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四百六十二章 浴血

第四百六十二章 浴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重信逼迫裕仁剖腹,这是一招好棋。 因为重信为了砍下裕仁的脑袋,他已经设想过很多局面了,对裕仁也做了深刻的分析。

    裕仁这家伙,色厉内荏,对付比自己弱的人或国家,那就是内残外暴。如果是对付比自己强的人或国家,那就是内残外忍。

    这种人其实本质上是很懦弱的。因为本质上的懦弱,以及他所掌握了极大的权力。所以他的外在表现上就是对于比自己更弱的人会极为残暴。也就是所谓的抽刀向更弱者。

    这种人其实很好对付。只要不断的向他施压施压再施压,击溃他看似强硬,实际上脆弱的很的防线。这种人很快就会崩溃的。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底力去支撑困境中的压力。

    重信就是因为知道这点,所以他才敢做这样的计划,在大庭广众之下,用茶会逼问的方式来逼迫天皇剖腹。

    这种方法很日本,很符合日本民众的文化属性。所有日本人都不会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既然天皇代表着日本的传统文化,那么他吃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福利,那么也吃吃传统封建文化中吃人的部分吧。以他为始,以他为终。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但是重信也知道,其实他的这个方法是有风险的。如果说裕仁是个有急智的人,他完全可以在这种茶会上给自己找补到各种借口。

    或者是干脆顾左右而言他,哪怕是用发疯来扰乱视线,这样都能把原本严肃的事情闹成一团闹剧。 如此一来,重信、赤军的目的就无法完成了。

    甚至于,裕仁要是足够刚烈。听到重信要他剖腹的话之后,二话不说邪魅一笑,然后拿着刀走到所有人面前。大吼一声:“天照大神,我来了!‘然后极其痛快的给自己来个剖腹。而且还不要介错。就给自己来个漂亮的十字切,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用刀子切断。同时面上不露出任何痛苦的神色,脸上带着笑意去死。

    如果裕仁真的能做到这个地步,重信搭的这个高台反而会成为裕仁的秀场。虽然他死了,但是他要是用这种壮烈的死法去世,那日本皇室在日本乃至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评价或许都会改变。甚至于在几十年后很多老一辈 人的死去后,他们还有机会翻盘。

    裕仁死了,但是却可以为皇室的未来留下一线希望。

    可惜啊,裕仁别说剖腹了,就连用手枪自杀的勇气都没有啊。

    他既不够聪明,也不够勇烈。

    如果不是因为生来地位高上,手握大权。以他本身的能力,只能算是个中下之姿。他要是平民出身,以他的能力去上班很有可能连个小组长都混不上。

    就这么一个家伙,他居然是日本的天皇?重信越研究裕仁,就越觉得生气。

    当反派就当反派吧,但是你这个反派能不能稍微强一点?哪怕和希特勒一样呢,战败了用把枪自我了断呢。

    “不要在拖延了。裕仁,你走的体面点,是我们全体日本人的体面。你如果不想要体面,那么我们全日本人也没法让你体面的。“重信看着裕仁颤抖的手和颤抖的腿,他脸上挂着不屑的笑容。

    眼睛里那种看不起的眼神丝毫不掩盖,就是那么赤裸裸的流露出来。

    裕仁这辈子只被另一个人用这样的眼神看过。那是1945年来日本的麦克阿瑟。

    当时他坐在书桌后面,自己站在他的前面。麦克阿瑟就是用这种眼神看自己的。自己那时候腰弯弯的,鞠躬鞠的低低的。

    但那是麦克阿瑟啊!是美国人啊!

    你只是个日本人,你怎么敢用这种眼神看着我?!你怎么敢的?!你怎敢如此轻践我!甚至想要让我死啊!

    几乎和所有懦夫一样,裕仁不过是一个顶着天皇头衔的懦夫罢了。所谓恼羞成怒,所谓懦夫最后的勇气。让他猛地拔出刀,然……对着重信劈了过去!

    “混蛋!你要弑君吗?”

    “我是天皇啊,混蛋!"

    “我有什么错?”

    “钱是我一个人拿的吗?!啊!你为什么不把那些人抓来,让他们剖腹啊!

    “以下犯上的混蛋!我砍死你啊!”

    他拿着原本应该用来剖腹的刀子,对着重信砍来,并且一边砍一 一边愤怒的吼着。 活像一个被逼 上绝路,但是又不甘心的懦夫最后的嘶吼。

    哪怕他早点吼出这些话,效果都会好不少。而现在,他所作的事情更像是一个恼羞成怒的胡闹。

    当然,他要是能一刀砍死重信的话,那么效果也会极好。

    但是吧……呵呵。

    裕仁但凡有明治的武力值,重信都不敢直接丢一把刀给他, 并且还是在周围没有保镖的情况下。因为根据记载,明治天皇能骑烈马开强弓,甚至可以做到在马上骑行开枪射击。(注: 因此很多人认为明治并不是天皇家的种,他在当皇子的时候是病秧子而且还不聪明阅读和写字都有困难,当了天皇之后却像开了挂一样。而且当天皇后遣散了潜邸时的旧人,一个都没留。)可惜了,裕仁既没有他爷爷的智力,也没有他爷爷的武力。

    他挥舞的刀姿极其丑陋。

    重信每一次都能闪开他的劈砍,他甚至还有余力嘲讽道:“裕仁, 你是要和我决斗吗? '

    “你的刀法是和谁学的?

