜家姐弟与杨振宁来到了功德林的会客室里。

    他们的到来引得了大家的欢迎。王耀武带头给几人“呱唧呱唧”(有 节奏的拍巴掌)。

    曾若萍和杨振宁等人想着来功德林,也带来了探视的礼物。几十斤的糖果还有瓜子、花生啥的,大家分一分, 每人也能分到不少。

    而功德林这边也给他们准备了东西。为了欢迎他们来,杜聿明和陈瑞章和所长王光英请示,能不能用他们平常劳动积累下的报酬准备些吃的喝的招待一下。

    这点要求王英光没有拒绝。

    所以在这几人的桌上还摆放着汽水、巧克力啥的。

    “这也太破费了。” 曾若萍还以为是所里出的钱,他转头对会客室里的所长王英光道。

    王英光笑着摆手:“这不破费,这是老陈和老杜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换的。我们的所里啊有劳动车间,他们平时要在里面劳动的。不过我们马列当人也不压榨他们的劳动价值。他们生产了的东西能创造

    多少价值,能值多少工价,我们都如实给他们的。

    “所以这些啊,是他们自己掏的钱。”

    听了王英光的解释,几人啧啧称奇。从未听过囚犯干活还能有工钱的。

    杜致仁更是直接开口道:“还能这样啊,看起来这功德林还真的是涨功德的地方。比现在的台湾强多了,现在台湾眷村里失去了丈夫的寡妇要是有一技之长, 能做个小吃开个早餐店的尚且能活。要是

    肩不能扛手不能抬,还没手艺的。只能做半掩门的暗娟生意来养活一家人了。

    “军官家眷如此,将军家眷也好不到哪里去啊。”

    这杜致仁的话一说,现场的功德林学员们爆发出轩然大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