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析利害

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析利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彭家村周边几个村子的村长、支书都来了。

    距离彭家村十多里地的上游村的新任村支书江佳奇来到彭家村的地界之后就开始啧啧称奇。

    上游村这个地界其实地理环境是比彭家村好的。几十年以来,一直是上游村比彭家村富裕,而且是富裕太多太多。

    但是这些年势头反过来了。彭家村越来越富裕了。上游村反而不太行了。或者说不是上游村不行,只是因为有了彭家村做对比,衬托的他们村好像有些不行。但其实上游村还是有发展的,只不过是比彭家村慢了而已。

    上游村的江佳奇是去年从中技毕业的一名学生, 现在被任命为上游村的驻村书记。

    因为彭家村的杨静已经在彭学武的帮助下扎稳脚跟。组织上考虑能不能以彭家村为中心,把整个周边都带起来。以点辐射到面,最后以扩散式的方式将整个县的农村都带起来。

    江佳奇来了.上游村之后忙碌半年,才算是把整个村的工作理顺。因为上游村之前的支书人浮于事,基本没怎么管事。

    只要能定时上交公粮就好了,其他事情基本不管。这种基层干部在这个年代也有不少。上游村的村长年轻一 一些, 也是个退伍军人,想和彭学武一样把村子搞起来。但是奈何有这样不任事的支书。

    他也是没有任何办法。

    毕竟按照规矩都是支书拿总。

    所以这才是基层工作难的原因。和彭学武这样有远见的干部还是少。

    江佳奇到了村子里之后要做的事情不少。所以来彭家村拜访的次数不多。他对于自己的前辈杨静还是很佩服的。

    尤其是彭家村的建设还特别好,就看看彭家村的道路吧。之前彭家村里面为了方便运送砖石,专门铺设了一条连接村外的硬化路面。

    今年硬化路面铺设的更多了。彭家村是这周边县城唯一个, 在村里主要道路做了硬化路面的村庄。

    江佳奇一直很羡慕这些。上游村也搞 了村大队了。并且之前村长也搞了村夜校。

    村名们看着彭家村日渐富裕的生活,他们也都很羡慕,希望能有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把生活过富裕来。

    江佳奇和其他的村的支书、村长一起走在彭家村的村里,其他村的村干部也纷纷发出赞叹。

    “这彭家村发展的是真的好啊。这路面都和县城的一样,都是水泥呢。”有村干部发出感慨。

    “是啊,你们看。现在彭家村的养殖场做的很好了呢。"有村干部指着远处的养猪场。

    这是杨静来了之后弄到的项目之一,就是养猪场。因为城里现在有了辅酶和胰岛素的生产线。对猪胰脏的需求开始越来越大了。

    其实早期的辅酶产品生产难度不高。要不是村里条件实在太差的话,其实村里都可以生产。

    不过因为辅酶和胰岛素都能卖钱,所以村里养猪其实是有补贴的。

    但是养猪这种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真的成规模养殖,那就不是单门小户的小农经济可以养的。

    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已经是工业领域了,而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领域了。

    需要较大的资金、人力、技术的投入才可以搞得起来。

    也就是彭家村搞的生产公社搞得早,把村民培养成了类似于农业工人的角色,才可以把这种一次养殖大几百头猪的养猪场搞起来。

    整个养猪场的设计规划还是杨静写信给自己的同学,拜托自己同学帮忙弄的。因为请自己同学来弄比去请县里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快。毕竟农技站要管着一个县, 大家都忙死了。你打了报告上去也要排队。

    这些其他村的村干部看着那大的养猪场,他们都发出了羡慕的眼神。

    还有彭家村在后山下风口烧的砖厂。

    现在各村烧砖的越来越多,彭家村的砖窑厂生意也慢慢没什么优势了。彭家村并没有扩大砖窑厂的规模来拉低价钱,去和别的村卷价格。

    既然在其他方面找到出路,杨静和彭学武也商量了,不要在这上面卷。

    其他村的村干部在彭家村逛了一圈,都对彭家村称赞不已。最后才来到村委会,在这里彭学武早就备好了茶水和花生、瓜子、地瓜干还有一些糖果给大家了。

    “哎呀,你们彭家村是不一样啊。这县里开会才给发几颗糖呢。乡里开会能有把瓜子就不错了。你们这里又是瓜子,又是茶水,又是糖果的。有钱了哈。"四条村的村长看着桌上准备的东西,他忍