    “北辰一刀流?”

    “柳生新阴流?”

    “哈?!你该不是连握刀都不会吧!”

    重信解下自己腰间的肋差短刀,都不用拔出刀子。用带着刀鞘的短刀轻松的将裕仁的劈砍一刀刀的格开。

    一个养尊处优,就连骑马都要骑被驯养的很温顺的小母马的家伙,怎么会是一个每天坚持跑步锻炼,每天坚持挥刀练习的人的对手?

    现在的裕仁并没有意识到他从一开始就掉入了重信给他布置的陷阱了。

    为了能光明正大的在全日本面前砍下裕仁的脑袋,重信太煞费苦心了。他把裕仁的性格特点研究透了。

    这种人该怎么对付,重信研究了九种方法,九种!

    而现在,裕仁的反应正是他预料中九种的一种。

    裕仁的暴怒在重信看来毫无意义。相反,他的表现却撕破了一切大人物高高在上的遮羞布。

    原来天皇这样的大人物即不够聪明,也不够强大。

    辩论时哑口无言,决斗时连对方衣角都碰不到。

    台下的日本民众已经开始另一场的窃窃私语了。

    就是天皇啊,也就这样啊。"一 名商人如此道。

    "啧,这剑法,还没我好。我和隔壁的剑术道场的老师练习了三年,都比他砍的好。”一 名穿着运动服,好像是体育老师或者是类似运动工作者的人如此说道。

    “这么说来,感觉我也可以当天皇呢。我觉得我好像比裕仁天皇聪明,剑法也比他好呢。”说这话的是一个学生打扮的年轻人。

    “太让入失望了。我要回家炖狮鱼萝卜了。要是裕仁死了你们通知我一声。”说这话是老兄正是开腔说自己曾经支持天皇的。

    裕仁不如在这场决斗里死了吧。“突然人群里有人如此说道: "至少,他这样在高台上和赤军的领袖决斗,然后被砍死。我们身为日本人不会那么丢脸啊。要是他被枪毙了,我感觉我们的脸都要丢光了。

    当有人说出这话后,他的话语瞬间得到了众多人的附和。

    大家都觉得裕仁不如现在死了吧。去死吧,去死是对全日本最好的解答。

    好似所有人都在那一刻达成了共识,他们看着高台,盼望着,盼望着裕仁死掉。

    台下有人开始低声的说着:“死吧, 裕仁死吧。死吧。”

    然后这声音就像是落入水中的石块一样,迅速荡起了涟漪。

    “死吧,裕仁。”

    “体面一点吧。”

    “太丢人了啊!你怎么不去死呢?”

    日本人的耻文化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出乎寻常的功效。

    那些低语就像是诅咒一样。台上的裕仁头发散乱,满头大汗。

    而当气氛烘托到了这里,重信也知道差不多到时候了。

    他要做的就是将最高贵的人物拉入泥潭,然后很很踩碎。

    现在这个时代,当着所着有人的面, 对一个国家领导(至少是表面上的皇族象征)进行斩首,这都是不现实的。

    可以枪毙,可以绞刑,但是不能斩首。因为大家会说这不人道。

    可是重信就是想要斩首天皇。因为他知道,他砍下的将不只是一个人的脑袋,而是全世界所有皇室所有贵族,所有和裕仁一样的人的前路。

    只有斩首才是最好的,最震撼的。

    而想要达成这个条件,而且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指责降到最低,那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拿起日本文化作为挡箭牌。

    本国自有国情在此,他国不得干涉!

    而现在,重信感觉到[国情]已经被衬出来了。那么现在就是时候了。

    当似哭似笑,如若疯癫的裕仁一刀劈来时。重信一个举刀横格架招, 随后一个侧身滑步, 直接来到了裕仁的身后测。

    他光滑的后脖颈肉展现在重信面前。

    没有犹豫,练习了万千次的横斩。

    刀刃划破风,刀光闪过眼。

    刀光如匹练,鲜血如朱红。

    横平一斩,人头飞起。

    头颅上还有着不敢相信和错愕的眼神。它盯着自己越来越远的身体,只能看见如喷泉一般的鲜血从光滑的脖颈切口喷涌而出。

    站在裕仁的身后,重信沐浴在裕仁的血雨之中。他一把抓住飞起的裕仁头颅,跨过裕仁倒下的尸体,他站在高台的最外沿,高举着裕仁的头颅。

    他向台下所有的百姓,以及所有的日本人展示着裕仁天皇的脑袋。

    满身血雨的他用中气十足的声音向所有人宣布:“日本,天皇的历史,结束了!

    “从今天起,我们要终结日本所有贵族的历史!”

    “从今天起,我们要终结日本所有剥削者的历史!”

    “从今天起,我们要终结日本所有不平等的历史!”

    “任何敢于压迫、剥削,妄图建立权贵阶级,妄图踩着人尸骨成为人上人的家伙们睁开眼睛看看吧!看看他! "重信末夫高举着裕仁天皇死不瞑目的脑袋。

    “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全身血污,高举着天皇脑袋的重信末夫身处于高台之。上,他的身影将被全日本乃至全世界所看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