    不住阴阳怪气的说道。

    正在准备开会的杨静眉头扬了扬,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却被彭学武轻轻按下,彭学武和杨静共事一年了 ,知道这个姑娘的脾气。

    有点太正了,这在村里办事可不太好办。办村里很多人的脾气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和村里很多没什么见识的人打交道,要的不仅仅是见识,更要学会沟通手段。

    杨静跟在自己身边学了一年了,算是学了一些,但是还不够。

    刚刚看着杨静就觉得她可能要说些大道理。这工作可不是这么做滴。

    彭学武呵呵笑道:“咋的,杨支书。不喜欢吃糖果还是不喜欢嗑瓜子啊?来来来,那个彭三,过来帮杨支书把吃的喝的都撤了。”

    彭三也不知道是聪明还是傻,反正就直愣愣的过来,要撤掉四条村杨支书面前的点心和茶水。

    “彭学武,你干嘛呢!“真要给杨支书把东西撒了,他可舍不得。瓜子花生也就算了,十颗水果糖呢。带回去够逗自己的一对孙子孙女了。

    “老杨支书,你看,你还是舍不得不是。"彭学武哈哈一笑: "彭三,回来。让你撤你就真撤啊,一点没有眼力见。“彭学武顺手拍了一下彭三的脑瓜。

    彭三不满的嘟囔道:“是你让撤的啊。”

    “去去去。“彭学武嫌弃的让彭三去给大家伙添水去。

    “彭学武,你现在是彭家村有钱了,故意逗我们乐子是吧。你是显摆你们有钱是吧?!”杨支书不满的哼哼道。

    彭学武呵呵一笑:“老杨支书,这你可就冤枉我了。我问问在座的各位啊,咱们彭家村为什么就比周围你们的村子有钱了?”

    彭学武这话问的就有点欠打。这十里八村的村干部们各个盯着他,有些关系好的已经直接开骂了。

    “彭学武,你个王八蛋,你是明知故问是吧。

    “你要是想听人怎么夸你,你换个地儿去。你们村民夸你不少了,县长也夸你。还要咱们夸你?你亏不亏心啊!我们这些村干部和你在一起算是倒了霉了。 "一名村干部说道。

    “本来大家都差不多。别人不说,我老张也算是努力想办法让村里过好日子的。动员大家修水渠,搞水库,弄水浇地。也想办法弄化肥,大家一起管理。本来村里日子势头不错的,吃喝都是每年上升。但是和你彭家村一比,我就成窝囊废了!

    彭学武听到这些人的话,他更是哈哈大笑:“你们啊,我就知道你们不甘心。就看着我彭家村赚钱,你们赚的不够,你们知道为啥不?就是因为仅仅依靠农业,咱们想要富裕是办不到的。”

    彭学武看了眼杨静后,开始慢慢引入这次会议的重点。

    有其他村干部道:“瞎扯淡。咱们农民不靠农业靠啥?都几千年了,农民都是靠土地吃饭。你们村养猪、养鸡、养兔子赚钱,不是农业是啥?

    彭学武伸出一只手: "诶,你还真说错了。这些养殖场还真不是单纯的农业。咱们杨村长说了,这属于农业工业化。不是单门小户的小农经济,和几千年来的那一套不一样。而且我说了你们还别不高兴,养猪这个东西我们彭家村还要做大,现在是大几百头,以后就是大几千头。以后让整个淮南都吃我们彭家村的猪肉!”

    江佳奇摇摇头道:“彭支书,你这话说的太大了。你还是先别吹牛,先说说你们把我们叫来到底是干嘛的吧。”

    看着把大家伙的注意力都勾了上来,彭学武对杨静点了点头。杨静站起来说道:“其实大家应该也都清楚,国家都说了。无农业不稳,无工商不富。”

    “自从咱们开始搞生产大队,统一开始搞生产之后, 大家有没有觉得其实劳动力有些过剩了?”

    听着杨静的话,周围的村干部们都点了点头。

    其实自从搞集中公社制度之后,这一点就很明显。因为集体分工干活和个人单打独斗干活的效率完全是两码事。

    其实农活很吃时节,农忙的时候确实很忙。但是农闲的时候也确实很闲。闲下来的时候又不能创造多余的价值。有一点见识,愿意多听一些广播学习的村干部都意识到了这点。

    大量空闲劳动力闲置在农村是一种浪费。

    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浪费,也是对村民自身的一种浪费。集中力量一起做事,明明三十个人就可以做完,但是因为劳动力多,就变成五十个人一起做。

    这样一来难免有人会偷懒。因为劳动力有盈余,有人少干一点也没人发现。

    而且其他村又不像彭家村一样有其他产业安置劳动力。

    公社组建起来,剩余劳动力除了修水库、修路之外其实并没与太大用处。

    这其实是现在新中国发展的重要瓶颈。

    国家一边希望解放农村劳动力进城,但同时城里的工作岗位增加速度又不够快不够多。即便是本时空之中增加的工作岗位已经很多了,很多城市出现了用工荒开始下乡找农民进城工作。

    在工厂接受培训后成为一名工人。

    但是这个数量依旧不够多。因为新中国现在六亿人口中,有四亿多的农民。农民占据中国人口数量的绝大多数。

    农民是中国的底牌,元时空之中几次重大经济危机,最后都是由农村兜底。比如三次上山下乡,看的浅一点的说是政治问题。

    看的深一点的就知道是当时城市经济崩溃,让知情上山下乡,让农村养活这几千万人口。

    因为主席崇高的威望,他挥一挥手,三千万知青跟着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了。但是后来毛主席走了,经济危机又爆发了。没人能再让他们上山下乡了,几千万知青还要返城,全国工作岗位吃紧。于是元时空之中最混乱的八十年代开始了。那个黑社会遍地,治安一塌糊涂的时代出现了。

    而在本时空之中的农村发展比元时空好不少,而破晓基地的学者们也希望减少剪刀差。能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但是公社劳动力剩余问题不解决,那始终是个麻烦。尤其是国家现在推广农机的速度也变快了。以东北黑龙江现在的垦殖场为例。

    因为农业机械的推广,一个农业工人处理上百亩土地已经不是奢望了。

    人力资源投入变少,生产效率反而变高。

    所以,经过前期中国对外输出劳动。包括建设中国商场、去法国建设电视墙、影剧院等等。

    中国已经开始向国外输出劳动力,并且也受到了那些国家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苏联在内的几个国家的谈判也终于谈了下来。

    苏联因为劳动力缺乏,很多基础建设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做。其实苏联中央是很希望去扩建基础建设的。尤其是本时空之中有了中国的轻工业输血进苏联之后。

    苏联也迫切的想要改变自己垃圾的物流状况。希望能修建新的铁路、公路、桥梁。还有苏联工人现在也迫切的希望住上更好的楼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做。而苏联最缺的就是人力。他们各方面都是拙荆见肘。

    当杨静把这些情况都说完了之后,在场的村干部们面面相觑。

    "所以,杨村长你的意思是国家希望我们出人力去外国修路去?但是咱们不会外国话啊。"老杨支书挠了挠脸庞。

    杨静点头:“是的。出国务工,由国家统一管理。出去务工的人员服从管理,不需要会外国话。出去务工者,即便只是普通的体力劳动,在外国务工时月薪资最低也在七十元人民币,同时包吃包住。各位都是老干部了,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杨静环顾四周,看着一众村干部道:“目前政策就是如此。你们要不要去动员村民去外国务工,就看各位的了。

    现场突然之间变得很安静,老杨在内的许多村干部开始吧嗒他们的旱烟。这事儿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就看村民怎么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